沒有了自我,靜心、專注於任何事都是修行

2020-12-11 意識的宇宙

一、什麼是自我?

與現代人都強調的自我不同,現代人的自我主要是指自信、的我。而這裡的自我則主要是指自私的我,我的觀點、看法、見解和面子等等。

二、與別人合不來就要分或逃避?為什麼不能留下來一起共處呢?

都是自私作怪。拋棄自私、我執,放下偏見,就能借事、借人煉心,就有可能達到無私、忘我的境界,就不會如此了,離成佛也不遠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自我都不敢「死」又怎麼可能與佛菩薩融為一體、與天地、宇宙融為一體呢?

因為自私形成了「我執」,就是一個堅固的、密不透風「我」,那麼封閉了自己,就不能與他人溝通,更不能與宇宙的力量溝通。

「我」越多,離道越遠。只有拋棄自私,放棄我執,打破堅固的「我」,敢於讓「我」死掉,沒有了「我」,才能容納宇宙的力量,自然就能與「道」融為一體。

四、為什麼中國的古人在造銅錢的時候,要在圓形的錢幣中央留一個方形的小孔呢?

方形的小孔喻意內心要正直、方正,為人要剛正不阿,處事要四平八穩,立得住、靠得住。外面的圓形則喻意人的外在要學會圓潤融通,不要鑽牛角尖,不要有稜角,以免與人碰撞、摩擦、傷害彼此。若人人懂得以待人,人們就能相處融洽、和諧共處;

銅錢串在一起時,才會協調一致,整齊劃一,從而方便使用。

五、如何強調做人、做事的重要性?

做人、做事是人生主要的功課,首先要過了人生這堂功課,才有可能超越、解脫!要以勤勞和樸素剷除自己的貪、瞋、痴、慢、疑和一切邪見,才會擁有謙卑的精神和愛心,才有可能修至無我,而最終成佛。

六、佛、法、僧三寶哪個重要?為什麼呢? 要想立於不敗、必須以什麼為本?

佛、法、僧三寶之中最重要的是僧。因為沒有僧,佛與法都無法延續到今天。何況僧人本身就兼具了佛與法。所以恭敬僧,勝於恭敬佛、恭敬法。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以德為本。七、如果盤腿打坐是不是靜心?那什麼是靜心?

盤腿打坐及一切修行法門都只是靜心的一種方式。

修行目的正是為了靜心,但修行不能只是打坐參禪、念經拜佛……而是無論做任何事都要專注於事、專心於事,就是「做一事專一事」、「專注於當下」。

即便是」在散步時要聽到腳步聲、在呼吸時能聽到呼吸聲」等等這樣的小事上,都要能專心專注,把心安在當下,這都是靜心。

八、你在做什麼事的時候最容易達到認真和專注呢?

過去雖然也會努力專注於所做的任何事,但多是事倍功半。

現在學了佛,明白了更多的禪理,明白了要能做到事半功倍,不但D 做的時候要專注,在未做之前也要學會認真專注地規劃,該如何做?做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比如出現意外或阻滯等怎麼辦,過程中的一切因素都要考慮,不要留有任何的漏洞,如此才能去做。還要考慮做了怎樣的後果或達到怎樣的效果。

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專注和認真,也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亦即:不但要知行合一,還要先知而後行,行後而獲新知!

相關焦點

  • 修行必備三心:靜心、內心、耐心!
    一、修行首先是要靜心!人生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入定,只有入定才能發慧、才能出離!而入定就一定要靜心,所以修行首先就要靜心。我們的心太散,說明了我們的欲望太多了,攀緣心太強了,那又如何靜心、如何修行呢?
  • 修行心備三心:靜心、內心、耐心!
    一、修行首先是要靜心! 人生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入定,只有入定才能發慧、才能出離! 而入定就一定要靜心,所以修行首先就要靜心。 我們的心太散,說明了我們的欲望太多了,攀緣心太強了。那又如何靜心、如何修行呢? 人人都知道,修行要的就是放下,正所謂「沒把死心掛心頭,就很難入道」。
  • 《正念的奇蹟》:專注平和,一場自我和解的修行
    對於如何通過修行,在心中充盈正念,排除「為惡」的心緒,管理好自身的情緒,甚至棄惡從善,返璞歸真。作者介紹了三個生活中的正念實例,以供修習。1)洗碗就是洗碗「三十年前的一行禪師,他還是慈孝寺的沙彌時,洗碗可不是一件愜意的差事。
  • 抄寫《心經》,是一場靜心的修行
    靜心才能擺脫雜念幹擾,既能增強內心祥和,又能提升我們的直覺判斷力,但是現代社會信息爆炸,總有受到各種雜事幹擾,靜心並不容易。而抄寫心經,是讓人心淨的良方。《心經》就是一部讓人平靜的佛經。如果你正處在都市生活的迷茫與不安,那就和我們一起開啟靜心之旅。一筆一畫中,就是與智者對話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就是開啟智慧的過程。抄寫《心經》是一場自我修行,在經文中參思悟道,助你開智慧、破執著、得自在。
  • 什麼是修行?真正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
    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提起修行,立馬就會被打上諸多標籤,讓人唯恐避之不及。在普通人的眼裡,修行、要麼是道要麼是佛,修行必然要跟仙佛扯上關係。在這裡我要說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只是人的認知與偏見。修行不是宗教的專用詞,只是這個概念被宗教專用而已。
  • 靜心,讓心歸零!
    靜心,讓心歸零,這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修行,修一顆清淨心,保持空杯的心態,用全新的姿態,去迎接即將到來的生活。靜心,讓心歸零,回歸自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塵世喧囂,人心浮躁,當我們面對人生路上的各種誘惑,難免不迷失方向,迷失自我,這個時候,唯有靜心,讓心歸零,才能找到自己,然後回歸自己。做人要明白,一個人,一旦迷失了自我,是很危險的,甚至有可能墜入深淵,後果不堪設想。
  • 一個人最好的修行:靜心、獨處、看淡,不為往事擾,只為餘生笑
    人生,說到底,就是一場修行。一個人修行越深,格局越大,格局越大的人,幸福感越強。格局越大的人,越乾淨。 他們把目光從外部世界轉入到內心世界。注重內在品行的修煉和滋養。其實,一個人的最好的修行就是:靜心、獨處、看淡。修行到了,福氣不請自來。一、靜心。
  • 魂魄聚緣終有時,專注修行須無間!
    原因正是:我們要在生前將這些意識體統攝為一——使這些意識體能隨時地集中、統一、專注而不分散,才能為己所控、為己所用,也才能於生命終了之時,將它們聚攏一起而非各散東西……這也是為什麼說,修行即修心,修心就是要訓練專心的意義所在!
  • 關於靜心練習的27條小技巧 快樂密碼空間
    我們只需觀想透明的水晶球、透明的佛像或者透明的任何東西,然後默念 」三碼阿羅漢「,默念十、百、千、萬、幾十萬次都可以,總會有一次能讓心真正的寧靜定下來。而昏沉或其他的事都是次要。如果心不為人或物煩惱,那麼練習就會容易。而這取決於日常的鍛鍊。十四、黑暗不是障礙,黑暗是我們的朋友,黑暗非常和藹可親,是我們的心的好朋友,如此想後,我們的心會感到舒服,不會想著驅趕黑暗,也不會感到心情壓抑。
  • 去靜心泰寧枕著佛寺的暮鼓入夢
    泰寧八仙崖詩人說日子好壞都在心情;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人曰靜心泰寧,離凡塵最遠,距心靈最近。泰寧之旅,在你不可能是走馬觀花,不會是單純享受視覺的盛宴,而更有可能是修行之旅,是升華之旅,是靜心之旅……鐘鼓悠悠、梵音朗朗的泰寧,在佛教鼎盛時期寺院多達186處。乾隆皇帝曾於泰寧佛寺聞道悟空,朱熹、李綱、楊時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與泰寧佛教有過深厚的結緣。
  • 修行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靈修有點被「修行圈」玩壞了——各種粉飾了神秘玄幻色彩、要價不菲的課程,可謂大大「豐富」靈修的外延。魚目混雜的產業之下,靈修被泛化,有些「衍生品」顯然處在了科學、理性的對立面。  可以說,花錢上課符合都市人急功近利的行為方式。但即使這種快餐式消費實則為真正的靈修人士所批評,也不應因此就被貼上文藝、女性等標籤,而置於公眾視野下遭受「審判」。
  • 自我提升,如何培養耐心、專注和自律
    首先要認知 「人生就是漫長的練習」, 「工作就是各項技能的自我提升」這種靜如止水、穩若泰山的心態就是「練習的心態」。要了解適當的練習不是苦差事,而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發展出耐心、專注與自律這樣看似難以獲得的優秀品質。
  • 禪語靜心的晚安心語,經典睿智,發人深省!
    七、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越想越苦,終成煩惱的人生。八、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
  • 順境逆境都是人生的一體兩面,學會靜心從容,你的內心才能更強大
    不要刻意讓自己隨時保持不動心的狀態,而是學會內心察覺與接受情緒的波浪起伏,然後真正懂得平靜下來,我們就能做到真正的靜心。什麼時候都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什麼時候都要明白自己的內心關注哪些方面,你就不會輕易地被外界所誘惑了。
  • 婚姻,是一場與自我和解的修行
    其實,婚姻,是一場自我的修行,未曾步入尚可放置一段,一旦全身心投入,就要不斷的上路,努力修行,與自我和解。誠然,夫妻之間是一種特別的捆綁關係,沒有血緣,卻能夠比擁有血緣更加親密。但是在相處的過程中,要明白,再好的夫妻感情,我們和另一半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試圖完全讓自己存在於對方的生活中,更別企圖要改造對方,讓對方完全符合自己的理想標準。
  • 一個人,把自己的身心,專注在這一個地方,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曾說:「制心於一處,無事不辦。」一個人,能真正地把自己的身心,專注於在一個地方,就沒辦不到的事。我自己碰到任何的難題,全部都是用這一個方式解決。先把自己分散的注意力和能量全都收回,只專注於在一個地方,全然投入,甚至於忘記時間,忘掉自我的存在。在這樣的狀態下,非常容易擺脫障礙,做成自身想做的事。2、無論碰到什麼狀況,都不自亂,堅定自身所往。《易經》履卦說:「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 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這個階段不再有五眼六神通,平凡得沒有一絲奇特。不但進入不了入定態,接收不到外來的陰性信息,也感應不到自己任何的陰性信息,甚至連感應一下的欲望都沒有。陰性的場能還是很強,表現為混混沌沌、陰陽不分的寒涼狀態。 由於「陰陽不二」,所以陰陽不分的陰性法身決定了陽性的思維和言行是不分別一切、不在乎一切。
  • 靜心的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真正的靜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什麼是靜心?儒家說"中庸",道家說"無為",佛家說"開悟"。靜心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兩耳不聞窗外事,忘我。你有沒有這種體驗?在不照鏡子,不看相片的狀態下,是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每當這時候我就很迷惑,我究竟是誰?我竟然對自己一無所知。
  • 王陽明|放下自我,是人生最高級的修行
    有人問:王陽明說的「放下自我」,在當今社會有著怎樣的借鑑意義?事實上,王陽明的這句話不只是對他,也是對每一個用心生活過、努力拼搏過的人說的。其實在當今社會,尤其是對壓力巨大、抑鬱滿懷的人來說,王陽明的這種「放下自我」的心態更是一種重要的能力。1,放下煩惱王陽明被貶龍場時,他的一幹隨從都哀傷憂愁,相繼病倒了,只有他無恙,他把這歸功於他能放下煩惱,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 #技能改變生活#心理學自我成長的模式與修行,是一樣的嗎?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只有當一個人丟掉面具,完全接納自我時,他們才開始相信自己,並願意自己來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可以說一個人的自我成長是從自我接納開始的,然後經歷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到自我實現,完成了一個人的自我成長過程。羅傑斯晚年又提出了自我超越的概念,也就是與整個社會和大自然融為一體。這一點與從自我到無我的修行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