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結局如何?為啥老師不願意說?

2021-02-23 史學界的9527

廉頗負荊請罪大家都耳熟能詳。廉頗身為趙國一員大將,還與白起,李牧等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廉頗的功勳是靠大大小小的戰役換來的,而市井出身的藺相如只幹了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件事兒,就位列於廉頗之上,廉頗自然是不服的。廉頗本就是一員武將,哪裡會什麼隱藏,能說出來就不會憋著,所以廉頗不喜歡藺相如是人盡皆知的。

但是當廉頗知道藺相如為了大義、為了趙國不不計較的時候,廉頗主動負荊請罪。然後兩人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一時間,秦國也不敢挑釁趙國了。

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那還是好的。兩人交好,毋庸置疑,但是關於兩人留白的美好結局卻是疑點重重。我們都知道趙國長平之戰裡並沒有提到藺相如,而在長平之戰時,趙國先是派出廉頗來抵抗,廉頗選擇防禦打消耗戰,後來秦國眼看攻不下,就四處放流言稱廉頗打不過,派出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難道藺相如作為趙國的丞相沒有阻止過趙王嗎?

在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庭懷古》裡曾經寫道:「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趙王想起廉頗,派人去魏國打聽廉頗的飯量還好嗎?言下之意就是打聽廉頗還能不能用,這說明廉頗當時人在魏國,而且趙王對廉頗根本不了解。廉頗為了表示自己的身體好就吃了很多,還換上自己的盔甲,騎上戰馬,還耍了兩套拳。

但是這個時候,使者回去稱廉頗很能吃,一頓飯工夫就上了三次茅廁。於是趙王就認定廉頗不能用。這裡很明顯這個使者跟廉頗有仇,但是趙王完全不知道,按理說就是派個人,而趙王偏偏派了廉頗的仇人?

就算趙王不知道,藺相如會不知道嗎?所以他們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這倆人在此後的故事裡還是沒有交集,倒是在負荊請罪之前,這兩個人的交集反而多一點,所以這兩人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難道大史官司馬遷說錯了?

這就是教材只截取一半的後果——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藺相如與廉頗的關係在負荊請罪後的的確確是好的,畢竟他倆的和好也是雙方的利益最大化,從這個角度來說還是穩的,但是為什麼後面沒有藺相如出現呢?

原來藺相如在得知長平之戰失敗後就已經病死了,而此時的廉頗因為不被重用而去了別國,奈何別國也不用他,他就長居魏國,等待趙王的徵用。

等到趙王醒悟的時候趙王又派出了錯誤的使者,導致這一系列誤會的發生。在趙王派使者的時候,藺相如早就死了,朝中的黨羽也就到了別人的門下蹭飯吃了。

在這種時候,下面的投機者也不會派出合適的使者的。

為什麼說藺相如早就死了呢?因為雖然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傷亡慘重,被活埋了20萬人,但是在此之後,趙國還是維持了38年的。而在這38年間滄海桑田,廉頗不被召回也是可以理解的。那麼長平之戰之後藺相如才死,為何在長平之戰時藺相如沒有站出來呢,難道是病危嗎?答案並不是。

其實藺相如和廉頗關係是很好的,但是隨著趙王的死亡,新登基的趙王並不喜歡藺相如和廉頗的組合。或許他只是不想用其中一個,但是兩個人已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有時候藺相如還經常幫廉頗說好話,這更讓新登基的趙王心裡不舒服,所以對重用趙括的趙王來說,這兩個人已經不重要了。反而,對於他們的文武結合,趙王認為是一種僭越。

帝王之術在於制衡,所以站在趙王的角度,扶持一個新的武將做自己人,是正常操作。而對於廉頗和藺相如,他們都做著自己的事兒,但是結局卻沒能往他們奮鬥的方向走,結局不禁令人深思。

那麼廉頗和藺相如最後沒有完成和平盛世的夢想,到底是誰錯了?是制衡的趙王?還是兩人太過於張揚不懂得收斂?

都不是,有些時候不犯錯,也是錯的。

如果非要找一個背鍋的,那就只能是趙王扶持的這個趙括了。趙括沒有實力,還偏偏說的天花亂墜,難道還能怪趙王識人不行?當然趙括只是背鍋,他也沒背叛過,做過壞事。長平之戰的失敗是必然,但是後來的這個使者和廉頗有仇,絕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這種公報私仇的,直接造成了趙國的早衰。

其實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合是美好的,但是結局卻讓人感慨,語文課的教材上沒有寫,語文老師更不願意多說,但是我們要知道故事的結局:廉頗得不到重用鬱悶含恨而死,藺相如病死,而兩人之前冰釋前嫌的美好故事,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

你認為,如果老將廉頗出馬,趙國能夠興盛嗎?

相關焦點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小學的時候大家都學會廉頗的故事吧!這是《負荊請罪》課文裡面出現的事情,那麼這裡面的主人公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是有什麼秘密嗎?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終結局怎樣?殘酷的真相,老師可能沒告訴你
    這是文章頭部 「負荊請罪」的廉頗與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語文老師沒有講給你。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個經典的歷史故事,那就是《負荊請罪》,可以說這個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出自《史記》,講的是戰國大將廉頗向藺相如請罪的故事了。
  • 廉頗負荊請罪,結局卻讓人唏噓,語文老師不會告訴你
    廉頗本就是一員武將,哪裡會什麼隱藏,能說出來就不會憋著,所以廉頗不喜歡藺相如是人盡皆知的。但是當廉頗知道藺相如為了大義、為了趙國不不計較的時候,廉頗主動負荊請罪。然後兩人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一時間,秦國也不敢挑釁趙國了。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那還是好的。兩人交好,毋庸置疑,但是關於兩人留白的美好結局卻是疑點重重。
  • 負荊請罪的廉頗跟藺相如最後怎樣了?老師一定不會告訴你結局
    在如今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有這麼一篇文章,叫做《將相和》,講述的是趙國大將廉頗向趙國宰相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目的在於告誡我們要勇於認錯,敢作敢當。但是他們之後怎樣了呢?是依舊友好相處還是再次鬧崩?為何擁如此賢臣跟良將的趙國還會被秦國攻破呢?大多數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之後他們兩人的結局。
  • 「負荊請罪」中廉頗和藺相如最後命運如何?語文老師說不出口
    當時的語文老師還用這兩個人來教育我們應該做到知錯能改,勇於承擔自己所犯的錯誤。那麼小編就要和大家說的是,語文老師只告訴了我們負荊請罪中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那麼他們的最後的命運如何呢?語文老師卻說不出口。
  • 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結局如何?為何語文老師從不提起
    《將相和》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則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的是趙國舍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後得到重用,廉頗心中不服,放言要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屢次容忍避讓於他,最終廉頗負荊請罪,兩人重歸於好的故事。
  • 負荊請罪的典故很有名,為何老師不告訴你,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
    班師回朝之後,滿朝文武都對廉頗佩服的不行,加官進爵自然少不了,直接被拜為上卿。上卿是戰國時期的最高爵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一個人太成功,難免有些飄飄然,廉頗也不例外。通常情況下,武將一般看不起文官,認為他們只會耍嘴皮子。正因如此,廉頗一開始根本瞧不上藺相如,多次在公開場合羞辱藺相如。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世人皆知的成語典故「負荊請罪」。
  •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的典故,為何老師不敢告訴你,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
    班師回朝之後,滿朝文武都對廉頗佩服的不行,加官進爵自然少不了,直接被拜為上卿。 上卿是戰國時期的最高爵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一個人太成功,難免有些飄飄然,廉頗也不例外。通常情況下,武將一般看不起文官,認為他們只會耍嘴皮子。正因如此,廉頗一開始根本瞧不上藺相如,多次在公開場合羞辱藺相如。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世人皆知的成語典故「負荊請罪」。
  • 《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對此,廉頗自然非常不滿,也即處處在找藺相如的麻煩,但是,就後者來說,始終以趙國的安危為重,處處對廉頗容忍謙讓,終使廉頗愧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由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典故。不過,雖然老師向我們講解了《將相和》這一故事,但是,《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卻沒有告訴我們!
  • 老師為何不告訴你,廉頗負荊請罪的後續?因為結局太悲慘
    在文章的最後,編者寫道:「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故事到這裡便結束了,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結局,學生們都為二人冰釋前嫌成為朋友而高興。
  • 「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好麼?老師才不會告訴你!
    「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好麼?老師才不會告訴你!中國人從小長大需要讀很多書,考很多試,有孩子表示抗議,但我們國家還是不會變的,畢竟人最重要的是培養三觀,若想讓自己的三觀正,人格頗為完善,那就應該多讀書。
  • 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最終結局如何?課本上肯定沒告訴你
    這就是負荊請罪的原文,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歷史上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如何呢?史記的出現讓後人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現如今的人們對司馬遷這個名字肯定是不陌生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的一段大亂世,同時也是大分裂時期,這時候天下還沒有統一。
  • 負荊請罪之後,老師為何不告訴你藺相如和廉頗的後續?因為不好說
    這是出自著名的「將相和」典故,也就是在我們小學課本裡熟讀的「負荊請罪」。廉頗勇於承認錯誤,向藺相如請罪,最終互相和解的故事,讓我們一直學習他們的勇於承擔和寬宏大量,哪怕長大了之後也依然如此。但是,在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為何語文老師從來沒有提起過?這不禁引發了我們的好奇,而根據史書的記載,這根本不好說。
  • 知道負荊請罪的故事,可你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麼?
    但是負荊請罪的故事只是給我講了廉頗和藺相如兩人是如何成為摯友的,卻沒有告訴我們兩人的結局如何。想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那麼就要知道一個人一本書,這個人叫司馬遷,這本書叫《史記》,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和不安,都被記錄在冊。廉頗是歷史上的名將,生活在戰國末期的趙國,戰國時期 ,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這其中就有廉頗。
  • 殘酷的真相:我們只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藺相如最後的下場
    但是在書中,老師並沒有告訴我們兩個人最終的結局,你知道他們兩人最終的下場嗎?廉頗和藺相如都是趙國不可缺少的人才。廉頗為武將,藺相如為文臣,一個提筆安天下,一個上馬定乾坤,他們兩人的命運被緊緊聯繫在一起,不可分開,休戚相關。在廉頗負荊請罪後,兩人的關係更好了,兩人聯手一起建設自己的國家,廉頗抵禦外敵,藺相如打理他國外交。
  • 負荊請罪又如何?廉頗終究還是那個失意的老將軍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讓廉頗和藺相如的事跡家喻戶曉,而「將相和」中廉頗主動認錯的「負荊請罪」美名更是千古流傳。可是史書細細讀來,終是五味雜陳,在性格決定命運的這個終極公式之下,廉頗即使是負荊請罪又如何?
  • 負荊請罪後,廉頗和藺相如最終是什麼結局?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負荊請罪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對於「負荊請罪」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在戰國時期,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趙國君主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 世人皆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又有幾人知曉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
    這些小故事我們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曾經在歷史上留下了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在歷史上留下了負荊請罪的廉頗,他們一同造就了一段千古美談——將相和,可是,他們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秦昭襄王得到了消息,派人給趙惠文王捎去口信,說要用十五座城池換取趙惠文王手中的「和氏璧」。當時的秦國是西陲強國,除了齊國能夠壓制住秦國,其餘五國皆不敢獨自與秦國相抗,而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換取趙惠文王的「和氏璧」也不過只是個幌子,給了「和氏璧」,趙國一定得不到秦國的城池,不給「和氏璧」,秦昭襄王勢必出兵攻打趙國,兩難的選擇,讓趙惠文王好一陣頭疼。
  • 「負荊請罪」後廉頗、藺相如什麼下場?老師也不會告訴你最終結局
    「負荊請罪」後廉頗、藺相如什麼下場?老師也不會告訴你最終結局 正所謂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可以說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很多的文化知識的薰陶,在某個人生年齡階段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必要性的,可很多人或許就能夠發現,在學校或者是諸多的課本上,更多的理論成為了重點,而所謂的成效還真是沒怎麼能看到,有很多人接下來就成為了另一個版本的「紙上談兵」,今天我們來學學《將相和》,很多人印象很深刻,而在他們之間的那種感情也是頗叫人有幾分讚嘆
  • 廉頗負荊請罪,那他後來跟藺相如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負荊請罪的故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初中課本上就有這樣的故事。這個故事說來非常的簡單。大概講的就是,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後受到趙王的青睞,將他拜為上卿,其職位在趙國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對於這件事情覺得非常不滿,於是,便說要給藺相如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