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後弘期的起始時間說法不一,較公認的說法是始於公元978年,至今已達千年。經過滅佛期大約一百年,佛教又重新復興,進入後弘期。
在後弘期,藏傳特色密教日漸成形,並形成了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及格魯派等各種宗派,還向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擴散。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
藏人習慣稱西北為上、東南為下,因為康藏幾大河流都是從西往東流的,故甘青藏區稱為多康,屬下路。阿里地區則屬上路。上路弘傳是指公元11世紀中期,復興佛教的勢力從阿里進入衛藏的事件。
而佛教復興會從阿里開始,是因為阿里的古格王朝的國王意希沃,倡導佛教,不僅派降秋沃、仁欽桑波等人前往印度求學,又從印度延請高僧阿底峽來到阿里。阿底峽在阿里傳法三年,又到了衛藏,又被邀請至衛藏,傳法十多年。
阿底峽到達拉薩的時間,是公元1027年(佛曆1571年),西藏紀元以為元年。下路弘法,是指公元10世紀下半葉,佛教從多康傳入衛藏地區得以復興,藏文佛教史籍稱為「下路弘法」。
這是因為在滅法時期,一些僧侶攜帶經書逃往多康地區隱居,保存和發展了佛教,然後又傳回衛藏地區。其中有三位僧人藏熱賽、越格瓊和瑪釋迦牟尼在朗達瑪滅佛時用一匹騾子馱載毗奈耶經等律藏經典出逃,繞道霍爾到達今天相當於青海貴德縣的安土縣,繼續修行和傳教。
在這裡他們培養了一位高僧喇欽貢巴饒賽。喇欽貢巴饒賽在安多地區繼續傳教,前藏的貴族領主查納益西堅贊聽到這個情況,立即派出佛教徒前去受戒並引進佛教律藏傳承。這些弟子後來回到衛藏地區,成為佛教力量的中堅。
除了上路和下路弘法,還有一些與此有關聯但又不能劃入這兩路範圍的佛教復興活動,例如來自印度、主要在康區弘法的彌底大師。
彌底大師「是從上路進藏的印度人,但他的活動又主要在康區,對下路傳法的重要人物枯敦等也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把他單獨列出來,不歸入上、下兩路之中」。
彌底大師的弘法區,是長江流經的康區,康區也因此成為了一個佛學中心。彌底大師在玉樹的修建的藏娘佛塔,現仍存,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座藏傳佛塔之彌底大師,全稱彌底·孟德加納,藏語意譯為詹巴益西札巴。
傳說原本是公元10世紀下葉印度中部的一個諸侯邦國的王子,後來出家成為印度的一位佛學大師,號稱「班智達」。正值阿里的古格王耶協沃派人到印度求法,聽聞其名,便邀請彌底大師入藏弘法。
可惜彌底進藏途中,同行的譯師因食物中毒而身亡,同行的同伴也失散了。他言語不通,不得已流落於後藏地區為人牧羊。幸而一位路過的譯師,也是他的弟子索南堅參發現了他在僱主家的門框上用梵文寫的一首詩,用黃金將他贖回,迎請到了康區。
彌底在康區學習了藏語和藏文,向當地民眾傳播佛法。他廣收門徒翻譯了很多佛典,還撰寫了藏文的文法著作語言門論。除此之外,多才多藝的彌底大師還精通佛教建築、唐卡、壁畫、雕塑等工藝。
他向弟子們傳授的這些工藝,一直流傳下來,成為藏娘地區的地方特色工藝。直到今天藏娘地區的唐卡藝術和佛雕藝術仍足以與藏傳佛教的另一個藝術中心熱貢的作品齊名。
在這些流傳至今的佛教工藝中,甚至有一種直接以彌底大師的名字命名,就是「彌底擦擦」(或寫成「彌底嚓嚓」)。「擦擦」是印度語中複製的意思,是指一種用模子範制的泥佛或泥塔,原料可以用普通的泥土,也可以雜以香灰骨灰或藏藥等。
彌底擦擦是一種塔擦擦,據傳是用彌底大師傳下來的塔形模子製成的微型小塔,型似紡錘。今天康區的寺廟仍會製作這種彌底擦擦。
好了,本篇就暫時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未來還會繼續分享相關內容,喜歡的朋友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