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歷史典故了,裡面的廉頗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赤背背負著荊棘去向藺相如賠罪,藺相如也寬宏大度,最終選擇原諒了他,兩人和好如初。這個歷史典故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要懂得顧全大局,舍小我成全大我。但是在書中,老師並沒有告訴我們兩個人最終的結局,你知道他們兩人最終的下場嗎?
廉頗和藺相如都是趙國不可缺少的人才。廉頗為武將,藺相如為文臣,一個提筆安天下,一個上馬定乾坤,他們兩人的命運被緊緊聯繫在一起,不可分開,休戚相關。在廉頗負荊請罪後,兩人的關係更好了,兩人聯手一起建設自己的國家,廉頗抵禦外敵,藺相如打理他國外交。趙國因為有了廉頗和藺相如兩人,國家安定百姓也是安居樂業。
藺相如曾經說過,對於趙國來說,廉頗和藺相如缺一不可,畢竟他們兩人也算是趙惠文王的左膀右臂。雖然看上去藺相如這話有些自負,但是說的也是事實。趙惠文王對兩人都很尊敬,也沒有因為藺相如那番「自負」的話語而介懷,反而更加倚重兩人。但是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藺相如和趙惠文王有一顆寬容的心的,趙孝成王就沒有。
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繼位。這時候趙國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可用的人才了,趙國名將趙奢已經去世,藺相如也已病重,沒多少時間了。廉頗一生都在為趙國奔波,雖然垂垂老矣,但是依舊馳騁在沙場,為趙國站好最後一班崗,趙國實力遜色秦國,但是因為趙國的補給又比秦國的補給容易,於是廉頗便選擇與他們打消耗戰,最終使秦國陷入困境。
在這場消耗戰中,雖不折損兵將,但是卻讓秦國苦不堪言。秦國知道藺相如已經病危,而趙孝成王又年輕氣盛,鬥志昂揚,迫切地想要幹成一番大事業。於是便派人散布謠言說:秦國並不怕年邁懦弱的廉頗,只怕趙奢的後代趙括。雖然虎父無犬子,但似乎這句話一看就是有詐,趙孝成王想要讓趙括領兵,大臣勸阻,但是趙孝成王不聽,一意孤行。
在趙孝成王看來,廉頗就如同秦國所說的那般懦弱,都不敢進攻,的確沒什麼用處了。於是,趙括便代替廉頗對戰秦國,趙孝成王原以為趙括能像他的父親一樣,飛奪秦國城池,把秦國打得落花流水。但結果真是這樣嗎?最後,趙國折損四十萬將士,使得趙國元氣大傷。藺相如聽聞趙國將士幾乎全軍覆沒,一時間氣急攻心,最後撒手人寰。
恨趙孝成王不成器,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已經年邁的廉頗只能接下爛攤子,為他們收拾殘局,勉強保住了趙國。趙國是一代不如一代,趙孝成王雖鑄成大錯,後來也醒悟了。但是趙悼襄王繼位更加不堪,認為廉頗不如樂乘,於是便解下了他的兵權。廉頗氣憤,便帶兵攻打樂乘,打跑樂乘後,廉頗最終也是走投無路,只能流落他鄉,投靠魏國。
雖然魏國對廉頗也還算尊重,但是廉頗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後來,趙悼襄王也打算召回廉頗,但是又有小人讒言:廉頗飯量還很好,但是身體機能已經不如從前了,一會兒便如廁三次。趙悼襄王聽聞如此,便放棄了召回廉頗的意圖。最後廉頗又流落到楚國,最終在楚國抑鬱而終。
廉頗與藺相如雖都是趙國的功臣,但是兩人最終的結局並不好,這也是課本中不提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