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第三品「譬喻品」新說

2020-12-16 劉祖清369

(第四十二段)#今日乃知真是佛子#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與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維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出,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這一章說的是」譬喻品「,譬喻就是比喻,是十二部經之一,是佛說種種譬喻以使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簡而言之:就是「借彼喻此」,是運用想像力和聯想力,以具體而熟悉的物象事例,比方說明或形容描寫抽象的談話主題。譬喻一般由「喻體」、「喻詞」和「喻依」搭配組成。「喻體」即所要記敘、說明的主體;「喻依」是與喻體具有共同類似特點的另一事物,被用來說明、形容喻體;「喻詞」則是「如、像、好比、似、猶如」之類的連接語詞。譬喻修辭法可分為明喻、隱喻(暗喻)、借喻、略喻、博喻五種。佛在這一品用了很多的比喻,來闡釋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真實教義。

這時舍利弗聽了佛開示的一乘法後,踴躍而起,非常歡喜,恭敬合掌,瞻仰佛的尊容,而對佛說:我今天在世尊這裡聽到了一乘微妙法音,心懷踴躍欣喜,因這微妙法是我自往昔以來,從未得到過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以前在聽了佛講一乘微妙法後,佛就給諸多的菩薩授記,印證他們什麼時候成佛,而我們這些聲聞小乘人,好像與這些事無關一樣,佛不給我們授記,自己也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成佛,覺得很傷感。我知道這種感傷,會有失於如來無量大度的知見,但心裡總不是個滋味。

舍利弗說:世尊!我常常獨自一人,在山林樹下,苦苦的打坐、苦苦的修行,常有這樣的想法,佛常說我們眾生的法性與諸佛如來的法性是一樣的,平等無二,既然如此,如來為什麼要用小乘法來濟度我們呢?現在看來,這種想法是我們錯了,不是世尊之過。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說我們的智慧,還在小法根性上,只能先用小乘法來度,如果想要成就無上正覺,只有等小乘法修行圓滿,智慧增進後,再學大乘法才行。然而我們當時不理解,什麼是方便隨宜說,最初聽佛說聲聞緣覺這些方便法時,立刻就信受奉行,精進求證,將這方便法執以為是,認為自己證到涅槃了,從而止步不前,這是智慧不夠,不求大法,只能怪自己的智慧淺薄,所以佛認為講《法華經》的時機不成熟,就先用三乘方便法為我們開啟智慧。

舍利弗說:世尊!我從往昔以來,不分日夜,每自克己,不使放逸,常責己過,不隨妄想。雖然如此,但這並非大乘佛法所為。而今天,我在佛這裡聽到了聞所未聞的「未曾有法」,才心得開解。什麼是「未曾有法」呢?未曾有法有大小乘之分,小乘未曾有法在《增壹阿含經》中佛對阿須倫「阿修羅」說:「有八未曾有之法,使諸比丘娛樂其中。」是哪八種呢?

一、佛說:又我法中戒律具足,無放逸行,是謂初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極深且廣。

二、佛說:我法中有四種姓,於我法中作沙門,不錄前名,更作餘字,猶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於海而同一味,更無餘名,是謂第二未曾有之法。

三、佛說:我法中施設禁戒相隨,亦不越敘,是謂第三未曾有之法。

四、佛說:我法中皆同一味,所謂賢聖八品道味,是謂第四未曾有之法也,如彼大海悉同一味。

五、佛說:我法中種種法充滿其中,所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真直行,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諸神居其中,是謂第五未曾有之法。

六、佛說:我法中有種種珍寶,所謂念覺意寶、法覺意寶、精進覺意寶、喜覺意寶、猗覺意寶、定覺意寶、護覺意寶,是謂第六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出種種珍寶。

七、佛說:我法中諸有眾生之類,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然我法中無有增減,如彼大海,諸河投之無有增減,是謂第七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

八、佛說:我法中有金剛三昧,有滅盡三昧、一切光明三昧、得不起三昧、種種三昧不可稱計,諸比丘見已娛樂,如彼大海下有金沙,是謂第八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

世尊說:於我法中有此八未曾有之法,諸比丘於其中甚自娛樂。」這裡所說的「未曾有法」,主要是給小乘人講的方便法,其中第八法修金剛三昧和滅盡定三昧,是斷見思煩惱、出三界、脫輪迴,證阿羅漢果之法,可見這八未曾有法只能證得小乘極果,並不究竟。而舍利弗在這裡說的「未曾有法」,是有別於這八未曾有法的,是大乘法,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最真實的「未曾有法」,這個最真實的「未曾有法」就是《妙法蓮華經》。

舍利弗說:我現在在佛這裡聽聞到了《妙法蓮華經》這未曾有法,頓時斷除了我頭腦中所有的懷疑和悔誤,身心泰然,快得「安隱」。什麼是安隱呢?「安隱」之「安」、意為輕安;「安隱」之「隱」、意為禪定。「安隱」意為安住於輕安禪定中。舍利弗說:我聽完了佛講的未曾有法後,已安住於輕安禪定中,今日才知道,我是「真佛子,從佛口出、從法化生、得佛法分。」這幾句是什麼意思呢?「真佛子」是圓教菩薩登初地時,證我法二空之真如,離成佛已經很近了,稱為生於如來家的真佛子。舍利弗是大菩薩示現的聲聞相、故名真佛子。

「從佛口出」:指的是三業清淨、出生於如來一乘法性的口裡,境界為聲聞。「從法化生」:這裡的「法」指的是佛法,佛法之根即法身,從法化生,意為從法身中化生,是圓教初住位以上的境界。「得佛法分」:指得到了方便法和究竟法之分別了義,通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中道法理,境界在大乘初地以上。這時舍利弗將以上所說之義,用偈語再重複於下:

相關焦點

  • 《法華經》第二品「方便品」新說
    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華經》第一品【序品],於昨天已介紹完畢。用整整一卷經文來作序,在諸多經典中僅《法華經》一本,可見其非同一般的特別性。
  • 以譬喻立名之理由
    >〈譬喻品第三〉※前言一、本品以譬喻立名之理由 本經七卷二十八品中,上面已說完一卷二品,現在開始第二卷第三品──〈譬喻品〉。本經的譬喻很多,而主要的有七種喻 ,即下面所要講到的「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等。在這部經中,譬喻雖然很多,但這一品特別以譬喻而得名。佛經中說:「智者因喻而得解。」 如果單說道理,或單說某一事情,有時還不易了解,假如另外舉出一種淺近的事情來作譬喻,那就易懂了。所以佛法的譬喻很多,無非是幫助我們了解佛法的。譬喻,有的是以真的事實作喻,有的則是假設的,並不一定真有其事。
  • 《法華經》第十品「法師品」新說
    (第一百二十五段)#佛為天龍八部、四眾弟子及三乘修行人授記#【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雜阿含經》卷一說:「云何名為法師?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也就是說,凡是能對身心內外世界,一切色塵外境及五蘊身等十八界,宣講其義,令人對因緣和合而有之假我生厭離心,教人滅盡五欲及一切欲望,指導別人進入寂靜涅槃的境界,這種人稱名法師。
  • 讀讀《法華經》就知道!
    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這裡的「因緣」是講大乘因緣法,在講《法華經》之前,佛講了小乘因緣法,講了不了義大乘因緣法,這些法都沒有實體,是根據眾生的根機方便引導而已。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自〈序品〉至〈學無學品〉訖為一會,以〈安樂行〉為流通;自〈見寶塔品〉以至妙莊嚴王品〉為一會,以〈法師功德品〉及〈囑累品〉為流通。龔自珍以《正法華》、《添品法華》品為證,認為置於最後的〈囑累品〉,才是最正確的,〈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第十四問謂:依晉、隋兩譯,以正秦譯,不亦可乎?
  • 受持《法華經》有多難
    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前面四個「不足為難」就是為了襯託這一個:能夠講《法華經》這是難得。在下面這段偈頌呢,佛專門讚嘆受持《法華經》的人。在後面《藥王菩薩本事品》是把受持《法華經》的菩薩說為「菩薩中的菩薩」。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虛空有沒有邊啊?有沒有壞吶?
  • 「二乘人」與「佛陀」的境界差距
    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什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復說。」
  • 怎麼叫「一念隨喜」?(附音頻)
    075 法師品第十法華經講記·法師品第十這個〈法師品〉,專門解釋什麼叫「法師」,「法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妙法蓮華經》按照藕益大師的判教,從第十品以後已經判為流通分,專門號召我們應該怎樣來流通《妙法蓮華經》,這就佔了半部《法華經》的內容,流通、勸持都屬於流通分,所以我們要掂量掂量肩上的擔子。弘揚一句《妙法蓮華經》,等於用滿虛空金銀七寶來供養無量諸佛、菩薩、阿羅漢。你弘揚一句《法華經》,生生世世的人天福報全部有了。
  • 勸人聽一句《法華經》的功德都能讓你瞠目結舌!
    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鹹應當,疾生厭離心。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如是展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這裡就是智慧。最後第五十個人獲了這麼多福;那麼第四十九個人、第四十八個人的福報比他還大。
  • 《法華經》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這時舍利弗對佛說:世尊!
  • 《法華經講記》序 · 終審版——印廣門清法師著
    至《法華經》,開權顯實,說第一義,苦口婆心,振聾發聵:「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更以法華十喻,說此經為,諸經中王。佛陀悲心,深重如此!可嘆行者,幾人真解,幾人真持!
  • 體會心性不生不滅,如果把法華經裡的那些比喻能看懂,就見性了
    《法華經》被譽為經中之王,它影響了中國佛學、哲學、文學近一千多年。智者大師依著《法華經》而立天台宗,成為後世研究教理很重要的解門依據。但是卻有人說此經為假,是佛涅槃後才出現,其實是考據不足及知見不正所致。
  • 《法華經》妙法蓮花,經中之王,讀誦一句,一念隨喜,既得授記
    《法華經》全稱為《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指本經所說之法精深微妙,「蓮華」是用蓮花來形容經典的純潔無瑕。雖然《妙法蓮華經》的經題只有五個字,但是其內涵十分深刻,據 說唐代智者大師光解釋這五個字的經題 就曾用了三個月之久。
  • 《法華經》的三點要義,領悟越早,開悟越快!
    《法華經》為大乘佛教經典,為釋迦牟尼佛晚年所說,講經的地點即王舍城外靈鷲山上。經本傳入漢地,先後六譯,被後世佛子持誦最多的,要屬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全經共七卷二十八品,計六萬九千餘字,以蓮花(蓮華)為喻,象徵佛法的清淨。
  • 佛陀晚年宣說的法華經,為什麼被稱為「成佛的法華」?
    《妙法蓮華經》簡稱為《法華經》,是佛陀晚年宣說的最重要的經典。《法華經》最早在印度及尼泊爾長期流傳,其後輾轉來到中國,成為中國佛教的最重要佛經之一。「妙法蓮華經」中的「妙法」,即是指不二法,是一乘法。「蓮華」二字,則是闡釋「妙法」的主要內容。以「蓮華」喻其妙理,可歸為3個:其一,花與果同時而生;其二,「蓮出淤泥而不染」;其三,內斂深藏,不顯不露。
  • 當年靈山不發願, 今不弘揚《法華經》!
    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佛)再三再四地在這兒搞激將法:「誰能受持《法華經》,當著諸佛面前給我站出來,給我講一句!」可見弘揚《法華經》之重要!當年法華會上那些菩薩是誰呀?就是我們!你當年不發這個願,你現在不能來聽聞《法華經》!這個道理太簡單!誰能想得通,誰得大自在!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
  • 修習《法華經》可以讓人所求滿願
    【佛經介紹】《法華經》為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主要講述「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祖師贊為「成佛的法華」。
  • 《法華經》、《華嚴經》及淨土經典中的觀音代表什麼?
    在印度、東南亞,以及在唐朝和唐朝以前的中國,觀音被藝術家描繪成一位英俊的王子,在斯裡蘭卡、高棉, Avalokiteshavara被認為是統治者和莊嚴的「宇宙主宰」。敦煌壁畫和經典中的觀音蓄有短髭,清楚指出她是男性。然而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觀音經歷奧妙及令人驚訝的轉變,十六世紀時,觀音不僅完全中國化,且成為一位深受敬愛的慈悲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