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夫妻單方擅自處分共同財產行為的法律效力

2021-01-10 正義網

  一、基本案情 

  2013年2月5日,謝某與章某籤訂商鋪轉讓合同,約定謝某將其位於某商城面積為94平米的商鋪一套轉讓給章某,商鋪總價為45.8萬元,合同約定章於合同籤訂之日付首款35萬元整,待辦理完過戶登記後付清餘款。章某審查該商鋪房屋所有權證後確認謝某系該商鋪登記的唯一所有權人,遂與謝某籤訂合同並按約定支付了首款。謝某於2013年2月24日將商鋪交付謝某,章某於2013年3月10日交了管理費15000元,並花費8萬元對商鋪進行了裝修。2013年11月,辦理了過戶登記,同日,章某付清尾款。 

  2014年2月起,謝某的妻子孫某多次找到章某,稱該商鋪為其與謝某的雙方共有財產,自己並不同意出售該套商鋪,要求解除謝某與章某的商鋪轉讓合同。雙方就如何處置該商鋪意見不一致,孫某將章某訴至法院謝某列為第三人,孫某認為該商鋪為其與謝某婚後購得,系雙方夫妻共同財產。謝某未經其同意與章某籤訂的轉讓合同的行為為無權處分行為,其對轉讓行為並不知情,也未在合同上簽字,請求法院判令確認該合同無效。 

  二、不同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該案中謝某和章某籤訂的商鋪轉讓合同違反了法律強制性規定,屬無效合同。理由是:謝某與孫某系夫妻關係,該商鋪系雙方婚後取得,系夫妻共同財產,由夫妻雙方共同共有。《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七條第(四)項規定:「共有房地產未經其他共有人書面同意的,不得轉讓。」故該合同無效。 

  另一種意見認為,謝某與章某籤訂的商鋪買賣合同有效。理由是:謝某的行為構成家事代理,故合同有效。房產證上未將孫某列為共有人,章某其已盡到了審查義務,並又按約定支付了部分房款,其權益應得到法律的保護。 

  三、筆者意見 

  (一)夫妻共同財產,是指受我國《婚姻法》調整的在夫妻關係存續期間夫妻所共同擁有的財產。所謂夫妻關係存續期間,是指夫妻結婚後到一方死亡或者離婚之前這段時間,這期間夫妻所得的財產,除約定的外,均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夫妻一方對夫妻存續期間的財產的處分,需徵得配偶的同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即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處分應當方的同意,任何一方無權擅自處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七條規定:「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作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第三人。」因此,處分夫妻共有的商鋪,應由夫妻雙方作為合同當事人共同籤字或者蓋章。因此,謝某與章某籤訂的合同很明顯它不屬於日常家事代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如果謝某的無處分權行為事後取得處分權或者得到孫某的追認,該轉讓合同應是無效的。 

  (二)那麼本案中章某對於該商鋪為謝某和孫某共同一事毫不知情,且已經支付了部分房款,本案是否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佔有人,在不法將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出於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對該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取得動產的所有權以後,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佔有人)賠償損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本案中章某查看房屋所有權證後確認謝某確為該商鋪登記的唯一所有權人,章某信賴不動產登記而不知道謝某的行為系無權處分行為。章某在無其他過失的情況下,因信賴不動產權屬證書而與該證書載明的權利人進行不動產交易,並且支付了合理的價款,而且已經辦理了過戶手續。即使存在謝某對該商鋪未徵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這一情形,謝某出售行為為無權處分,該商鋪轉讓協議無效的情況下,章某也可依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該商鋪的所有權。善意取得制度側重於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保護的是一種動態的交易安全。善意第三人只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的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不論無權處分合同有效與否都會取得物權,第三人即可依據善意取得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章某與謝某籤訂的合同因謝某系無處分權人,該合同無效,但章某為善意第三人,且章某已經支付合理價款並辦理了過戶手續。因此,章某可依法取得該商鋪的所有權。 

  (作者單位:河北省淶水縣檢察院)

相關焦點

  • 擅自處分夫妻共同財產行為的效力
    因為夫妻共同財產所涵蓋的範圍廣,日常生活支出事項多,如果任何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都必須經夫妻雙方同意,共同出面,勢必會給家庭生活,也影響經濟生活的效率,為此,在處理日常生活開支上,法律賦予夫或妻一方以另一方名義從事民事行為的權利,其處分共同財產的行為有效。(三)重大處分行為上共同協商: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
  • 論夫妻共有房產單方處分行為的效力
    夫妻單方處分共有房產時,法律對另一方權利的保護途徑無非是宣布處分行為無效,從而賦予另一方以追回權。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稱民通意見)第89條規定,「在共同共有關係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
  • 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同財產,對另一方不發生法律效力,有兩種例外
    股票、證券、期貨等投資收益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夫妻一方父母在婚前死亡,即使結婚後才分割遺產的,遺產也只屬於該方的婚前個人財產。夫妻一方父母在婚後、離婚前死亡的,即使離婚後才分割遺產的,遺產只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 楊宏芹 劉青哲:夫妻一方擅自使用夫妻共同財產投保的法律後果研究
    在這個案例中,B的財產權益受到了侵害,目前法律對於其配偶財產權益的保護仍處於空白階段。在一定情況下,投保人以夫妻共同財產購買人身保險的行為導致了夫妻共同財產向投保人個人財產轉化,是侵害配偶財產權的行為。在實踐中,保險公司不會在投保人購買人身保險時對其財產的來源是否屬於夫妻共同財產、是否經配偶同意進行詢問和審查,導致在極端情況下發生夫妻一方利用法律漏洞,用夫妻共同財產投保而惡意轉移財產的情況。
  • 丈夫給前女友天價分手費,是贈與行為還是擅自處分夫妻共同財產?
    丈夫給前女友天價分手費,是贈與行為還是擅自處分夫妻共同財產?而且這筆錢經法院調查難以認定是贈與行為,故而不支持林琳關於350萬的訴求。那麼剩餘200萬所謂「分手費」是否是敏敏聲稱的贈與行為?還是林琳主張的擅自處分夫妻共同財產?
  • 案例探析:夫妻單方面處置共同財產合同的效力是否無效?
    尤其是重大財產問題,未經對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處分,夫妻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處分共同財產的,對方有權請求宣告該處分行為無效。本案中,結合劉振才、劉明光、劉常青、劉振玉在庭審中的供述,可以證實案涉20萬元賠償款屬於李某紅與劉振才的夫妻共同財產,且如此大額的財產開支依照法律及常理判斷,其也不屬於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範疇,故該支出理應由雙方進行協商才能發生法律效力。
  • 夫妻一方擅自將共同財產贈與他人,其效力如何認定?
    夫妻一方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與婚外異性進行感情交往並將共同存款等夫妻共同財產給予該第三者的行為系擅自處分夫妻共同財產,該行為侵害了夫妻另一方對該共同財產的合法權利。而婚外第三者取得該財產並無合法依據,構成不當得利,此時夫妻另一方可基於其對該共同財產的合法權利向婚外第三者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要求其返還該財產,法院對此依法應當予以支持。
  • 未經夫妻一方同意的贈與合同的效力是怎樣的
    在贈送一些價值比較高,且是夫妻共有的財產的時候,是需要夫妻雙方都同意的。不能未通知夫妻中的一方便把財產贈送出去。下文是王超律師針對未經夫妻一方同意的贈與合同的效力是怎樣的所羅列出的知識,希望能為大家帶來幫助。
  • 夫妻一方擅自使用夫妻共同財產支付非婚生子女撫養費是否有效?
    一、不支持以支付非婚生子女撫養費名義擅自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案例及裁判標準:(一)裁判標準一:夫妻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擅自將夫妻共同財產以撫養費名義處分給第三方屬于贈與行為或不當得利行為,該行為無效。原告何某霞知曉後向法院提起訴訟確認前述贈與行為無效並要求返還5600萬元資金。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認為,被告鄭某東在與原告何某霞夫妻關係存續期間,未經原告同意擅自將大額的共同財產贈與給與其有婚外戀情的被告吳某蓮,或是與原告何某霞沒有撫養關係的兩被告的非婚生子女,該贈與行為當屬無權處分,也違反了相關法律規定,亦有悖於社會的公序良俗,故該贈與行為應屬無效。
  • 淺析民事執行程序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執行問題
    淺析民事執行程序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執行問題 金融小財女Zoe2020-08-05 14:31 262 0 0實踐中,一般可以通過追加配偶為被執行人與直接執行夫妻共同財產兩種途徑實現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執行一對於被執行人配偶單獨佔有或登記於其名下的夫妻共同財產,一般可依法處分被執行人在該財產中所享有的份額從下述表一和表二所列內容可知,根據目前司法實踐情況,即使相關財產為被執行人配偶單獨佔有或登記於其名下,如最終認定該等財產為被執行人及其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則一般仍可依法處分被執行人所享有的份額。
  • 離婚時發現對方擅自處分共同財產怎麼辦?
    按照婚姻法相關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如果在離婚時發現對方擅自處分共同財產,該怎麼辦呢?對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一批婚姻家庭糾紛典型案例,我們可以對上述疑問找到明確答案。2015年1月,雷某某再次訴至法院要求離婚,並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宋某某稱雷某某名下有共同存款25萬元,要求依法分割。雷某某對此不予認可,一審庭審中其提交在中國工商銀行尾號為4179帳戶自2014年1月26日起的交易明細,顯示至2014年12月21日該帳戶餘額為262.37元。
  • 婚內一方擅自處分共同財產,離婚時能認定為轉移財產嗎?
    2018年8月,林某將婚房出售給第三人張某,所得房款54萬,張某將該房款打入林某的銀行帳戶,2018年11月,孫某再次起訴離婚,要求分割作為夫妻共同財產的婚房,才發現林某已經把婚房處分給第三人,那麼本案,林某處分婚房的行為屬於轉移財產嗎?
  • 【普法】淺析民事執行程序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執行問題
    一對於被執行人配偶單獨佔有或登記於其名下的夫妻共同財產,一般可依法處分被執行人在該財產中所享有的份額從下述表一和表二所列內容可知,根據目前司法實踐情況,即使相關財產為被執行人配偶單獨佔有或登記於其名下,如最終認定該等財產為被執行人及其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則一般仍可依法處分被執行人所享有的份額。
  • 擅自處分共有房,買賣協議效力如何認定
    2009年11月24日莫林因病身故,原告譚梅認為前夫莫林與被告何麗擅自將其與莫林共有的房屋賣予被告韋明明,該行為損害了其合法利益,房屋買賣協議應屬無效,特起訴至人民法院,請求:一、依法確認被告何麗、莫林與被告韋明明的買賣協議書無效;二、由二被告共同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
  • 無權處分行為的法律效力及相關法律制度
    本文試從無權處分的概念入手,來闡述對無權處分行為的界定,論證無權處分行為的法律後果,同時探討無權處分與無權代理、不當得利、權利瑕疵擔保等相關法律制度在運用上的不同,為無權處分設定一個合理的適用範圍,以期在司法實踐中準確理解和把握。  關鍵詞:無權處分  界定  法律效力 法律制度  一、無權處分行為的概念及界定。
  • 淺析夫妻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
    單純依靠傳統文化和道德強制力無法維繫婚姻持續穩固,無法滿足當事人對於夫妻忠實的要求,給越來越多的夫妻造成情感傷害和財產損失,也給社會的和諧穩定帶來隱患,夫妻忠誠協議應運而生,這也是現代男女對於自身權益意識增強的表現。但是,對於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我國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存在很大爭議。
  • 一方擅自將夫妻共同財產贈與他人的行為是否有效?
    桂平 覃某  答:根據《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 淺析對無權處分行為的追認
    關鍵詞:無權處分;追認;物權變動模式;  民事行為的追認是指追認權人對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在事後予以承認的一種單方意思表示。在德國民法學理上,將追認定義為某人使某項並不由他自己從事的法律行為產生效力的行為。由此可以看出,首先追認是單方民事法律行為,追認權人的單方意思表示即可構成追認;其次,追認是輔助性民事法律行為,其作用在於補足相關行為所欠缺的有效要件。
  • 一方擅自將共同財產贈與雙方子女,離婚時應否不分或少分?
    該判決書載明:「趙某某擅自處分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將大額錢款贈與被告葛小某,侵犯了原告享有的夫妻共同財產權利,當屬無效,被告葛小某應返還趙某某贈與的相關款項。」法院並據此判決:一、被告葛小某於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15日內返還葛某某118萬元。二、駁回葛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 淺析共同遺囑的法律爭議
    但是,對遺囑中最容易產生爭議及問題的共同遺囑,《民法典》並未作出相關規定。本文主要從共同遺囑的定義、效力、常見爭議等角度出發,歸納了法院審理此類案件的裁判觀點。共同遺囑的定義共同遺囑,又稱合立遺囑,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遺囑人共同訂立的一份遺囑。共同遺囑常見於夫妻雙方對共有財產的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