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何不告訴你,廉頗負荊請罪的後續?因為結局太悲慘

2020-12-17 騰訊網

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中,出現了一篇名為《將相和》的文章,該文章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圍繞著文臣藺相如和武將廉頗展開,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在文章的最後,編者寫道:「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故事到這裡便結束了,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結局,學生們都為二人冰釋前嫌成為朋友而高興。然而語文老師卻不忍告訴學生,廉頗和藺相如的最終結局。

時間回到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亂世」,群雄並起,你爭我奪,角逐最後的霸主地位,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於是乎廉頗和藺相如登上歷史舞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開篇第一句就是:「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簡單明了,直接突出廉頗在趙國的地位,早在公元前283年,廉頗就已經率兵成功討伐齊國,故而被封為上卿,憑藉著過人的能力,驚人的膽識,廉頗成為威震天下的大將,並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好不威風!

然而這個時候的藺相如,只不過是宦者令繆賢手下的一個門客,和廉頗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不過老天爺給了藺相如一個機會,此時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美玉,它就是傳說中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昭王一聽,十分生氣,這和氏璧本是秦國之物,如今卻被你趙國得到,你趙國不得「意思意思」?

但作為當年戰國七雄之首,秦昭王也不想被人說「欺負人」,所以主動表示:「我願意出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當然了,說是一回事,到時候給不給又是另一回事,可礙於秦國遠比自己強大,趙惠文王哪裡敢多說什麼?準備送上和氏璧。

這時候趙國的大臣不太樂意,表示我們雖然沒有秦國強,但也不能這樣白白受騙,被對方羞辱吧?但趙惠文王一問他們有何高見,眾人卻沉默了,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就在此時,藺相如站了出來,他表示:「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看著藺相如自信的樣子,無計可施的趙惠文王決定相信他,於是藺相如就拿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並且上演了一出「完璧歸趙」的好戲,氣得秦昭王話都說不出。

而憋了一肚子火的秦昭王,自然也是不甘心的,等到藺相如一回到趙國,他立馬把「攻打趙國」提上了日程,次年,便讓戰神白起3次殺入趙國西境攻城拔寨,血洗此處20000餘人(《史記》: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並邀請趙國舉行會盟,這下子,趙惠文王怕了,不敢前往澠池赴約。

這時候廉頗站出來,表示趙惠文王得去,不去就是示弱於秦國,必將遭到天下諸侯恥笑,滅掉國威,藺相如聞言,也站了出來表示贊同,經過眾人商討,最終決定由廉頗和藺相如陪著趙惠文王,一同前往澠池赴約。

接下來,便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澠池會見」,在這裡,蓄謀已久的秦昭王準備好好羞辱一下趙惠文王,報當年「完璧歸趙」的仇,於是在席間,秦昭王讓趙惠文王鼓瑟,趙惠文王不敢拒絕,就鼓了一段,秦昭王立馬讓人記下來:今日趙王為秦王鼓瑟。

一旁的藺相如看到國君這樣被侮辱,頓時火冒三丈,走上前大聲說道:「請秦王為趙王擊缶!」秦昭王直接拒絕,藺相如說道:「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意思是,我現在距離你就5步,你要是不擊缶,我就和你拼了!接著藺相如露出視死如歸的表情,縱然是秦王,也頓時害怕,最後上前擊缶,藺相如立馬讓人記下來:今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回國以後,趙惠文王立馬拜藺相如為上卿,且地位在廉頗之上,雖說是實至名歸,但一旁的廉頗見了,心裡發酸,自己辛辛苦苦那麼多年,成為一代名將,結果還不如靠嘴巴立了2次功的藺相如地位高,於是他私下放話:「我見相如,必辱之。」

藺相如很快就聽到了廉頗的話,為了不和他起衝突,便處處避開廉頗,廉頗上朝,他就請假;廉頗騎馬上街,他扭頭就走。藺相如手下的人一看,鬱悶了,覺得藺相如太慫了,藺相如倒是不生氣,他問道:「廉頗和秦王相比,誰厲害?」眾人回答:「自然是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道:「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頗將軍嗎?如今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顧忌我和廉頗將軍。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若是和將軍不和,秦國必然趁機進攻。」眾人這才恍然大悟,而藺相如的話,也傳到了廉頗耳裡,他頓時羞愧難當,於是脫下戰袍,背上荊條,來到藺相如門前請罪。

藺相如是個大度的人,自然立馬原諒廉頗,從此以後,二人冰釋前嫌,成為至交好友,齊心協力保衛趙國,傳為一段佳話。故事到這裡都是非常美好的,然而隨著趙惠文王的去世,兒子趙孝成王的上位,一切都開始發生變化。

這位新趙王並不怎麼信任廉頗和藺相如,一心想著重用自己的將士趙括,故而處處打壓廉頗,可這個趙括壓根沒啥本事,就連他爹趙奢生前都放話:「此子不可為將,為將必損趙國。」聰慧如藺相如、廉頗怎會不知?於是藺相如多次規勸趙王,可他根本不聽,還覺得是藺相如偏袒廉頗,繼續重用趙括。

在接下來的長平之戰中,趙括被白起打得落花流水,白起甚至坑殺了趙國20餘萬士兵,從此以後,趙國一蹶不振,失去競爭力,藺相如聞言悲憤交加,竟然生生氣死了,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而老友廉頗,情況也同樣不妙,後來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繼位,新趙王也不喜歡廉頗,甚至搞起了「窩裡鬥」,廉頗無奈投奔了魏國,後來又去了楚國,但均不被重用,對於一代名將而言,這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此時,廉頗多麼想回到趙國,畢竟那裡才是他的家,可趙王根本沒有來找過他,就這樣,廉頗在楚國鬱鬱而終,客死他鄉。兩位驚世之才,竟然皆落得抑鬱而終的下場,真是令人感慨,這也難怪語文老師不願告訴孩子們真相了。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小學的時候大家都學會廉頗的故事吧!這是《負荊請罪》課文裡面出現的事情,那麼這裡面的主人公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是有什麼秘密嗎?
  • 廉頗負荊請罪,結局卻讓人唏噓,語文老師不會告訴你
    廉頗本就是一員武將,哪裡會什麼隱藏,能說出來就不會憋著,所以廉頗不喜歡藺相如是人盡皆知的。但是當廉頗知道藺相如為了大義、為了趙國不不計較的時候,廉頗主動負荊請罪。然後兩人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一時間,秦國也不敢挑釁趙國了。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那還是好的。兩人交好,毋庸置疑,但是關於兩人留白的美好結局卻是疑點重重。
  • 負荊請罪之後,老師為何不告訴你藺相如和廉頗的後續?因為不好說
    這是出自著名的「將相和」典故,也就是在我們小學課本裡熟讀的「負荊請罪」。廉頗勇於承認錯誤,向藺相如請罪,最終互相和解的故事,讓我們一直學習他們的勇於承擔和寬宏大量,哪怕長大了之後也依然如此。但是,在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為何語文老師從來沒有提起過?這不禁引發了我們的好奇,而根據史書的記載,這根本不好說。
  • 負荊請罪的廉頗跟藺相如最後怎樣了?老師一定不會告訴你結局
    在如今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有這麼一篇文章,叫做《將相和》,講述的是趙國大將廉頗向趙國宰相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目的在於告誡我們要勇於認錯,敢作敢當。但是他們之後怎樣了呢?是依舊友好相處還是再次鬧崩?為何擁如此賢臣跟良將的趙國還會被秦國攻破呢?大多數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之後他們兩人的結局。
  • 負荊請罪的典故很有名,為何老師不告訴你,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
    班師回朝之後,滿朝文武都對廉頗佩服的不行,加官進爵自然少不了,直接被拜為上卿。上卿是戰國時期的最高爵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一個人太成功,難免有些飄飄然,廉頗也不例外。通常情況下,武將一般看不起文官,認為他們只會耍嘴皮子。正因如此,廉頗一開始根本瞧不上藺相如,多次在公開場合羞辱藺相如。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世人皆知的成語典故「負荊請罪」。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結局如何?為啥老師不願意說?
    廉頗的功勳是靠大大小小的戰役換來的,而市井出身的藺相如只幹了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件事兒,就位列於廉頗之上,廉頗自然是不服的。廉頗本就是一員武將,哪裡會什麼隱藏,能說出來就不會憋著,所以廉頗不喜歡藺相如是人盡皆知的。但是當廉頗知道藺相如為了大義、為了趙國不不計較的時候,廉頗主動負荊請罪。然後兩人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一時間,秦國也不敢挑釁趙國了。
  •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的典故,為何老師不敢告訴你,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
    班師回朝之後,滿朝文武都對廉頗佩服的不行,加官進爵自然少不了,直接被拜為上卿。 上卿是戰國時期的最高爵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一個人太成功,難免有些飄飄然,廉頗也不例外。通常情況下,武將一般看不起文官,認為他們只會耍嘴皮子。正因如此,廉頗一開始根本瞧不上藺相如,多次在公開場合羞辱藺相如。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世人皆知的成語典故「負荊請罪」。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終結局怎樣?殘酷的真相,老師可能沒告訴你
    這是文章頭部 「負荊請罪」的廉頗與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語文老師沒有講給你。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個經典的歷史故事,那就是《負荊請罪》,可以說這個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出自《史記》,講的是戰國大將廉頗向藺相如請罪的故事了。
  • 「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好麼?老師才不會告訴你!
    「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好麼?老師才不會告訴你!中國人從小長大需要讀很多書,考很多試,有孩子表示抗議,但我們國家還是不會變的,畢竟人最重要的是培養三觀,若想讓自己的三觀正,人格頗為完善,那就應該多讀書。
  • 「負荊請罪」後廉頗、藺相如什麼下場?老師也不會告訴你最終結局
    「負荊請罪」後廉頗、藺相如什麼下場?老師也不會告訴你最終結局 正所謂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可以說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很多的文化知識的薰陶,在某個人生年齡階段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必要性的,可很多人或許就能夠發現,在學校或者是諸多的課本上,更多的理論成為了重點,而所謂的成效還真是沒怎麼能看到,有很多人接下來就成為了另一個版本的「紙上談兵」,今天我們來學學《將相和》,很多人印象很深刻,而在他們之間的那種感情也是頗叫人有幾分讚嘆
  • 負荊請罪後,廉頗和藺相如最終是什麼結局?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負荊請罪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對於「負荊請罪」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在戰國時期,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趙國君主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 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最終結局如何?課本上肯定沒告訴你
    在歷史課本上,我們學習過負荊請罪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史書中對此記載的也很簡單,「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這就是負荊請罪的原文,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歷史上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如何呢?史記的出現讓後人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現如今的人們對司馬遷這個名字肯定是不陌生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的一段大亂世,同時也是大分裂時期,這時候天下還沒有統一。
  • 《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對此,廉頗自然非常不滿,也即處處在找藺相如的麻煩,但是,就後者來說,始終以趙國的安危為重,處處對廉頗容忍謙讓,終使廉頗愧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由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典故。不過,雖然老師向我們講解了《將相和》這一故事,但是,《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卻沒有告訴我們!
  • 知道負荊請罪的故事,可你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麼?
    但是負荊請罪的故事只是給我講了廉頗和藺相如兩人是如何成為摯友的,卻沒有告訴我們兩人的結局如何。想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那麼就要知道一個人一本書,這個人叫司馬遷,這本書叫《史記》,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和不安,都被記錄在冊。廉頗是歷史上的名將,生活在戰國末期的趙國,戰國時期 ,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這其中就有廉頗。
  • 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結局如何?為何語文老師從不提起
    《將相和》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則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的是趙國舍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後得到重用,廉頗心中不服,放言要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屢次容忍避讓於他,最終廉頗負荊請罪,兩人重歸於好的故事。
  • 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後來的命運完全不同,課本沒有告訴給你
    有著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負荊請罪的故事,講的是廉頗個藺相如的故事,當時藺相如憑藉著自己寬大的胸懷,沒有和廉頗斤斤計較,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這個故事也告訴別人不要為眼前的利益之爭,而限制自己的格局,只有心懷天下才能以理服眾。不過在當時我們學習這個典故時候,老師可能只給大家介紹了這個故事,那麼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到底是怎麼樣呢?
  • 廉頗負荊請罪,那他後來跟藺相如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負荊請罪的故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初中課本上就有這樣的故事。這個故事說來非常的簡單。大概講的就是,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後受到趙王的青睞,將他拜為上卿,其職位在趙國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對於這件事情覺得非常不滿,於是,便說要給藺相如難堪。
  • 殘酷的真相:我們只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藺相如最後的下場
    「負荊請罪」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歷史典故了,裡面的廉頗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赤背背負著荊棘去向藺相如賠罪,藺相如也寬宏大度,最終選擇原諒了他,兩人和好如初。這個歷史典故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要懂得顧全大局,舍小我成全大我。
  • 在歷史上,袒胸露背、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廉頗,其實還是個年輕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廉頗乃是趙國的大將,在其帶兵之時,趙國兵力實力大增,以至於秦國也不敢輕視於他。在其年老之時,趙王還想將其召回打仗,但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奠定了他悲慘的結局。也許是由於這些故事,我們潛意識之中,都認為廉頗是個很老的將才,還會覺得他的「負荊請罪」之事也是中年時期發生的。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此時的廉頗其實還是個年輕人。
  • 世人皆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又有幾人知曉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
    這些小故事我們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曾經在歷史上留下了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在歷史上留下了負荊請罪的廉頗,他們一同造就了一段千古美談——將相和,可是,他們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公元前259年,在秦趙的大決戰——「長平之戰」進入白熱化階段之時,因為趙國國力不繼等諸多原因,趙孝成王想要臨陣換將,以年輕氣盛的趙括換下老成持重的廉頗。此時的藺相如久病纏身,病情稍稍得到了一些緩解,得知這一消息,藺相如來到朝堂之上,苦口婆心地勸諫趙孝成王,希望趙孝成王不要以年輕氣盛的趙括為前線趙軍主將,否則災禍不日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