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3日電 題:心向祖國,不忘初心——臺籍化學家夫婦江英彥、黃美玉的人生故事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今年88歲的黃美玉,是已故愛國臺胞、中國有機矽化學奠基人之一江英彥的遺孀。近日,中新社記者在北京專訪黃美玉,聽她將江英彥和自己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
圖為江英彥(右一)、黃美玉(左一)與兒子一家三口合影。
留學日本,心向祖國
江英彥出生於1926年,和黃美玉都是臺灣桃園人,兩人從小熟識。1944年,江英彥赴日本留學,1947年開始學習化學,後就讀大阪大學。黃美玉在江英彥的幫助下亦前往日本讀大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江英彥主動與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建立聯繫,並加入中國留日同學會,通過《人民日報》《人民畫報》等報刊了解到中國蓬勃發展的情況,逐漸產生回到祖國大陸、參加建設的願望。
黃美玉回憶:「當時在日本的很多臺灣人想要回到祖國。江英彥的老師對他多次挽留,但他一心想要回國,認為只有回國才能真正學有所用。」
1953年6月,為趕上祖國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江英彥終止在日本的博士學習和黃美玉及幾位中國留學生一起,作為第一批歸國華僑回到祖國大陸。
回國前,江英彥和黃美玉在日本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兩人購買了大量化學方面書籍,足足裝滿十幾箱,一起帶回國。
圖為江英彥與黃美玉。
投身科研,鞠躬盡瘁
回國後,江英彥夫婦被分配到對外貿易部天津商品檢驗局從事化驗工作。
語言問題成為兩人遇到的最大困難,即使「氫」「氧」這樣簡單的中文化學名詞也不懂。為此,兩人買了初中化學課本,常常學習到深夜。
江英彥參考從日本帶回的書籍,經過反覆試驗,為商檢局編撰了當時迫切需要的數種化工原材料的檢驗方法。
1954年,江英彥應邀參加中國科學院召開的全國第一屆高分子學會報告會。當時,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剛開始有機矽化學的研究,該所相關負責人發現江英彥在有機矽化學領域具有較深的造詣,遂調他到上海工作。
黃美玉也隨江英彥到了上海,兩人唯一的兒子江光傑1955年在上海出生。
1956年,江英彥夫婦隨研究團隊遷到北京,到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隨後的40多年時間,江英彥歷任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等,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國際會議論文26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
江英彥研製成功數十項有機矽材料的製備新技術,並使之實現了工業化;矽橡膠、矽油、矽樹脂等研究成果,有20多項得到生產並應用於航空、人造衛星、軍工等方面。
江英彥曾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1978年)、國家發明三等獎(1984年),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1999年)。國際化學會於2011年設立「江英彥新材料青年獎」,表彰他的學術成就及在促進化學國際交流、培養青年等方面做出的貢獻。
作為科技界代表和臺胞代表,江英彥被推選擔任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為國家發展進言獻策。
作為江英彥的夫人和得力助手,黃美玉也一直從事化學研究員的工作;50歲時,她再赴日本進修兩年。
不忘初心,大氣人生
江英彥和黃美玉曾於1996年回到臺灣,這也是江英彥從日本回到祖國後,唯一一次回到故鄉。期間,除探望親友外,江英彥還受邀在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及一些高科技公司作報告。
自兩岸開放探親後,黃美玉共回過臺灣四次。她說,老同學們都很羨慕她一直堅持科研、取得成就。
江英彥2013年去世後,由於兒子一家長期在外工作,黃美玉大多數時間獨自生活,但她精神矍鑠,自得其樂。她每天有固定時間學習英文、看電視、上網,一個人出去買菜、活動。
黃美玉說:「人還是要靠自己,不要依賴別人。家人、學生常常打電話來關心我,國內外也有很多好朋友,生活得很愉快。」
黃美玉還提到自己經常看的電視節目《國家記憶》。她說,這個節目很好,國家的記憶應該留下來。
作為臺胞,她希望現在的臺灣人能夠了解祖國的建設發展、了解臺灣同胞曾經歷過多少的奮鬥、抗爭。她說:「歷史不能遺忘,國家要繼續富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