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2020-12-25 騰訊網

導讀:平穩鋰的沉積、抑制鋰的枝晶生長是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研究的關鍵問題。

鋰金屬負極商業化應用的主要障礙是:鋰枝晶生長、低的庫倫效率和不穩定的固態電解質膜。鋰負極在充放電循環的溶解沉積過程中,枝晶會不斷形成和斷裂,斷開的枝晶變成「死鋰」不再貢獻容量,而刺穿隔膜的枝晶會引起電池短路甚至引發電池爆炸。鋰枝晶還會增加負極的表面積,導致新暴露的鋰不斷與電解液反應,從而降低電池的庫倫效率。另外,鋰與電解液反應生成的固態電解質膜穩定性差,極易破裂使得內部的新鮮鋰 又暴露在電解液中,持續消耗電解質,縮短電池循環壽命和降低電池的庫倫效率。鋰金屬電池低的庫倫效率可以通過增加鋰的用量來解決,早期常用的方法就是額外增加3倍 的鋰金屬用量。但鋰金屬在循環過程中的枝晶生長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因此,平穩鋰的沉積、抑制鋰的枝晶生長是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研究的關鍵問題。

一、鋰枝晶生長的影響因素

1.1 電流密度的影響

目前,所有的枝晶生長模型都認為鋰沉積/溶解過程中的有效電流密度對枝晶的形成和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Brissot和Chazalviel等提出的模型指出枝晶生長的時間τ與電流密度J-2成正比。因此在低電流密度條件下鋰可以平穩沉積,而高電流密度則會加速鋰枝晶生長,加快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的短路失效過程。值得注意的是,J-2指數與電解液密切相關,Imanishi等的實驗結果證明在三元電解液的情況下τ與J-1成正比。擴散模型認為低電流密度不會引起鋰枝晶生長,但是實驗結果表明,在低電流密度的情況下仍然會出現枝晶生長的現象。Rosso等和Teyssot等將這歸因於鋰負極/電解質界面的局部不均勻,導致局部區域滿足擴散模型的枝晶生長條件而引起枝晶生長, 並在Brissot等的實驗中得到了證實。

另外,充電方式對鋰枝晶的形成和生長也有顯著的影響。Miller等最近報導稱,脈衝充電可以抑制96%的枝晶生長,並指出較短的電極脈衝持續時間有利於降低枝晶的形成概率。

1.2 固態電解質膜的影響

固態電解質膜的概念是由Peled等在1979年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它由鹼金屬和電解質反應生成的不溶性產物組成,現在SEI的概念已擴展到包括石墨負極和金屬氧化物正極的電極表面與電解液形成的不溶性產物。在鋰金屬電池中,當鋰負極接觸有機電解液或在有機電解液中進行沉積時都會生成SEI膜,這個過程會不可逆地消耗鋰及電解液,並降低電池的庫倫效率。當SEI膜的機械穩定性較差時,鋰在SEI膜沉積產生應力會導致SEI膜破裂,進而在SEI膜裂紋處導致枝晶生長。因此,理想的SEI膜層應該具有以下優點:良好的循環穩定性;高的鋰離子導通性與電子絕緣性,使得鋰離子能夠在鋰金屬上沉積;膜層組織各處均勻且緻密,以防止鋰的不均勻沉積;高彈性及高強度,能夠適應鋰沉積時產生的應力並防止被枝晶刺穿。

SEI膜的成分和結構是由電解液、鋰鹽和電解液添加劑等因素共同決定。SEI膜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結構從Li/SEI界面到SEI/溶液界面逐漸變化,當膜層厚到足以阻止電子轉移時,SEI膜則停止生長。靠近鋰金屬表面的SEI膜的內層主要由無機鹽組成,在沒有添加劑或汙染物的情況下,則由鋰鹽提供所有的陰離子。如果鹽可以與鋰金屬反應並形成薄而緻密且均勻的SEI膜,則可以抑制枝晶生長,再與合適的溶劑配對,進一步實現鋰金屬負極的高庫倫效率。用於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的電解液中的鹽應符合以下標準: (1)與陰陽極的相容性和高化學穩定性;(2)安全性高,毒性低;(3)溶液具有良好的離子導電性。由於鋰鹽數量有限且不穩定,因此使用高還原電壓的電解質添加劑可以增強鋰負極表面上的SEI膜。適合的添加劑可以與鋰負極快速反應,且形成的界面比由有機溶劑和鋰鹽形成的界面更穩定緻密。

1.3 沉積基體的影響

沉積基體(集流體)對鋰的沉積也有重要影響,這也是造成枝晶生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鋰金屬電池常用平面銅箔或不鏽鋼作為負極集流體。假設鋰金屬電池完全放電後開始充電,則鋰離子需要先在銅箔表面進行沉積,那麼銅箔集流 體的粗糙表面和微觀突起會隨著鋰離子不斷沉積而被不斷放大,且加速枝晶生長。除此之外,這些突起或材料的缺陷還會破壞整體的均勻性,引起局部電流密度變大,導致這些區域枝晶生長的趨勢更強。而光滑的沉積基體意味著在整個表面上電流密度分布均勻,更有利於均勻沉積,但在不斷的循環中是否仍然可以維持這種理想的沉積形態尚未得到實驗的證明。

鋰在平面集流體上的沉積被認為是無主體的沉積,因此有學者認為鋰離子提供沉積主體,可以有效抑制枝晶生長。目前在鋰金屬負極的研究中也提出各種具有三維多孔結構的沉積主體,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是一種有效抑制枝晶生長的策略。

二、抑制鋰枝晶生長的方法

2.1 均勻鋰離子流法

根據上述擴散模型可知負極表面鋰離子的空間分布不均勻將導致枝晶生長,所以鋰離子均勻分散在負極表面對於抑制鋰枝晶生長具有重要意義。該方法常見的策略為增加電極的比表面積,降低局部的電流密度,或在負極上製備出具有微米-納米孔洞結構的塗層,使得負極表面各處的鋰離子濃度均勻化。

陸盈盈課題組利用機械按壓的方法製備出三維銅網集流體/鋰金屬複合電極,如圖1(a)所示。該複合電極利用三維銅網集流體大的比表面積和宏觀孔洞結構來使鋰離子流均勻化,並降低局部電流密度。另外,三維多孔銅網也為鋰離子沉積提供了一定的沉積主體,減少了鋰的體積膨脹及平滑鋰的沉積。該複合電極經歷100次循環後庫倫效率能 保持在93.8%以上,由其製得的對稱電池能夠表現出1280h的循環壽命,且與Li4Ti5O12正極組成的全電池在4C大電流密度下能夠循環超500次。

圖1 三種增加鋰的表面積來抑制枝晶生長的策略:(a)三維多孔銅網/鋰複合負極;(b)具有垂直納米通道的聚醯亞胺改性鋰沉積;(c)可容納鋰的亞微米結構銅集流體

Liu等利用模板法製備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納米通道的聚亞醯胺聚合物層的不鏽鋼複合電極,如圖1(b)所示, 利用等距分布的納米孔洞使集流體表面的鋰離子濃度均勻, 從而使得集流體上各處都可以均勻沉積。在1.0mA/cm2的電流密度沉積,沒有觀察到枝晶生長,且140次循環之後庫倫效率還可以保持在88.6%以上。同樣地,Yang等將銅箔集流體浸入氨溶液中,並把反應生成的Cu(OH)2纖維脫水酸洗後製備出具有亞微米骨架結構的三維銅箔集流體,如圖1(c)所示。該集流體中的亞微米骨架為鋰沉積提供了均勻的形核點,且集流體的厚度在脫嵌鋰過程中可以保持穩定。由該亞微米骨架結構的三維銅箔集流體所製得的對稱電池在0.5mA/cm2條件下顯示出約75h的平均循環壽命,而使用純銅箔集流體的電池只有不到50h的平均循環壽命。

2.2 穩定沉積主體

鋰金屬無限的體積膨脹會造成鋰金屬電池內部電解液/隔膜界面波動,產生內應力,嚴重影響電池的安全性能。因此穩定沉積主體引入的優點在於:可以將鋰分散沉積來減少體積變化;增加的活性表面大大降低了有效電流密度,使離子通量均勻化並進一步抑制枝晶;電極能夠保持穩定的體積,以避免電池內的應力波動,提高電池的安全性。

Yun等在黃銅箔上利用去合金化的方法製備出具有三維多孔結構的集流體來作為鋰沉積的主體,如圖2(a)所示。在1mA/cm2的電流密度下沉積/溶解,鋰離子可在集流體內部的孔隙中沉積,集流體厚度在循環過程中基本不變,經歷100次循環後表面也未觀察到鋰枝晶。在0.5C的放電速率下,300次循環後能保持高達99.7%的庫倫效率。並且,他們指出孔隙的尺寸對枝晶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過大的孔隙(100μm以上)仍會導致枝晶生長,而過小的孔隙(幾個納米)則使鋰離子只能夠在表面沉積。

圖2 不同穩定Li沉積主體的策略:(a)去合金化製備三維多孔鋰負極集流體;(b)矽包覆的碳納米纖維/鋰複合負極; (c)氧化鋅包覆的碳納米纖維/鋰複合負極;(d)分層還原氧化石墨烯/鋰複合負極

最近,研究者們還開發出將熔融金屬鋰吸入到三維多孔主體的納米孔隙中製備複合電極材料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直接將鋰與多孔主體複合,避免了使用電化學方法沉積鋰的繁瑣工藝。崔屹課題組分別製備出矽包覆三維多孔的碳納米纖維(圖2(b))和氧化鋅包覆的三維多孔的碳納米纖維(圖2(c)),然後利用矽和氧化鋅來對碳纖維表面進行改性,增加對鋰的浸潤性來製備複合電極。循環時,這兩種複合電極顯示出比純鋰電極更平穩的電壓平臺。前者製備的對稱電池可在1mAh/cm2沉積量、3mA/cm2電流密度下穩 定工作80個循環。後者在1mAh/cm2沉積量、5mA/cm2大電流密度下工作100個循環沒有發生短路及明顯的電壓波動。該課題組還製備了分層還原氧化石墨烯材料,利用毛細管作用將熔融鋰吸入到基體的孔隙中,如圖2(d)所示。還原石墨烯/鋰這種層狀複合材料將負極的相對體積變化減少至20%以下。另外,該複合負極與LiCoO2配對組裝成的全電池在4C和10C高倍率放電的條件下,分別顯示出110mAh/g和70mAh/g的比容量,而使用鋰片負極的全電池分別僅有95mAh/g和5mAh/g。

2.3 人工 SEI 膜抑制枝晶生長

在SEI保護模型中提到,具有優異的強度和韌性的SEI膜有利於抑制鋰枝晶生長。SEI膜可由鋰負極與電解液反應原位生成,也可以使用各種方法在鋰的表面預先人工製得。

陸盈盈等利用磁控濺射法在鋰金屬表面濺射了一層LiF作為SEI層來抑制枝晶生長,如圖3(a)所示。LiF具有高離子導通率和高強度等優點,使得鋰離子在LiF層上可以平穩沉積,而在沒有LiF層覆蓋的區域呈枝晶狀生長。在不同的電解液中使用LiF塗覆的鋰負極組裝的半電池都顯示出比純鋰電極更高的庫倫效率,表明該保護膜可以適應不同的電解液體系。且該複合負極與鈦酸鋰正極配對組裝的全電池循環穩定性良好,在500次循環後容量沒有大幅衰減, 顯示出135mAh/g的穩定放電容量。

圖3 各種人工SEI膜:(a)氟化鋰作為人工SEI膜改性鋰金屬負極;(b)利用離子液體電解質進行化學預處理製備人工SEI膜的過程;(c)加入添加劑改性電解液的鋰沉積形貌示意圖

Basile等利用[C3mPyr+][FSI-]離子液體體系與鋰陽極預處理反應生成SEI膜,如圖3(b)所示,經過預處理的鋰陽極循環後微觀形貌中沒有出現枝晶。由其組裝的Li/電解液/LiFePO4全電池經歷1000次循環後庫倫效率仍能保持99%以上。該研究還指出電池循環壽命與電池中電解質分解程度有關,對鋰陽極使用離子液體進行簡單預處理可以減少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的電解質分解,從而提高了電池性能和使用壽命。

Li等使用Li2S8和LiNO3作為醚基電解質的添加劑, 如圖3(c)所示,利用添加劑多硫化鋰和鋰之間的反應以及鋰和電解質所形成的SEI膜相互協同作用,可極大地減少電解質分解,在2mA/cm2電流密度、6mAh/cm2沉積量下沒有觀察到枝晶的出現,且300次循環後庫倫效率仍保持在99%以上。

2.4 其他穩定鋰沉積的方法

Liu等將SiO2-PMMA納米顆粒塗覆在鋰負極表面作為保護層來抑制枝晶生長,Kong等使用多孔碳紙作為夾層來穩定鋰沉積,都達到了提高循環壽命和保持高庫倫效率的目的。

除了機械阻擋的方法,Graff等基於電荷誘導模型提出了自修復靜電屏蔽的新思路來抑制枝晶生長,他們在電解質中添加CsPF6-PC和RbPF6-PC作為添加劑。利用Cs+和Rb+形成靜電屏蔽效應,抑制鋰離子在突起處沉積。在1C充放電速率時,660次循環後只有4%的容量衰減。然而,現有的添加劑仍然只能在有限的電流密度下防止枝晶生長,因為太大的電流密度將引起巨大的電壓降,這可能會導致添加劑中的陽離子在負極沉積。

Zhang等將製備的Li-B合金作為鋰硫電池負極材料,100次沉積/溶解循環後電池能保持高度穩定,其全電池長循環的容量保持率極大提高。這些都可歸因於Li-B合金抑制了鋰枝晶和裂紋的形成,進而提高了電池循環穩定性和安全性能。為了更好地對比目前鋰金屬負極抑制枝晶生長方面的結果,本文將最近幾年鋰負極對稱電池的循環性能匯總於表1。

表1 近幾年鋰金屬負極材料的循環性能對比

從表1中可以看到只有少量研究工作能將鋰金屬負極循環增加到400次以上,大部分研究中改性鋰負極的循環只在200次以內。其中有部分文獻沒有關於鋰對稱電池的相關數據,因而沒有在表中列出。

三、總結

鋰金屬是可充電電池的一種理想負極材料,但受到充放電過程出現的枝晶生長、低的庫倫效率等關鍵問題的限制, 使得可充電鋰金屬電池難以商業化。目前為止,研究者對鋰枝晶生長的機理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並且提出了幾種對抑制鋰枝晶生長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模型。從目前的研究結果可知,充放電過程中Li+的濃度梯度和沉積物的表面不均勻性是鋰枝晶形成和生長的主因。而鋰金屬與有機電解質的熱力學不相容性是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庫侖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具有高離子導電性和接近Li+轉移數的一元電解質可以顯著減輕濃度梯度,有利於延遲甚至阻止Li枝晶形成;另外,沉積高楊氏模量SEI膜也是一種抑制鋰枝晶生長的有效措施。

根據各種模型提出的均勻鋰離子流、穩定沉積主體、SEI膜抑制等方法,對抑制枝晶生長均有一定的成效,但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而且還遠未達到鋰金屬商業化應用的要求。另外,提高鋰金屬全電池的循環庫倫效率仍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使用某些電解質可以提高鋰金屬的庫倫效率,但不利於抑制枝晶生長。為了保證電池的庫倫效率, 額外的三倍鋰用量仍是目前有效的方法。

總而言之,鋰金屬作為下一代可充電鋰電池的負極材料具有極大的發展前景。為了使鋰金屬負極材料早日實用化, 應進行更多的基礎研究,並同時解決上述關鍵問題。未來的 研究工作還需要深入地理解枝晶生長問題的根源,而不僅僅是單純從抑制枝晶的角度看待問題。

參考:梁傑鉻等《面向可充電電池的鋰金屬負極的枝晶生長:理論基礎、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來源:鋰電聯盟會長)

相關焦點

  • 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
    原標題: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來源:知社學術圈鋰離子二次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已在可攜式電子設備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依然不能滿足電動汽車和電網等大容量儲能裝置對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 天津大學羅加嚴教授綜述:鋰枝晶的抑制、誘導與消除
    從熱力學界面能和機械力的角度,對抑制枝晶、誘導枝晶生長和消除枝晶的幾種方法進行了探討。抑制枝晶生長是物理阻止枝晶生長的最基本策略,可在小電流密度和小容量下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高電流密度和高鋰負載下,枝晶仍會生長並刺穿隔膜,通過控制鋰的成核位置、鋰離子擴散通道和枝晶生長方向來誘導光滑形貌的枝晶。最後從機械力的角度探討了枝晶的消除。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其中,負極是引起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因素。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 鋰離子電池用不了的原因有哪些?
    鋰離子電池用不了是指由某些特定的本質原因引起的電池性能衰減或使用性能異常,它可能發生在生產、運輸、使用中的任何一個環節,不僅會影響電池的性能,甚至會引發起火、爆炸等安全問題。鋰離子電池用不了根據影響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性能失效和安全性失效。
  • 鋰離子電池容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二、影響鋰電池容量的主要因素:能量密度影響電池容量的外部因素有很多,而對於電池本身來說,能量密度是影響鋰電池容量的因素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同時能量密度是制約當前鋰離子電池發展的最大瓶頸。Li2Co3 和LiF等,通過阻塞電極的孔隙而降低電池容量,電解液還原反應對電池的容量和循環壽命會產生不良影響,並且由於還原產生了氣體會使電池內壓升高,從而導致安全問題。
  • IF=33.4 頂刊:燕山大學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獲重要進展!
    鋰金屬因其較高的比容量(約為3860mAh/g)獲得了產業界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是新一代電池的理想負極材料之一。由於鋰金屬較強的化學活性,鋰金屬作為電極時,其容易和電解液發生副反應,形成鋰「枝晶」,使電池庫倫效率和循環壽命大幅度降低。
  • 電鏡表徵新成就顛覆認知 全固態電池量產不是夢
    困擾業界許久的鋰枝晶生長機理問題取得重大突破,全固態電池距離量產邁進一大步。、賓夕法尼亞大學張宿林教授,通過巧妙地設計實驗過程,實時直觀地記錄了鋰枝晶生長的微觀機制,精準測定了其力學性能和力-電耦合特性。
  • 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如何,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
    (文章來源:鋰電池UPS)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鋰離子電池自商業化以來,以壽命長、比容量大、無記憶效應等優點,獲得了廣泛應用,以往對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關注較多,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低劣帶來的制約愈加明顯。 隨著鋰離子電池在電動汽車及軍工領域應用的迅速發展,其低溫性能不能適應特殊低溫天氣或極端環境的缺點也愈發明顯。
  • 基於MOFs的自支撐鋰硫電池隔膜用來抑制多硫聚物穿梭和鋰枝晶生長
    【研究背景】 因其較高的理論能量密度(2600 Wh kg-1)、良好的環境兼容性以及低廉的成本,鋰硫電池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下一代儲能體系。但是,循環過程中的多硫聚物溶解、穿梭以及鋰負極枝晶生長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鋰硫電池的循環穩定性以及安全性。
  •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
    1)和電極電勢低(–3.040 V vs.標準氫電極)的特性,成為負極材料的最佳選擇。然而,鋰化學性質活潑,易於電解液反應在鋰負極表面生成固態電解質界面膜(SEI)。由於SEI的組成和結構上的不均勻性,鋰在沉積過程中容易生成枝晶,從而造成電解液損耗、電極粉化以及體積膨脹等問題,導致其不能應用於商業化電池。因此,調控SEI均勻性,抑制鋰枝晶生成,增強鋰金屬電池循環穩定性成為當下的主要挑戰。
  • 《自然·材料》高分子如何「拯救」鋰金屬電池!
    但是,隨著電池持續充放電,鋰金屬表面SEI膜會不斷破裂,暴露出新鮮的金屬表面。這些暴露的金屬立即與電解質反應,又重新生成新的SEI。隨著充放電次數的增多,SEI破裂-修復過程不斷發生,電池中電解質便被持續消耗 (圖1)。電解質過度消耗之日便是電池「死亡」之時。伴隨著電解質持續消耗的另一「殺手」是鋰枝晶(Li dendrite)生長。
  • 什麼原因導致鋰離子電池爆炸?我會給你一個詳細的分析
    鋰離子電池現在在我們使用的電子產品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以前的鉛電池到現在的鋰離子電池,不僅電池的體積變小了,而且可以儲存的電量也越來越多,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鋰離子電池原理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組成,正負極層緊密軋制在一起,層與層之間用絕緣體隔開,正負極浸入電解液中.. 下面以圓柱電池和方形電池為例,分別由兩種不同的鋰插層化合物組成的鋰離子電池結構電池正負極.. 正極材料主要有過渡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等..
  • 機械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鋰離子電池的正負極和隔膜都具有多孔結構,電極和隔膜的孔隙率以及迂曲度等參數都會對Li+在其中的擴散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於機械壓力會對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和迂曲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機械壓力會影響Li+在正負極和隔膜中的擴散速度,進而影響鋰離子電池的電化學性能,這一點我們在文章《大力出奇蹟?機械-電化學模型還原「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性能的影響》中做了詳細的討論。
  • 親眼看一看鋰離子電池SEI膜的生長過程!
    鋰離子電池負極在首次嵌鋰的過程中隨著負極電位的持續降低,電解液中的溶劑和添加劑,例如EC、FEC、VC等會在負極表面發生分解,形成一層有機無機混合的惰性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EI膜。這層惰性層的存在能夠有效的抑制電解液進一步在負極表面發生分解,同時還能夠允許Li+通過,因此SEI膜對於鋰離子電池的倍率性能、循環壽命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 哪些原因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爆炸?帶你詳細分析其中原理
    鋰離子電池原理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組成,正極層與負極層緊緊的卷在一起,層與層之間由絕緣體隔開,正極和負極都浸泡在電解質中。以圓柱電池和方形電池為例,以下是鋰離子電池結構電池的正、負極分別由兩種不同的嵌鋰化合物組成,正極材料主要包括過渡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等。目前商品化鋰離子電池常用的正極材料為過渡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主要有無機非金屬材料、金屬材料、金屬—非金屬複合材料、金屬氧化物等,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負極材料主要是石墨類碳材料。
  • 循環、溫度和電極間隙對方形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影響研究
    安全是鋰離子電池使用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然而,有關電極間隙、循環、電解質降解或析鋰是如何影響方形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很少。在本文中作者對在0℃、23℃和45℃循環的方形電池開展了系統研究。採用ARC技術評估了電極間隙對電池安全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對於新鮮電池,其內部電極間隙均一。
  • 科研卡通封面萌翻審稿人:Joule氫氣捕集法檢測微尺度鋰枝晶
    本次研究基於氫氣探測,針對方形鋁殼鋰離子電池過充導致的內部鋰枝晶生長和熱失控,進行安全預警。研究發現電池在過充條件下,鋰枝晶出現的同時,會與電池負極黏結劑反應產生氫氣,氫氣洩漏到空氣中後,可以被探測器捕獲到,因此通過探測氫氣的有無可作為檢測是否出現鋰枝晶的指標,從而對電池熱失控進行早期安全預警。本次封面以擬人化的方式,將這一過程生動可愛得呈現出來。電池被繪製成方形卡通小人的模樣,在畫面的深處手拉手一排排站好。
  • 鋰離子電池狀態跟蹤與容量預測的改進算法
    然而鋰離子電池在循環使用過程中,由於電極活性材料的不可逆溶解、鈍化膜的形成生長、電解液的分解以及進而引起的電池內部晶體結構變異破壞,都會導致其性能逐漸衰退,最終會間接引起用電系統(設備)的功能下降或故障。因此,快速準確地估計電池健康狀態並實現實時在線預測其荷電容量與剩餘使用壽命等參數信息,對提高鋰離子電池和用電系統(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
  • 鋰離子電池熱性能評價: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研究
    (2)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眾多,但針對鋰離子電池材料的複雜特徵和要求,首先要需要找出合理的測試方法,以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這對鋰離子電池材料和電池熱管理尤為重要。(3)由於鋰離子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所涉及的環境條件眾多,會涉及眾多不同的導熱係數測試方法和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