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愛才能愛人,自救才去救人。佛教語,「佛垂愛那些自愛的人」;聖經曰,「上帝拯救那些自救的人」。
很顯然,「自愛」、「自救」者是「佛」與「上帝」眷顧之人,也是常人自當具備之素質。上帝恩賜,再加上個人的自愛自救,才能擁有更廣闊的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發展機遇。否則就會將他人的模版套在自己身上,每日地接受著他人的炙烤,內心不僅接受著煎熬,而且還會生出幾多怨恨和無奈。
一位生活放蕩缺少自愛之人,每日地向他的父兄要錢度日,自己反而心安理得,並還以此作為炫耀的資本,臉上還會蕩漾著些許恣意;也有一位鄰村的小夥,到南方某佛教聖地,假扮落魄之人,每日穿行於旅遊區,以乞討獲得收入,倒也混得不錯的收成,偶遇之方知此人的經濟富庶程度不亞於工薪階層。個案不是偶然,表象未必不是習慣使然,而是在人們的心中還潛藏著毋庸置疑的價值評判基因。「自愛」與「自救」需要一份信仰堅守生命的底線,更需要一份美德和陽光照耀心間。
有時候一些偏頗的論點或思想生長於潮溼的環境之中,從此,蕪雜的情緒桎梏了向上的朝氣和活力。當生命的底色缺少了一份追求與仰視,衍生出無限的慵懶和不快,自己也會惦記著生命中的「光怪陸離」,將所有的不愉快都歸結於時下的不公平所致,自己給自己戴上了解不開的欲望枷鎖。
生於世間,長於紅塵,如果將抱怨囊括於生命的歷程,青春的瑣憶裡全然沒有了那份奮鬥的字眼,高貴的生活必然被綁架在這艘沒有結尾而被欲望覆蓋的船上,付出了許多,而收效甚微,還一直將一切歸結為生活不公,命運多舛。若真想擁有生命的快樂,生活的安寧,最需要的,就是退化掉原始的動物的本能,將忙碌的腳步放慢,梳理慌亂的情緒,將那些生命的累贅與負能量拋棄。
如同自然界的一株小草般,雖然微小,卻很盎然地迎接著陽光的照耀,很興奮地擁抱著雨露的滋潤,安然而自信地活著。當你靜下來駐足流連,可以從它的微小中折射出不馴的氣質,也會折服於這份矜持與厚重。而當我們每日地被外在物化的名利所吸吮,渾身散發著這份銅臭之氣,那麼所有糟糕的事情就會接踵而至。如同陰霾驅之不散,成為我們內心惆悵的根源,或因為某一個人的不經意的言語,亦或因為某一件惡劣的事情破壞了我的平衡,抑或壞運氣錯過了一個機會,諸如此類,均是沒有得到而已。
有時候當墮落與欲望填充了自我的神經,人們就會在這個陰影的支配下走向窮途末路,因為縱容了自己,那麼自己就失去了方向,每日地想著手中獲得的,渴望著那些未有得到的,吃著手裡的蘋果,還想著外面豐饒的田園,這樣一次次的滿足與慾壑難填的膠著中,支配著不曾停止的腳步。
急躁的情緒更會讓你抓狂,以至于越來越悲觀,越來越失望。不論是曾經上帝派來搭救那個落水的神父的機遇,還是那個不懂得自愛中獲得豐富,都沒有讀懂生命中的真實,也不會從此獲得應有的那份智慧,只是在這份不知足中煎熬著靈魂。
自己學會在痛苦中思考和超脫,不至於以自己的傷悲汙染他人的精神。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自尊之後的隨波逐流。一個追求著需要別人理解,而沒有人理解之時卻痛不欲生者是個可憐蟲。而把自身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或者只有遇見貴人才能救贖自我者往往又缺少內在的價值。不論是當局者還是作為旁觀者,都要秉持一份善良和矜持,保持某種清醒的念想,在無助時還能正視,在高端時尚能不狂,避免讓自己落入顧影自憐或者自命不凡的可笑又可悲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