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帶著無數的問題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們對一切東西都充滿了好奇,都想一探究竟。對他們來說,世界是以一個個的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因此他們會有很多的問題,可是,許多家長卻粗暴蠻橫地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不要煩我!」「哪有那麼多為什麼,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小孩子管好自己的事,學習搞好就行了!」
所以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善於發問,保持好奇心,並且鼓勵孩子發問。沒有人會對所有的事情都知曉,所以一旦有懷疑,有疑問的地方也會越來越多,不斷地尋找答案,這樣得出的答案通常都是沒錯的,會讓孩子記憶深刻,並且繼續探索未知世界。
福州8歲的二年級男孩小馮發現語文課文《羿射九日》中前一段剛提到「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因此他質疑道:「既然曬乾了,那后羿是怎麼蹚的?是不是課文出錯了?」
就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微博發文稱,這個孩子敢於質疑,提出了很好的問題。聯繫上下文,「蹚」字的確用得不恰當。教材編寫組正在認真研究,會對教材進行適當修改,下個版本的教材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可見,孩子敢於懷疑,能夠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某個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把這種興趣熱度保持下去,孩子才會孜孜不倦地去尋求答案,最終在這個領域取得非凡的成就。
不要害怕太多的懷疑,最終都可以通過實踐來驗證。因此,不管有多少困惑,都要積極地去尋求答案。所以要養成孩子遇到事情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習慣。哪怕是再不起眼兒的問題,如果不斷地追問,或許就會發現一座「金礦」。
牛頓在學校的時侯成績並不優秀,他只喜歡做不同的模型。一次,他做了一個水車碾粉機模型,很是驕傲,還給同學看如何用這個模型做實驗。實驗達到了預想的結果,但是,班上一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讓他解釋,他所做的水車的運作原理時,他卻無法解釋。
那個同學就很不屑地說:「既然你不知道原理,你充其量只能算是手指靈活的呆子。」周圍的同學也都哄然大笑,牛頓受不了同學的侮辱,撲過去與同學廝打在一起,最後他挨了一頓揍。不過自此之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他都要問為什麼,最終成為一名世人敬仰的科學家。
父母要讓孩子保持好奇心,喜歡提問題的孩子都有很強的求知慾望,不過很多時候,大人都自動忽視了他們的問題,把一個個奇思妙想就白白的錯過了。
孩子發問的都是經過自己思考的,如果我們認真地加以對待,他就會產生進一步尋求答案的欲望,由此開啟通往智慧殿堂的通道。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引導孩子發問,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呢?
首先,父母要有耐心,要仔細認真地聽孩子講完。父母要站在和孩子平等的角度,去和孩子交流,不能說「笨孩子,這都不懂!」要鼓勵表揚孩子的好奇心,將他當做未來的科學家,某方面的專家。「這啊!個問題你提的太好了,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你真了不起,我就沒看出問題」
其次,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不能馬上就給出想當然的答案,要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關鍵是讓孩子自己認真地思考。可以和孩子一起動腦筋,查資料,做調查。充分調動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保持好奇心。
最後,給孩子簡單明了、能夠理解的明確答案,最好的做法是在回答了孩子的問題後,再順著這個問題找出一些更有意義的問題,這對孩子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父母還可以,多帶孩子玩一些能夠引起思考的遊戲,比如腦筋急轉彎,成語接龍,猜字謎,看中華好詩詞的節目。多給孩子講一些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要曲折迂迴,跌宕起伏,故意讓孩子急著想知道結果,之後啟發孩子把問題講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