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的典故很有名,為何老師不告訴你,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

2020-12-25 諸葛品歷史

戰國末年,雖然秦國實力最強,但其他六個諸侯國也不簡單,尤其是齊國和趙國,假如六國擰成一股繩,始終採用橫縱的策略,秦國也束手無策。趙國一直是秦國的勁敵,趙武靈王在位時期,施行胡服騎射,沿陰山修築趙長城,隨手滅了中山國,一舉成為東方六國當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

那時候的趙國,可謂是春風得意,和秦國展開持續數十年的爭霸。趙惠文王時期,趙國雖然不比當年,卻依舊不容小覷,出現許多能徵善戰的將領,以廉頗和李牧最為知名。戰國四大名將之中,秦國佔兩個名額,白起和王翦,趙國也佔兩個名額,廉頗和杜牧,其餘五個諸侯國頗為尷尬,一個拿得出手的名將都沒有。

廉頗,嬴姓,廉氏,名頗,生卒年月不詳,早年事跡也不詳,一出場就不同凡響。帶兵打仗很有一套,勇猛無比,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在率兵攻打齊國的戰役中,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一舉奠定其名將的地位。班師回朝之後,滿朝文武都對廉頗佩服的不行,加官進爵自然少不了,直接被拜為上卿。

上卿是戰國時期的最高爵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一個人太成功,難免有些飄飄然,廉頗也不例外。通常情況下,武將一般看不起文官,認為他們只會耍嘴皮子。正因如此,廉頗一開始根本瞧不上藺相如,多次在公開場合羞辱藺相如。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世人皆知的成語典故「負荊請罪」。

藺相如本為大臣繆賢的門客,與當時威名遠揚的廉頗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才華橫溢的藺相如,很快就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就寫了一封看似非常客氣的書信,他讓趙惠文王把和氏璧送到秦國,然後就可以得到十五座城池。

趙惠文王並不傻,他知道秦昭王不可能用城池換和氏璧,只是一個空頭支票。但是,假如趙惠文王不答應,秦國就有理由出兵攻打趙國。正當趙惠文王為此事發愁時,繆賢推薦了藺相如,本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趙惠文王暫且相信藺相如,讓他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藺相如不辱使命,實現「完璧歸趙」的承諾。此事過後,趙惠文王非常賞識藺相如的才能,直接封他為上大夫。後來,秦、趙澠池會盟,藺相如一頓操作猛如虎,保全了趙王的顏面,捍衛了趙國的利益,其功勞比打贏一場仗還大。

趙惠文王非常高興,大筆一揮,拜藺相如為上卿。《史記》記載:「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藺相如,職位一下子在超過廉頗,換成誰都會不服氣。廉頗逢人便說:「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我見相如,必辱之。」

從此之後,藺相如儘量躲著廉頗,儘量不與他見面。門口都看不下去了,就問藺相如為何這樣做,難道真的害怕廉頗嗎?藺相如解釋道:「我連秦王都敢懟,怎麼可能害怕廉頗。我之所不想和他爭論,完全是為了趙國著想。只要有我倆在,秦國就不敢攻打趙國,一旦我和廉頗鬧掰了,最開心的莫過於秦國了。」

不久後,藺相如的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羞愧不已,認為自己太無知,不該說出那些羞辱藺相如的話。為了表示誠意,廉頗背著荊條,親自向藺相如賠禮道歉。藺相如趕緊出門迎接,兩人冰釋前嫌,成為刎頸之交,於是就有了負荊請罪的典故。

以前上學的時候,每當讀到負荊請罪這一篇文章,就對藺相如的格局佩服不已,同時也欣賞廉頗知錯就改的覺悟。但是,那時候老師並沒有告訴我們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他們兩人的下場如何,為啥老師不敢講呢?

先看藺相如的結局,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趙軍主帥是身經百戰的廉頗,他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秦軍一點辦法都沒有。於是,秦軍就開始散布謠言,結果趙孝成王竟然上當了,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藺相如極力反對,並且直言:「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趙孝成王仿佛像是中了邪,根本不聽勸阻,結果導致長平之戰中的悲劇,四十萬趙軍白白送死。此事對藺相如的打擊很大,不久後在悲痛交加中去世,實在令人惋惜。

再看廉頗的結局,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幡然醒悟,意識到廉頗的重要性,就重新啟用他。廉頗二話不說,再次披上戰甲,在對燕國的作戰中,又取得了傲人戰績。但好景不長,趙悼襄王繼承王位後,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是可忍孰不可忍,廉頗不願意受這種窩囊氣,就把樂乘打跑了。

衝動是要付出代價的,廉頗無法呆在趙國,只能連夜跑到魏國。其實,廉頗仍然心系趙國,希望繼續為趙國效力,只要趙王重新啟用他,他願意拋頭顱灑熱血。但是,直到廉頗閉眼的那一天,都未能等來趙王的任命書,他最後抑鬱而終,去另一個世界與藺相如相聚。想必這兩個難兄難弟見面後,會抱頭痛哭吧。

參考史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關焦點

  • 世人皆知負荊請罪的典故,為何老師不敢告訴你,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
    班師回朝之後,滿朝文武都對廉頗佩服的不行,加官進爵自然少不了,直接被拜為上卿。 上卿是戰國時期的最高爵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一個人太成功,難免有些飄飄然,廉頗也不例外。通常情況下,武將一般看不起文官,認為他們只會耍嘴皮子。正因如此,廉頗一開始根本瞧不上藺相如,多次在公開場合羞辱藺相如。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世人皆知的成語典故「負荊請罪」。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小學的時候大家都學會廉頗的故事吧!這是《負荊請罪》課文裡面出現的事情,那麼這裡面的主人公廉頗最後是什麼結局,為何老師不願意告訴你?是有什麼秘密嗎?
  • 廉頗負荊請罪,結局卻讓人唏噓,語文老師不會告訴你
    廉頗本就是一員武將,哪裡會什麼隱藏,能說出來就不會憋著,所以廉頗不喜歡藺相如是人盡皆知的。但是當廉頗知道藺相如為了大義、為了趙國不不計較的時候,廉頗主動負荊請罪。然後兩人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一時間,秦國也不敢挑釁趙國了。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那還是好的。兩人交好,毋庸置疑,但是關於兩人留白的美好結局卻是疑點重重。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後結局如何?為啥老師不願意說?
    廉頗本就是一員武將,哪裡會什麼隱藏,能說出來就不會憋著,所以廉頗不喜歡藺相如是人盡皆知的。但是當廉頗知道藺相如為了大義、為了趙國不不計較的時候,廉頗主動負荊請罪。然後兩人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一時間,秦國也不敢挑釁趙國了。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那還是好的。兩人交好,毋庸置疑,但是關於兩人留白的美好結局卻是疑點重重。
  • 老師為何不告訴你,廉頗負荊請罪的後續?因為結局太悲慘
    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中,出現了一篇名為《將相和》的文章,該文章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圍繞著文臣藺相如和武將廉頗展開,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 「負荊請罪」中廉頗和藺相如最後命運如何?語文老師說不出口
    當時的語文老師還用這兩個人來教育我們應該做到知錯能改,勇於承擔自己所犯的錯誤。那麼小編就要和大家說的是,語文老師只告訴了我們負荊請罪中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那麼他們的最後的命運如何呢?語文老師卻說不出口。
  • 負荊請罪的主角,廉頗和藺相如結局如何?很少有人知道
    負荊請罪的主角,廉頗和藺相如結局如何?很少有人知道文/歷史論今現在的我們都是要上學的,因為國家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在我們上學的這幾個階段,小編認為學生的可造性就是在學前階段與小學階段。學前階段會教你最基本的道理,到了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一些比較深刻的,對以後有幫助的道理。所以小學的語文課本上都會用古人的事跡來告訴大家一些道理,比如負荊請罪,我們知道負荊請罪是廉頗與藺相如的和解。那麼他們最後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
  • 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與藺相如後來的命運完全不同,課本沒有告訴給你
    有著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負荊請罪的故事,講的是廉頗個藺相如的故事,當時藺相如憑藉著自己寬大的胸懷,沒有和廉頗斤斤計較,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這個故事也告訴別人不要為眼前的利益之爭,而限制自己的格局,只有心懷天下才能以理服眾。不過在當時我們學習這個典故時候,老師可能只給大家介紹了這個故事,那麼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到底是怎麼樣呢?
  • 「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好麼?老師才不會告訴你!
    「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好麼?老師才不會告訴你!中國人從小長大需要讀很多書,考很多試,有孩子表示抗議,但我們國家還是不會變的,畢竟人最重要的是培養三觀,若想讓自己的三觀正,人格頗為完善,那就應該多讀書。
  • 負荊請罪的廉頗跟藺相如最後怎樣了?老師一定不會告訴你結局
    在如今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有這麼一篇文章,叫做《將相和》,講述的是趙國大將廉頗向趙國宰相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目的在於告誡我們要勇於認錯,敢作敢當。但是他們之後怎樣了呢?是依舊友好相處還是再次鬧崩?為何擁如此賢臣跟良將的趙國還會被秦國攻破呢?大多數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之後他們兩人的結局。
  • 負荊請罪之後,老師為何不告訴你藺相如和廉頗的後續?因為不好說
    這是出自著名的「將相和」典故,也就是在我們小學課本裡熟讀的「負荊請罪」。廉頗勇於承認錯誤,向藺相如請罪,最終互相和解的故事,讓我們一直學習他們的勇於承擔和寬宏大量,哪怕長大了之後也依然如此。但是,在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最後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為何語文老師從來沒有提起過?這不禁引發了我們的好奇,而根據史書的記載,這根本不好說。
  • 負荊請罪後,廉頗和藺相如最終是什麼結局?老師沒有告訴我們!
    負荊請罪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對於「負荊請罪」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在戰國時期,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趙國君主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
  • 負荊請罪的廉頗最終結局怎樣?殘酷的真相,老師可能沒告訴你
    這是文章頭部 「負荊請罪」的廉頗與藺相如,最後結局如何?語文老師沒有講給你。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個經典的歷史故事,那就是《負荊請罪》,可以說這個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出自《史記》,講的是戰國大將廉頗向藺相如請罪的故事了。
  • 知道負荊請罪的故事,可你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麼?
    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我們了解到了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負荊請罪的故事成了我們那個時候最值得學習的認錯態度,甚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這個故事讓我們也了解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將相之間是如何相處的
  • 老師為何不願意告訴你?看看他們的結局就懂了
    那麼這個典故中所講的兩個主人公都是誰呢?語文老師為何又不願意告訴你答案呢?看看他們的結局就懂了。頭懸梁的主人公:孫敬。據《漢書》記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孫敬是漢朝信都人,年輕時非常喜歡讀書,常常通宵達旦地學習。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孫敬也不例外,一到後半夜就非常容易犯困,讀著讀著就睡著了。
  • 負荊請罪的典故你知道嗎?
    秦王也因為趙國有藺相如這種人才,也不敢小瞧趙國了。趙王覺得藺相如特別能幹,就讓他找了趙國的」上卿「(和後來的宰相差不多)。廉頗是趙國有名的武將,他看到趙王如此器重藺相如,他覺得不服。他心想:自己為趙國拼命打仗,功勞竟然不如一個只會動嘴皮子的藺相如,藺相如憑著一張嘴,能有什麼了不起的本事?地位反倒是比他只高不低。
  • 「負荊請罪」後廉頗、藺相如什麼下場?老師也不會告訴你最終結局
    「負荊請罪」後廉頗、藺相如什麼下場?老師也不會告訴你最終結局 正所謂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可以說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很多的文化知識的薰陶,在某個人生年齡階段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必要性的,可很多人或許就能夠發現,在學校或者是諸多的課本上,更多的理論成為了重點,而所謂的成效還真是沒怎麼能看到,有很多人接下來就成為了另一個版本的「紙上談兵」,今天我們來學學《將相和》,很多人印象很深刻,而在他們之間的那種感情也是頗叫人有幾分讚嘆
  • 【定州典故】負荊請罪、刎頸之交
    【定州典故】負荊請罪、刎頸之交 2020-06-06 0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廉頗和藺相如的晚年,原來是這個樣子,難怪教科書不肯提
    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在。如果我們二人相鬥,無論是誰有損傷,最開心的就是秦國。所以為了國家的利益,我寧願把自己的尊嚴放下。」負荊請罪廉頗得知此事後,倍感羞愧,負荊請罪,二人重歸於好。這就是《將相和》的故事。很多人對於廉頗和藺相如的了解,也到此為此。那廉頗和藺相如最後是何結局呢?
  • 知道「負荊請罪」,卻不知道主人公的下場
    在小學和初、高中的歷史課本中,我們每年都會學到一些歷史典故,如晉文公的退避三舍,韓信的背水一戰,孫臏的田忌賽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