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激發好奇心 點燃科學夢
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因為有著一顆執著的好奇心,才能孜孜不倦成就事業。而這種對科學的好奇心,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往往在一個人青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怎麼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通過一些特殊的科普活動和在日常教學中找到合適的方法都是重要環節,今天我們就從2020年全國科普日說起。
在「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現場,中國科技館的「北鬥群星閃耀時」科普展區,展區裡北鬥防災減災演示沙盤前聚集了不少青少年。
沙盤展示了7月6日,湖南石門縣雷家山發生的一次山體滑坡,5棟民房和1座小型電站,在山體滑坡的巨大威力下衝毀倒塌,部分省道也被衝垮。這次滑坡雖大,卻無一人傷亡,正是事發點安裝的北鬥衛星高精度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發出的預警,為群眾撤離、應急聯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科普團隊製作了這樣一個沙盤,通過形象的展示和生動地講解,讓孩子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北鬥衛星的重要作用。
除了沙盤之外,北鬥動畫、北鬥車載高精度終端、北鬥船載終端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產品也進行了展示,這既激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也讓他們了解了科學知識。
今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往太空,天問奔火,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為了讓孩子了解火星知識,工作人員利用影像、石塊等模擬出火星的場景,同時,還展示了一個科學教育小實驗。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競賽活動處副處長任高說:「通過這些活動,讓青少年接受各個主題、各個學科最前沿的知識,給他們創造平臺,培養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包括他們進一步去探究科學的好奇心。」
在科技館「全國科普日」活動中,不僅有北鬥、探秘火星這樣的科普知識,主辦方還專門製作了郵票牆,每張郵票上都印有我國著名科學家的頭像。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項目主管蔡永健說:「把科學家的頭像放到郵票上,能夠讓青少年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科學家的形象以及他們從事的事業,能夠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到科學家為祖國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和力量。」
很多經過的家長都會停駐在郵票牆,給孩子們講述這些科學家的故事和他們的科研精神。
今年的「全國科普日」以北京主場活動、省級主場活動、雲上科普日為重點架構,全國各地有超過2萬項精彩科普活動對外開放。像這樣的科普活動可以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於科學的興趣,而在日常的學校教育中,同樣可以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掌握更多的科學方法。採訪中記者看到有些學校在這方面做了特別的安排。
上海市七寶中學高二四班的兩名學生在生物老師的指導下,對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進行取樣分析。研究腐爛的蘋果,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呢?
上海市七寶中學高二四班學生汪宇豪說:「展青黴素是一種有害物質,它是在蘋果中滋生的黴菌,蘋果是貼近生活的水果,大家經常會吃,但是蘋果存放不當會出現腐爛現象,就會滋生展青黴素,所以我們就想研究透徹這個問題,因為它很貼近生活。」
為了了解有多少人會食用腐爛的水果,他們還在網上進行了問卷調查,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蘋果出現腐爛後,有不少人有時會選擇挖掉蘋果爛的部分接著吃。那麼,沒有腐爛的部分是否存在黴菌?是否還能夠繼續食用?在生活中發現的這個現象,讓兩位同學非常好奇,於是,他們開始了他們的研究型課題——腐爛蘋果的展青黴素分布的研究。
經過問卷調查、實驗路徑設計,最近,他們的課題研究進入到了實驗階段,由於這個實驗涉及到較為專業的生化分析儀器,指導老師還專門請來了學校裡兩位有經驗的老師幫他們一起完成實驗。經過取樣、萃取、光譜分析,他們的實驗將會得到初步的結果。
像這樣的課題研究,上海市七寶中學每一名學生在高中階段都要完成一個。採訪中可以看出,這所學校很重視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並為此創造條件。為了給學生充足的科研時間,每周五的下午,上海市七寶中學的高一、高二學生的課程安排,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文化課,取而代之的是研究型課程。同時,還成立了專門的學生科學院,設立了數理、生化、地球與空間、綜合類等平臺,19個創新實驗室,50多個門類的拓展研究課程供學生選擇。
通過課程改革,廣大學生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和動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而對於一些將來有志於從事科研工作、並且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又應該怎樣去培養呢?
金雨卿是北京市的一名中學生,她暑假幾乎天天到中科院的研究所做實驗,中學生為什麼會經常到中科院的研究所做實驗呢?這還要從一年前說起。2019年底,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也就是「英才計劃」進行了招考。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院校合作處副處長侯春旭說:「我們在工作中發現,有一些學生有濃厚的科學興趣,同時學有餘力,希望有平臺和機會能夠更深入地學習。同時,很多著名科學家、專家也想早點發現人才、早點培養人才。基於這兩方面的需求,我們覺得有必要在中學階段就組織中學生進入大學實驗室,讓這些學生早點接觸科研,早點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明確以後方向。」
通過筆試與面試之後,金雨卿脫穎而出,成為了「英才計劃」的一員。她和其餘幾位同學一起,在課餘時間跟隨研究腫瘤免疫學的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陶寧學習。
儘管對科學研究充滿了興趣,對做實驗也有著極大的熱情,然而,對於中學生來說要做好這些並不容易。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生金雨卿說:「比如說,最晚的時候大概早上九點到晚上十點,暑假的時候,早上九點到晚上五六點。有的實驗需要等很長時間,這期間我們可能會去會議室裡寫作業。」
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導師陶寧的引導和幫助下,這些中學生逐漸可以熟練地做實驗了,而陶寧也漸漸在這些學生身上發現了難能可貴的品質。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陶寧說:「我發現這些高中生很活躍,年齡更小的孩子反而更具有創新性,我們也許多的是經驗,而孩子們有無限發散的思維,而且可以給我們科研的靈感。」
一年的時間裡,金雨卿和她的搭檔張梓萱將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自己的研究。
2013年「英才計劃」啟動以來,共培養了6批、近4000名學生,「英才計劃」創立時就明確了「去功利化,不與任何獎勵政策掛鈎」的定位,這樣純粹進行興趣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目的就是使中學生體驗科研過程,提高創新能力,樹立科學志向。
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學生龍瑞霖說:「我覺得『英才計劃』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把我引上了科研這條路,我在高考之後,選擇到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學習物理學科,因為我認識到,物理學是真正能夠帶動其它科學分支進步的一門基礎學科,因此我覺得我來到這裡,通過我的努力學習,可以實現科研報國的夢想。」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的。青少年對科學有沒有興趣,有沒有創新能力,不僅關係到國家未來有沒有足夠的科技人才,社會能不能有諸多科技創新企業,也關係到公民整體的科學素養。尤其是要實現更多「從0到1」的科技突破,更需要大批有原始創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從激發興趣入手,到提升科研實踐能力,再到培養具有科研潛質的後備人才,對青少年進行這樣的梯度培養,有價值有效益。
(來源:央視焦點訪談)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
提醒廣大科技輔導員
戴口罩 勤洗手 少集會
不給病毒可乘之機!
原標題:《焦點訪談丨為什麼要保持好奇心?為什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