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車遲國出來,就來到了通天河。
通天河故事要怎麼讀?不要讀後半段,偷窺觀音菩薩,說你呢——我說的是猴子。
要讀前半段。後半段無非是打怪,請菩薩,前半段簡直可以當一部社會風俗史來讀。最有意思的是,通天河故事,竟然是《西遊記》裡抄襲門頻出的一段故事。
兩篇故事的相似度八靈感大王之前,不妨發一段文字,諸位看看有什麼蹊蹺:
問:「老丈有幾位令郎?」一臉蒙圈,怎麼陳家莊的陳澄、陳清忽然姓高了呢?這難道是《西遊記》的另一個版本?不是的,這是另一本書:明鄧志謨的《咒棗記》!這個問話的人,是有名的薩真人薩守堅,這個要吃童男女的妖怪,就是後來被薩守堅收伏了的王靈官。這時他叫「王惡」,是當地的一個惡神。薩守堅燒了他的廟後,王惡一直暗暗跟隨在薩守堅身旁,只要薩守堅一有過錯,就要舉鞭打死。誰知薩守堅十二年內,一毫過錯不犯。王惡終於感動,薩真人收伏他作為部下護法,改名王善,這就是道教第一護法神王靈官!
如果論文查重的話,這段和《西遊記》的相似度恐怕要超過80%!這段故事怎麼從《西遊記》裡跑到《咒棗記》裡了呢?很可能是《咒棗記》抄的《西遊記》。因為學界認為,鄧志謨活動時間是萬曆中晚期到崇禎時,這時候,百回本《西遊記》已經印出來了。
所以我們可以判《咒棗記》抄《西遊記》了,可以判鄧志謨要向《西遊記》及出版商道歉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通天河鯉魚精的創意是抄來的?這段故事,文字上也許確實是《咒棗記》抄《西遊記》,可是創意上,恐怕恰好反過來,是通天河故事抄的薩守堅故事了!因為這個故事本來是薩守堅的,這個故事可以上溯到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以及後來的《搜神廣記》《增補搜神記》裡都有,當然各家記載不太一樣,甚至還有矛盾之處,綜合一下大概是這樣的:
有個古廟為江中怪物佔了,要吃童男童女。正趕上薩守堅來,大怒道:「這樣的邪神,貧道一定要燒他的廟!」於是把廟燒了。這個故事的梗概,基本上就是這樣。有時說是江中怪物,有時不說怪物是誰,有時還和王靈官扯上關係。一直到明代朱國楨的《湧幢小品》,這個故事基本還是這樣,只是從湖北搬到了福建,地名、妖怪、被佔的廟都換了:
宋紹興年間,福建的建陽縣橫山王廟很靈驗,當地人祭祀,一定要用童男女,否則就要降災。薩守堅真人聽說了,就來到了建陽。這時大儒朱熹在福建。橫山王聽說了很害怕,就託夢給朱熹,說:「現在廟裡那個神不是我啊!那是最近有一條大蟒蛇,把我趕走,把我的廟佔了。這些年的祭品,其實都是它吃了,我也是受害者。薩真人不能治我的罪啊。求求你幫我個忙,和薩真人說個情吧。」朱熹問:「薩真人在哪裡?」橫山王說:「你去城裡的關王廟找一找。」朱熹第二天去了,果然見到關王廟裡有一個道士,趕緊說知此事,薩守堅說:「既如此,橫山王也沒什麼罪過,只是廟肯定是留不得了!」只聽一聲雷響,遠處橫山王廟大火騰空,瞬間燒作灰燼!薩守堅的故事早,通天河故事晚。而且薩守堅故事通看下來,是一套流傳有序的故事。鯉魚精故事是孤立的。所以,只能是鯉魚精故事抄的薩守堅故事的創意,而不是反過來。要麼是江裡的妖怪佔了古廟,要麼就是大蟒蛇趕走了橫山王,反正都是冒充神靈,要吃童男女。《西遊記》通天河裡住的原本是大白黿,鯉魚精是後來的,將白黿趕走,佔了「水黿之第」,然後在附近裝神弄鬼,要人們用童男童女祭它,否則降災。甚至連陳家的男孩叫「陳關保」,也不能說就和薩守堅住的這個關帝廟一點關係沒有!那個通天河,恐怕就是比著長江寫的。那個鯉魚精,恐怕就是比著薩守堅滅的那個「江怪」或大蟒蛇寫的。
連環抄襲門所以可以這麼講,薩守堅同學讀碩士的時候,寫了一篇優秀的碩士論文,鯉魚精同學寫論文時,抄了薩守堅同學的這篇論文,但抄得很巧妙,只抄了觀點,文字是自己組織的。誰知薩守堅同學碩士畢業後,沒有繼續讀,工作了幾年回來讀博士,在網上把鯉魚精同學的碩士論文搜出來了。下載之後一看,靠,這不就是我的觀點嗎?許你抄不許我抄?就把鯉魚精的碩士論文文字都沒動地抄了一遍。
哪知道論文查相似度,是只能查文本,不能查觀點的!薩守堅同學太實誠了,《咒棗記》這一段,簡直把《西遊記》幾乎是全文照抄,就是把老陳家換成了老高家,這手法也太拙劣了。你就不能把你的碩士論文好好改改嗎?何苦抄人家的!
所以,《咒棗記》冤大發了!《西遊記》顯然比《咒棗記》抄得高明呀!抄薩守堅的創意,化用得天衣無縫。所以,《西遊記》成了經典,《咒棗記》成了末流!
好吧,我們不用抄襲這個詞,翻多了就知道,明代通俗小說,創意上、文字上,總是相互借鑑的。古代的小說,本來就是互相交織的。這裡多扯一句,佔了廟宇的這個妖怪,在襄陽就是江中妖怪;在福建,就變成了蟒蛇精!這正是一個故事流傳到不同的地區,就會根據本地區的特色改內容。因為福建那邊,蟒蛇作怪,吃童男童女,是從古就有的。比如我們小時候就知道的李寄斬蛇的故事,也是發生在福建:
閩中有庸嶺,高數十裡,山洞裡住著一條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每年要吃一個十二三歲的童女,一連吃了九年。有個叫李寄的小女孩,主動要求去殺蛇。她帶了一把寶劍,一條大狗,把一個甜飯糰放在洞口,蛇聞到味道伸頭來吃,李寄就放狗去咬,又用劍連連砍蛇,把蛇砍死了。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但裡面有些細節,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是李寄殺蛇的位置,她是去了「至廟中坐」,把飯糰「以置穴口」。第二是蛇受傷後,「蛇因踴出,至庭而死」。也就是說,蛇是從洞裡竄到「庭」裡死的。蛇洞當然沒有庭,這個庭只能是廟的院子。第三是村裡還有為蛇代言的巫師。這正說明李寄斬的這條蛇,蛇洞前面是當地人為它修的廟。這和通天河旁邊修一座靈感大王廟,正是一致的。
所以這些民間故事,就像開放原始碼一樣,改一下接口,就可以用在自己的書裡,抄來抄去。抄習慣了,也不忌諱了。被抄的也沒辦法追究,大不了再抄回來。誰想到今天有論文查重系統,能一個一個地扒出來曬?所以建議今天喜歡抄論文,甚至抄別人著作的學術界人士,不如穿越到明朝寫小說去,你們是屬於那個時代滴。
(李天飛的個人微信訂閱號「xianer-xianer」也會發布西遊記相關文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