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育兒群討論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真的能把人問到崩潰!
記得一個媽媽這樣說:孩子問媽媽,我為什麼要吃飯呢?
因為吃飯才能長高高。
可是人為什麼一定要長高啊?
因為長高就能做很多現在沒有力氣做的事情了。
為什麼長高才有力氣做啊?
... ...
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經常會搞的家長最後一點耐心都沒有,你怎麼有那麼多為什麼?
事實上,孩子因為好奇而發問,所有的孩子都問「為什麼」這個階段,這是敏感期的一種表現。
好奇心又人人都有,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我們總會對一些事情好奇。
中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裡這樣說:
這些「為什麼」會經常連續成串。每一個「為什麼」引導一種因果關係,成串的「為什麼」引導一個因果鏈條。因果關係是一種邏輯關係,當兒童用語言探索邏輯關係時,就發出了一連串的「為什麼」。
孩子問「為什麼」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和學習的過程。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作答,激發孩子的那顆好奇心,讓他安全的度過這個敏感期階段。
讓人遺憾的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會被我們限制。
有哪些情況會限制孩子的好奇心呢?
1、過度的愛孩子
孩子的小手一指,估計我們就知道他是什麼意思,還不等他開口,立馬就把他想要的東西遞到他面前,這樣無形中就損害了孩子摸索的機會。我們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不要手太快。
2、過度的保護孩子
以前和我一起帶孩子的一個奶奶,冬天從來不讓她的小孫女出門,怕凍到孩子,這樣做無疑是剝奪了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我覺得,孩子應該逐步適應各種天氣的。
也有的家長帶孩子,這個不能摸那個不能碰的,孩子的好奇心一點點的都被磨滅了。
3、不回應孩子或者不耐煩、敷衍
有的家長會把照顧孩子當成一種任務,帶孩子的時候也是各玩各的,孩子問題太多就會特別煩;要麼就是敷衍了事,「哦」了一聲,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或者把孩子丟給手機和電視,但是手機這些產品都是單向輸出,無法和孩子產生互動。
4、不知道如何回應孩子的問題
前天,鄰居家的孩子問他奶奶,「神奇」是什麼意思,可是他奶奶回答不了,只能作罷。
相信我們也經常有回答不了孩子問題的時候,那麼,我們可以把問題記下來,或者現場上網查一查,然後告訴孩子答案。
我們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多嘗試,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否則,他的好奇心就會慢慢衰減。
正如作家凱文·德拉姆所說:網際網路正在讓聰明的人更聰明,笨的人更笨。而未來,屬於那些具有好奇心的人。
所以後續家長在面對孩子們的十萬個為什麼,可以這樣應對:
一、耐心傾聽 積極引導
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首先父母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問題,然後給予他們正確的回答,對於答不出來的問題要誠實的告知孩子,不能隨便編造、含糊其詞,這樣會把他們引向錯誤的認知道路。應當積極的引導他們,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有助於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對於孩子永無止境的提問,不要因為孩子問的過多就覺得很煩,父母消極的態度會扼殺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時間久了,孩子會因為父母嫌煩的態度而不敢再提問題,此時可以轉移話題,來避免孩子的「窮追猛打」,同時利於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二、舉一反三 發散思維
孩子的想法很單純,思維比較簡單,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聯想,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小汽車為什麼會在馬路上跑,我們不僅要回答他的「為什麼」,而且要告訴他「電動車、自行車也是一樣的。」這樣既打開了孩子的思考問題的思路,又加深了孩子對問題的理解,對待其他問題也能做到舉一反三。
三、平等對話 互相討論
父母應當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和孩子平等對話,並尊重孩子所提出的各種問題,不要因為孩子問的問題簡單、單純而覺得幼稚,不值得回答,應該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水平線上,朋友間的對話方式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每個孩子都是最好的問題製造者,回答好問題才能保護好孩子的這份求知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便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