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專訪知名國際問題學者安明傅:拜登可能為美中務實關係...

2020-12-19 人民資訊

【環球時報記者陸沅芷 於金翠】美國大選被認為「拜局已定」,但餘波未平。由於用選票支持現任總統川普者超過7000萬人,這意味著未來川普或「川普主義」將繼續發揮影響力。與此同時,對於美國政府換屆後中美關係的走向眾說紛紜。「美國可能會從冷戰言辭轉變為『冷和平』方式,為務實的關係留下空間。」美國知名國際問題學者安明傅(Amitav Acharya)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這樣判斷。安明傅(如圖)是美國美利堅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傑出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跨國挑戰與治理中心主席,曾任國際研究學界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機構國際研究協會主席。

對內——彌合社會分裂,拜登估計做不到

環球時報:美國媒體預測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以選舉人票306張對232張擊敗川普,這個結果符合您的預期嗎?

安明傅:說實話,拜登勝選超出我的預期。我不相信拜登會以壓倒性優勢贏得大選的預測,原因是4年前希拉蕊競選時的情形,即使拜登在民調中領先,選舉人團卻是另一回事。我看到了川普在美國得到廣泛支持的跡象。

當然,拜登比希拉蕊更加謹慎,避免犯下重大失誤,例如希拉蕊曾形容川普的部分支持者是「一群無恥之徒」。拜登沒有類似「白水事件」、比爾·柯林頓彈劾案、「郵件門」等引發的重大或發酵的爭議。尤其是川普及其團隊的成員在財務和道德方面存在更大、更明顯、被證實的過失,拜登以及他兒子的財務交易爭議沒有持續下去。

但川普的選舉表現值得關注。他獲得超過7200萬張普選票,比2016年還要多。他有大量追隨者,不僅僅是他的核心忠實追隨者,還有全國範圍內的男性選民和共和黨。這表明他依然是美國政壇的一股重要力量。

環球時報:有觀點認為川普拒不承認敗選反映了美國社會政治分化嚴重、政治體系退化。您對此有何看法?

安明傅:川普拒絕承認大選結果比他反覆強調選舉存在舞弊的意義要小。川普在沒提供任何證據的情況下,便宣稱大選勝利被「偷走」,這被選舉官員駁回。川普提出的這類指控和陰謀論旨在打擊拜登執政的合法性,同時在國內外削弱了美國民主。許多國際觀察人士對美國總統的言論和行動感到震驚,他們可能不僅會指責他本人,還會公平或不公平地將其視為美國政治體系的一個根本問題。我認同美國的政治體系被敗壞了。

環球時報:接近一半的美國選民支持川普,這將如何影響拜登政府的內政外交?拜登呼籲美國要團結,您認為他能彌合美國社會的分裂嗎?

安明傅:川普不會就此消失。如果健康狀況允許,他可能會參加2024年大選,說著2020年選舉舞弊的陰謀論,聲稱總統職位被偷走了。這意味著美國政治的分裂將變得更深入、更持久,不僅是意識形態的,還有階級分化。

考慮到拜登的年齡,他的任期可能只有一屆。他無法在面對川普領導的民粹主義持續攻擊時,彌合如此深的分歧。如果共和黨在明年1月的喬治亞州選舉後繼續保持參議院多數席位,情況會更糟,拜登的施政議程將因參議院領導層的蓄意阻撓策略而受阻。拜登別無選擇,只能訴諸更多的行政措施,這將反過來遭到共和黨嚴厲指責,並擴大美國政府行政與立法部門之間的鴻溝。

在外交政策方面,拜登有更多迴旋餘地。他會迅速採取行動,扭轉川普的一些極端政策——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世界衛生組織和伊朗核協議等。拜登將尋求一種更加多邊的方式,恢復美國與北約以及德國等盟國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他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美國在國際上失去的信譽和聲譽。

對華——可能會從冷戰言辭轉變為「冷和平」方式

環球時報:過去幾年,中美關係急劇惡化。與川普政府相比,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是否會從根本上不同?

安明傅:關於拜登政府會如何對待中國,我覺得還是要保持謹慎。2016年11月川普獲勝時我在北京,我清楚地記得當時中國一些分析人士對川普當選後美國對華友好充滿希望與熱情。他們認為,民主黨在貿易方面的意識形態和保護主義傾向太強(他們往往如此),而川普的企業家背景會讓他更務實、高效、注重結果,認為他是中國可以與之達成協議之人。看看結果如何?除非以零和方式思考,認為川普總統任期對美國國際地位的損害對中國是有利的,否則我看不出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比川普上臺前對中國更有利。

拜登政府可能會淡化川普政府最近採取的那種意識形態措辭,比如蓬佩奧的一些極端言論。但拜登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美國的對華外交政策,至少在短期內是有限的。有一些眾所周知、根深蒂固的因素正在影響美國的對華政策,這些因素跨越了兩黨分歧,尤其是在貿易和技術轉讓領域以及關於中國在海洋領土爭端方面的政策。

不同於難以預測和前後不一致的川普(他在幾周內就中國處理新冠疫情先是高度讚揚,然後激烈指責),我們可能會看到美國在對華關係的立場上將變得更加穩定和可預測。美國可能會從冷戰言辭轉變為「冷和平」方式,為務實的關係留下空間,允許兩國坐下來談判以穩定雙方關係,不管有多艱難。

這對美國、中國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都有好處。對全球化和貿易少一點敵意,對國際合作多一點支持,在與國際社會打交道時多一點溫和,這樣的美國總體上對中國有利,儘管它會繼續對中國的批評。

國際秩序——「自由主義霸權」的概念已經過時

環球時報:拜登勝選將如何影響美國和世界?您曾寫道,西方霸權的時代已經結束,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正在終結。您現在仍持這樣的觀點嗎?

安明傅:我仍堅持我在我的《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一書中的預測。拜登勝選強化了我早先分析和預測的相關性。某種程度上,拜登將重新接受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即西方和美國創造的國際關係規則佔上風的秩序。但我不認為該秩序可以恢復到川普當總統前的狀態。

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危機和衰退早於川普上臺。正如我在書中寫的,川普勝選前兩年,該秩序已經受到長期的結構性破壞,特別是全球經濟和技術力量從西方轉移到亞洲,新的治理和經濟增長思想與方法的出現構成對西方自由市場和自由民主模式的挑戰。

川普從來不是美國衰落的原因,而是衰落的症狀或結果。正如我在2016年川普獲勝後所預測的,他的反經濟全球化政策、反多邊外交政策以及對反自由民主規範和價值觀的推動,可以說把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推到了懸崖邊。此外,作為對全球化的反衝,在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地區,民粹主義情緒顯著上升。包括極端組織在內的激進的非國家行為體的不斷擴散,也威脅著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而且將會持續。

拜登可以修復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某些方面,比如多邊主義,但任何關於「自由主義國際秩序2.0」的說法都是牽強的,任何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復興都是有限的。它將是「次系統性的」,它將不得不與其他類型的國際或區域合作與秩序建設機制競爭、共存。「自由主義霸權」的概念已經過時。這不意味著美國不會在世界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美國的作用以及中國的作用,將取決於這樣一個現實,即我們正在目睹一個長期但明確無誤地出現的多元化世界。

新冠疫情破壞了國際關係專家看待世界的兩種方式。一個是世界將被一兩個、三四個強國或它們的意識形態體系所控制。事實上,世界既不是「多極」,也不是「兩極」。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其他地區,中小國家在控制疫情方面比大多數大國做得好。此外,還有其他重要行為體,比如公司、國際機構、社會運動和使用社交媒體的群眾。

另一個是,新冠疫情體現了全球相互依存的本質。世界並不是「多中心」的,實際上,國家之間的聯繫日益複雜,不僅受貿易或投資流動影響,還受各國面對不斷上升的跨國威脅的共同脆弱性的影響。這些跨國威脅包括氣候變化和大流行病。

在此背景下,美中都應該從全球角度來構建世界秩序,不僅要考慮本國利益和保持競爭性的雙邊關係,還要考慮其他國家的利益。這意味著,每次一方採取一項與另一方競爭的政策時,都應考慮這可能對其他國家造成的影響,並避免採取損害共同利益的政策。

川普所有「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言辭不僅沒起到作用,還讓美國在國際舞臺上顯得非常「不偉大」、小氣和復仇心重。拜登的總統任期無法讓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再次偉大」,因為它已經不可挽回地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尋找拜登對...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環球時報:七成受訪者認可中國「戰狼外交」
    《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中心日前以「中國人看世界」為主題進行年度民意調查,這是自2006年以來的第十五次。調查顯示,中國人對美國的態度是多元而複雜的,近八成受訪者認為,中國近年來的國際形象有所提升。在回答「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這一多選問題時,47.5%的受訪者認為是「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比例位居第一;33.8%的受訪者選擇「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居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提及率為27.7%的「中國與歐盟的關係」。通過對比《環球時報》「中國人看世界」輿情調查歷年數據發現,中美關係連續15年被受訪者視為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
  • 《環球時報》專訪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日本的未來取決於對華...
    時近年底,恰逢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履新,《環球時報》記者於17日對他進行書面專訪,請他回看這一年兩國間的交流互動,並展望未來的中日關係。本報也是垂秀夫履新後第一家採訪他的中國媒體。有這樣一句話,它代表了日本國內多數人的看法環球時報:能否介紹一下您此次赴任的工作重點?
  • 學者:「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環球時報》專訪知名學者張亞中和倪永傑:「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回顧過去一年,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持續挑動緊張局勢,「武統」「擦槍走火」等字眼不斷在兩岸輿論場閃現……27日,《環球時報》就此專訪臺灣學者
  • 美政府網站「被黑」?俄方:或是川普想破壞普京與拜登關係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導,俄羅斯表示,美國聯邦機構「遭到網絡攻擊」,可能是川普政府謀求破壞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當選總統拜登關係的一種策略。按照美媒的說法,一些黑客將惡意軟體附加到太陽風公司(SolarWinds)「獵戶座」(Orion)系統的軟體更新中,迄今為止已經感染了美國政府核心的計算機系統,包括美國財政部、商務部和能源部。專家警告稱,修復這次漏洞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
  • 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 根源在哪裡?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根源在哪裡?【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西方為何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及經濟發展之路有那麼多誤讀和偏見?在中國一步步融入世界,特別是成功崛起以來,很多國人這樣的感受變得越來越深刻。
  • 蓬佩奧稱解除「美臺關係」中自我限制 專家:對臺採取怎樣措施由...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郭媛丹 徐可越 楊升】 當地時間9日,美國國務院宣布「解除『美臺關係』中的自我限制」, 擔任歐巴馬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管的埃文·梅代羅斯將此決定描述為「最重要的公關噱頭」。中方專家認為,中方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官方往來,中方一定是要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進行針鋒相對的回應。
  • 拜登宣布不籤貿易協議 臺灣白吞美豬了?
    美國總統拜登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指出,在改善國內勞工教育、經濟問題前,將不會與他國或地區籤訂新的貿易協議。(美聯社)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12月6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指出,未來在對美國的勞工與教育進行重大投資之前,將不會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籤署任何新的貿易協議,這個報導讓網紅歷史哥傻眼了,直呼明年我們即將開放美國萊豬,就是為了爭取跟美國籤署進一步的貿易協議,如今拜登的宣言,這個夢想不就當場打水漂了?
  • 「深度」拜登上臺會迎來「美歐蜜月」?歐洲大國各有憂慮
    拜登上臺以後,其多邊主義立場、對貿易戰的態度可能有別於川普,法美貿易關係或有所緩和,但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多國徵收數字稅意向堅決,認為制定數字時代的國際稅收規則迫在眉睫。在跨大西洋關係中,脫歐的英國與美國的關係依然重要。11月10日,英國首相詹森成為拜登打電話溝通的第二位西方政要,排在法德及愛爾蘭之前,並且一聊就是25分鐘,頗令人意外。
  • 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原標題: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從2018年開始,兩岸有交集的可能性會增加;  和平統一,大陸「超軍事手段」太多,都是「不見血的工具」;  統一臺灣,島內「內應」「耕耘已久,布點已成」;  講句不好聽的,若臺海有事,美國考慮再三後就會放棄。
  • ...國際法治」,華春瑩:建議環球時報弄個民調,問問中國人民怎麼看...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謝堅】「我建議《環球時報》也弄個民調,問問中國人民對於美國怎麼看?是如美國自己所說的那樣,還是實際上它已經成為全球和平與安全的最大的不穩定因素,甚至破壞者。」美國國務院3日發布推特稱「中國共產黨破壞國際法治」,並附「中國共產黨:威脅全球和平與安全」網頁連結,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4日回復《環球時報》記者有關提問時這樣說道。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說,顯然,美方一些人仍然熱衷於玩弄「謊言重複千遍就能成為真理」的遊戲,但「謊言終究是謊言,重複一千遍、一萬遍也依然是謊言」。她強調,事實一再證明,美國才是威脅全球和平與安全的最大不穩定因素。
  • 包道格預測:未來4年美臺關係難「冷卻」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美國政府換屆在即,有關中美關係的討論越來越多,很多人擔心在權力過渡期間川普政府會採取極端動作,加劇兩國緊張關係。近日,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闡述了他的看法。
  • 環球時報:拜登訪中日,請對東京秀悠著點
    原標題:環球時報:拜登訪中日,請對東京秀悠著點   美國副總統拜登2日從日本開始東北亞之行,他接下來將訪問中國和韓國。日本對美國同它協調行動攪黃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抱很高期望,日本近日每見他國官員,都把抗議中國防空識別區掛在嘴邊,要求對方跟著表態,他們當然不會放過拜登來訪的機會。日媒傳稱拜登將與日方籤「聯合聲明」。
  • 環球時報輿情中心發布全球民意調查報告:2020,全球最關切「中美...
    12月5日,環球時報輿情中心發布《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天下之大,誰主沉浮》全球民意調查報告,這也是環球時報輿情中心第九次全球民意調查。本次調查在全球16個國家進行,回收1.6萬份民意問卷,力求客觀展現「全球民眾眼中的2020年」。調查結果顯示,對於美國在2020年表現出的全球霸權主義,很多國家受訪者存在明顯的不滿和無奈。
  •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前會長蘭普頓:美對華政策像泥石流
    來源:環球時報香港《南華早報》7月29日文章,原題:川普終結富布賴特項目只會傷害香港並侵蝕美國的文化影響力富布賴特項目是(美國)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旗艦項目。川普最近的行政令與美國的長期信念背道而馳,不但要結束在華的該項目,還減少(兩國)在地球科學等領域的有關教育聯繫。
  • 拜登挑的國務卿想挑撥中俄關係?
    他敦促美中加強溝通和磋商,推動更多高層互動,進行務實有效合作,還說「兩國合作越多,越能更好地避免陷入對抗境地」。 說這話時,也就是2015年,布林肯剛任副國務卿,剛把精力轉向他並不太熟悉的亞洲和涉華事務。可惜時局沒能給他更多時間。2017年1月歐巴馬和拜登任期結束,布林肯也暫時中斷公共服務生涯。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國際輿論擔心本已緊張的美伊關係滑向戰爭。《環球時報》駐伊朗特約記者李睿在1月5日蘇萊曼尼葬禮當天看到,伊朗全國沉浸在悲慟和憤怒情緒中,示威群眾手舉國旗和蘇萊曼尼的畫像,高喊「打倒美國」的口號。1月8日,一架從德黑蘭機場起飛的烏克蘭客機被伊朗軍方誤擊,致使176人喪生。
  • 《環球時報》專訪著名歐洲僑領單聲 「美國就像不知輕重的孩子」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著名歐洲僑領單聲先生1929年出生於上海,1951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法律系,後赴法留學獲得巴黎大學國際法學博士學位。轉行經商的單聲,上世紀60 年代定居英國。近日,單聲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從海外華人視角暢談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和中英關係的發展。儘管身在海外、1978年才重新踏上故土,但談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單聲感慨地說:「我也是一個見證者。中國從過去一個『聽話』的國家發展到今天別人聽我們講話的國家,這是我們海外華人華僑最值得驕傲的地方。從前,『苦』字寫在華人臉上,現在是一個『笑』字。」
  • 中美關係將換軌 蔡英文還有條件「抗中」?
    拜登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闡明,「最佳的戰略,理應是我們所有的盟邦,或至少過去曾是我們的盟邦,均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修補與盟邦的關係進而達成共識,將是我上任後頭幾周的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