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同構——《魏武揮鞭觀滄海》意象簡述

2020-12-14 藝周刊

文/易至群

曹孟德《觀滄海》詩乃千古名篇,被論者譽為中國山水詩之祖。多年前我已將此三字寫成大草橫幅懸掛於書齋,並二度收迸自選的書法作品集裡。現再將其詩意建構成巨幅畫作,以表讀詩感受與對此詩的愛意情深;更想借其意蘊,以筆情墨趣來抒發自己的動力結構審美理念與歷練博大雄強之襟懷。

魏武揮鞭觀滄海 180x145cm 2017 易至群

繪畫作為瞬間視覺藝術,要儘量擺脫文學(語言、情節、時間性等)的制約,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依情起興」、「情景交融」傳統卻不能拋棄;我不僅常從中國古典詩詞中獲取靈感,而且十分偏愛直接以詩詞中最能發揮筆墨優勢之意象作畫。我的詩意畫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肖像,以詩人的某首或其句詩的意蘊、意境為詩人造像。如屈原像《桔頌》;陶淵明像《東籬採菊》;李白像《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橫穿三峽流》;蘇軾像《赤壁嘯歌大江東》;李清照像《人比黃花瘦》;新作《魏武揮鞭觀滄海》亦屬此類。另一類是直接以詩之意象作畫,如以屈原的《九歌》作《九歌圖》;以《離騷》作《天國神遊圖卷》;以曹植的《洛神賦》作《洛神戲水》;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

魏武揮鞭觀滄海(局部)

以《觀滄海》詩意作畫者頗多,但未見有人能擺脫原詩文字描述之實境,大都落入「圖解」的窠臼與陷阱、實景羅列:碣石山島,樹木百草,洪波湧起,面面俱到。畫面看似「完整」,卻由於缺乏內在的生命活力而顯平庸,與原詩之境相去甚遠。這就是圖解文學作品陳腐觀念導至的一般化而水平低下的悲哀。

我畫《魏武揮鞭觀滄海》,首先明確是以表現詩人博大胸襟與豪情為主旨,因此不必對詩人「觀海」作說明式描繪,從而跳出「觀海」之直寫模式,為尋求畫面獨特結構而確立自己的新意向。我選擇的是「情主景從」式虛擬時空,捨棄詩中多層實境,僅取肖像與大海狂瀾為象:詩人立馬轉身「亮相」面對觀眾,為拉近焦距將馬之下半身進行切割,詩人凌風揮鞭立馬即成近景造型;背景大海起興造境,洪波湧起,巨浪滔天;詩人與海天融為一體,其澎湃心潮與萬丈狂瀾相契合,形成「天人同構」恢弘之勢,畫面整體結構氣象陽剛雄渾,境界宏遠壯闊。

主體的單純,也為筆墨的盡興揮灑提供了空間。詩人立馬凌風造型僅佔畫面偏左下方之一隅,卻為全畫主體:美髯飄忽,披風飛揚,極目蒼穹,仰天長嘯;日月星漢也為其豪情所吐納,詩人以大海自況的偉岸英姿盡顯風骨凜凜之非凡氣慨;肖像近景實寫,焦墨強骨,墨彩流韻,人馬與海天同構空濛渾融之美得以充分展示。背景萬丈狂瀾海天一色,面積雖大卻為虛寫;淡墨排刷,虛實相生,斜勢飛揚;墨點粉白,噴珠飛濺,雪舞排空;天光空靈,抽象簡約,蘊大含深。(易子癸巳2013年盛夏於北美休斯敦棕櫚園)

墨彩年華——易至群畫展

開幕時間:2018年2月1日(周四)下午3時

展覽時間:2018年1月 29日—2月6日

展覽主題:墨彩年華——易至群畫展

主辦單位:國新書苑

協辦單位:海南省社科院、海南省美術評論家協會、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海口市美術家協會、《新海岸》雜誌社、藝周刊(藝周雅集)、海南新萬華大酒店、海南省邵陽(寶幸)商會、海南大學亞太美術創作中心

展覽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騎樓老街水巷口56號國新書苑

易至群,1938年8月生,筆名易子(易經之子),湖南省邵陽市人。1960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首屆本科班並留校任關山月教授助教。師從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現為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海南大學亞太美術創作中心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美國華人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海南省旅居海南文藝家聯誼會顧問。中國畫作品《訴村史》《追花圖》《豆選》《冼星海作曲》《九歌圖》《離騷辭意》(獲優秀作品獎)六幅自1963年至1994年6次連續入選第三、四、五、六、七、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大展,三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並獲獎,《美術》月刊(1999/4)發表評論文章並專題推介,被評為《中國人物畫一百家》《中國花鳥畫一百家》。

曾任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武漢市文聯委員兼武漢畫院、武漢書法家協會秘書長。

作品為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現為中國國家畫院)、湖北省美術館、武漢美術館、廣東嶺南畫派紀念館、青島市、濟南市博物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海南省博物館及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文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在海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十多次,出版專著《易至群畫集》《易至群書法作品集》等數十種。

換個角度欣賞易至群《雪域雄風》更精彩:

雪域雄風 34x408cm 2017 易至群

相關焦點

  • 中醫科學啟蒙(五)天人同構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天人同構概念在我們華夏先祖認識這個世界的早期就已經形成了,那時候沒有文字記載,其思想後來在《黃帝內經》中變得完成起來,後人稱為天人相應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思想來源:道家 提出者:莊子 發展者:董仲舒 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表現: 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案例:中國古代建築、古典音樂、舞蹈藝術、茶道 天人合一的意義 意義: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 中國人自古相信宇宙同構,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
    中國人自古相信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從中西古代哲學的區別來講,中國人與西方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西方人比較重視認識事物的結構、特性、本質和現狀而我們中國人則更側重於認識宇宙萬物對人的作用與影響,這種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天生具有了一種天人同構的宇宙意識,中國人始終認為萬事萬物相互作用,這種宇宙意識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35.天人三策
    漢武帝推崇儒家,一位叫董仲舒的儒生向漢武帝進言,連著進上了三篇策論,大講天人之道,被班固全文收錄於《漢書•董仲舒傳》中,史稱「天人三策」。講完了天,就要講人,在董仲舒看來,天與人是同構的。比方說,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三百六十六小節;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大節;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明暗晝夜,人有睜眼閉眼;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樂;天有陰陽剛柔,人有君臣男女――豈非同構? 同構則感應。所以,社會和諧,則風調雨順;民怨沸騰,則天崩地裂。因為天與人不但同構,而且相通。生命相通,道德相通,情感也相通。
  • 一首觀滄海 一代梟雄夢--名家觀滄海書法賞析
    曹操的詩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在他的詩歌中會運用大量的意象描繪出一幅畫面,通過這幅畫卷,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百態。曹操戎馬一生,從他的詩歌作品中,並沒有表現出他對社會的不滿和抱怨,反而是將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表現的淋漓盡致。比如《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等都是曹操的代表作,在歷史上也留下無數名句。
  • 同構圖形設計技法
    文/王端 同構圖形是圖形創意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被廣泛應用於設計作品中。所謂同構圖形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新的圖形,並不是圖形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超越與突變。同構從空間上而言,可以減少畫面空間,從而變得更整體、緊湊;從形式而言,同構能夠讓多種不相干的事物看似合理的組合在一起,使形式產生新奇感;從內容而言,同構能讓主題內容表達的更深刻,更精闢。同構是決定圖形創意成敗的關鍵因素。
  • 藝術成長之路|中西方藝術的差異,天人合一or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又具有強大包容性,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固有的本土的文化,與外來的文化不斷地融合,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特徵。古代的思想家特別強調天人合一,講求中庸之道。
  • 同構的宇宙
    同構同構,相同的結構。同構能有這麼漂亮的一個漢語名字,一半的功勞要歸翻譯家,因為他翻譯得很巧妙。另一半的功勞要歸漢語本身,因為漢語的造詞能力特別強,像這樣簡潔精妙的詞語還有很多。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有點害怕。同構是不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呢?不用怕,我來舉一個最最簡單的例子,保證你一聽就明白。射擊用的靶子大家都看到過吧。它是由10個圓圈組成的。每個圓圈的大小都不一樣。
  • 譙城區魏武小學厲行節約不浪費,就餐「光碟」在行動
    為堅決貫徹關於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精神,培養譙城區魏武小學學生良好的健康飲食習慣,近日,譙城區魏武小學深入開展文明餐桌宣傳活動,積極踐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承諾,營造譙城區魏武小學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良好氛圍。光碟行動,在你在我!在該校黨建室和少先隊的倡議下,光碟行動不僅是一次號召呼籲,更是一次快速行動。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四合院與古人的天人合一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中國古建築中提現出的文化,陰陽.五行.八卦是古人對天地人的認識,並在衣食住行中追求符合天象運行的變化規律與大地的變化規律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結果。
  • 觀滄海書法作品欣賞
    《觀滄海》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也是一首抒情詩,是曹操北徵勝利後登山望海有感而發時所作,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北徵勝利後的心情,等高而望、悠然而發的詩句,充分表達了他豪邁樂觀的豁達品質。梟雄曹操詩詞 國賓禮書法家觀山作品《觀滄海》《觀滄海》這首詞,在觀山老師的行雲流水的筆法之下,仿佛讓人置身於那雄奇壯觀、氣勢磅礴的滄海風景之中,親身領悟一代梟雄曹操那叱吒風雲的豪情壯志。
  • 同構手法
    因此,圖形同構這種創造性行為,實質上是一種尋求視覺傳達的獨創性意念、在理性思維前提下的一種發散思維方式,屬創新思維。圖形同構的方法圖形同構創意的設計手法,主要是圖形同構。所謂圖形同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由於相似性的輪廓,而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構成新的圖形。同構很大的特點是創新性。
  • 描寫秋天的詩句:觀滄海
    《觀滄海》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作者簡介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乳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據說漢相國曹參的後人,本身身居高位。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
  • 意境、移情說和異質同構理論:究竟如何理解美學中的意境?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少文藝理論家在他們的文藝創作與批評當中就提出來了「意境」這一美學概念,只不過當時這一概念用的詞彙是境界和意象。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律詩的發展和文藝的繁榮,藝術家們對於文藝理論有著更為深入的探討和總結。在這一時期,釋皎然和王昌齡提出來了「緣境」理論和「取境」理論。
  • 設計素描的表達方法——異質同構
    異質同構異質同構是在同一個畫面中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帶有獨立意義的元素按一定的規律加以構成、排列與融合,從而產生新的或更具意義的視覺形態,是設計中特別吸引人的一種表達方式。它的重點在於用更廣闊的視角全方位地觀察元素之間的同構特點,巧妙地把同構原理運用於設計。異質同構中對設計符號組合和轉換的方法,經常被運用於標誌設計、海報設計、招貼廣告、字體設計、包裝設計等領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人物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形象等,都是異質同構創作的代表。
  • (頸椎揮鞭樣損傷)
    這時候很容易產生揮鞭樣損傷。揮鞭樣損傷(Whiplash Injury),常發生在頸椎突然彎曲或者後伸時,典型的揮鞭樣損傷就是駕駛或乘坐機動車時發生急停,比如發生車輛追尾時,駕駛員頭部猛烈的屈曲後又快速地伸展。揮鞭樣損傷症狀多表現為頸項、肩背部疼痛不適,頸部活動受限,部分患者表現為上肢麻木、無力,以及頭暈、頭痛等,少數還可以出現視覺、聽覺與記憶的減退。
  • 經典觀滄海書法作品 朗朗上口 非常勵志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李傳波書法《觀滄海》作品來源:易從網 觀山作品《觀滄海》作品來源:易從網
  • 觀滄海【古詩詞課堂030】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朗讀音頻◆ ◆ ◆ 一.學習內容  觀滄海東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四.專家解讀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是後人添加的題目「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點明「觀滄海」的地點、方位,並沒有寫人,但我們卻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的勃勃英姿。「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詩人先用粗線條勾勒出大海遠景的輪廓,緊接著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再層層深入細緻描寫。雖然到了秋風蕭瑟,草木凋零的季節,但島上仍然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