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餃子是北方人喜歡的食物,那麼麵條就是全國人民都喜歡的食物,甚至東南亞,日本、韓國、義大利等國的人,都是愛面如命。本期彎逗歷史,我們就先講講中國龐大的麵條文化。前端時間網上出現了全國十大麵條的評選,排名靠前是熱乾麵、雜醬面、刀削麵……沒想到,全國各地的網友一下子就炸鍋了,一時間至少有幾百種各地有名的麵條,被熱烈討論!
有些人說,蘭州拉麵、四川擔擔麵、重慶小面等,我幾乎天天都吃;還有人說陝西臊子麵、河南燴麵、杭州片兒川、崑山奧灶面、鎮江鍋蓋面、上海陽春麵等,才是自己的最愛;更多的人,曬出自己打小就吃的拉條子、燃面、跳面、竹升面、打滷面和媽媽的手擀麵,這些長在記憶中的麵條,才是一輩子都忘不掉的……
說起來,就是因為我國麵條種類繁多,歷史悠久。據說百姓每天食用的麵條就超過了一千兩百種,陝西山西地區的麵條就超過一百種。那麼麵條有過怎樣的發展歷史?今天彎逗歷史,就來說一說。
學術界一般認為,現代麵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中東開始種植的小麥,之後各地不斷出現麵條的雛形。真正跟現代麵條比較接近的,有陝西山西一帶的「落落子」,新疆甘肅一帶的拉條子等形式。有人會問,什麼是「落落子」?就是把蕎麥或小麥磨成面,但當時人們做面的經驗還比較少,面質沒有黏性和韌性,面稀稀的落在鍋裡一煮,就叫「落落子」。拉條子,是因為早期做面的工具還沒有普及時,兩隻手就能搓出來的麵條形式。
現在很多學者也認為,陝西臊子麵是比較早的麵條種類,那麼我們常見的陝西風味臊子麵,有著怎樣的故事?據說,臊子麵又叫岐山臊子麵,是周文王姬昌發明的,在素麵上澆上肉羹。因為大肉一般味腥臊,周公所做的臊子酸辣醇正,入口不膩,十分美味,因此而得名。
同時,民間還流傳另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岐山有戶人家娶了一個美貌、聰明、勤快、伶俐的媳婦。新媳婦到婆家的第二天,為全家做了一餐麵條,一家人食後無不稱讚麵條滑爽鮮美。後來,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職,請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請嫂子為大家做最拿手的麵條款待客人,大家吃後都讚不絕口。從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叫來叫去就成了"臊子麵"。臊子麵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麵湯油光紅潤,具有薄、筋、光、酸、辣、香等特點。
若說起蘭州拉麵的起源,有版本是這樣記載的。說1908年,馬保子在河南西峽縣做工,把一個麵團掉到草木灰裡,沒敢聲張,過些日子發現麵團融進了鹼蓬草的鹼性,從而更有韌性,繼而拉出了蘭州拉麵。
蘭州拉麵的特色以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子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麵條黃亮)為標準。現在,北京大飯店還有表演拉麵技藝的,老的拉麵師傅會講究鹽筋鹼骨,會拉出十三扣,而麵條粗細的名稱也很有意思。你比如,筷子頭粗細叫「個條」,七扣出的叫「蠟芯」,以後出的叫」粗帘子棍」、「帘子棍」、「細帘子棍」、「一窩絲帘子棍」最後的叫「龍鬚」。那麼,你如果到飯店點面,喜歡扁條的,從粗到細有燈草皮、柳條、寬韭扁、韭扁、一窩絲韭扁。喜歡吃勁道的,點三稜的,從粗到細有寬蕎麥稜、蕎麥稜、細蕎麥稜、一窩絲蕎麥稜,據說這都是古代達官顯貴的吃法。其實,小編我去點拉麵,也只是會叫「寬,韭葉,細,毛細、鴛鴦」等。
還有一些面,如陽春麵的傳說是這樣的,上海人稱十月為小陽春,而當時陽春麵為十文錢一碗,因售價低貧苦的人吃得多,還想叫一個光彩的名字,所以叫「陽春麵」。如今,麵條的形式多種多樣,沒有必要爭個高低,而且老祖宗留下麵條這個形式,就是可以「豐儉由人,適口為珍」。彎逗歷史,為您講述歷史故事,記得一定要點擊上面關注我,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