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的廉頗最終結局怎樣?殘酷的真相,老師可能沒告訴你

2020-12-17 騰訊網

這是文章頭部

「負荊請罪」的廉頗與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語文老師沒有講給你。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個經典的歷史故事,那就是《負荊請罪》,可以說這個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出自《史記》,講的是戰國大將廉頗向藺相如請罪的故事了。當時我們學習這個故事的時候,語文老師教給我們的中心思想,大概就是廉頗的知錯能改以及藺相如的寬宏大量。當然語文課本中的知識也就停留在這一刻了。並沒有說「負荊請罪」的廉頗與藺相如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的?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事實上,藺相如和廉頗的命運不可以分開講,不論他們本人是否願意,當他們選擇報效趙國時,命運就已經被捆綁在一起。從「將相爭」,再到「將相和」,體現的是藺相如的寬容胸懷以及廉頗的知錯能改。

藺相如是一位賢相,廉頗是一位良將,藺相如主內,廉頗主外,這樣看來,兩人都該有美好的結局,趙國該興盛繁榮才是。可是現實不是童話,廉頗和藺相如和解,不代表他們的抱負就一定可以實現。藺相如在自述時曾說過,趙國不能缺他和廉頗,這話是事實,但不同的人聽起來卻有不一樣的意思。

在藺相如的這段話下,趙王似乎被忽視了,趙惠文王對於這種忽視沒有什麼介懷,他深知藺相如說的是實話,而且沒有藺相如,他就要受到秦王的羞辱,沒有廉頗,趙國沒辦法抵擋秦國的進攻。可是不是每一任君王都有趙惠文王這樣的胸懷,比如他的兒子趙孝成王,就很介意這一點。

在趙孝成王繼位以後沒幾年,秦國再次舉兵伐趙,兩軍在長平對陣。秦軍選擇的進攻時間實在是趙國最危難的時刻,趙孝成王剛剛登基不久,沒有經驗,名將趙奢已經去世,藺相如則病重,只剩下廉頗苦苦支撐。廉頗知道趙軍不宜主動出擊,秦軍遠道攻趙,糧草補給比趙軍困難,所以他選擇固守不出,使得秦軍陷入困境。

秦國見廉頗執掌的趙軍難以攻克,就派間諜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老邁軟弱的廉頗,就怕名將趙奢的天才子嗣趙括。這種話明眼人都知道有詐,然而年輕的趙孝成王卻偏偏信了。趙孝成王覺得自己父親在位時廉頗就可以替父王攻城掠地,怎麼自己上位以後廉頗就龜縮不出,這豈非羞辱他?於是趙孝成王命趙括代替廉頗。藺相如聽聞以後,拖著病軀來勸諫趙王,但趙王一意孤行,沒有聽從。

最終,趙軍四十萬士卒慘死戰場,化作亡魂,若不是他國支援,趙國險些亡國。藺相如得知以後,連氣帶病,撒手人寰。不過趙孝成王不是一位徹徹底底的昏君,他在危難關頭再次啟用廉頗,守護住了趙國。

可是趙孝成王去世以後,他的兒子趙悼襄王更加不堪。趙悼襄王上任以後,就解了廉頗兵權,用樂乘代替他。受到排擠的廉頗憤懣不已,他帶兵攻打樂乘,隨後投奔大梁。魏王收留了廉頗,但沒有重用他。

廉頗走後,秦國數次攻打趙國,趙王再次想到廉頗,但由於郭開從中作梗,廉頗最終還是沒有再次被趙國啟用。楚國聽聞廉頗在魏國不得志以後,將他接到楚國,給他兵權,但廉頗再沒有建功。廉頗晚年時感嘆:「我還是想用趙人。」最終,廉頗客死楚地。

就這樣,將相和的兩位主角,一位病死在國家危亡之際,另一位戰功彪炳,卻被迫流落他國,抑鬱不得志,最終死在外鄉。這個充滿遺憾的結局,簡直是對美好溫馨的將相和的反轉,怪不得就連許多老師,都不敢向學生們講述兩人最終的結局。

這是文章尾部

相關焦點

  • 負荊請罪的廉頗跟藺相如最後怎樣了?老師一定不會告訴你結局
    在如今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有這麼一篇文章,叫做《將相和》,講述的是趙國大將廉頗向趙國宰相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目的在於告誡我們要勇於認錯,敢作敢當。但是他們之後怎樣了呢?是依舊友好相處還是再次鬧崩?為何擁如此賢臣跟良將的趙國還會被秦國攻破呢?大多數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之後他們兩人的結局。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小學的時候大家都學會廉頗的故事吧!這是《負荊請罪》課文裡面出現的事情,那麼這裡面的主人公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是有什麼秘密嗎?
  • 「負荊請罪」後廉頗、藺相如什麼下場?老師也不會告訴你最終結局
    「負荊請罪」後廉頗、藺相如什麼下場?老師也不會告訴你最終結局 正所謂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可以說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很多的文化知識的薰陶,在某個人生年齡階段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必要性的,可很多人或許就能夠發現,在學校或者是諸多的課本上,更多的理論成為了重點,而所謂的成效還真是沒怎麼能看到,有很多人接下來就成為了另一個版本的「紙上談兵」,今天我們來學學《將相和》,很多人印象很深刻,而在他們之間的那種感情也是頗叫人有幾分讚嘆
  • 廉頗負荊請罪,結局卻讓人唏噓,語文老師不會告訴你
    廉頗負荊請罪大家都耳熟能詳。廉頗身為趙國一員大將,還與白起,李牧等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廉頗的功勳是靠大大小小的戰役換來的,而市井出身的藺相如只幹了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件事兒,就位列於廉頗之上,廉頗自然是不服的。
  • 負荊請罪後,廉頗和藺相如最終是什麼結局?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負荊請罪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對於「負荊請罪」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在戰國時期,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趙國君主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 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最終結局如何?課本上肯定沒告訴你
    在歷史課本上,我們學習過負荊請罪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史書中對此記載的也很簡單,「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這就是負荊請罪的原文,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歷史上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如何呢?史記的出現讓後人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現如今的人們對司馬遷這個名字肯定是不陌生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的一段大亂世,同時也是大分裂時期,這時候天下還沒有統一。
  • 殘酷的真相:我們只知「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藺相如最後的下場
    「負荊請罪」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歷史典故了,裡面的廉頗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赤背背負著荊棘去向藺相如賠罪,藺相如也寬宏大度,最終選擇原諒了他,兩人和好如初。這個歷史典故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要懂得顧全大局,舍小我成全大我。
  • 老師為何不告訴你,廉頗負荊請罪的後續?因為結局太悲慘
    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中,出現了一篇名為《將相和》的文章,該文章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圍繞著文臣藺相如和武將廉頗展開,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結局如何?為啥老師不願意說?
    廉頗負荊請罪大家都耳熟能詳。廉頗身為趙國一員大將,還與白起,李牧等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 「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好麼?老師才不會告訴你!
    「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好麼?老師才不會告訴你!中國人從小長大需要讀很多書,考很多試,有孩子表示抗議,但我們國家還是不會變的,畢竟人最重要的是培養三觀,若想讓自己的三觀正,人格頗為完善,那就應該多讀書。
  • 《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對此,廉頗自然非常不滿,也即處處在找藺相如的麻煩,但是,就後者來說,始終以趙國的安危為重,處處對廉頗容忍謙讓,終使廉頗愧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由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典故。不過,雖然老師向我們講解了《將相和》這一故事,但是,《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老師卻沒有告訴我們!
  • 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結局如何?為何語文老師從不提起
    《將相和》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則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的是趙國舍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後得到重用,廉頗心中不服,放言要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屢次容忍避讓於他,最終廉頗負荊請罪,兩人重歸於好的故事。
  • 負荊請罪的典故很有名,為何老師不告訴你,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
    班師回朝之後,滿朝文武都對廉頗佩服的不行,加官進爵自然少不了,直接被拜為上卿。上卿是戰國時期的最高爵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一個人太成功,難免有些飄飄然,廉頗也不例外。通常情況下,武將一般看不起文官,認為他們只會耍嘴皮子。正因如此,廉頗一開始根本瞧不上藺相如,多次在公開場合羞辱藺相如。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世人皆知的成語典故「負荊請罪」。
  • 知道負荊請罪的故事,可你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麼?
    但是負荊請罪的故事只是給我講了廉頗和藺相如兩人是如何成為摯友的,卻沒有告訴我們兩人的結局如何。想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那麼就要知道一個人一本書,這個人叫司馬遷,這本書叫《史記》,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和不安,都被記錄在冊。廉頗是歷史上的名將,生活在戰國末期的趙國,戰國時期 ,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這其中就有廉頗。
  •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的典故,為何老師不敢告訴你,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
    班師回朝之後,滿朝文武都對廉頗佩服的不行,加官進爵自然少不了,直接被拜為上卿。 上卿是戰國時期的最高爵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一個人太成功,難免有些飄飄然,廉頗也不例外。通常情況下,武將一般看不起文官,認為他們只會耍嘴皮子。正因如此,廉頗一開始根本瞧不上藺相如,多次在公開場合羞辱藺相如。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世人皆知的成語典故「負荊請罪」。
  • 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後來的命運完全不同,課本沒有告訴給你
    有著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負荊請罪的故事,講的是廉頗個藺相如的故事,當時藺相如憑藉著自己寬大的胸懷,沒有和廉頗斤斤計較,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這個故事也告訴別人不要為眼前的利益之爭,而限制自己的格局,只有心懷天下才能以理服眾。不過在當時我們學習這個典故時候,老師可能只給大家介紹了這個故事,那麼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到底是怎麼樣呢?
  • 負荊請罪之後,老師為何不告訴你藺相如和廉頗的後續?因為不好說
    這是出自著名的「將相和」典故,也就是在我們小學課本裡熟讀的「負荊請罪」。廉頗勇於承認錯誤,向藺相如請罪,最終互相和解的故事,讓我們一直學習他們的勇於承擔和寬宏大量,哪怕長大了之後也依然如此。但是,在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為何語文老師從來沒有提起過?這不禁引發了我們的好奇,而根據史書的記載,這根本不好說。
  • 廉頗負荊請罪,那他後來跟藺相如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負荊請罪的故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初中課本上就有這樣的故事。這個故事說來非常的簡單。大概講的就是,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後受到趙王的青睞,將他拜為上卿,其職位在趙國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對於這件事情覺得非常不滿,於是,便說要給藺相如難堪。
  • 廉頗負荊請罪後,他和藺相如的最後結局是怎樣?
    那麼歷史上的兩個人結局如何呢?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讓後人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那麼對待廉頗的憤怒,藺相如又是怎樣處理的呢?每次見到廉頗,藺相如都會躲得遠遠的,有不少人認為藺相如是害怕廉頗的,可是後來他解釋道:「秦王要比廉頗有威嚴吧?
  • 「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是怎麼死的?廉頗最終的結局如何?
    在後來的"澠池之會"中,秦昭襄王也沒有佔到任何便宜,不過成就了一位歷史名人藺相如,同時也引出了一個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二人寫了一篇《廉頗藺相如列傳》,使他們的美名一直流傳至今。藺相如確實有功於趙國,當時的趙惠文王也對他進行了實質性的獎勵:"完璧歸趙"之後,藺相如由一位舍人被直接提拔為上大夫,"澠池之會"後又拜其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