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設計與教學目標相匹配的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活動。根據學生知識掌握、問題表達、思維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學進程,改進教學策略與方法,落實教學目標。
聽課教師均認為這兩節課教學目標緊扣課程標準,並結合牛津教材和學生實際進行整合和細化,目標具體,活動形式新穎,效果明顯,特別是在教學目標的制訂和checklist的設計上用心到位,並在課堂使用上充分有效。注重了對學生語言發展過程的評價,使學生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更有信心,更關注學習過程。教學設計中亮點如下:
選擇評價任務,即「證明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最好途徑是什麼」,然後制定評價標準或開發評分規則,即「用於判斷學生表現的準則是什麼」,最後指導學生運用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兩節課中,教師都精心設計了學生活動的檢查列表,供學生自評和互評:
▲表一
▲表二
檢查列表能為學生在自我評估(self-assessment)和自我修訂(self-revision)中提供依據。它是一面鏡子,教師可以在完成任務前就把這面鏡子交給學生,讓學生在過程中通過這面鏡子不斷地反觀自己,規範內容、結構和語言等要素,這樣不僅能提高任務完成的質量,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自學能力和學習主體意識。此外,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簡單易操作的checklist,激發同伴評價的熱情,互助提高,使合作學習在寫作教學的課堂中真實有效地發生。教師評價是目前最常用的評價方式,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簡單直接,但弊端是容易置學生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易得到激發。《上海市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2004)提出「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並提倡「培養學生具有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團隊合作的意識」的育人目標。為此,我們提倡的多元主體評價模式,即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正符合新課標倡導的合作、交流和探索的學習方式,也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寫作教學中的實際運用的體現。
▲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流程
英語課堂中的教學首先應是為了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提高語言技能而設計的,因此必定要有明確的語言教學目標作指引。如果採用的教學活動形式脫離了教學內容,偏離了教學目標,那麼再好的教學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英語課堂上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除了要達成顯性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之外,還應該注重隱性目標的達成。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語言實踐活動,不僅要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培養和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同時還要拓展視野,發展良好個性,提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要遵循五個基本原則:(1) 真實性;(2)趣味性;(3)參與性;(4)操作性;(5)層次性。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層次性。一般來說,活動順序的安排要遵循由簡單到複雜、由易到難、由理解到運用的原則。比如:活動一與活動二在對學生語言訓練上面是否有遞進的要求。通過連續的幾個活動,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或增大語言輸出仍舊是停留在同一個層面上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提高?如果學生的語言訓練只停留在一個層面上,這對於擴充學生的語言知識,增加學生的語言輸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幫助不大。
例如,第一節課中讀前活動的設計是讓學生欣賞一段關於飲食的小視頻,展開關於最喜歡什麼食物的話題,目的是引起學生興趣,回憶並使用Unit 5 Reading中學到過的各種食物詞彙;讀中活動的設計:首先讓學生根據標題,猜測文章內容,訓練學生運用閱讀技巧推測信息的能力和從標題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對文本由淺入深地逐步展開,引導學生分析信息,了解信息之間的關係,讓學生了解到什麼是均衡的飲食以及均衡飲食的重要性;讀後活動的設計是,根據不同人群出現的問題和他們的飲食偏好,來提出合理的建議並給出理由,這個活動是讓學生通過對於文章的學習,能學以致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