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李玫瑾:孩子在這個年紀就該立規矩了,越晚立規越難管

2020-09-14 西紅柿媽媽

文|西紅柿媽媽

有一次,在一個幼兒園的門口,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幼兒園放學了,門口人很多,熙熙攘攘。一個5、6歲的男孩,他橫衝直撞地跑向了自己的媽媽,有好幾次都差點撞到別人。

媽媽並沒有把孩子抱進懷裡,而是推開了他,並且對他說了一些什麼,表情有一點嚴肅。孩子低著頭悻悻地走回起跑的地方,這時候他穩穩地大步走向了自己的媽媽。

然後,媽媽笑了,牽起孩子的手,母子倆有說有笑地回家了。

這件事情給我的觸動很深,這位媽媽沒有呵斥打罵,用行動心平氣地告訴孩子,做人不能只顧自己,要有公德心,公共場合要遵守秩序,避免給別人帶來麻煩和傷害。

大家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剛剛出生的孩子,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但是當孩子漸漸地長大,孩子們就會千差萬別。究其根底是家庭教育的不同,造就了不一樣的人。

有的孩子有禮貌,重責任,自愛,自尊,也能友愛他人。但是,有的孩子卻極度自私,性格暴躁,稍有不滿意就打罵長輩,心裡根本就沒有尊重別人的一點兒概念。


生活即是教育,父母可以愛孩子但是過度的寵愛只能讓孩子走上彎路,最終自食惡果。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曾經說過,0~3歲是父母和孩子培養感情,建立依戀感的關鍵時期。3~6歲,是父母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在孩子6歲之前。

三歲左右,就要給孩子立規矩了,你知道從哪些方面入手嗎?

一、克制孩子的任性。

很多孩子雖然年齡小,可是他們的脾氣非常大。我看中一個玩具,不管多少錢,不管家裡有多少,不給我買就是不行。我哭,我鬧,我就地打滾。

這時候,家長一定不能妥協。孩子在六歲之前,我們一定要學會和孩子說「不」,並且堅決執行,讓孩子知道,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

小時候,我們克制了孩子的任性,孩子長大了才更好管。


二、讓孩子經歷挫折。

相信大家都看過很多的新聞報導,是關於孩子出問題的。有的孩子被父母罵兩句,離家出走了,也有的孩子,被老師批評幾句,跳樓了。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需要從小就培養。小的時候讓孩子經歷一些小挫折,長大了才能面對大的風浪。

所以,家長不要孩子一摔就趕緊抱起來,不要孩子一哭就如臨大敵,要讓孩子自己面對一些困難,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育孩子學會忍耐。

李玫瑾教授提出過一個練習孩子忍耐性的好方法,她說可以帶孩子去學遊泳。

那種在水下不能呼吸的感覺,讓孩子知道,忍住了以後就能換來新生,如果不能堅持忍耐,你是永遠學不會遊泳的。

四、教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有教養,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孩子走出家門以後的第一張名片。所以,教會孩子從生活細節,處處懂文明講禮貌,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


五、教孩子懂得保護自己。

每年都有很多兒童的安全事故發生,結果讓人非常痛心。家長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陪在孩子的身邊,所以從小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安全是很重要的。

如何注意交通安全、防水、防火,教會孩子讓自己遠離危險,是家長每天都要給孩子的必修課。

家長們可能都有切身體會,現在的孩子是真的不好管,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束手無策,也有的家長會忍不住動手打孩子。

給孩子立規矩,打是下策。

有人覺得,孩子不打不成才,知道疼了才能長記性。也許打孩子表面上會有一些成效,孩子怕了,看起來聽話了。

但是,孩子聽話的背後,可能會存在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心理問題。孩子缺乏安全感,內心自卑,缺乏保護自己的界限感等等。

所以,家長能不打孩子,就儘量不要動手。

給孩子立規矩,說教也是下策。

有的父母說,只要我一開口說話,孩子就不耐煩,根本就聽不進去。所以,給孩子立規矩,靠說教,效果微乎其微。

教育孩子,總是靠說教,說來說去就變成了嘮叨。教育效果不明顯,還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給孩子立規矩上策,就是你做他的榜樣,但很少有家長能做到。

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時時刻刻都在觀察和學習。父母,是孩子最開始模仿的對象。就說最簡單的「紅燈停,綠燈行」,父母帶孩子出去過幾次馬路,不用你告訴孩子,他自己就會知道,紅燈要停下,不然會有危險。

父母尊重別人,孩子就能學會什麼是尊重。父母非常自律,孩子也不會熬夜打遊戲。父母知書達禮,孩子大多也不會蠻橫任性。所以,我們想要帶孩子孩子怎樣的教育,就要自己先成為怎樣的人。

父母是決定孩子一生的人,自尊自愛,有愛心,吃苦耐勞,有責任心,有上進心。父母做到了,孩子就能做到。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規矩立得越晚,孩子越難管教
    不過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對於這個問題卻這樣看待:孩子3歲時,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可是當他15歲時,他可能會自殘、自殺,和你爭吵;當他20多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1、立的規矩要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很多時候父母立下的規矩,孩子不能遵守,究其根本原因並非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立下的規矩,根本不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情況,所以孩子根本無法遵守。比如我就曾給剛兩歲的孩子立下規矩:自己吃飯穿鞋,不想總麻煩別人。
  • 李玫瑾:有兒子的家庭,家長越早立下5條規矩,孩子將來就越優秀
    :有兒子的家庭,家長越早立下5條規矩,孩子長大後就越優秀相信凡是有關注育兒界的家長,一定都有聽說過李玫瑾教授,因為她在育兒界有著很高的威望。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到過說,現在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分不清什麼時候該管孩子,什麼時候不該管孩子。所以說,現在的家長總是教育不好孩子。特別是那些有男孩的家長,如果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教育孩子的話,那孩子將來是很難有大出息的。
  • 這些年齡段是「立規」黃金期,別慣著孩子,不然越大越管不住
    不少家長都會有寵著自家娃的私心,這其實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直溺愛自家娃而沒有做出管教,娃會越大越不好管。這些年齡段是給娃&34;黃金期,一旦錯過,孩子越大越難管曾有這麼一件事,小俊是家裡的寶貝,自從出世以來,他一直都是受著家裡成員的寵愛。
  • 李玫瑾直言:家長一定要在這個年齡管好孩子,不然後面越來越難管
    李玫瑾直言:家長一定要在這個年齡管好孩子,不然後面越來越難管李玫瑾教授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於是李玫瑾教授分享了很多關於育兒的方法,也得到了很多父母的認可。
  • 正面管教 | 孩子越大越難帶?試試這樣立規矩!
    教育家李玫瑾教授說過:「三歲之前有恩與他,三到六歲立威與他,威就是規矩。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3-6歲的孩子開始具備自主意識和初步判斷能力,是立規矩的關鍵期。李玫瑾教授:三歲至六歲是規矩樹立最好時期那麼,怎麼給孩子立規矩呢?立規矩不等於提要求,不是為了樹立父母的權威,立規矩其實是給孩子做事提供一個行為「標準」。
  • 這些年齡段是給娃「立規」黃金期,別慣著了,不然越大越難管
    導讀:這些年齡段是給娃「立規」黃金期,別慣著了,不然越大越難管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些年齡段是給娃「立規」黃金期,別慣著了,不然越大越難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給家長:在孩子"立規矩"的年齡,請勿與他交"朋友"
    有孩子的家長可能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越長大卻更加不聽話,你告訴他應該這樣做,可他偏跟你唱反調偏不照你的方法來做。孩子的這些做法讓家長頭疼不已,他們自己一點都不知道問題到底是出在哪了?;,得讓孩子懂得遵規守矩,如果孩子有做錯的地方,得狠下心來罰他。
  • 幾歲給孩子立規矩更好?李玫瑾:比想像中要早,多數家長都管晚了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家長可以管好孩子,給孩子立好規矩,我們這些路人的耳朵不就清淨了嗎?一、幾歲給孩子立規矩更好?6歲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否則就晚了!家長一定要重視。對此,李玫瑾老師舉出了2個生動的例子:案例一我見過一個3歲的男孩,他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跟家長鬧,而方式就是撒潑打滾,或者摔東西、哭啼。只要家長管教引導得當,這位男孩就會變乖,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 致父母:在孩子"立規矩"的年齡,千萬別跟他交"朋友"
    有孩子的家長可能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越長大卻更加不聽話,你告訴他應該這樣做,可他偏跟你唱反調偏不照你的方法來做。孩子的這些做法讓家長頭疼不已,他們自己一點都不知道問題到底是出在哪了?就像現在的父母都喜歡用個性化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個性化的教育方式也是學校裡的老師所提倡的。老師會告訴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要像朋友一樣,導致家長對孩子的不良習慣不管不顧,孩子心中也沒建立起道德底線的概念。因此,孩子會變成喜歡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也不會去管是非對錯,更不懂得明辨是非。這時候如果再繼續跟他當朋友,他只會越來越得寸進尺。
  • 李玫瑾:6歲前是立規矩的黃金時間,再晚一點就管不住了
    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李文瑾教授曾說:孩子在六歲之前是父母給他們立規矩的黃金時間,如果這個時間再晚一點,孩子有可能就管不住了。因為孩子在六歲之前,他們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他們的自我意識剛剛才萌發,性格也處於初始養成的階段。
  • 這些年齡段是給娃「立規」黃金期,錯過了,越大越難管
    對孩子過於嚴苛,孩子會膽小、或叛逆,可是又如何在慣孩子的同時,幫助他們立規矩;如何既保護寶寶的天性,又可以防止他們養成壞的習慣。其實,給孩子立規矩也有黃金期,如何按照寶寶的生長規律和學習能力,制定相應的規矩,才可以讓教育「事半功倍」。
  • 李玫瑾:教育孩子分階段,小時候嚴格立規矩,進入青春期要放手
    李玫瑾:教育孩子分階段,小時候嚴格立規矩,進入青春期要放手忍不住批評幾句,女兒就從2樓陽臺跳了下去,只能趕緊把孩子送到醫院。上個星期,因為沒有答應她去外地看演唱會的要求,女兒又選擇從陽臺跳下的方式威脅他們,這次醫院的醫生都勸這位女士,「看身體不如去給女兒看看心理」。針對這個案例,李玫瑾教授直言,這位女士的女兒小時候沒有形成良好的性格,現在改正很難了。
  • 不想娃越大越難管!抓住3大黃金期,分階段,分年齡立規矩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也就是說,你現在給娃立的規矩總有人覺得,娃還太小,還不急著立規矩。「物歸原處」的規矩。所以,想要孩子接受你立的規矩,家長必須,孩子只能感到委屈和傷心,並不能從心底接受你立下的規矩。
  •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孩子不服管,是你踩了這3個雷說起立規矩,許多父母頭疼不已:不是不想立,而是不管用啊!就像開頭的父親,道理也講了,甚至怒罵呵斥,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所謂的規矩,就像個擺設,根本立不起來。其實,規矩不管用,是因為我們在立規矩的時候,很容易踩中3個誤區。用大人的權威,強迫孩子服從。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在這當中有一些家長為了輕鬆一些,就會控制孩子愛玩的心把孩子管得老老實實的,但是家長這樣做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如果強行讓孩子乖一點,不光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還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比較聰明」。這一觀點說完家長們都很不理解,李玫瑾教授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誰說孩子越大越難管?6歲前做到這四點,爸媽越來越省心
    我們都知道, 6歲前是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的「黃金時期」,抓住這個重要時段,教會孩子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對他們獨立人格的形成和未來發展很重要。道理都懂,為什麼你給孩子立的規矩就是不管用?「很多立規矩不管用的家庭,大多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專門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李玫瑾曾坦言。
  • 怎麼立規矩孩子才會聽?其中的小「竅門」,家長不妨學起來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非常講究規矩二字。但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獨生子女成為主流。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待孩子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更別提什麼立規矩,就是連大聲對孩子說話都不捨得。正是這樣的現象,讓社會上熊孩子屢屢出現,結果很多孩子從小任性、囂張,等步入社會以後就吃了性格的虧。
  • 李玫瑾:養孩子要懂「三不慣兩不管」,立好規矩,孩子更容易成才
    對於現代家長來說,怎能一個「難」字了得,母親歷盡千辛萬苦,將胎兒從「肚子」中帶到人間,而最難的是要把他們養育成人。隨著思想的進步,當代父母已經不再將成績作為孩子的唯一標準了,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將來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有5個規矩要立下
    俗話說&34;,在這個浮躁喧鬧的社會上,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著一定的規矩,能夠遵守規矩的人,便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相反,如果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想怎樣就怎樣,早晚有一天他會被社會所&34;。
  • 孩子越聰明越不好帶?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特徵,父母就偷著樂吧
    近幾年來,李玫瑾在網上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講座,所以,受到了廣大父母的認可,而且李玫瑾分析孩子的問題總是一針見血,然後給出家長解決方法。>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從小有3個特徵的,家長偷著樂吧。這樣的孩子總喜歡將破壞當做是自己的興趣,真的能將父母分分鐘氣炸。孩子總喜歡拆東西,搞破壞,通過自己的小時候去獲取更多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夠增強手眼協調能力還能鍛鍊動手能力,等到孩子稍微長大之後,他們的動手能力是很強的,比如實驗課、手工課等等,孩子總能做得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