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變態者到「日常施虐狂」:人類為什麼會去傷害無害的人?

2020-12-16 澎湃新聞

© Digital Journal

利維坦按:

從概率來說,我們能遇到精神病(變)態者的機會很少,但碰見日常施虐者或成為虐待狂的概率卻高出很多。你可以結合文末利維坦之前的文章來衡量一下自己的人格黑暗指數。

和通常人們的想像不同,日常施虐者往往更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其實仔細想想倒也在情境之中——如果他都無法通過對方感受到那份由他施加而造成的痛苦,或許他也無法從中獲得快樂了。如果說日常施虐是一種適應性的變化,那麼或許你也就不難理解「在動蕩加劇的年代,唯有偏執狂得以倖存」為何會出自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之口了。

1658年,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總結道,人類是宇宙的榮耀和渣滓。時至今日,情形幾乎一如當年。我們愛,我們憎;我們幫助,我們傷害;我們伸出援手,我們深深捅刀。

有的人出於報復或正當防衛而狠狠攻擊他人,這我們能理解。但是當有人傷害無害的人時,我們就會問:「你怎麼能這樣?」

© Google Sites

通常而言,人類做出行動是為了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傷害別人會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痛苦,而我們不喜歡這種感覺。這暗示著人們傷害無害者有兩個可能的原因——要麼他們感覺不到別人的痛苦,要麼他們喜歡感受別人的痛苦。

人們傷害無害者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仍然認為對方有威脅。有的人不會危及你的軀體或錢包,但仍有可能威脅到你的社會地位。這有助於解釋某些令人困惑的行為,比如有的人會傷害曾在經濟方面幫助自己的人。

自由社會認為,讓別人受苦就意味著我們傷害了他們。然而,一些哲學家拒絕接受這種觀點。在21世紀,我們還能想像「殘忍即仁慈」這種態度嗎?

虐待狂和精神變態者

從傷害或羞辱他人中獲得快樂的人是虐待狂。虐待狂比正常人更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而且他們享受這一點——至少他們在虐待過程中會一直這樣覺得,但在之後也許會感到不適。

(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fullarticle/1107454)

大眾的想像常把虐待狂與嚴刑拷打者、殺人犯聯繫在一起。然而,還有一種不那麼極端,但更為普遍的日常虐待現象。

絕大多數人在折磨其他同類時都會畏懼並退縮,這主要是因為當我們將傷害他人的時候,我們也能感同身受地遭受那份痛苦。 © Alamy

「日常施虐狂」從傷害他人或欣賞他人受苦中獲得愉悅。他們很可能喜歡血淋淋的電影,覺得打架很刺激,而折磨人很有趣。他們很罕見,但還不夠罕見。大約6%的本科生承認,自己能從傷害他人中獲得愉悅。

(open.library.ubc.ca/cIRcle/collections/ubctheses/24/items/1.0369056#downloadfiles)

「網絡巨魔」(On-line trolls)可能就是日常施虐狂。© Sander van der Werf/Shutterstock

日常施虐狂可能是網絡巨魔或校園惡霸。在角色扮演類的網路遊戲中,他們很可能是破壞別人遊戲體驗的騷擾黨(griefer)。日常施虐狂喜歡暴力的電腦遊戲。他們玩得越多,施虐欲就變得越強。

與虐待狂不同,精神變態者不會僅僅因為他們能從中獲得快感而傷害無害的人(儘管他們可能確實會從中獲得快感)。精神變態者想要得到一定的事物。如果傷害別人能幫助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他們就會這麼做。

他們會這樣做是因為他們不太能感到同情、懊悔或恐懼。不僅如此,他們有能力理解別人的感受,但自己卻不會受其感染。

這是一套非常危險的技能。幾千年來,人類已經馴化了自身。這使得我們許多人很難去傷害他人。很多傷害、折磨或殺害他人的人都會長期受到這一經歷的纏擾。然而,精神變態大概率意味著某人會無緣無故地施加暴力。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遇到的是不是精神變態者。僅僅通過觀察某人的臉孔或者簡單地與他們互動,我們就能做出較為準確的猜測。不幸的是,精神變態者們知道我們知道這一點。他們通過在穿衣打扮上努力偽裝來予以回擊,試圖給人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並不是所有的精神變態者都是罪犯。© Billion Photos/Shutterstock

謝天謝地的是,大多數人沒有心理變態的性狀。只有0.5%的人被認為是精神變態者。然而,在囚犯中,大約8%的男性和2%的女性是精神變態。

(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160252709000028)

(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160252709000247)

但並非所有的精神變態者都是危險的。反社會的精神變態者可能從毒品或危險的活動中尋求刺激。然而,親社會型精神變態者通過無畏地追求新奇的念頭來尋求刺激。由於思想創新塑造了我們的社會,親社會精神變態者可以改變我們所有人的世界。然而,這仍然可能是有好有壞的。

這些性狀是從哪裡來的?

沒有人真正清楚為什麼有的人會是虐待狂。一些人推測虐待狂是一種適應性改變,幫助我們在狩獵時屠殺動物。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有助於人們獲得權力。

(pubmed.ncbi.nlm.nih.gov/17214016/)

義大利哲學家尼科洛·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曾經說過,「是時代,而非人類,製造了混亂」。與此相一致的是,神經科學表明,施虐欲可能是一種生存策略,在時世愈發艱難時被激發。當某些食物變得稀缺時,我們的血清素水平就會下降。這種下降讓我們更願意傷害他人,因為此時傷害行為變得更令人愉悅。

(doi.org/10.1073/pnas.1009396107)

歷史上也不乏一些溫和的施虐形式,人們通過虐待處於劣勢地位的人就可以獲得廉價的刺激感。 © Alamy

精神變態可能也是一種適應性改變。一些研究已經在更高程度的精神變態與更高的生育能力之間建立了聯繫。然而,另一些研究卻得到了相反的發現。這可能是因為精神變態者只在惡劣的環境中具有生殖優勢。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bsl.2038)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18302642?via%3Dihub)

誠然,精神變態者能夠在不穩定、競爭激烈的世界中茁壯成長。精神變態者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操縱大師。他們容易衝動、缺乏恐懼,這令他們願意冒險,攫取短期利益。在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中,心理變態的戈登·蓋柯(Gordon Gekko)賺到了數百萬美元。然而,儘管精神變態在商業世界可能是一種優勢,它實質上只給男性在領導力方面提供了一點微弱的額外競爭力。

精神變態與創造力之間的聯繫或許也能解釋其存在的原因。數學家埃裡克·溫斯坦(Eric Weinstein)認為,更寬泛的表述是,不合群的人推動了革新。然而,假如你的環境支持創造性思維,那麼不合群與創造力之間的聯繫就不那麼緊密了。美好的可以是新奇的。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869-014-9386-1)

虐待狂和精神變態與其他特質也有聯繫,比如自戀和迷戀權術。這些特質放在一起時,被稱為「人格的黑暗因素」(dark factor of personality),或簡稱為D因素。

(psycnet.apa.org/record/2018-32574-001)

這些特質具有中等到大量的遺傳成分。所以有些人也許生來就是這樣的。又或者,D因素很高的父母可能是在虐待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把這些特徵言傳身教給了他們。同樣地,看到別人以高D因素的表現行事,可能會讓我們自己也學會這樣做。在減少殘忍行為這方面,我們每個人都要發揮自己的力量。

恐懼和非人化(dehumanisation)

虐待狂的特徵之一是享受他人的羞辱和傷害。然而,人們常說,正是將人「非人化」令我們變得殘忍。潛在的受害者被貼上了狗、蝨子或蟑螂的標籤,據說這會使得他人更容易(克服心理障礙)傷害他們。

這是有原因的。研究表明,如果有人打破了社會規範,我們的大腦就會覺得他們的臉不那麼像人類了。這使得我們能更輕易地懲罰那些違反行為準則的人。

(doi.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xge0000132)

假如我們把某人看作人類,那麼我們就不會傷害他們——這種想法很甜蜜可愛。但它也是一種危險的錯覺。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Paul Bloom)認為,我們最惡劣的暴行可能正是不把人「非人化」。人們之所以會傷害他人,恰恰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對方是人類,是不想承受痛苦、屈辱或蒙恥的人類。

納粹分子在集中營實施大屠殺,非人化地對待並殺害數以百萬計的無辜受害者。 © Reuters

例如,納粹黨稱猶太人為害蟲和蝨子,從而將猶太人「非人化」。然而,納粹之所以羞辱、折磨和殺害猶太人,同樣也正是因為他們把猶太人看作是會因遭受這種待遇而受辱、受苦的人類。

好人貶損(Do-gooder derogation)

有時候,人們甚至會傷害那些樂於助人的人。想像你正在玩一個經濟遊戲,在這個遊戲中,你和其他玩家有機會投資一支集體基金。投入的錢越多,得到的回報就越多。而且,該基金將向所有玩家分紅,無論他們是否投資。

在遊戲結束時,你可以為其他玩家的投資金額付錢懲罰他們。要想這樣做,你就得放棄你的一部分收入,你選擇的玩家會隨即被收走一筆錢。簡而言之,你可以心懷惡意。

有些玩家選擇懲罰那些在集體基金中投入很少或根本沒有投入的人。然而,另一些玩家會付出代價來懲罰那些在集體基金中投資比他們多的玩家。這種行為似乎毫無道理。慷慨的玩家會讓你獲得更多的報酬——你為什麼要勸阻他們?

(open.library.ubc.ca/cIRcle/collections/ubctheses/24/items/1.0369056#downloadfiles)

這種現象被稱為「好人貶損」。世界各地都能觀察到這種現象。在狩獵-採集社會,成功的獵人會因為捕捉到大型動物被批評,儘管他們的捕獲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分到更多的肉。

有些人要很努力才能學會感恩。© fizkes/Shutterstock

好人貶損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具有反主導的傾向。在上述經濟遊戲中,一個不那麼慷慨的參與者可能會覺得,更慷慨的參與者更有可能會被其他人視為合作對象。越是慷慨的人就越有可能成為主導者。正如法國作家伏爾泰所說,完美是優秀的敵人(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

然而,好人貶損還有一個隱藏的利處。一旦我們把那些「好人」從高處拉了下來,我們反而會用更加開放的心態接受他們的信息。一項研究發現,允許人們表達對素食者的厭惡會導致他們變得不那麼支持吃肉。射殺信使、將他們釘死在十字架上,或是無法選出信使,可能會有助於他們的信息被接受。

(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948550611415695)

殘酷行為的未來

在電影《爆裂鼓手》(Whiplash)中,一位音樂老師用殘酷的言行來鼓勵他的某位學生成為偉大的鼓手。我們可能會在面對這種策略時退縮。然而,德國哲學家弗裡德裡希·尼採認為,我們對於這種殘忍行為的反感已經過於深重了。

© Primo GIF

對尼採來說,殘忍的態度讓老師得以從一頓批評中發展出下一頓,而這是為了另一個人好。人們也可以通過殘忍對待自己,讓自己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尼採認為承受虐待可以培養人們的勇氣、忍耐力和創造力。我們是否應該更樂於讓別人和自己一起受苦以養成美德?

可以說並非如此。我們現在知道,遭受他人虐待可能會帶來可怕的長期影響,包括對身心健康的損害。人們也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對自己慈悲(而非虐待自己)的好處有哪些。

人類歷史上充滿了暴力與殘酷的汙點,而且其受害者還是那些並不能構成威脅的弱勢群體。(註:照片中標示牌上的文字是,「殺戮之樹。行刑者就是在這棵樹上毆打兒童的。」) © Alamy

不僅如此,我們必須受苦才能成長的想法是值得懷疑的。積極的人生事件,比如墜入愛河、生育小孩和實現重視的目標都可以使人成長。

通過殘酷的言行來教育會招致對權力的濫用和自私的虐待欲。然而,佛教提供了另一種答案:憤怒的慈悲。在這種態度下,我們出於愛與他人對抗,保護他們免受貪婪、仇恨和恐懼的傷害。生活可能是殘酷的,真相可能是殘酷的,但我們可以選擇不成為殘酷的人。

文/Simon McCarthy-Jones

譯/苦山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theconversation.com/from-psychopaths-to-everyday-sadists-why-do-humans-harm-the-harmless-144017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苦山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往期文章:

原標題:《從精神變態者到「日常施虐狂」:人類為什麼會去傷害無害的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精神變態者到「日常施虐狂」:人類為什麼會去傷害無害的人?
    這有助於解釋某些令人困惑的行為,比如有的人會傷害曾在經濟方面幫助自己的人。自由社會認為,讓別人受苦就意味著我們傷害了他們。然而,一些哲學家拒絕接受這種觀點。在21世紀,我們還能想像「殘忍即仁慈」這種態度嗎?虐待狂和精神變態者從傷害或羞辱他人中獲得快樂的人是虐待狂。
  • 心理學:每個人都有點「性變態」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性學三論》中提到的「每個人都有點性變態」1.性倒錯弗洛伊德把「同性愛人」稱為「性倒錯者」,他提出,從解剖學角度來看,一定程度的雌雄同體本身就是正常的,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異性器官的殘留痕跡,它們要麼轉變為其他功能,要麼變成了多餘的器官。早期人類是雙性的,只不過在進化的過程中單性佔了上風。
  • 布盧姆:心理變態者的人格特質
    心理變態者的人格特質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不妨假想一個完美的心理變態者——也就是說他壞到了極致。他生而擁有極高的智商、良好的社交能力,還有許多如常人一樣的行為動機——比如飢餓感、欲望和好奇心。但是他無法對他人的苦難作出正常反應,也缺乏感激和羞恥之心。
  • 變態人格的類型與犯罪
    總是覺得周圍的人與他過意不去、故意找他毛病,貶低他或者傷害他。這類人,對於自己的缺點,不允許任何人批評,即使是合理的批評也會引起強烈的反擊。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敏感多疑並沒有固定的指向性或不可動搖性,常常會引起人際關係和工作上的緊張狀態,為此,他們本人也會感到煩惱,少數個體可發展為偏執型精神病或者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 7個症狀 幫你鑑別「精神變態」級渣男
    但世界上就是有這一類人,人格中「精神變態」特徵最為明顯。他們看似都擁有美好的家庭和友誼,自信、具有魅力。但實際,自視甚高,自認為強大無敵、對他人冷漠無情。今天,想借「冰櫃藏屍案」,教大家一些簡單的識別和應對反社會人格者的方式。這是一群怎樣的精神變態啊?
  • 認識一下,這是精神變態的AI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新開發出的「精神變態」AI諾曼,引出人工智慧領域急需面對的難題——AI很可能會走上邪路。精神變態的AI諾曼諾曼是一個能夠理解圖片並用文字表達的智能算法,與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的恐怖電影《驚魂記》中男主人公諾曼貝茨同名,也像這部電影的同名主人公一樣,AI諾曼的「內心」是陰暗的。
  • 變態心理學:世界上為什麼會有戀童癖?如何幫助孩子遠離傷害?
    此種性變態行為的患者以男性多見,女性極為罕見。受害者為女孩或男孩,年齡多在10~17歲之間,也有小至3歲以下的。二、戀童癖產生的原因A.心理因素患者對兒童的關注與喜愛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作為一種觀念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並控制人的行為,便成了戀童癖患者。B.
  • 慕殘者是變態嗎?是心理疾病嗎?
    慕殘者是一種怎樣的人?可能大多數人對這個群體並不是很了解,甚至可能都沒聽說過,是一個很陌生的人群,我第一次聽說慕殘者是在《十宗罪》中,當時了解到這個群體時,我是感到非常詫異的,覺得非常驚訝,世界上居然還有這樣的一群人,因為殘疾本來是一種身體缺陷,給人們帶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我相信正常人沒人會願意變成殘疾人,可為什麼慕殘者會對殘疾人有莫名的好感呢?
  • 男人行為中的動物性|床上6種變態|變態體位_鳳凰時尚
    床上6種變態體位最受男人愛如施虐狂(從傷害、屈辱、束縛、處罰他人或使人痛苦中獲得性興奮),受虐狂(從被虐待中獲得性興奮),災難癖(從意外或災禍中獲得性興奮)。二、掠奪型性慾倒錯:指只有在性愛或事物是偷來或搶來時,才感到性興奮。這類人會想像或扮演掠奪者和被掠奪者的角色,包括強暴、綁架等。
  • 豆瓣評分上升黑馬,一朝失憶背上6條人命——《精神變態日記》
    這是最近在tvN電視臺更新中的懸疑喜劇,講述了善良懦弱被欺負不還手的冤大頭陸東植因委屈而選擇自殺,偶然目擊了殺人現場後失憶,撿到精神變態記錄殺人過程的日記本,因為一系列巧合而誤以為自己是日記本的主人,認為自己是精神變態殺人狂的故事。
  • 《精神變態日記》憨憨傻白甜自從得了精神病整個人都精神了
    不過小編今天的要說的不是這部恐怖黑暗劇,而是近期上線正在熱播的另一部關於變態連環殺人魔的故事——《精神變態日記》。精神變態日記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變態在作案的時候居然還有寫日誌的習慣,而且還是左手反寫技能。
  • 為什麼說心理變態容易成功?| Theory of Successful Psychopathy
    從心理變態通常的含義來看,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更多描述的是一些行為表現,psychopathy則很強調這些人的情感反應。反社會人格障礙是一種精神障礙,psychopath則是一種人格特點。很多psychopaths會發展到符合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地步,但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並不都是psychopath,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的人格類型多種多樣。
  • 解讀虐童者:為什麼有些人專門欺負小孩子?
    在去人性化的理論中,研究者將「人性」性定義為人類天性和人類特質。人類天性是指那些人類生來就擁有的、並不是人類特有的一些特質,例如好奇、溫暖、悲傷等。人類特質是指那些為人類獨有的、天生或後天培養的特質,例如紀律、文明、智慧等。
  • 不要等著你的孩子被變態傷害
    應該動腦子想一想,心理正常的大學老師會跟自己大一的學生談戀愛嗎?而且還是在自己已經結婚的時候?是不是電影電視劇看多了?話說回來,發現和自己談戀愛或者結婚的對象有變態傾向以後想脫身,應該厚著臉皮去找家人朋友幫忙,你自己是很難走出來的。一定要勇敢,不要一步一步地妥協,應該從一開始就拒絕。不要拿自己的善良為藉口來掩飾自己的懦弱。
  • 過敏就是變態嗎?
    他們告訴我:過敏就是對某種東西敏感吧,就是覺得吃了或者碰了某些東西,身上會出現很多類似的紅疹,伴隨瘙癢。他們問我過敏到醫院看什麼科?我告訴他們掛變態反應科,他們表示很驚訝:「變態不是指人的心理方面的不正常嗎?
  • 男性性心理變態 多因戀母情結作祟
    有一個現象很值得關注:有很多起離婚事件的起因,和做丈夫的性變態心理及家庭環境有密切關係。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男子在其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戀母情結的困擾,只有成功地脫離戀母情結,男子才能順利地成長為精神健全的人,否則,他就將出現人格障礙,形成性變態心理。
  • 劍橋大學博士,為什麼會如此變態?
    他的高智商和表面光環,使得從開啟調查到將他繩之以法,是耗時長達4年的全球追捕行動,也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戀童癖追捕行動。 有時候,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很少數社會成功人士,是常人只能當榜樣的人。可這樣的人卻在幹著不為人知的「變態」事情,把人性的惡在「成功」的保護下發揮得淋漓盡致。
  • 精神變態:MAD 或者 BAD?
    它出現在舞臺和屏幕上,從聖經時代到現代,都使觀眾激動和震驚。確實,「精神變態者」一詞已經深深地植入了大眾的想像中,以致成為一種非常特殊的邪惡的文化速記。該標籤通常適用於表現出社交偏差行為的人,通常包括暴力行為,加上低抑制和缺乏影響力。但是被稱為精神病患者意味著什麼?怎樣治療該病呢?
  • 心理學:虐貓、虐狗、報復社會的變態心理,都是從童年缺愛開始的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已對人的變態心理進行著描述和研究,並試圖用當時階段較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去解釋人的心理異常現象,並認為要從患者的身體和大腦中尋找致病原因。因為從變態心理學而言,缺乏愛會導致人在各方面的畸形與不正常,有可能,愛是必須要必須的,人始終與機器屬性有明顯的區隔。回想社會上多種犯罪行為都跟情感的畸形和不健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愛這種能量極強的情感,如果沒有被激發、被模仿、被體驗,那麼人的心理幾乎可以被斷定為不健康且不健全的。
  • 腦筋急轉彎:為什麼一瓶標明劇毒的藥對人卻無害?你肯定會答錯!
    腦筋急轉彎:為什麼一瓶標明劇毒的藥對人卻無害?你肯定會答錯!現在正式開始答題(一共有10道題,每題10分,共100分)——答案在最後哦1、IX---這個羅馬數字代表9,如何加上一筆,使其變成偶數 ?6、為什麼一瓶標明劇毒的藥對人卻無害 ?7、老劉換心手術失敗了,醫生問他還有沒有什麼遺言要交代,你猜他會說什麼?8、爸爸的酒櫃裡面還剩下半瓶酒,不過瓶口用軟木塞塞住了。爸爸要求小明不能把瓶子敲碎,也不能把軟木塞拔起來,更加不能轉孔,那麼小明應該怎麼做才能喝到瓶裡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