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時間:2016-5-31
德國的職業教育享譽全球。日前,筆者參加了重慶市組織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能力創新提升培訓,通過與德國職教專家面對面交流學習,對德國的行動導向教學法有了一定程度了解。
據德國專家皮特老師介紹,德國2/3的初中畢業生最終會選擇職業教育。由於社會上沒有鄙視體力勞動的風氣,職校畢業生就業普遍不錯,學生對職業教育認同度高,能安心學習技術;加之德國綜合性大學寬進嚴出,學生畢業難度極大,也讓相當比例普教學生知難而退,最後選擇職業教育。企業——學校——跨企業的培訓中心,構成了德國職業教育體系的特色,而且學生讀書期間就有每月1000歐元左右的工資,學習內容按學習領域來劃分,每天3/4學習專業課,1/4學習社會實踐,使學生動手程度很高,同時,每個學校的專業化程度高,學生能真正學有所得。在德國要成為職業學校老師也不容易,起碼具有碩士及以上文憑,還要通過兩次全國性統一資格考試,入職後每年還要有2至3次繼續教育。
「講給我聽,我會忘記;指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去做,我會掌握。」這是德國老師上課的宗旨,想來這其實也是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精髓。
老師「懶」,學生才會勤快。行動導向教學法,就是圍繞選定的訓練學生能力的任務,設計「能力的實訓過程」。整個實訓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選擇行動導向的教學法,主要有任務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基於項目的引導文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實驗法、現代四階段教學法等;要做好教學過程設計,以實現技能知識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個人能力集成於學生「能力的實訓過程」中。
德國流行小班教學,這是其基本國情。因此,小組合作在德國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中不是空話,而是有一整套措施去保障,從宏觀教學法到微觀教學法,從理論到實踐上,小組組合多樣,都有其可取之處。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也分小組,卻多流於形式。
皮特老師的課堂有很多新穎理念,譬如教學方法的減少,其中又可細分為水平減少和垂直減少,細究起來最能考驗教師的功底。反思我們當下很多教學措施,多是經驗性的下意識舉措,德國人的教學則是具備理論支撐的課程設計,明確而針對性強,但似乎又沒有過多教條約束。譬如,在課堂模擬環節,皮特曾很詫異為什麼課堂上有那麼多掌聲:「學生們並沒有特別優秀的表現,鼓什麼掌?」當前我們把賞識教育,等價於給學生廉價的表揚,又等價於無原則的課堂掌聲,這符合教育本質嗎?皮特之問,的確啟發我們更多去反思。
皮特非常尊重學生,小組評價中,都是只說對每個組的建議,而絕口不提組與組之間好壞的差別。他也反對在課堂教學中設置評分表來推動小組探究學習,他認為這會挫傷低分小組學生的心靈,不利於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推動每個小組成員開動腦筋,去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對於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他會更多關注,在課堂上巡迴的範圍很大,便於更好接觸到每個學生,掌握其動態。對回答了問題的學生,他會很紳士地立正、彎腰,用不那麼標準的中文說「謝謝」,你想學生的心情能不愉悅嗎?
皮特活躍課堂的小竅門很多,譬如讓學生讀電子演示文稿、相互提問、辯論,甚至疊了一架紙飛機來確定提問的學生等。反思一番,其目的無非是調動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去思考、動手、理解和掌握。他的言行,讓我想起心理學中的「鯰魚效應」,一條不停遊動的鯰魚,才能攪動全體的沙丁魚動起來,而保持個體的活力才是實施教學的前提。
不要把成敗看得那麼重。筆者想,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即便其在課堂學習中完不成任務或完成的質量不高,其實也是一種寶貴的體驗,錯誤的學習體驗會讓其印象更深刻,試錯之後的自我反思會更有價值,未來才會更好地去領悟掌握。我們的老師心態要更寬容些,不要把結果看那麼重,引導學生乃至家長也要如此認為,心態放鬆才更能學到真本領。
德國人規則意識、平等觀念極強。在自由提問環節,有學生問:「德國職業教育最成功的一點,您認為應該是什麼?」皮特老師的回答很乾脆:「平等。」他在德國當了17年校長,管理經驗豐富。對老師的管理,多次說到對話說服。對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會要求遲到的學生寫遲到說明,違紀的學生要去學校裡的「安靜室」裡獨自反省等,而不是一味壓制及懲罰。規則的遵守,不正源自人人平等的觀念嗎?
行動導向教學法,並非萬能,只是萬千種教學方法之一,同樣需要我們批判的吸收。在我們當前的課堂上,講授法並非不可以,只是太泛濫,急需要類似行動導向等新的教學法來改革我們的課堂教學。正如皮特老師說的:所有的教學及學習方法都只是途徑,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我們教育的真諦,無論是在德國還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