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幹壞事?美「服從權威實驗」引爭議

2020-12-15 搜狐網

  美國「服從權威實驗」表明,如果相信能把責任推到權威身上,普通人也可能遵命作惡

  普通人接到有違道德準則、乃至殘酷的指令,會不會執行?美國廣播公司3日在黃金時段重複一度引發爭議的「服從權威實驗」,將這項實驗與駐伊拉克美軍虐俘類比,並發出疑問:美軍士兵的行為意味著什麼,是本性邪惡,還是有更複雜原因?只有惡人才做惡事嗎?

  三分之二繼續「施虐」

  美國廣播公司重複的「服從權威實驗」最初由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1961年開展,初衷是研究普通人會不會執行有違道德準則的指令。

  在這項實驗中,一名身穿實驗室白大褂的「權威角色」向參與實驗者發出指令,要求他們以電擊方式虐待另一人,而且電擊強度越來越大,受虐者的痛苦也隨之加深。這項實驗中的電擊以及受虐者的慘叫聲都是模擬,並非真實。

  受虐者起初慘叫,隨之開始抗議,進而要求終止實驗。

  參與實驗的施虐者這時詢問那名「權威角色」:怎麼辦?回答是:繼續。

  實驗結果令人震驚:三分之二「施虐者」果真奉命行事,繼續施虐,「受虐者」也由發出慘叫到出現心臟病發作跡象,最後的情景也是最可怕的一幕:受虐者不再發出任何聲音,施虐者仍在執行「權威角色」發出的殘酷指令。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十分著名,英國《焦點》月刊2005年將它列為震撼世界的十大實驗之一。這項實驗也引發巨大爭議,美國1975年頒布了針對人類心理學實驗的嚴格準則,在幾十年間將所有重複這項實驗的企圖擋在大門之外。

  你也可能虐待陌生人

  如果換成如今的普通人,米爾格拉姆實驗的結果會一樣嗎?在聖克拉拉大學心理學家傑裡·伯格幫助下,美國廣播公司實施了這項實驗的「改良版」。

  美國廣播公司在報紙上刊登招募廣告,挑選了70名參與實驗的志願者,其中一人是39歲的電氣技師特洛伊。這項實驗中的「權威角色」名叫布賴恩。他告訴特洛伊,這是一項英語單詞記憶實驗,學習者名叫肯,任務是記憶許多相互搭配的單詞組。根據指令,肯每記錯一對單詞,特洛伊就要電擊他一次,而且電壓隨著錯誤次數增加而升高。

  實際上,肯是在另一個房間接受「電擊」,電擊並沒有實際執行,他發出的慘叫聲也預先錄製好,其痛苦程度與特洛伊施加的電壓高低一一對應,自動播放。

  在實驗中,特洛伊向肯施加75伏電壓時,肯開始慘叫。電壓增加到105伏時,特洛伊開始感到不安。到了150伏,他聽到肯在哀求:「算了,讓我離開。我告訴你我心臟有問題。我的心臟開始難受了……讓我出去!」

  特洛伊面帶疑問,看了看「權威」布賴恩,布賴恩讓他繼續。雖然感到不安,特洛伊還是繼續執行布賴恩的指令,讓肯學習另一組單詞。實驗到此為止。

  《焦點》月刊說,服從權威實驗表明,如果相信可以把責任推到權威身上的話,許多普通人會「奉權威之命」虐待陌生人。虐俘醜聞表明米爾格拉姆實驗沒有過時。

  

(責任編輯:buyi)

相關焦點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 40多年後重做「服從權威實驗」 解密人為何會幹壞事
    普通人接到有違道德準則乃至殘酷的指令,會不會執行?  美國廣播公司(ABC)3日在黃金時段重複一度引發爭議的「服從權威實驗」,將這項實驗與駐伊拉克美軍虐俘類比,並發出疑問:美軍士兵的行為意味著什麼,是本性邪惡,還是有更複雜的原因?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無論你的答案是哪一個,精讀君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看看這個心理學歷史上著名的實驗——服從實驗。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的這一系列實驗,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而這本米爾格拉姆編寫的《對權威的服從》則完整的記錄了此項實驗:【二】這是一個怎樣的實驗?
  • 關於對權威的服從的實驗分析
    世情分享/編耶魯大學的米爾格拉姆教授(Milgram)在二戰後(1961)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據了解該實驗是為了分析希特勒統治下的那些具體任務的執行者(如屠殺猶太人的士兵)的心理,以得出這些人是真正的冷血劊子手還是僅僅服從上級的"工具人",並最終以此來對這些戰犯了定罪。因為,米爾格拉姆教授總是聽到這些戰犯這樣的辯護——"我們僅僅是服從上級"。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而大多數的受試者仍然會服從指示完成電擊的工作。漢娜.鄂倫提醒我們,不是很邪惡的人,才會做出邪惡的事,一般的人若不假思索地服從邪惡的指示,仍會做出邪惡的事,甚至大多數的邪惡,都是這樣造成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提問,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難道不會反抗嗎?這些受試者,若反抗不執行電擊的工作,也不會有任何的威脅或損失,但為何不反抗,而選擇繼續服從指示。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實驗,也許會顛覆你對個人道德和自由意志的看法。當你大肆譴責和審判他人時,也許並不是因為你有多高尚,而是足夠幸運地沒有被裹挾進對邪惡權威的服從中。
  • 路西法效應:根據心理學,為什麼好人會做壞事
    我們大多數人都相信,除非受到極端的脅迫,否則我們永遠不會做壞事。例如,如果我們對自己或孩子的生命感到恐懼,我們可能會猛烈抨擊並意外傷害他人。但我們不會故意尋找受害者來傷害他們。那不是我們的天性。但某些專家認為我們都有能力作惡。你只需要看看二戰和成千上萬的納粹軍隊犯下的可怕暴行。Philip Zimbardo是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背後的心理學家。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以服從為主題的實驗,打破了人們對個人道德的自信和對自由意志的迷信。《對權威的服從》(中文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完整地記錄了此項實驗。實驗的基本方法是:實驗者招聘40名來自不同職業的市民,告訴他們參加一項名為「懲罰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
  •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只有一步之遙在討論這個心理學實驗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設想,為了更好管理,你的老師賦予你懲罰的權力,在其他人犯錯時,你可以對他進行懲罰,懲罰包括棍打、電擊等等能讓人感覺到疼痛的懲罰方式,懲罰根據所犯錯誤的大小分為
  • 你會潛移默化地聽從他人命令——服從權威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已經習慣於相信在某一方面具有權威或者富有聲望的人說的話或做的事。比如,學生會將老師的話當做權威,無條件的信任。長大了,我們又會選擇相信有權威的著作或者人,相信他們不會出錯。即使是這些人權威有可能對他人造成了痛苦和傷害,大多數人也依舊會服從。
  • 衝突與和平:人類服從權威的偏執,最受爭議的現象
    有沒有什麼情況會使你盲從於你的教主,去殺害別人然後自殺呢?你能否想像自己身臨其境,目睹發生在越南梅裡的暴行——數以百計的無辜村民慘遭美國大兵的屠殺,而後者僅是執行上級的命令?也許你會說不,我也希望你這樣回答,但是在社會力量的操縱下,那樣的情景完全有可能使你做出與其他人相同的舉動,無論他們的行為在那種情景以外——對你也對他們——有多麼駭人聽聞。
  • 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的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上世紀60年代做的一系列服從實驗。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現象:人不僅會服從權威,而且會違背良心盲從權威。第一,實驗過程。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當情境的一些方面傳遞信息說,這個權威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和權力(信息性的),或者如條件18中那樣,當觀察到同伴中有人率先服從並實施了電擊,那麼服從效應就會增強(規範性的);而當權威的力量減弱,或是異議和反抗獲得了一定的社會支持時,服從效應就會減弱。當被試與受害者的直接接觸更少時,服從也會增多。這會讓人們以更加不人道的方式看待受害者。
  • 服從權威究竟有多可怕,這是上個世紀的心理實驗,至今備受爭論
    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心理學實驗,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之下,任何人都可能會殺人,說了這麼多噱頭,來看看到底是如何吧。那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叫做米爾格拉姆,他招募五百個人,參與了有關記憶研究的實驗,每個人可以得到4.5美元的報酬,衝著這個錢,就有很多人來報名了。
  • 服從實驗:「美國警察」版非法拘禁
    後來,斯坦利又改變實驗要素,做了19個獨立實驗,對象多達1000人。這些實驗的設計與結果震驚了全球心理學界,引起了人們對權力、個人道德以及自由意志三者關係的談論。     世界各地的許多心理學家在不同時期又重新做了這次實驗,實驗毫無爭議地證明:對權力的盲從在某種程度上是人的天性,不分時間和地域。
  • 《馴兔記》:荒誕的童話故事背後,隱藏著「服從權威」的魔咒現實
    並且整個班的孩子都長出兔頭為傲,甚至長出兔頭的人會欺負和嘲笑沒有長出兔頭的孩子。整個故事的脈絡就是圍繞"權威壓制"、"應試馴服"的話題講述下去,令人汗毛瞬間立起。雖然故事結束了,但在我們心中,"服從權威"的噩夢悄然浮現。這個故事之所以讓人細思極恐,是它從頭到尾都在諷刺"服從權威"背後的黑暗。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做過了一個著名的"服從權威實驗"。
  • 服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
    涉入感:服從效應可能的認知基礎當決策者因命令而做出了違心的選擇後,其認知有何變化?服從命令未必無罪從這項研究上看,「一切都是服從命令」可能不完全是一種託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讓人們覺得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因此才讓他們拒絕為這些結果「買單」。雖然「服從命令」引起的認知變化(涉入感降低)會很輕易地就讓人們做壞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服從者們可以將責任完全推給「命令」。
  • 心理學|服從還是拒絕?從眾的社會壓力不可小視
    生活中我們都會遵守各種規範,它們來自權威的機構或者權威的個人。比如不要踐踏草坪,不要在公共場所吸菸,去幫助一下那位走路不方便的老人等等……如果一個權威的聲音讓你去傷害別人,你會拒絕嗎?也許我們內心會認為,道德準則不允許我去傷害別人,我肯定會拒絕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 權威原理:為什麼人們會盲從他人
    社會等級制度形成的強大心理壓力,使一直在服從權威的人已經習慣了被命令,天性已經被抑制,即使讓他們去殺人他們也會毫不眨眼去做。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盲目聽從權威,就可能導致錯誤的發生。 據一份來自航空部門統計,在20%的墜機空難中,副駕駛不願挺身指出機長的錯誤判斷是導致災難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