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釩哥看歷史,學知識
筷子是中國最富特色的餐具,看似平淡無奇的筷子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西方人用刀叉就餐,中國人只用兩根小棍,大到整魚整蝦,水餃麵條,小至米粒細絲,都能信手拈來。關於筷子的來歷,歷史上還有這麼一個傳說。

在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兇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根據《韓非子喻老》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準南子說山訓》、《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也都有記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商紂王追求奢侈,開始使用象牙箸。大禹治水時期發明筷子也是可信的,因為用樹枝做筷本身就是比較原始的取材方式。先秦至秦漢時,筷子稱做「箸」、「梜」、「梜提」。魏晉後,箸又寫作「筯」。南朝齊周的盤龍吃飯時,聽說兒子深入敵人陣地,「棄筯,馳馬奮稍,直奔虜陣」。隋唐時,人們嫌其有停滯之意,遂改稱「快」。宋以後又加「竹」頭而成「筷」。明人陸容《菽園雜記》卷一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幡布為抹布。」

有了筷子,就結束了手抓飯的歷史。周朝時,只用箸夾菜,吃飯還是用手抓著吃。《禮記曲禮上》稱:「飯黍毋以箸」,「共飯不澤手」。孔穎達疏曰:「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摟莎手乃食。」《曲禮》又載:「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不用梜。」鄭玄注日:「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孔穎達疏日:「有菜者為鉶羹是也,以其有菜交橫,非梜不可。無菜者謂大羹湆也,直歡之而已。其有肉調者,犬羹、兔羹之屬,或當用匕也。」

筷子的構造簡單,用料除少數用象牙、金、銀、玉等外,大部分以竹、木製作,但功能卻十分絕妙。不傳熱,不怕燙,不粘飯,上粗下細,上方下四,放在桌上不滾,夾菜入口光滑,不傷唇舌。尤其是夾麵條、粉條一類的食品,比勺、叉更得心應手。它不僅具有方便、文雅、安全、衛生等諸多優點,還有益於身心健康。它在使用時能牽動人體30多個關節,50多條肌肉。

1983年,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在東京談到中國的科技成就時評價說:「中國早在春秋戰國就發明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是高超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它是人類手指的延長,而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比較起來,西方人使用刀又吃東西,大概到16~17世紀才發明,但刀叉又哪能跟筷子相比呢?」

中國的小孩從吃飯開始就學習怎麼使用筷子來吃飯,大人們從沒給他們講過什麼槓桿原理,而是讓孩子在實踐中揣摩體會筷子的奧妙。七八歲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大人一樣熟練無誤地使用筷子了。這一人人具備的高超技巧真是讓外國人叫絕。有人說,中國人手巧,與自小使用筷子有很大關係。

中國的孩子自小還受到筷禮的教育。大體說來,中國人的筷禮有以下忌諱。一忌迷筷,即舉筷不定。二忌翻筷,即從碗底翻找食物。三忌剔筷,即用筷子剔牙。四忌吸筷,即把筷子放到口中吸食。五忌敲筷,即用筷子敲打碗盤。六忌指筷,即用筷指著其他人。七忌返筷,即把夾過的飯菜再放回去。八忌背筷,即用筷子時手背朝上。
從古代起,中國的筷子就傳入了西域及朝鮮、日本等國家。近幾年來,西方國家又興起了用筷熱。由於它造價極低,一次性使用,既衛生又方便,又能開發智力,活動關節,因此,筷子更加適應現代快節奏、高智能社會的需要。
關於筷子的禁忌用法,大家還知道那些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