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講,我對你問的問題不夠熟悉,我們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吧!
我們知道,語文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其實這四種能力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語言的初步學習應該是以聽、說為主的。但是由於考試試卷中沒有聽說方面的試題,老師們為了應試,就忽視了聽、說能力的培養,直接講起了閱讀和寫作。有的老師還讓家長給學生買了大量試題,美其名曰:強化訓練。孰不知,這樣做違背了小學生的心理思維狀況:感性的、形象的。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而且使學生產生應付厭學的情緒,事倍功半,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基於普遍存在的上述情況,愚以為上好小學閱讀理解課和作文課可以如下去做:
先說閱讀理解課。作為老師,要把那些冰冷的語言閱讀材料或教材課文變成生動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講前可以先提出問題諸如什麼人、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為什麼做了什麼事、取得了什麼結果等。講完故事後,既可以讓學生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也可以布置學生復講故事,讓學生聽聽復講和老師講的相比漏掉什麼內容。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聽力,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發了學生的興趣,還強化了細心品質,避免了做閱讀理解題的枯燥無味,當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再說作文課。無論寫人記事描景,學生的每篇作文都有人、事、景,只不過各有側重罷了。在上作文課前幾天就布置學生細心觀察要寫的人、景、事,上作文課還從聽、說入手。先讓學生構思幾分鐘,把自己觀察所得按照一定的順序講給大家聽,比一比,誰講得好,誰聽得好,然後再比誰寫的好。老師要及時誇讚獎勵。這樣一來,既起到了觀察共享、豐富寫作材料的效果,又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望,調動了積極性,他們就會去認真觀察、認真講述、認真寫作文。同時克服了作文難、沒啥寫的問題。效果也比只讓學生寫好許多!
我們都是教語文的,我相信上述雖文不達意,只要堅持去做,假以時日,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