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四川東北一個小鎮上,因為不是大城市,至今還保留了很多傳統的風俗。
過年的氛圍變得濃厚,是從農曆臘月初八的「臘八節」開始的,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送年」結束,這一個多月裡,不同的日子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一到,春節的步伐就越來越近了,鎮上的小超市和商店會開始播放一些喜慶的歌曲,外出務工的人也陸陸續續返鄉,趕集的時候就能明顯感覺到集市上人越來越多,空氣中的年味在一點點累積,並逐步蔓延開來。
據說,古人有在「臘八」這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不少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在佛教中,這一天是佛祖釋迦牟尼佛成道之日,被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因此,對漢族人來說,「臘八節」也是一個冬季的重要節日。
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臘八節」,不僅僅是因為這一天是「過年」的序幕,更是因為,到了這一天,奶奶會煮香濃的臘八粥。
那時,爸媽不在身邊,小小的我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早在「臘八節」來臨前,我就會念叨著要吃臘八粥。進入臘月,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宰殺「年豬」,顧名思義,「年豬」就是為過年準備的豬,通常會養上差不多一年。「年豬」的肉小部分賣給周圍鄰居,小部分留下自家食用,還有大部分會醃製成臘肉、臘排骨,或做成臘腸。
「臘八節」頭兩天,奶奶會把醃製在缸裡的肉清洗出來,用繩子穿起來掛在房簷上晾著,空氣裡都是一股鹹得發齁的味道。同時,她會預留好煮「臘八粥」的臘排骨。
因為家境並不富裕,奶奶煮的臘八粥並沒有真的用足八種食材,僅僅是用平時煮粥的普通大米,再剁上幾塊臘排骨,切點自家地裡種的經過霜打後的大白菜,咕嘟咕嘟煮一鍋出來。寒冬的夜裡,捧著這麼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排骨鹹香,白菜清甜,米粥綿軟,連空氣中都浮動的是幸福的味道。光是喝粥我都能喝掉兩大碗。
「臘八」過後,就是臘月二十三「敬灶神」,要貼新的灶神像,給灶神上供、點灶燈、燒紙錢等,祈求灶神保佑新的一年闔家平安;
臘月二十四要「打揚塵」,就是搞大掃除,屋前屋後的水溝、平時不會注意到的旮旯角落以及全家人的衣服床單被罩等等,都要進行徹底的清洗打掃。
此外,還要「壘墳」,就是去給過世的祖宗親人的墳塋除草添土,因為祖宗的墳塋越高大就預示著後代的生活越興旺。而「壘墳」這件事,必須在「大寒」節氣過後,且不能晚於大年三十中午十二點「迎新年」。
「大寒」是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在皇曆上,「交大寒」不是指某一天,而是有一個具體的時辰。「交大寒」之前是不能動土的,必須等到那個時辰過後,才能去「壘墳」。
我記得,有一年「交大寒」特別晚,在大年三十的早上十點過。於是,爸爸和叔伯們那天一到時辰就立即上山「壘墳」,趕在中午十二點前又匆匆忙忙回家放鞭炮迎新年。
到了大年三十,自然就是包餃子守歲啦!在我小的時候,還沒有成品餃子皮售賣,只能自己和面擀皮。和面擀麵皮是個體力活,都是爸爸來做;媽媽則負責切菜剁肉調餡兒。等爸爸擀好麵皮了,我們就幫著媽媽包餃子。
後來,街上能買到做好的餃子皮了,我們就在媽媽的口授指導下切菜剁肉調餡兒包餃子。基本上,等餃子包好,一個下午也就過去了。
大年三十的晚飯肯定是煮餃子。我們家吃的是湯餃子,餃子和湯盛一起,在碗裡加鹽、醋、辣椒油之類的調料,而不是像別處那樣餃子蘸調料。
吃完餃子,還要迎灶神。對,和別的地方大年初四接灶神不同,我們這邊是大年三十晚上接灶神。接灶神需要在廚房灶臺上點一對紅蠟、一柱香,燒一些黃表紙,然後在大門前的空地上需要再點一對蠟、一柱香,燒黃表紙。
之後,就是午夜時分燃放鞭炮迎新年啦!
過年期間也有不少習俗要遵守。比如,大年初一的早上不能睡懶覺,為給新的一年一個良好的開始,媽媽會早早就叫醒我們起床,吃了餃子後,先給長輩拜年,然後會去附近的寺廟禮拜、祈福。
而且,大年初一這一天不可以呆在家裡,睡覺更是不允許,也不可以去親戚朋友家拜年。大小孩子們都要跑出去玩,跑得越遠越好。
到了大年初二,大家才會開始去各處的親戚家拜年。小時候我和妹妹基本上都是去外婆家,一呆呆好幾天。
正月初七是「人日」,為什麼初七是「人日」呢?小時候,我就這個問題問過爺爺。爺爺說,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每天都有一種動物過年,初七這天正好處在中間,就是「人過年」。
這些動物過年的順序有個順口溜:「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九龍十虎,十一貓兒十二鼠,十三臭蟲十四跳蚤。」至於為什麼是這樣的順序和對應關係,爺爺告訴我,傳說創世女神女媧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以泥土仿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所以第七天是人類的生日,而那些先於人類被創造的動物則依次在人類之前過生日。
為什麼不最先造人呢?外公說,因為先造出了人類,人類沒有夥伴和食物啊,在這個世界上就太孤單了。女媧娘娘心疼她的子民,所以先創造了各類動物。
況且,把「人」放在動物後面,也是希望人類能夠尊重其他生物,不要妄自尊大。年幼的我並不懂得「妄自尊大」這個詞語的含義,但卻記住了外公的話。將人排在動物後面一定有女媧娘娘的道理。
既然是「人」的生日,在傳統習俗裡,正月初七就是個比較正式的日子,一般這天家族裡會聚餐。而且,要出門的人不能選這一天離開家,因為「七不出門八不歸」,就是說「出門要避開初七,回家要避開初八」。
在我們家,每年這一天,都是合家大團圓的日子。爸爸一共三兄弟,都各自成家了。爺爺過世後,奶奶就跟小叔住,幫他照顧女兒。每年這一天,我們這一大家子都會聚到一起吃一桌團圓飯,或是在小叔家,或是在二叔家,或是在我們家。
過了正月初八,過年的氣氛就漸漸淡下來了。人們也紛紛開始了新的一年,上班的上學的,都開始返程。
到了正月十四,有的地方是「過小年」,而在我的家鄉則會「送年」,大概形式也是放鞭炮吃大餐,熱熱鬧鬧過一天。
第二天就是「元宵」。過完這一天,孩子們也該開學啦!年就徹底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