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心性不生不滅,如果把法華經裡的那些比喻能看懂,就見性了

2020-12-14 禪淨密實修

《法華經》被譽為經中之王,它影響了中國佛學、哲學、文學近一千多年。智者大師依著《法華經》而立天台宗,成為後世研究教理很重要的解門依據。但是卻有人說此經為假,是佛涅槃後才出現,其實是考據不足及知見不正所致。蕅益大師早就提出這個答案了,在《教觀綱宗》:「人言第三時,三十年中說空宗般若,《維摩》、《思益》,依何經文,知三十年也?《大智度論》雲,須菩提於《法華》中,聞說、舉手、低頭皆得作佛,是以經問退義。

智者大師當時提出「五時」,並不是如一般人所想的,一段說完再說一段的「別五時」,應是「通五時」,世尊在不同的時機,面對不同的眾生,說最適合的法門,所以不可能只是集中在某時只說某經。在讀《法華》之前,要先對此有所了解,並深信不疑才是。胡適把這本《法華經》,視為一本很美的文學作品,事實上也是如此,這本書中充滿了譬喻故事的行文,有散文,有詩偈。譬喻在文學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莊子說:「以寓言為廣」,廣指傳播,就是說用比喻來說為文,可以傳播到更大的地方,且能傳的久遠,這就是強調譬喻的作用。從孔子時代就開始用喻了,在《論語》中就說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我們最常記得的,往往就是這些故事,借用這些譬喻就可以了解原本所要表達的意思。為何譬喻會有如此大的功效?主要在於它不是說教的,是藝術的,富美感的。如「火宅喻」中說到了「火宅」,就是比喻天、人、阿修羅、三惡道這六道眾生如住在火宅中一般危險,用華麗的三種車子來喻三乘等。若佛直接說理,中等根器的人不一定聽得下去,用一個美的東西去吸引人,「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就是這個意思。它美在哪兒?依英國心理學家布洛的研究,他提出了一條原則來,叫作「心理的距離」(Psychical Distance),這原則不僅把從前關於美感經驗的學說都包括無餘,而且對於文藝批評也尋出一個很適用的標準。

像「火宅喻」中,在「長者念求喻」中,說道:「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械,若以几案,從捨出之。復再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等等。」在這段文字中,整個都是在說佛在憶念我們,思考著要如何才能救度眾生。在這一層上,已是一個心理的距離、隔著一層。再看這段文字,如果把文字改成「舍利弗,長者之軀,身手有力………」少了一個思考的動作,直接點出,如此整段文字將會遜色很多。就因為佛用「火宅喻」,而不是直說,所以這篇文字顯得優美異常,也流傳久遠。佛經以梵文記載,要把一篇文章譯成優美的中文,就要靠翻譯的工夫了。

翻譯是件難事,因為語言的不同,不止於所用的文字不同,還要考慮音律、風土民情、語言組織、文法學、修辭技巧等,所以要譯好一篇文章比寫好一篇文章還難。翻譯的人要從這語言形式,轉變成為另一種語言形式,都要有很大的功力,不是一般人可以辦到的,而偉大的譯經師鳩摩羅什大師,他辦到了。譯經事有三難;信、達、雅。其中最難的首推為「信」,要做到符合原文所想要表達的意思,非常不容易。例如前文提到,一個字不單有一個解釋,一字多義是常有的事,加上詞性的轉變,將造成更大的負擔。尤其在韻文方面,如果二者語言形式不同,常常會造成譯者很大的困擾。「信」是指對原文的忠實度,把它用最合適的中文寫出來。

尤其是佛經的翻譯,離經一字,便成魔說,一個譯經師,沒有正確的知見,充其量只是一個譯者,和一般翻譯沒什麼兩樣,所以要更加謹慎。「達」指的是把原文充分的展現,而不是只說十之八九,而是得其全部要領。最後是「雅」,在文學來說「雅」是非常重要的,在鳩摩羅什大師那個時代,流行的文體是駢文,最講求雅致,每字每句都要注意。中國文字的特性不同於梵文,教授把中國文字的特性對詩的影響,以《法華經》「火宅喻」的句子做為例子。他說:在西方語文中,一個句子沒有動詞是行不通的,但中文卻沒有這個限制,像「火宅喻」:「堂閣朽故 ── 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接連五句都沒有用到動詞,而且連用五個造成一個畫面。

中國文學常有這種例子,像「古道、西風、瘦馬」就是例子。詩有「整齊性與對偶性」,這剛好是中國文字的特性專長,在火宅喻,甚至在整部《法華經》中都常出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一般文學士喜歡。鳩摩羅什大師在逍遙園譯經之前,已經在涼國待了十多年,對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語言文字上能運用自如。加上他博學多聞,兼具文學素養,在譯文中,自然不知不覺就會用上駢文的技巧,所以經文非常整齊,常用對句,就算是長行文也是如此。在「火宅喻」,有很多很美的句子都是以此形式寫出來的。比如「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殊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前者寫火宅內的小朋友一起出來時的景象,後者形容大白牛車那頭拉車的牛,都是用很整齊的四言所寫。

中國文字的彈性特別大,詞性轉變容易,而且頗為自然。常常把抽象的名詞放在實體名詞的地位,在修辭學上叫「拈連格」。佛經中較少用這個方法,在「火宅喻」也是白描的多,無此文體,但是在第七卷「普門品」中就有幾句有名的偈頌「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這是非常美的「拈連格」。在第三品的「火宅喻」中,世尊很巧妙的把故事中的每個角色都藏著另外的含義,不著任何痕跡,直到後來舍利弗答完後,世尊再同舍利弗說這個故事中每個角色的內在含義,謹用表來呈現。

相關焦點

  • 《法華經》讀是經者不生貧窮
    我看你就像在誘惑我的妃子,如果你真能忍辱,我將你的一隻手臂剁下來,你能不能忍?他說能忍。於是歌利王揮起寶劍剁掉了忍辱仙人的一隻手臂。又問他還能不能忍,忍辱仙人說能忍。歌利王又剁掉了他另一隻手臂。再問他能不能忍、他說能忍。歌利王又把他的兩條腿剁掉了。問他還能不忍、他說我還是忍辱。歌利王說恐怕我把你的頭都砍下來,你還會說能忍。這不是在打妄語嗎?
  • 當年靈山不發願, 今不弘揚《法華經》!
    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佛滅度後,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佛)再三再四地在這兒搞激將法:「誰能受持《法華經》,當著諸佛面前給我站出來,給我講一句!」可見弘揚《法華經》之重要!當年法華會上那些菩薩是誰呀?就是我們!
  • 讀誦《法華經》的二十四個理由
    打開《法華經》,嘗嘗「醍醐」的味道!《法華經》在「五味」裡頭,就是「醍醐」,「無上醍醐妙味」。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   3. 體會為什麼《法華經》的地位這麼高,素有「經中之王」之稱。在《法華經》中,世尊盛讚此經「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並用了各種比喻來描述這部經的偉大。   4.
  • 《法華經》的三點要義,領悟越早,開悟越快!
    眾所周知,《法華經》是天台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但是漢傳八宗,其代表人物幾乎都與《法華經》有著甚深淵源。譬如法相宗玄奘大師,年僅十一歲即誦《法華經》;律宗道宣大師,十六歲誦《法華經》二十天即徹悟;華嚴宗澄觀法師也曾專研《法華經》。此經被歷代高僧奉持,乃至被稱為「諸經中寶」,與經文中的三點要義不無關係,我們若能越早領悟,則開悟越快。
  • 《法華經》是救世「藥方」
    要想使肉體得到解脫,必須從心念上來改變才行,必須藉助《法華經》這個大醫王來解脫。要知道萬病由心起,從根源上入手,才能徹底對治,這才是真正的為自己和家人負責。我們眾生總是忙忙碌碌,從朝至暮,從生到死,空過光陰,遺失本明。待到一口氣斷時,又臨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要知道菩提即覺,覺即是道 ,道即妙心。此心本來圓滿具足,不病不苦,不生不滅。只是被外境和妄想覆轍了。
  • 《心經》:不生不滅
    空的樣子就是真實的樣子,如果我們不認識空的樣子,對宇宙人生真實的樣子就不可能認識。但是,從空性的立場來看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那麼,我們怎麼來理解不生不滅呢?因緣和合,事物形成了,就叫做"生";因緣分散,事物消滅了,就叫做「滅"。
  • 受持《法華經》有多難
    那些魔鬼都是示現毗盧遮那佛59,沒有哪一個示現青面獠牙的魔鬼來做你的師父。魔只會示現莊嚴相,他不會示現惡相來引誘你。我們往往在定中看到那些莊嚴相,歡喜心;看到惡鬼相他知道來找我:師父啊!我看到什麼什麼了,你救救我啊!如果看到什麼莊嚴相的話來講啊,他還來教化我:師父啊!我證果了!就是這個樣子。我把他批評一頓呢,他生煩惱了,好像師父是嫉妒心,還發信息來:你知道嗎?
  • 《法華經》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佛說:常常讀誦《法華經》的人,不僅得人見人愛等諸多好處,連刀槍也不會傷其身、毒藥類也不能害其命,如果有人想惡口大罵,也開不了口,四處旅遊行走,不會有畏懼、不會有橫禍。猶如「獅子王」的智慧光明,像太陽一樣朗照十方世界。
  • 《法華經》第二品「方便品」新說
    其他經典講中道義諦時,多是直陳其理,等於說食不飽;而《法華經》是直現中道實相,將諸佛因地果地之事,在白毫相光裡全部演繹出來,從凡夫到成佛的所有經過,都一覽無餘,等於將飯吃進肚裡,一飽百無事。這本經講的就是怎樣成佛?怎樣作佛?有理有事、理事圓融,殊妙絕倫。
  • 讀讀《法華經》就知道!
    我們觀照做夢更易明白,夢中兒子,老子,媽媽,都是做夢的一個人變現,夢裡誰不是誰呢?這是從性上講。但眾生迷惑,只認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所以,佛法如果不藉助世間方便法來一步步引導,就開不了口。佛在《法華經》種種打比喻,說因緣……就是為了讓我們從相悟性,在性見相,大光明中誰非誰啊?!果真明白這個道理,即是見道之人。依此理,悟後進修,無量法門,皆可成佛。
  • 法華經中那些深奧的句子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佛陀晚年所傳的法。是以最玄妙的法門,讓人以最快的速度成佛。同時,它也是諸多佛經裡文字翻譯得最為優美出色的佛經之一。有人說開悟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可見人們對《法華經》有多麼的推崇。今天,雲來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法華經》中那些美妙的句子。
  • 收攝六根,就能體會到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
    這些妄念,是生生滅滅的「眾生」,讓我們無法自主、單純、專注,更無法清淨,而隨波逐流,流浪生死。前五根中,以耳根及眼根所攝受的為最;耳根就像錄音機,眼根如同攝影機,不時接收外塵的影音資訊,如果加上意根的作用,更產生更多效果。成就善道的是它們,六道輪迴的也是它們,道家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 楞嚴經講解218:有能有所、有生有滅、有增有減都叫做因緣法
    若得除滅,則不狂性,不狂性就是所謂的菩提真性,自然就顯現了。所以這個狂性就比喻作無始無明,不狂性就比喻作菩提,不狂性自然而出,就是你只要把無始無明若得除滅,那麼這個菩提真性就自然而出。因緣、自然,就是佛家所說的因緣法,和外道所主張的無因的自然論,如果窮究起來就不出這二個:因緣跟自然。理窮如是,就是窮究佛教的因緣法,和外道的自然無因論,推究到最究竟的理,也不過是如此。
  • 《法華經》能住安樂功德無量
    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
  • 妙喻答疑,佛學講的不生不滅,到底是什麼含義?
    不生不滅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理論,那麼不生不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現在就讓我們來探求不生不滅的義趣何在,也讓大家悟佛知見,從而真正超脫生滅法,生滅即滅,則寂滅現前!在探尋不生不滅的真諦之前先讓我們看個譬喻。比如說有一個特殊的房子,怎麼特殊?
  • 依我等根機,能修學《法華經》嗎?
    尤其《法華經》者,三世諸佛亦依此經而成佛,十方如來亦依此經而取正覺,故讀誦《法華經》有何不足?」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三藏十二部包含的一切經論,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經教。特別是《法華經》《涅槃經》這些大乘經典,如果依這些經典修行成佛,也應該不難。
  • 【心理專欄】從通靈儀式到心性修養:《瘋癲文明史》學習體會⊙趙志全
    從《瘋癲文明史》的後記中,我體會到,雖然史考爾反對精神醫學的生物化約主義,但是他仍然將精神疾病歸因於大腦與神經等生理結構的細微變化。也就是說,他的思想總體上是傾向於唯物的。說到幽暗之處,如果再進一步,便可能觸及靈性議題。但這一化解人類精神問題的可能方向,似乎完全沒有引起史考爾的重視。靈性這個詞,比較寬泛。可用於動物、植物和礦物,也可用於人,所謂「萬物有靈」。但是如果希望將人與物有所區別,我們可以稱人的靈性為自性。從榮格學派到中國古老的儒釋道學問,自性是一個通用的詞彙。
  • 勸人聽一句《法華經》的功德都能讓你瞠目結舌!
    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這是對那些眾生說小乘聲聞法:你們要修證涅槃啊,人天福報不可靠啊,像水沫泡焰一樣。水沫,隨時都可以破滅。這裡的「焰」有二義:一者「陽焰」,二者「跑馬」。我們在高速公路上發現,車子前面大概一百公尺的地方,總是像下雨淋溼了,但走到跟前又沒有。這「陽焰」看上去有,其實沒有,是太陽光照在上面呈現的一種假相。為什麼叫「跑馬」呢?
  • 《法華經持驗記》選譯
    皇帝苻堅認定這個智者就是鳩摩羅什,就派大將呂光西徵,滅龜茲國,將大師掠至涼州。但符秦很快滅亡了,呂光自立為涼王,直到後秦主姚興滅涼,才將鳩摩羅什迎接到長安,尊為國師,住逍遙園。鳩摩羅什翻譯了《妙法蓮華經》,經義圓融,眾人都心悅誠服。又翻譯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等經論三百多卷。鳩摩羅什喜好大乘佛法,興趣廣泛。臨終前,鳩摩羅什對大眾說:「願我翻譯的經論,都能在後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