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我」育兒觀,看女王媽媽,咋把女兒變成另一個「鏡中我」

2020-08-25 萌娃保衛戰

文/萌娃保衛戰(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親子關係是否和諧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親子間由於生活閱歷以及心智發展的差異,在許多事情上都難免存在分歧。如何與孩子和諧相處變成了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課題,這需要親子間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娛樂圈裡有許多親子間和諧相處的典範,讓人印象較為深刻的就是馬伊利母女了。作為單親媽媽,馬伊利對女兒的教育特別上心,也經常和網友們分享育兒感悟。

真正聰明的父母不會將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庸

剛當媽媽時,她和每個渴望孩子優秀的媽媽一樣,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甚至孩子不聽話時會選擇懲罰她們。

但她發現這種方法並沒有讓女兒變得更優秀,反而讓總粘著自己的女兒有點疏遠自己了。後來她決定換一種方式,女兒的進步超乎她的想像。

她說育兒的過程其實是相互成長的過程,她開始學會接受女兒身上的優點和缺點,以平等的閨蜜身份和孩子交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每天她們都會像閨蜜一樣聊天,各自向對方分享生活中的事,開心的不開心的。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和女兒都得到了成長。

聰明的父母遠不止馬伊琍一位

和女兒做閨蜜讓馬伊利和孩子變得無話不談,在娛樂圈裡還有許多這樣的範例。李小璐在微博裡稱女兒甜馨為閨蜜,女兒晚上還會給自己講故事。在這種平等的親子溝通中,親子間不再存在隔閡和代溝,孩子有心理上的問題也能及時和父母分享。

和孩子做朋友的教育理念看似有些反常規,但卻有利於親子間關係的和諧。這背後是「鏡中我理論」在發揮作用。孩子在早期的成長中,主要來源於和父母的互動。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鏡子,平等的映射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什麼是鏡中我理論?

查爾斯霍頓認為,人的自我認知影響著他的行為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而自我認知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形成於和他人的社交互動。外界的評價就像一面鏡子,影響著人對自我的認知,進而影響人的各個方面。

也就是我人的自我認知源於和他人的社交互動,而在孩子幼年時期,親子間的互動幾乎佔據了孩子社交活動的全部。像朋友一樣和孩子誠懇客觀的交流,孩子在這種互動中才能得到最客觀的他人評價。

如果和孩子的溝通中過於居高臨下,或者沒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也就無法在這種互動中得到正確的感知,進而對自我認知產生偏差,對自我的價值產生懷疑,並對和父母間的溝通產生抗拒情緒。

客觀積極的自我認知能使孩子有樂觀的心態,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孩子年幼時期,這種自我認知主要來源於親子間的互動,家長如何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自我認知的走向,不當的相處模式會使父母這面鏡子產生偏差,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

鏡中我的形成對孩子的影響

Ⅰ影響親子關係的和諧

親子間的互動對於親子關係有著重要影響。

在生活中,家長如果總是忽視孩子的感受,給孩子過多負面的批評,會使得孩子形成負面的自我認知。孩子會懷疑自身的價值,進而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逐漸關閉和父母溝通的窗口,進而影響孩子人際關係上的發展,使得孩子產生社交焦慮。

Ⅱ對自我認知產生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的評價和態度影響著孩子對自我的認知。

過於溺愛或者打壓孩子都會使自我認知產生偏差,只有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真誠的和孩子交流,才能讓孩子有個客觀的自我認知。否則會使得孩子產生自卑或者自負等心理狀態,影響孩子未來事業上的發展。

Ⅲ影響孩子的親密關係

親子關係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戀愛婚姻等親密關係的和諧度。

親子間如何相處出現問題,會使得孩子未來很難妥善處理好戀愛關係。當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會沉溺於自己的問題中,導致安全感缺失,形成討好型人格。自我認知的偏差會讓孩子在評估問題上很難做到客觀全面,導致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早期成長中的鏡子,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

客觀的自我認知助力孩子的發展,而偏差的自我認知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極易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影響孩子的發展。家長在日常的溝通和交流中,要做好孩子行為的鏡子,讓孩子能有客觀積極的自我認知。

家長如何利用"鏡中我"理論助力孩子成長

Ⅰ接納和認可孩子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孩子也一樣。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給孩子正向的評價和引導。讓孩子能有積極的自我認知,在接納的基礎上引導孩子逐漸變得優秀。

如果總是一味讓孩子改變,否定孩子的缺點,會讓孩子產生負面的自我認知,這種負面認知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Ⅱ和孩子多分享,多交流

生活中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點。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做好孩子的鏡子,引導孩子的健康成長。

同時也要做好引導,像朋友一樣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引導孩子進行分享,並及時給予正向反饋,讓孩子能客觀認知自我。

Ⅲ父母要約束自身行為

在幼年時期中,孩子的成長主要源於對父母的學習模仿

孩子在父母的身上看到自我,並在和父母的溝通交流中認知到自我,心中會自然產生向父母學習的想法。當孩子成長中出現問題時,要第一時間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是自己影響了孩子的認知。

同時父母需要注意生活中要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並給孩子做好榜樣作用,引導孩子努力成長,和孩子共同進步。

教育的過程是親子間相互成長的過程。孩子從父母身上汲取成長的能量,父母也在教育的過程中得到修煉,學會接納生活熱愛生活。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用「鏡中我理論」解析馬伊琍育兒觀:像閨蜜一樣相處,是最好狀態
    一:馬伊琍的育兒觀馬伊俐是一個明星,同時他也是一個單親媽媽,她有兩個女兒,以前他剛當媽媽的時候,不懂如何去當一位媽媽,所以她對於孩子都是會比較嚴格,對於孩子也是會有嚴格要求,甚至會去懲罰孩子,但是她在過後發現自己的行為不對,不應該這樣子和孩子相處要換另一種正確的模式和孩子相處。
  • 鏡中我|新傳理論68
    這三個階段嚴格來說是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的一個結合體。通過人際傳播,他人才會產生對我們的印象和評價。人內傳播則體現在這三個階段中的知覺和感覺部分,即借用人際傳播中別人的反應來評價自己、理解自己,從而形成自我認知,包括思想、情感、態度等。「鏡中我」也是「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
  • #新作者扶植計劃 # 合理利用「鏡中我效應」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父母對於孩子的引導,一直都是正向且積極的,就容易使他們變成一個正向且積極的人。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是比較負面的,這就會給他們內心以及身心健康,帶來不好的影響。如果你的孩子說「媽媽,我什麼都不會」!如果你的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會怎麼做?1.兇他一頓,讓他學。2.安慰他,關心他。
  • 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家長可以利用孩子這一點,更好的去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培養孩子一個好的習慣,等孩子有了足夠額判斷能力,自然會去鑑別這些的真假。每個人「鏡中我」的形成都需要經過三個階段:感受別人眼中的自己,思考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判斷,基於他人反映評價我們的行為。
  • 試試運用「鏡中我效應」,讓他的童年充滿自信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現在優秀的小孩越來越多,孩子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定位自己,有的孩子過於驕傲,而大部分的孩子則偏向於自卑和內向的性格。這也讓很多家長感到苦惱,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自信而開朗的童年成為很多家長的難題。
  • 「鏡中我」效應—在意別人的看法or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來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 「鏡中我效應」通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塑造自己
    怎樣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鏡中我效應」,該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和對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文/小焦媽媽有些人經常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的。」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 心理學:實用的「鏡中我效應」,戀愛對象什麼樣,其實由你決定
    當我們每天早晨對著鏡子,看到鏡中那個熟悉而陌生的「我」,親愛的,那真的是真正的你嗎?其實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的一切就與他人分別不開,甚至就連心理意識都受到他人的引導影響。古語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們想成為的「自己」,實際上,往往就是以他人的看法為標準,從而去改善進步,最終變成大家眼中的「那個我」。
  • 鏡中我:遠離別人的看法,突破思維邊界,認識真正的自我
    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激活他的動力」,那麼就還有另外的一種方式,比如,你可以這樣和那個實習生私下溝通:我看你剛畢業工作沒多久,可能還沒有適應過來,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人,儘管平時遲到,工作效率有些慢,我相信也有一些客觀的因素。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鏡中我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鏡中我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鏡中我理論   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
  • 家長要善利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桃子媽媽從孩子讀幼兒園後就一直很苦惱,她曾和我說過"懷疑自己女兒有自閉症",在我的詢問下,她說出了女兒的日常表現:不喜歡和別人交往,遇到生人就害怕,而且一讓她上臺發言,她緊張的全身都在冒汗!通過桃子媽的簡述,我覺得桃子只是比較自卑內向,並不是像她媽媽說的"自閉症"。其實有很小朋友是有自卑心理的,但是爸媽如果不仔細觀察,是看不出來的。
  • 墨菲定律:「鏡中我」效應,讀懂之後,與別人相處更輕鬆
    因此這個理論也被稱為「鏡中我」效應。這個觀點與社會心理學理論中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相反,指出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自我觀」,是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形成的。比如,「我」向慈善機構捐了五十塊錢,然後通過他人的種種評價和反應,想像他們對我的認識。
  • 學會「鏡中我效應」,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舉例:在去年大熱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剛開始的時候,村民們都認為哪吒是一個怪物,對他敬而遠之,小朋友也不和他玩。在村民的這種偏見下,久而久之,哪吒也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壞小孩」,並按照「壞小孩」的標準去捉弄村民。後來,在父母的引導下,哪吒慢慢改變自己,並保護了大家,村民覺得他是英雄,哪吒也慢慢變成一個好孩子。
  • 鏡中白髮
    有時會有一種錯覺,鏡中那人並不是自己吧,都說鏡中是虛幻世界的投影,也許那是另一個人,在另一處漸老。可是,多年不見的友人相見,都會驚呼:「你怎麼這麼多白頭髮了?」便心下凜然,他們眼中的我,應該是真實的吧。回想起來,仿佛少年兒童的歲月並不遙遠,似乎昨天還是年輕氣盛,怎麼生命的秋霜瞬間就染白了昨日的發?想想曾經的時光,一下被滄桑擠遠,遠得極不真實。
  • 了解「鏡中我效應」,教孩子打破困局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作為父母應該不難發現孩子在某一時刻會變得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主要原因就是孩子還小,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他們還比較陌生,所以會感到擔心和害怕。這時孩子在做事情時候,就會不自覺的退縮,想要他人的幫助,因為這些孩子都不想犯錯。
  • 現實鏡中我、理想真的我,從骨感到豐滿的職場4字訣:找抄改創
    主角楚門是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直到一天他有被人監視的奇怪感覺,他開始留心感受周邊的世界。慢慢的他發現,同事們在他進入公司後才開始認真工作,以及給了他善意提示的初戀女友施維亞被帶走。回憶初戀的痛苦,又讓他發現周邊總有相同的人和車重複相同的場景。然後,他努力嘗試離開小鎮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一次次離開的不順利,反而激發了他離開的決心。
  • 必備衝刺名解15 基模理論、詳盡分析可能性理論、鏡中我理論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基模理論、詳盡分析可能性理論、鏡中我理論」的名詞解釋,拿起你的小本本查漏補缺叭 !!基模理論是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論的時候涉及的觀點,是指個體運用與生俱來的基本行為模式,了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
  • 楊絳散文《鏡中人》,發人深思!
    我們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很少有人思考過的問題。自我評價也往往有刻意粉飾自己之嫌,這種主觀性的影響總是在所難免的。楊絳的這篇名作《鏡中人》備受推崇,同時又很難一遍看明白,若能沉靜下來,細讀細思,定能發現其妙處。講道理不教條,舉例子不高深,她用生活的真實體驗,告訴我們:知人難,自知更難。
  • 想要孩子更優秀,家長要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其實父母們想要孩子變得更優秀,不妨嘗試一下「鏡中我效應」對孩子產生的積極影響。一、「鏡中我效應」的真諦是什麼1、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他人的評價有關。在這種效應中強調的是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與他所處的環境評價有一定的關係。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逐漸形成的。而他人的評價更是佔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孩子的自我感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