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最後結局是怎樣?

2020-12-17 騰訊網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熟知歷史的人都聽說過「將相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廉頗和藺相如是很多人學習的對象。那麼歷史上的兩個人結局如何呢?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讓後人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戰國末期,由於廉頗功績突出,被趙王封為了上卿,在朝中擁有著極高的地位。廉頗的戰鬥力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否則也不會成為戰國名將了。

長平之戰最開始的時候,廉頗奉命抵擋秦國軍隊的攻擊,然而到了後期卻被趙括給取代了,結果我們也知道,趙國慘敗,丟了幾十萬士兵。廉頗的地位在趙國甚高,但自從藺相如出現之後,一切都改變了。

藺相如的出身並不好,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他都是不如廉頗的。但藺相如也是有一定作為的,「完璧歸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而且在澠池會中,藺相如面對秦王的無賴行為不慌也不亂,從而維護了趙王的尊嚴。總的來講,藺相如並沒有替趙國徵戰,只不過動了動嘴皮子就被封為了上大夫,繼而成為上卿。這樣一來,他的排名就超過了廉頗,後者自然不滿意,畢竟藺相如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就動了動嘴皮子,地位就超過了廉頗,任是誰都不會服氣的。

那麼對待廉頗的憤怒,藺相如又是怎樣處理的呢?每次見到廉頗,藺相如都會躲得遠遠的,有不少人認為藺相如是害怕廉頗的,可是後來他解釋道:「秦王要比廉頗有威嚴吧?連他我都不怕,甚至會羞辱他,有什麼理由害怕廉頗呢?」

如果這兩個人鬥起來的話,結果必有一亡,想必這也是敵人所想看到的。所以藺相如選擇了忍讓,目的是不讓敵人得逞。廉頗知道後自覺慚愧,與此同時,他也大受感動,做出了一件事情:身背荊條,由賓客帶領著到藺相如門庭親自請罪。兩個人從此之後成了生死之交,這個故事也被後人廣為傳頌。

藺相如的結局是不好的。對於他的死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藺相如和太子郚被送到了秦國當人質,結果太子郚去世了,藺相如因此被處以極刑。另一種說法是,長平之戰期間,秦軍和趙軍激烈爭鬥,藺相如對趙王撤下廉頗的行為感到不滿意。屢次勸諫,但趙王就是不聽,最終長平之戰,趙國慘敗,藺相如也因此病故。對於這兩種說法,史學界通常是偏向第二種的。

相比較藺相如來說,廉頗的結局算是不錯的。長平之戰之後,燕國趁機進攻趙國,此時廉頗奉命前去抵抗,這一戰以燕國失敗而告終,本以為廉頗的結局是在趙國安穩度過一生。可沒想到趙悼襄王上臺之後,廉頗就沒有了好日子。

奸臣郭開多次在趙悼襄王面前講廉頗的壞話,最終廉頗被解除軍職,還屢次受到排擠,無奈之下,只能投靠魏國。當然了,廉頗本是趙國大將,到了這邊自然是無用武之地,魏國國君對他怎樣都是不放心的。就這樣,廉頗在魏國國土終老。廉頗去世後沒有多久,趙國也被秦國滅掉了。

相關焦點

  • 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結局如何?為何語文老師從不提起
    《將相和》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則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的是趙國舍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後得到重用,廉頗心中不服,放言要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屢次容忍避讓於他,最終廉頗負荊請罪,兩人重歸於好的故事。
  • 知道負荊請罪的故事,可你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麼?
    但是負荊請罪的故事只是給我講了廉頗和藺相如兩人是如何成為摯友的,卻沒有告訴我們兩人的結局如何。想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那麼就要知道一個人一本書,這個人叫司馬遷,這本書叫《史記》,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和不安,都被記錄在冊。廉頗是歷史上的名將,生活在戰國末期的趙國,戰國時期 ,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這其中就有廉頗。
  • 世人皆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又有幾人知曉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
    這些小故事我們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曾經在歷史上留下了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在歷史上留下了負荊請罪的廉頗,他們一同造就了一段千古美談——將相和,可是,他們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這時,宦者令繆賢推薦自己一個叫藺相如的門客,說他能夠擔當出使秦國的重任,趙惠文王半信半疑地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在被譽為「虎狼之國」的秦國朝堂之上,藺相如據理力爭,甚至以玉碎相逼,既保住了趙國顏面,也把「和氏璧」送歸了趙國。藺相如因此被趙惠文王授予了上大夫之職。
  • 負荊請罪的廉頗跟藺相如最後怎樣了?老師一定不會告訴你結局
    在如今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有這麼一篇文章,叫做《將相和》,講述的是趙國大將廉頗向趙國宰相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目的在於告誡我們要勇於認錯,敢作敢當。但是他們之後怎樣了呢?是依舊友好相處還是再次鬧崩?為何擁如此賢臣跟良將的趙國還會被秦國攻破呢?大多數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之後他們兩人的結局。
  • 殘酷的真相:我們只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藺相如最後的下場
    「負荊請罪」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歷史典故了,裡面的廉頗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赤背背負著荊棘去向藺相如賠罪,藺相如也寬宏大度,最終選擇原諒了他,兩人和好如初。這個歷史典故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要懂得顧全大局,舍小我成全大我。
  • 「負荊請罪主人公」廉頗與藺相如的最後下場
    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廉頗和藺相如一文一武,二人成為摯友的故事被後人所流傳。可是各位知道廉頗和藺相如最後的下場是什麼樣嗎?
  •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藺相如的最後下場,令人悲嘆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與藺相如的最後下場,令人悲嘆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廉頗和藺相如一文一武,二人成為摯友的故事被後人所流傳。可是各位知道廉頗和藺相如最後的下場是什麼樣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史記》中有記載,廉頗是趙國的一員大將,惠文王在位時他率領軍隊一舉將齊國拿下,攻下陽晉,在朝堂之上名聲大起。
  • 《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對此,廉頗自然非常不滿,也即處處在找藺相如的麻煩,但是,就後者來說,始終以趙國的安危為重,處處對廉頗容忍謙讓,終使廉頗愧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由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典故。不過,雖然老師向我們講解了《將相和》這一故事,但是,《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卻沒有告訴我們!
  • 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最終結局如何?課本上肯定沒告訴你
    這就是負荊請罪的原文,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歷史上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如何呢?史記的出現讓後人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現如今的人們對司馬遷這個名字肯定是不陌生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的一段大亂世,同時也是大分裂時期,這時候天下還沒有統一。
  • 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一死一逃讓人嘆息
    廉頗,一個讓人印象朦朧的歷史人物,酷愛手遊電競運動的讀者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王者榮耀》裡面為了守護部落而踏上徵途的那位強大坦克。喜歡文學的人可能會想起成語故事裡面完璧歸趙後負荊請罪的將相和故事。而資深的漫畫迷們可能會想起漫畫名著《尋秦記》裡面那位白髮蒼蒼的趙國柱石。
  • 廉頗負荊請罪,那他後來跟藺相如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負荊請罪的故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初中課本上就有這樣的故事。這個故事說來非常的簡單。大概講的就是,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後受到趙王的青睞,將他拜為上卿,其職位在趙國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對於這件事情覺得非常不滿,於是,便說要給藺相如難堪。
  • 與藺相如鬥氣,廉頗負荊請罪;與此人鬥氣,廉頗負氣出走
    《將相和》的故事膾炙人口,它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因為入選了小學語文課本而深入人心。故事並不複雜,就是因為藺相如通過與秦王交涉和氏璧、在澠池會議中維護了趙王的尊嚴等功績而被封為上卿。這讓身經百戰的廉頗不滿,他認為自己勞苦功高,獲得的封賞竟然沒有藺相如這個書生多。因此,不服氣的廉頗多次揚言要給藺相如顏色瞧瞧,然而藺相如卻總是躲著廉頗,避免和他相見。
  •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你可知廉頗與藺相如的最後下場如何?
    從小看過「負荊請罪」的故事,一面為廉頗敢於擔當讚嘆,一面也為藺相如的智慧稱奇。這兩人原本各司其職,機緣巧合之下有了交集,最終惺惺相惜,為人稱道。但世人皆知的故事只是他們漫長人生裡的一小段插曲,真要回顧兩人的一生,也不由得發出一聲悲嘆。故事要從廉頗和藺相如如何相知說起。
  • 「負荊請罪」人人都知,但藺相如和廉頗結局如何,你可知道?
    提到「負荊請罪」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他來源於歷史事件,這個事件發生於戰國時期,而主人公則分別是廉頗和藺相如。當時,秦國因為商鞅變法,率先在7個國家中強大起來,並逐漸有了吞併6國的野心。公元279年,秦昭襄王想要派兵攻打楚國,又擔心趙國會出手相救,便約了趙惠文王在澠池相聚。
  • 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後來的命運完全不同,課本沒有告訴給你
    有著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負荊請罪的故事,講的是廉頗個藺相如的故事,當時藺相如憑藉著自己寬大的胸懷,沒有和廉頗斤斤計較,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這個故事也告訴別人不要為眼前的利益之爭,而限制自己的格局,只有心懷天下才能以理服眾。不過在當時我們學習這個典故時候,老師可能只給大家介紹了這個故事,那麼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到底是怎麼樣呢?
  • 負荊請罪之後,老師為何不告訴你藺相如和廉頗的後續?因為不好說
    這是出自著名的「將相和」典故,也就是在我們小學課本裡熟讀的「負荊請罪」。廉頗勇於承認錯誤,向藺相如請罪,最終互相和解的故事,讓我們一直學習他們的勇於承擔和寬宏大量,哪怕長大了之後也依然如此。但是,在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為何語文老師從來沒有提起過?這不禁引發了我們的好奇,而根據史書的記載,這根本不好說。
  • 世人只知道「負荊請罪」,卻不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終的下場!
    在小學和初、高中的歷史課本中,我們每年都會學到一些歷史典故,如晉文公的退避三舍,韓信的背水一戰,孫臏的田忌賽馬等。同時語文課本中的負荊請罪,也是深受大家喜歡的一個典故。 負荊請罪是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
  • 藺相如「完璧歸趙」獲得讚賞,廉頗「負荊請罪」獲得原諒
    正在這個時候,藺相如突然站了出來說他或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於是趙王立刻宣召他進宮和他詳細的交談。藺相如表示,他願意帶和氏璧去秦國,與秦王換那15座城池。趙王不免的擔心,孤身一人闖入,人都保不住了。藺相如保證如果秦王出爾反爾,不交出15座城池,那麼他一定將和氏璧完整的送回來。大家都沒有辦法,趙王不得不信它。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結局如何?為啥老師不願意說?
    廉頗的功勳是靠大大小小的戰役換來的,而市井出身的藺相如只幹了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件事兒,就位列於廉頗之上,廉頗自然是不服的。廉頗本就是一員武將,哪裡會什麼隱藏,能說出來就不會憋著,所以廉頗不喜歡藺相如是人盡皆知的。但是當廉頗知道藺相如為了大義、為了趙國不不計較的時候,廉頗主動負荊請罪。然後兩人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一時間,秦國也不敢挑釁趙國了。
  • 負荊請罪後,廉頗和藺相如最終是什麼結局?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負荊請罪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對於「負荊請罪」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在戰國時期,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趙國君主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