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呈現
6 年前,某幼兒園有3 塊天然的戶外活動場地。場地被桂花、白楊、垂柳等綠樹環繞,邊上還有一個大沙坑。孩子們可以興致勃勃地在上面自由玩耍。場地中央一條用彩色石子和水泥鋪就的小徑直通教學樓,避免了雨後泥汶。
但李園長在任時,覺得場地鋪上九格磚,會顯得乾淨整齊,並且徹底解決了雨後泥汙的問題,於是就籌集資金,改土質地為九格磚地。不料僅僅幾個月,磚就被三輪車、汽車壓裂破損。
一年後,李園長看到其他單位的水磨石地,颳風時不起土,下雨時不粘泥,於是又改磚地為水磨石地。李園長退休後,繼任的劉園長決定修建一個柏油場地。幼兒園專門安排幼兒放假一周。園長親自組織教職工集體勞動,把十幾裸直徑20~30 釐米的樹木砍掉,將3塊活動場地連成一體,並請來施工隊鋪上瀝青,把操場變成了平滑寬闊的柏油場地。
然而,新問題又出現了,只要孩子們在柏油場地上跌倒,就會把皮膚擦傷得很嚴重。在炎熱的夏天,小朋友們走在場地上,都嚷嚷燙腳,家長們的意見很大。不久,劉園長到南方的幼兒園參觀,看到那裡的塑膠場地既安全又美觀,孩子們怎樣奔跑、跳躍都不會跌傷,只是造價很高。
劉園長認為,塑膠場地安全科學,又一勞永逸。她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動員各方面力量,籌集資金30 多萬元,將柏油暢地改成塑膠場地,幼兒園當年被評為一級園所,劉園長感到很欣慰。
由於幹部輪換,劉園長被調離,繼任的王園長接受了有關專家和媒體的說法——塑膠場地質地柔軟,缺乏一定的硬度,嬰幼兒長期在塑膠場地上活動,會影響骨骼的正常發育。
於是,王園長籌劃拆除一部分塑膠場地,改為綠草地,以實現綠地面積達到場地總面積40%的目標。6年間,3 位園長分別制訂和實施了幼兒園的辦園目標。
為此,幼兒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幼兒的活動場地幾易面貌。
分析與建議
不斷翻修戶外活動場地,反映出了三位園長在制訂和落實辦園目標的過程中,雖然具有目標責任意識,但是缺乏統籌考慮和系統安排。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修整場地是辦園整體目標中的一部分。該園多次翻修場地,正是由於缺乏必要的規劃和協調所致。管理者只有從整體利益出發,根據園所的實際情況統籌安排,設計好綠地、活動場地的比例,才能達到良好教育環境的基本要求——綠化、美化、兒童化。幼兒園的場地建設,首先應當考慮幼兒日常生活和遊戲的需要。
久居「水泥森林」的孩子們十分喜愛自然環境。天然場地綠樹成蔭,任孩子們嬉戲玩耍、充分發揮想像力,是富有童趣的兒童樂園。無論幼兒園的場地多麼需要改造,都應當給幼兒保留一塊自然的場地,保持幼兒園的自然風貌。
案例中,該幼兒園的場地幾經折騰,雖然園長獲得了「政績」和榮譽,但孩子們不但被迫放假回家,還失去了最喜愛、可以自由玩耍、進行暢想的遊戲活動場所,失去了以往的歡樂。可見,「一切為了孩子」、「兒童權利至上」、「兒童利益優先」等觀念有待於根植在管理者的頭腦中、落實在管理行動上。
案例中的幼兒園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劃分一定區域,鋪上塑膠跑道,確保幼兒的活動安全;適當保留部分有一定硬度(如草地、土地等)的場地,以滿足幼兒充分活動、骨骼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經過系統的考慮和安排,既可保留幼兒園的自然風貌,又可融入時代發展的氣息。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的做法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鑑。那裡的託幼機構環境條件看似普通,建築、場地和設備看上去並不豪華,甚至顯得陳舊,但他們十分重視保護幼兒園周圍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擁有的綠地面積很大,環境幽雅,還大量使用無漆的木製材料。針對園所環境的建設與改造問題,幼兒園領導者事先需要做好預案,進行可行性分析和論證,然後才能實施,儘量減少重複建設造成的損失。面對幼兒園之間激烈競爭的態勢和日益攀升的「裝修熱」、「翻修潮」,園長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根據幼兒園的經濟實力、園所文化和自然條件,創設必要的教育環境。幼兒園要做到花較少的錢辦更多的實事,切不可搞形式主義、勞民傷財的「泡沫工程」,尤其應當杜絕盲目創「一流」等急功近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