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則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的是趙國舍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後得到重用,廉頗心中不服,放言要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屢次容忍避讓於他,最終廉頗負荊請罪,兩人重歸於好的故事。也就是這則流傳千古的佳話,讓廉頗和藺相如兩人成了知錯就改、寬容大度的典範。
很多人在小學時便已在課本中讀過將相和,但課本中的故事到兩人和好如初後就結束了,之後廉頗與藺相如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卻未曾提及。其實現實中藺相如的結局還算平穩,但廉頗可謂是英雄暮年,晚景慘澹悽涼。
在負荊請罪後,廉頗一心報國,開始徵戰四方。畢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從公元前279年開始,廉將軍就屢立戰功,在10年間四次攻打他國,並大獲全勝,深得趙惠文王的信任與重用。然而在前266年趙孝成王即位後,君王心中的天平就慢慢從廉頗傾斜向了別處。
前262年,趙國與秦國交戰,廉頗憑藉充足的戰爭經驗和高超的作戰技巧,硬生生用處於劣勢的趙軍和秦軍打成了僵持的局面。他固守堅壁三年,秦軍屢次攻打都沒有成功,銳氣漸消,正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戰局面。
此時秦軍知道不妙,便使用了反間計到處散布謠言,讓趙王誤以為廉頗是怯戰畏死,於是罷免了廉頗而啟用趙括。當時藺相如為廉頗請奏,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可趙王卻一意孤行。最終趙括兵敗於白起,四十餘萬趙軍也在長平陣亡,邯鄲在之後的一年中被秦軍包圍,趙國搖搖欲墜,幾近滅亡,還是靠著楚、魏兩國前來馳援才得以保全國土。
也就是這一時期,本就病重的藺相如去世了,能在朝堂上幫助廉頗的人又少了一個。幸好長平之戰讓趙孝成王清醒了過來,他重新啟用了廉頗,在前251年的燕趙之戰中廉頗不負眾望,以少勝多打敗了前來進犯的燕軍,被趙王封為假相。
到了公元前245年,趙悼襄王即位,他剛愎自用,對廉頗實行打壓,一坐上王位就解除了在外徵戰的廉頗的軍職。此時的廉頗已經是三朝元老,又戰功赫赫,怎麼能忍得下這口氣,他二話不說帶領自己的親兵攻打了新上任的將領樂乘,樂乘不敵廉頗,狼狽逃走,廉頗則氣得連趙國也不回了,直接投奔了魏國。
後來趙王手下無人可用,又想起了廉頗,就派使者去魏國請將歸朝。可廉頗在朝中有一仇敵郭開,是個十足的奸佞小人,他唯恐廉頗再受重用,就賄賂使者說了很多廉頗的壞話,還說廉頗「一飯三遺矢」。趙王偏聽偏信,失望至極,再也不提啟用廉頗的事情了。
就這樣,在魏國千盼萬盼著繼續報效國家的老將,還是沒能等來君王的啟用書。後來楚國又請廉頗當將領,但他心繫故國,始終無法再像以往一樣戰無不利,最後在他鄉鬱鬱而終。
而趙國則在昏聵的趙悼襄王的手中江河日下,廉頗死後不久,趙國就被秦軍攻打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