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文章頭部
「負荊請罪」的廉頗與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語文老師沒有講給你。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個經典的歷史故事,那就是《負荊請罪》,可以說這個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出自《史記》,講的是戰國大將廉頗向藺相如請罪的故事了。當時我們學習這個故事的時候,語文老師教給我們的中心思想,大概就是廉頗的知錯能改以及藺相如的寬宏大量。當然語文課本中的知識也就停留在這一刻了。並沒有說「負荊請罪」的廉頗與藺相如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事實上,藺相如和廉頗的命運不可以分開講,不論他們本人是否願意,當他們選擇報效趙國時,命運就已經被捆綁在一起。從「將相爭」,再到「將相和」,體現的是藺相如的寬容胸懷以及廉頗的知錯能改。
藺相如是一位賢相,廉頗是一位良將,藺相如主內,廉頗主外,這樣看來,兩人都該有美好的結局,趙國該興盛繁榮才是。可是現實不是童話,廉頗和藺相如和解,不代表他們的抱負就一定可以實現。藺相如在自述時曾說過,趙國不能缺他和廉頗,這話是事實,但不同的人聽起來卻有不一樣的意思。
在藺相如的這段話下,趙王似乎被忽視了,趙惠文王對於這種忽視沒有什麼介懷,他深知藺相如說的是實話,而且沒有藺相如,他就要受到秦王的羞辱,沒有廉頗,趙國沒辦法抵擋秦國的進攻。可是不是每一任君王都有趙惠文王這樣的胸懷,比如他的兒子趙孝成王,就很介意這一點。
在趙孝成王繼位以後沒幾年,秦國再次舉兵伐趙,兩軍在長平對陣。秦軍選擇的進攻時間實在是趙國最危難的時刻,趙孝成王剛剛登基不久,沒有經驗,名將趙奢已經去世,藺相如則病重,只剩下廉頗苦苦支撐。廉頗知道趙軍不宜主動出擊,秦軍遠道攻趙,糧草補給比趙軍困難,所以他選擇固守不出,使得秦軍陷入困境。
秦國見廉頗執掌的趙軍難以攻克,就派間諜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老邁軟弱的廉頗,就怕名將趙奢的天才子嗣趙括。這種話明眼人都知道有詐,然而年輕的趙孝成王卻偏偏信了。趙孝成王覺得自己父親在位時廉頗就可以替父王攻城掠地,怎麼自己上位以後廉頗就龜縮不出,這豈非羞辱他?於是趙孝成王命趙括代替廉頗。藺相如聽聞以後,拖著病軀來勸諫趙王,但趙王一意孤行,沒有聽從。
最終,趙軍四十萬士卒慘死戰場,化作亡魂,若不是他國支援,趙國險些亡國。藺相如得知以後,連氣帶病,撒手人寰。不過趙孝成王不是一位徹徹底底的昏君,他在危難關頭再次啟用廉頗,守護住了趙國。
可是趙孝成王去世以後,他的兒子趙悼襄王更加不堪。趙悼襄王上任以後,就解了廉頗兵權,用樂乘代替他。受到排擠的廉頗憤懣不已,他帶兵攻打樂乘,隨後投奔大梁。魏王收留了廉頗,但沒有重用他。
廉頗走後,秦國數次攻打趙國,趙王再次想到廉頗,但由於郭開從中作梗,廉頗最終還是沒有再次被趙國啟用。楚國聽聞廉頗在魏國不得志以後,將他接到楚國,給他兵權,但廉頗再沒有建功。廉頗晚年時感嘆:「我還是想用趙人。」最終,廉頗客死楚地。
就這樣,將相和的兩位主角,一位病死在國家危亡之際,另一位戰功彪炳,卻被迫流落他國,抑鬱不得志,最終死在外鄉。這個充滿遺憾的結局,簡直是對美好溫馨的將相和的反轉,怪不得就連許多老師,都不敢向學生們講述兩人最終的結局。
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