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 的產品,「審美缺失部」的鍋!

2021-02-17 唐韌

昨天各種產品群都在傳一張郵件截圖,是有贊 CEO 白鴉發出的一封內部郵件。

這個瓜在產品設計圈還引起了不小的討論,先看下郵件內容。

這三個 icon 的設計,在非專業人士看來可能覺得還好,但對於專業人士而言,可能真的就覺得很爛。

雖然我不是專業設計出身,但有審美潔癖的我,看著也是非常彆扭。

最受不了的就是高度不一樣,以及字體不一致。

為此,我把這張圖發給了我的三個設計師朋友,其中有兩人的反應也是不能忍。

另外一個的說法是,這應該是實習生做的吧。

好奇之下,我按郵件中的內容找到了這幾個 icon 的原始頁面。

事情從昨天開始到我寫文章的這一刻,已經過去大半天了。但目前還沒有任何改進和變化。

不知道是團隊被拉去批鬥了,還是在奮力作圖呢?

按理說,老闆都這麼生氣了,不應該立馬加班趕幾個新的 icon 出來替換上麼。

我正好有朋友在有贊,還特地問了下情況。

現在有贊的產品設計團隊有兩三百人的規模,其中這個「產品體驗部」大概有 40 來人。

沒細問,但我估計這個「產品體驗部」大概率和大廠裡的 UED 部門職能是一樣的。

即互動設計、視覺設計、用戶體驗研究職能是在一起的,而 icon 設計這部分,就是視覺設計的職能。

所以,嚴格來說,這個鍋並不是產品經理的。

有贊對自己味道的定義中,就有這麼一條,主動承擔,也是非常應景。

但是,產品經理本著對產品結果負責的態度,自然也脫不了干係,畢竟是大家的事。

你看,做產品還真得有點審美能力不是。

去年有贊就提出要全員 996,實際上並不是強制要求,但公司基本現狀也差不多。

在內部的朋友說,他們的文化跟阿里有點像。

996 什麼的,對於「Enjoy」的人來說,其實真不算什麼,尤其是產品經理。

那可能有人會問了,吐槽這個設計不好,那怎樣的設計才是好的呢?

恰巧,我之前在京東負責過京東大藥房產品的整體體驗改版和升級,所以對京東 JDC 的設計規範還比較熟悉。

JDC 是京東負責用戶體驗設計的部門,各種產品的設計規範自己用戶研究的活兒都是他們幹。

之前合作時,他們還專門幫我們做過用戶調研並出過用戶體驗分析報告,挺專業的。

京東重視用戶體驗也是有名的,我那會兒每天最擔心的就是收到產品體驗有問題的郵件,因為這是會直接抄送給高層的。

沒辦法,東哥自己就是個挺關注用戶體驗的人,這是好事。

說實話,那是我至今見過比較完整、全面、專業的設計規範,主要是視覺層面的。

可能也是我見識有限吧。

用過京東 App 的都知道,它的視覺風格是非常統一的,而且整體的品質感不錯。

這些感覺,其實都來源於無數個細節。

現在京東 App 的設計規範應該是到了 8.0 以上的版本,也就是現在你們使用到的最新版本。

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去各家 App 把圖片截下來做標註分析和顏色提取,同樣也可以反推出一套設計規範。

這是京東現行的標籤種類中的一部分,總共有將近一百個。

可以看出,不管是字體、大小、造型,都是統一的。

在實際應用上,整體視覺效果和體驗感知也都是統一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不是說京東有多好,我相信肯定有比京東做得更好的。而是在體驗設計的追求上,不應該妥協。

在一些不以產品為主導的公司裡,很多人對產品的要求就是能用就行,或者差不多就可以了。

簡單到一個 icon,設計不願意改、產品嫌麻煩、開發覺得費力不討好,這種心態怎麼可能做出好產品?

而這種文化和意識的存在,往往也是公司產品設計文化的體現。

文化和意識形態裡強調什麼、堅持什麼,團隊在執行過程中就會關注什麼。

說實話,對於這件事,我力挺白鴉!

對產品設計有潔癖式的要求,這是我認為真正做出一款優秀產品的基本前提。

按理說,這種小細節不傷大雅,也不會影響產品的使用。

但是,一款糟糕的產品往往就是由這種細節堆積起來的。

創始人 CEO 白鴉是做產品設計出身的,在百度和阿里都幹過,之前是支付寶的首席產品設計師。

此外,他還是早年 UCDChina 的發起人,那是一個專門針對產品體驗設計人群的社區。

2012 年出來創業成立了口袋通,後來改名有贊,之後香港上市。

可能有人有印象,去年白鴉做過一個關於有贊產品設計原則的分享,講述了有贊關於產品設計的思考和原則。

講真,現在對產品設計有執念的 CEO 不多了。

尤其是在業務驅動的公司裡,業務話語權高,產品設計團隊更多像是一個支持者的角色。

支持歸支持,但基本的堅持和原則還是要有的。

某種程度上,這取決於團隊領導者的專業度和堅持。

當然,還有大老闆的支持。

人微言輕,這是很多堅持品質又無力反抗的人的無奈,現實與理想,總是難以匹配。

我相信有贊這件事只是一個縮影,類似或者比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比比皆是。

因為能數得出的對產品有偏執般要求的人、團隊和他們做出來的產品,也是屈指可數的。

最後,我挺喜歡有贊對他們自己「味道」的定義:說人話、做人事;簡單直接、不猜測;不用投票做決策;敬畏錢。

且,以「Enjoy」的心態做事。

體驗無小事、產品無小事、且行且珍惜。

希望「審美缺失部」能早日改名,回到他們本來的樣子。

··················END··················

你好,我是唐韌!前非著名程式設計師,現不知名產品人。

寫過代碼、做過產品、出過一本書,在創業公司廝殺過,也在大廠服役過,如今是一個自由職業者。

用產品視角觀察世界,用產品思維解決難題,在這裡記錄自己想表達的一切!

相關焦點

  • 「嗅覺經濟」千億市場之下,「AROMAG」要用「迎合中國審美」的香水...
    突圍高端市場,做迎合「中國審美的香水」 在「AROMAG」創始人曾鴻看來,中國的香水市場潛力極大。伴隨消費者的「味覺審美」不斷升級,中國香水品牌正在引來黃金髮展期。在品牌明確調性、講好故事之後,「AROMAG」還想利用具有「中國式審美」的香水品牌突出重圍,走向高品牌溢價的產品生產。「AROMAG」在品牌定位中明確了三點: 強調品牌文化屬性,面向泛文化消費者而非資深香水愛好者。
  • 當代社會裡「審美畸形」現狀。|百家故事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這個人的回答:短短幾句話,基本概括了當代社會裡的幾大「審美畸形」。你都會看到有無數網紅正在賣各種各樣的「網紅產品」。02審美逐漸「芭比化」整容越來越普遍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整容遍布在我們身邊每個角落。
  • 996之外還有715?
    現階段公司的重心都在產品研發、供應鏈加碼以及推動數位化進程等方面。而喜茶方面截至發稿暫無回應。 三三說:「特斯拉:就像是一場夢……」 大廠 西貝回應715工作制:不是硬性的標準 @新京報 西貝餐飲創始人賈國龍此前表示「996算個啥,我們是『715、白加黑
  • 這只不花錢做廣告的電壓力鍋「Instant Pot」真的「有毒」
    藉助低成本社交營銷,「Instant Pot」培養出一批「狂熱」用戶,通過用戶的口碑傳播,它連續幾年躋身美國和加拿大最暢銷廚具產品行列,完成從小公司到廚具巨頭的進化。今天每日君為大家介紹的新物種就是這家沒有風險投資,幾乎不燒錢做廣告,而是靠社交媒體口口相傳,佔據亞馬遜暢銷榜單的電壓力鍋「Instant Pot」。
  • 外刊寫作 | 如何用英語討論996工作制?
    過去幾天,國外各大媒體也針對此事撰寫了新聞,既有就事論事,單純介紹本次事件的文章,也有追根溯源,復盤了科技大廠「996文化」的報導。 我們今天講解的兩段文章節選自彭博社1月4日的報導Pinduoduo worker’s death spurs investigation, online furore,該文對996工作制和拼多多的公關危機都有進行探討。
  • 萬萬沒想到,「摸魚」居然真的可以是「touching fish」?
    for 『Touching Fish』(中國年輕一代的員工們用「摸魚」對抗讓人精疲力竭的996) 截圖自Bloomberg Business Week 最近有追蹤熱點的朋友,應該不難猜到,這大概是彭博社對拼多多員工一系列悲劇事件的背景補充。
  • 審美教育,從「曬娃」開始
    都說審美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家庭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去灌溉去培養。看似無用的審美,實則是在潛移默化中讓人拾得更多生活樂趣的淵藪。Alya Chaglar土耳其漂亮小女孩兒都愛美,愛美麗的裙子,但是 Alya 卻有滿足女兒愛美的奇特方式 —— 用廚房裡的蔬菜水果為她做「公主裙」
  • 從「人人都是建築師」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01 「人人都是建築師」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在土建領域,有句並不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那麼出名的話,叫做「人人都是建築師」。據不權威的統計,人一生80%以上的時間都在建築裡——住宅建築、商業建築、工業建築等等。所以,作為建築的使用者——人,本身就有權利對建築的設計指指點點。
  • 「ONE·一個」產品分析報告
    說明「ONE·一個」APP在電子書市場上佔據著一定的比重,但是從數據顯示的趨勢,「ONE·一個」的月活和日活人數在下降中,且從用在產品中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不足10分鐘,使用時間較短。二、產品分析1. 產品結構與功能分析
  • 叮咚買菜的心機「產品思維」
    好的產品,總有創新路徑,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解決其他產品未解決或是未發掘的用戶「痛點」。叮咚買菜創新思維之下的產品體驗,可謂獨特。具體在哪兒?細數下來,其中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叮咚的「稱重式退款」。
  • 「產品需求文檔」不是個好詞——論「需求」到底是什麼?
    就在剛剛,我才發現:「產品需求文檔」不是個好詞。且聽分解。做產品大概1年時,突然一臉懵逼:「需求」到底是什麼?別看天天掛在嘴邊,一旦認真思考,還真答不上來。那麼,我們的產品需求文檔(即PRD)中的「需求」是什麼?
  • 月薪10k的996 vs 月薪5k的955,怎麼選?
    第四,996讓你沒有時間花錢,這樣就可以攢下更多的錢。當然是月薪10k的996啦。作為一個有志向有態度的男孩,當理想和麵包出現衝突時,當然要毫不猶豫地選擇……麵包啦!只要工資高,住公司都可以(狗頭)。況且大部分好工作都是996好吧?
  • 「產品經理」傅盛的機器人亮相,獵豹的人工智慧轉型立起了「旗子」
    他認為,當前機器人的世界裡,很少有一款「能用」的機器人走到人們身邊:它們或者是技術上並不完美,或是價格過於昂貴,也有索菲亞一類的機器人產品,完全淪為造假宣傳的噱頭。「人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產品,但是我們並不需要一個近乎完美的產品,我們可以找到我們真正需要的產品。」
  • 彩妝品牌「Venus Marble」完成千萬級A輪融資
    資金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投入、品牌SKU擴充和營銷投放等方面。「Venus Marble」是唯蔓化妝品有限公司旗下彩妝品牌,希望通過大膽玩色又日常實用的設計為消費者提供國際化美妝產品。爆款產品12色大理石眼影盤年銷售量超140萬盤,9色浪漫主義/拜金主義眼影盤年銷量超150萬盤。今年截至6月,「Venus Marble」GMV接近1億元,已連續三年實現盈利。
  • 98後大學生奪得「產品設計頭獎」,新星設計的崛起
    △「尋找設計神人」淘寶神人&躺平設計大賽創意生活家產品設計—「創意設計神人獎」獲得者躺平設計家推出「好設計·新勢力」設計師訪談專題。每期會邀請中國極具代表性或是有影響力的新銳設計師,帶來不同主題的設計作品,為有影響力的設計審美和生活品味發聲,不辜負每一份好設計,讓世界看見中國設計。本次躺平設計家「好設計·新勢力」設計師訪談專題第二期,跟著我們走進餘岱健、梁柳娟與他們的獲獎作品《百葉櫃》的故事吧!
  • 京東地鐵賣鍋鍋鍋鍋鍋鍋鍋鍋
    一眼看過去,上面的文案,寫的全都是鍋鍋鍋鍋鍋鍋鍋鍋鍋鍋。有養生的鍋、真香的鍋、顏值的鍋、心急的鍋、人多的鍋、一個人的鍋、鴛鴦鍋的鍋……還有人問「怎麼沒有本澤馬的鍋?」另一方面,鍋具作為廚房小家電領域裡的一種細分品類,它在大眾心目中所存在的一個印象現狀是:可選購的產品範圍廣,可感知的場景弱。比如在京東上,就有電火鍋、多用途鍋、電磁爐、電燉鍋、電陶爐、電燒烤爐等多種產品可以選。
  • 好設計,是把「用得順手」發揮到極致
    森正洋說:「如果不親自握握看感覺如何,就永遠無法打破老舊的觀念,也無法創造新東西。」透析使用場景的每一個細節,使得產品能以最好的模樣抵達用戶的手中。此時的設計不是簡單的創作,而是將生活與產品嫁接起來的橋梁。
  • 你會被 JJJJound 的「審美」所吸引嗎?
    如果你平常有關注它的話,就會發現這個品牌會在 Instagram 和官網的「Mood」模塊分享一系列類似的圖片,這些圖片之間的確沒有聯繫,本身也沒有任何意義,究其原因,也只是為了「分享」這個簡單的目的而已。
  • 訪談| LOFTER 這個「奇葩」的產品
    在這裡我聽到談論最多的是「機會」,這從杭州的創業項目中就能看出來——電商、本地生活服務——都是所謂的「剛需」。愛好是那種有很好,沒有也能活下去的需求。這讓 LOFTER 這個關於愛好的產品長在杭州多少是件奇怪的事情。如果你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個上線於 2011 年的產品就更覺得奇怪了。
  • 從職位定義入手,認識「產品經理」的本質
    只要抓住核心,依然能夠搞清楚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本質。從哪裡開始呢?老樣子,從「定義」開始。1. 定義產品經理給「產品經理」下一個定義,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我們來看看書上怎麼寫:《Cracking the PM Interview》一書中,作者也是用職責來定義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的職責是確保團隊能交出偉大的產品。」從這兩個答案的相通之處,我們可以發現:產品經理和「負責」脫不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