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三月的氣息,充滿詩意與浪漫。
桃花如期開,春天按時來。
抽出《詩經》裡那些熟稔的句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在每一個字眼中觸手可及。
三月裡,萬物生長漸旺,氣溫也漸暖。
現在的天氣,中午的氣溫比較暖和,但早晚間的溫度仍然比較低。
這時若是早晚間穿衣不當,或者是大汗後吹了風。
那麼料峭的寒意侵人,很容易讓人頭疼感冒。
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有茶友曾提議,適合煮一壺年份真實的老白茶。
他說,老白茶和姜一起煮,可以預防感冒。
本篇就來專門聊聊,這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
《2》
薑湯可以驅寒,這是生活裡的一點常識。
生薑,作為中國菜餚的核心調料,食用歷史悠久。
孔夫子曾說,不撤姜食。
大致的意思就是,每頓飯都要有姜相伴。
因而,有人說姜是孔子的零食。
也有的人說,食用生薑是為了看書提神。
還有的人認為,那不過是孔老夫子愛好姜的滋味罷了。
生薑的味道,烹飪調味裡必不可少的姜味兒,主要來源於姜辣素。
科研人士們測定,姜辣素這一化學物質性質非常穩定,沸點高達240℃。
所以在煮菜做飯的時候,生薑不論怎麼煮,它都是辣的。
姜辣素,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同時還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
如此一來,受了風寒後,擔心感冒。
那麼煮一碗熱乎乎的薑湯,或者紅糖姜水,並且趁熱喝下去。
能夠快速的將熱水的溫度帶到全身。
從這一角度看,吹了寒風后喝一碗熱薑湯,確實能起到預防感冒的效果。
生薑,對於驅散風寒而言,確實效果不錯。
那麼從健康喝茶的角度看,老白茶和生薑一同煮,效果會更好嗎?
答案是未必!
《3》
秋冬季節,或者早春時節。
在天氣比較冷,或者早晚溫差較大時,煮一壺老白茶喝,暖身又暖胃。
冷風瑟瑟的時候,在戶外走了好一段路後,出了冷汗,吹了頭風。
那麼,在回到室內的時候,就會有頭疼、頭腦昏沉的不適感。
對於部分抵抗力較弱的朋友,很容易在此之後,就受涼感冒。
為了預防感冒,煮一壺老白茶喝,是不錯的選擇。
相比於薑湯的辛辣與刺激味重,老白茶的性味更加溫和。
品質出色的高山白茶,經過妥當的儲存後,內部的茶味物質可以不斷的陳化。
當一款白茶,存放時間滿三年,即可列入為老白茶的行列。
經過多年歲月的打磨與洗禮後,老白茶內部的茶多酚、咖啡鹼等物質逐漸的轉化。
在逐漸的氧化作用下,老白茶內部的多酚類物質,容易不斷的轉化,生成新的絡合物質。
將老白茶內部原本苦澀的,刺激性較重的物質,像是蠶繭那般,密密的包裹了起來。
於是,老白茶的性味能夠越加的沉穩,茶味越加的甘醇厚實。
與此同時,白茶在漫漫的後期陳化過程中,茶葉內部的芳香物質不斷的聚集。
故而,在茶香方面上,相對比新白茶的清香四溢,老白茶的香氣更加沉穩、悠揚。
親切的藥香、陳香、以及老壽眉餅的棗香等香型,甘香渾厚,聞起來十分安神通竅。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
當一款白茶在不斷的陳化後,整體風味可以不斷的發生改變。
相對於初出茅廬的,陳化時間不足一年的新白茶。
經過了不低於三年時光打磨的老白茶,甘香醇厚,要更加具備適宜「煮」的優勢。
提到將白茶煮著喝,新白茶不適合煮。
由於新茶的風味清新活潑,內部的茶味物質處於較活躍的狀態,直接用於煮茶,煮出來的茶湯滋味容易偏苦澀,效果並不好。
個性凸顯,風味清爽鮮香的新白茶,適合用蓋碗衝泡品味。
而茶味甘醇的老白茶,既適合用白瓷蓋碗逐次的衝泡,感受不同衝泡次數下的茶香與茶味變化。
同時,還適合煮一壺老白茶喝。
相對比衝泡出來的茶湯,煮出來的老茶,滋味大不相同。
最後如果想要兩者兼得,不錯過好茶的任何一點滋味。
那麼適合先衝泡,後煮葉底,將白茶陳化而來的點滴滋味,悉數領略。
不論如何,煮一壺老白茶喝,都是極暖心的字眼!
《4》
在煮老白茶的時候,適合加生薑同煮嗎?
從預防感冒的效果而言,可以直接煮薑湯,或者煮老白茶。
薑湯內部的姜辣素,具備擴張血管的效果,可以發散風寒。
而年份真實的,茶味物質積累豐富的老白茶,茶葉內部具備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以及其它的養分物質。
黃酮類物質是白茶區別於其他茶類的特徵性物質之一,具有較高的抗氧化活性,能夠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當受了風寒後,煮一壺老白茶。
將煮茶的壺洗淨,注入適量的純淨水。
煮老白茶的茶水配比,大約為300-400ml的水,搭配2-2.5克的幹茶。
而如果在出門時,蓋碗內有預先泡過好幾衝的白茶葉底。
那麼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繼續將葉底煮著喝。
煮老白茶泡開過的葉底,那麼在相同水量的情況下,可以將蓋碗內泡開的茶葉,全部投入壺內去煮。
將老白茶煮著喝,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不論是煮幹茶,還是煮葉底,煮茶的時間都不建議過長。
等到壺內的水燒沸,投茶進去煮。
稍微沸煮,煮至壺內的茶湯呈現赤金色那般深淺的湯色後,就可以停止加熱了。
煮老白茶,不是熬煮中藥,不存在煮茶時間越長越好的說法。
尤其是內質豐富的好茶,更不建議長時間反覆的煮。
要不然,煮出來的茶湯太過濃釅,反而效果不好。
將一壺茶湯煮好後,等到壺內的茶湯從咕嚕嚕的沸騰狀,逐漸變到茶湯平靜。
這時就可以倒出茶湯,在湯水溫度不至於過燙的情況下,趁熱飲下。
喝過幾杯暖乎乎的熱茶,身心舒泰。
這時候,趁熱閉目養神,或者稍微小憩一會兒。
再醒來,感冒初期的不適症狀,就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秋冬季節,或者是早春時節,在氣溫偏低的情況下。
多喝一喝煮出來的茶湯,對於預防初期感冒而言,實際效果很好。
《5》
不過,回到正題。
煮一壺老白茶驅風寒,不建議加生薑同煮。
原因在於,薑桂之性,最是辛辣。
煮茶的時候,老白茶和姜一起煮,兩者之間的性味容易衝撞。
唐代的陸羽,就曾在《茶經》裡專門記載:
「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翻譯成白話,一杯好茶,經過「聊四五啜」之後,能夠與醍醐和甘露相媲美。
不過,如果加工不精,摻雜雜草,便成為疾病的根源了。
從穩妥起見,喝茶宜清飲,不宜額外的添加。
預防感冒,喝熱薑湯,效果不錯。
喝煮出來的老白茶,同樣很好。
不過將兩者二合一,這1+1發揮的效果,未必能大於2。
甚至於,生性辛辣的姜,容易幹擾茶湯的風味。
讓煮出來的茶湯滋味不佳,不符合大眾喝茶口味。
另外,清飲式喝茶,更能考驗一款茶的品質。
煮老白茶時不額外添加紅棗、枸杞、甘草、生薑、牛蒡等等,更能喝準一款茶的真正滋味。
如果一款品質差勁,內質不足的劣質白茶,添加了紅棗、甘草等同煮。
煮出來的湯水裡,茶的本味少,容易被喧賓奪主。
另外,這些額外添加物的存在,還能夠起到掩飾的作用,讓人難以看清一款老茶的真正滋味。
好比是,混在了樂隊裡,不會吹和奏的南郭先生,可以有渾水摸魚,濫竽充數的機會。
而單獨的亮相,簡單的清飲,不僅更健康,還更能檢驗一款老白茶的真正實力!
《6》
生薑,它長在地面上的植株,有點像飄逸的竹子。
薑桂之性,老而彌堅。
老辣的姜,在烹炸煎熬之間,五味風情雲湧。
從調味品而言,潑辣的生薑,個性可愛。
然而不過,從喝茶品味的角度看。
姜味與好茶的滋味,不太相搭。
方鑿圓枘,終究是不匹配!
三四月間,早晚晝夜溫差大。
煮一壺老白茶,暖身舒胃,驅散風寒。
不需要和姜一起煮,效果同樣極好。
能夠獨當一面,是好茶的實力所在!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