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過滅佛期大約一百年,佛教又重新復興,進入後弘期

2020-12-20 歷史國學教堂

藏傳佛教的後弘期的起始時間說法不一,較公認的說法是始於公元978年,至今已達千年。經過滅佛期大約一百年,佛教又重新復興,進入後弘期。

在後弘期,藏傳特色密教日漸成形,並形成了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及格魯派等各種宗派,還向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擴散。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

藏人習慣稱西北為上、東南為下,因為康藏幾大河流都是從西往東流的,故甘青藏區稱為多康,屬下路。阿里地區則屬上路。上路弘傳是指公元11世紀中期,復興佛教的勢力從阿里進入衛藏的事件。

而佛教復興會從阿里開始,是因為阿里的古格王朝的國王意希沃,倡導佛教,不僅派降秋沃、仁欽桑波等人前往印度求學,又從印度延請高僧阿底峽來到阿里。阿底峽在阿里傳法三年,又到了衛藏,又被邀請至衛藏,傳法十多年。

阿底峽到達拉薩的時間,是公元1027年(佛曆1571年),西藏紀元以為元年。下路弘法,是指公元10世紀下半葉,佛教從多康傳入衛藏地區得以復興,藏文佛教史籍稱為「下路弘法」。

這是因為在滅法時期,一些僧侶攜帶經書逃往多康地區隱居,保存和發展了佛教,然後又傳回衛藏地區。其中有三位僧人藏熱賽、越格瓊和瑪釋迦牟尼在朗達瑪滅佛時用一匹騾子馱載毗奈耶經等律藏經典出逃,繞道霍爾到達今天相當於青海貴德縣的安土縣,繼續修行和傳教。

在這裡他們培養了一位高僧喇欽貢巴饒賽。喇欽貢巴饒賽在安多地區繼續傳教,前藏的貴族領主查納益西堅贊聽到這個情況,立即派出佛教徒前去受戒並引進佛教律藏傳承。這些弟子後來回到衛藏地區,成為佛教力量的中堅。

除了上路和下路弘法,還有一些與此有關聯但又不能劃入這兩路範圍的佛教復興活動,例如來自印度、主要在康區弘法的彌底大師。

彌底大師「是從上路進藏的印度人,但他的活動又主要在康區,對下路傳法的重要人物枯敦等也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把他單獨列出來,不歸入上、下兩路之中」。

彌底大師的弘法區,是長江流經的康區,康區也因此成為了一個佛學中心。彌底大師在玉樹的修建的藏娘佛塔,現仍存,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座藏傳佛塔之彌底大師,全稱彌底·孟德加納,藏語意譯為詹巴益西札巴。

傳說原本是公元10世紀下葉印度中部的一個諸侯邦國的王子,後來出家成為印度的一位佛學大師,號稱「班智達」。正值阿里的古格王耶協沃派人到印度求法,聽聞其名,便邀請彌底大師入藏弘法。

可惜彌底進藏途中,同行的譯師因食物中毒而身亡,同行的同伴也失散了。他言語不通,不得已流落於後藏地區為人牧羊。幸而一位路過的譯師,也是他的弟子索南堅參發現了他在僱主家的門框上用梵文寫的一首詩,用黃金將他贖回,迎請到了康區。

彌底在康區學習了藏語和藏文,向當地民眾傳播佛法。他廣收門徒翻譯了很多佛典,還撰寫了藏文的文法著作語言門論。除此之外,多才多藝的彌底大師還精通佛教建築、唐卡、壁畫、雕塑等工藝。

他向弟子們傳授的這些工藝,一直流傳下來,成為藏娘地區的地方特色工藝。直到今天藏娘地區的唐卡藝術和佛雕藝術仍足以與藏傳佛教的另一個藝術中心熱貢的作品齊名。

在這些流傳至今的佛教工藝中,甚至有一種直接以彌底大師的名字命名,就是「彌底擦擦」(或寫成「彌底嚓嚓」)。「擦擦」是印度語中複製的意思,是指一種用模子範制的泥佛或泥塔,原料可以用普通的泥土,也可以雜以香灰骨灰或藏藥等。

彌底擦擦是一種塔擦擦,據傳是用彌底大師傳下來的塔形模子製成的微型小塔,型似紡錘。今天康區的寺廟仍會製作這種彌底擦擦。

好了,本篇就暫時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未來還會繼續分享相關內容,喜歡的朋友請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大藏經》為何成為佛教全書?不同版本之間有何區別?
    丹珠爾」意譯為」論典的翻譯」,指印度的佛教大師所作有關顯密論著,是對佛語部的進一步解說和詮釋,因此,也可簡譯為」論說部」。《丹珠爾》所收以印度佛教大師的著作為主,兼收部分前弘期吐蕃王朝時期的吐蕃佛學家的著作,而不收後弘期藏傳佛教各派大師的著作。
  • 佛教:松贊幹布和他的妻子們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大約自公元7世紀至公元838年朗達瑪禁佛,約200餘年。前弘期是佛教初步輸入階段,佛教在與藏民族原本的苯教信仰的鬥爭中逐漸進入藏民族的信仰,但尚沒有確立自己的特色,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各宗思想,包括漢傳佛教都有輸入。
  • 從佛教傳入雪域藏地看文化融合功能
    因此,隨著吐蕃帝國的崩潰,新興的封建農奴制度也就在各個封建割據地區成長起來,這些封建領主為了鞏固他們剛剛建立起來的封建農奴制度,需要重新扶植和利用佛教為其繼統的合法性製造輿論,因為宣傳"君權佛授",極其有利於地方勢力割據自雄。這樣,更加藏化了的佛教又分別從阿里和多康傳回沉寂多年的衛藏地區,並再度興隆起來,至此,藏傳佛教進入了"後弘期"。重新弘揚的佛教與吐蕃時期流傳的佛教已經有了明顯的不同。
  • 宗喀·漾正岡布 | 仁欽桑波與「後弘期」的吐蕃醫學
    他的翻譯與其他學術活動是藏傳佛教「後弘期」宗教與文化復興運動的重要事件之一。傳統上認為是他開啟了吐蕃佛教史上的新密乘 (gSangssNgagsgSarMa) 時代。仁欽桑波一生中先後用藏文翻譯、釐定了佛教密宗經典著作108部, 顯宗經典12部, 論33部。他無疑是10、11世紀吐蕃最偉大的翻譯家。他的翻譯活動是藏傳佛教「後弘期」 (始於10世紀) 吐蕃宗教與文化復興運動的重要事件之一。他從梵文翻譯成吐蕃文 (藏文) 的經典一直被後世的學者們奉為範本, 對藏族文化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和影響。
  • 南傳佛教與泰國佛教的關係
    佛教發展於印度,後來向外傳播發展,分成兩大系統:向北方流傳的,經過中亞轉到中國漢地及西藏,再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蒙古等地,屬於北傳佛教;向南方流傳的,傳到斯裡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吐蕃僧諍」是西藏佛教前弘期歷史上發生的一個重要事件,它對後世藏傳佛教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說於八世紀晚期,以和尚摩訶衍為首的漢傳禪宗頓門派和以印度上師蓮花戒為首的漸門派,在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的親自主持下,就佛教行者當走怎樣的道路才能成佛而展開的一場辯論。
  • 藏族最隆重的節日 藏曆新年裡的藏傳佛教
    佛教自公元7世紀傳入藏區以來,經過1300年的發展演變並與藏族人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極其密切的關係,基本佛教思想觀念已經成為藏民族思想精神的核心價值以及日常行為準則。 藏傳佛教經過後弘期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等祖師大德們不懈的努力弘傳。時至今日,普通大眾的生活與藏傳佛教聯繫的非常緊密。藏曆新年的很多習俗都和藏傳佛教相關。
  • 佛教:噶舉派(白教),乃是藏傳佛教中第一個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
    人們對藏傳佛教,大家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活佛轉世制度。而在藏傳佛教中,第一個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就是噶舉派。前面說噶當派時已說過,「噶」意為佛語,也可以是師長的言教;「舉」的意思是傳承;「噶舉」合起來可譯為「口傳」。因為噶舉派注重密法的修煉,必須通過口耳相傳,所以稱為噶舉派。
  • 佛教慈濟志工為復興航空失事航班罹難者誦經祈福
    佛教慈濟志工為復興航空失事航班罹難者誦經祈福/6) "← →"翻頁 2月7日下午,復興航空
  • 佛教APP市場分析預測報告
    1、概述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過長期的傳播和發展,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佛教行業作為佛教的重要發展途徑,對佛教文化藝術的傳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佛教行業是為佛友提供一種表達佛教信仰的方式,也是一種佛教文化傳播的手段。
  • 史上最權威的佛教瓷器和其他佛教藝術品拍賣榜單TOP前20
    佛教是中國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2000多年前就已經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化後繼續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佛教。2000餘年來,佛教以其特有的救贖方法撫平世間的困惑與創傷,成為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之一。
  • 研修班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小乘的經典,經就那麼四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他們認為體系已經完備了,當有人給他們講還有大乘佛教,他們往往會認為大乘不是佛講的。現代有一種思潮叫「大乘非佛說」,古代其實也有,現代更明顯。他們不認為大乘是佛親口講的,認為是後人編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的事;觀音菩薩,也不承認;地藏菩薩,這通通都是編的。
  • 佛像寶典:藏傳佛教密宗特色,有佛母度母明妃等女性化造像
    伴隨自身的興衰,佛教早於三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就開始大規模影響到印度周邊國家。七世紀以後,密教開始蓬勃發展,並從總體上使得佛教的神系完備起來,造像也同時發展到頂峰時期。十三世紀後,隨著阿拉伯人的大舉入侵,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
  • 高振農:臺灣佛教發展得益於大陸僧人的努力
    臺灣佛教與中國大陸佛教密切相聯臺灣佛教與中國大陸佛教,兩者關係非常密切。因為臺灣的佛教是從中國大陸傳去的,而且臺灣佛教在近現代的復興,中國大陸去的法師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臺灣佛教何時從中國大陸傳入,由於文獻資料不足,已很難知其詳。
  • 佛教在亞歐:佛教是如何傳入英國的?
    佛教傳入英國的方式,最初是以對巴利文、梵文佛教原典的發掘、整理、注釋和翻譯工作為主,湧現了一批著名的巴利文學者和梵文學者,建立了一些佛學研究組織。1881年戴維茲(T.W.Rhys Davids)在倫敦成立的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是當時最早的佛教組織。該會主要從事巴利文佛教經典和書刊的刊行工作,經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巴利文三藏的注釋工作。
  • 阿旃陀石窟:印度佛教歷史變遷的縮影-光明日報-光明網
    公元前5世紀前期,釋迦牟尼剛剛涅槃不久,佛教便進行了首次經典結集,從而確保了教團的組織性與凝聚力,增強了教義的統一性與明晰化,既為佛教迎來了一百年的穩定發展,也為佛教後來的跨地域傳播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4世紀前期,印度佛教發生了部派分裂。
  •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成功舉辦:傳統佛教如何走向現代社會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尤其是在星雲大師為代表的當代高僧踐行下,人間佛教在義理、道場、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眾多進展,在儀式變革方面,從佛光山普遍推開的禪修營、學佛營、暑期班,到從嘗試到推開的佛化婚禮,再到一年一度的世界神明聯誼會,都是重要的表現和突破。
  • 有關佛教舍利子的討論
    回來後就一句話:那不是人骨頭,也不是他所知道的任何常見動物的骨頭。我相信他說的話,因為他在這方面研究了一輩子,不會胡說。2、從歷史宏觀角度看:傳說中的佛祖舍利,是公元前三世紀,也就是中國戰國末期那陣子,印度的阿育王,派僧侶們分發到世界去的。其實也就是斯裡蘭卡、日本、中國這三個地方。注意:那是2300年前的事。
  • 人間佛教史觀——多元一體、並行不悖
    文/聖凱法師「人間佛教」自太虛大師等大德倡導以來,經過近百年的探討、實踐和弘揚,已經獲得佛教界和社會各界的讚許和認同,成為當今全世界漢傳佛教界共同舉揚的旗幟
  • 當代印度的新佛教運動——宋立道
    然而在社會層面上,作為一種社會運動而復興的佛教,出現於20世紀中期,它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的倡導、推動的結果。佛教在印度社會中「最為絕望與最無理性,也最缺乏機會的」階層中得到了復興。這個階層就是以往所謂的「不可接觸者」或「賤民」。按理說,印度在法律上已經不存在這麼一個階級,但種姓歧視的事實,在社會中、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又確確實實地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