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2021-01-1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析鋰、電極表面鈍化膜的增厚、可循環鋰量的損失、活性物質結構的破壞等現象均可導致鋰電池壽命的衰減 。其中,負極是引起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因素。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一、負極衰減機理研究進展

碳材料,尤其石墨材料,是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負極材料。雖然其他負極材料,如合金類材料、硬碳材料等,也在被廣泛研究,但研究重點主要集中於活性材料的形貌控制和性能改進,關於其容量衰減的機理分析較少。因此,關於負極衰減機理研究的多是關於石墨材料的衰減機理。電池容量的衰減包括存儲及使用時的衰減,存儲時的衰減通常與電化學性能參數變化(阻抗等)有關,使用時除電化學性能變化外, 還伴隨有結構等機械應力的變化、析鋰等現象。

1.1 負極/電解液界面變化

對於鋰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變化被公認為是引起其負極衰減的主要原因之一。鋰電池在初次充電過程中,電解液在負極表面還原,形成一層穩定的具有保護作用的鈍化膜(簡稱SEI膜)。鋰離子電池在其後的存儲及使用過程中,負極/電解液界面可能會發生變化導致其性能的衰減。

1.1.1 SEI膜的增厚/成分變化

電池在使用過程中功率性能逐漸降低主要與電極阻抗的增加有關。電極阻抗的升高主要是由SEI膜的增厚及成分和結構的變化引起的 。

由於表徵方法以及測試條件的差異和限制,不同研究機構的結果不盡相同,因此SEI膜的具體成分很難確定。根據已有報導,SEI膜的成分主要包括無機 (Li2CO3、LiF)和有機[(CH2OCO2Li)2、ROCO2Li、ROLi]兩類化合物。在使用或者存儲過程 中,SEI膜的成分及厚度並非一成不變。

由於SEI膜並不具有真正的固態電解液的功能,溶劑化的鋰離子可以通過其他的陽離子、陰離子、雜質、電解液的溶劑等仍然可以遷移通過SEI膜。因此,在後期長期的循環或者存儲過程中,電解液仍會在負極表面分解反應,導致SEI膜的增厚。同時,由於負極在循環過程中一直處於膨脹收縮狀態,表面SEI膜會發生破裂,產生新的界面,新界面會繼續與溶劑分子、鋰離子反應,生成SEI膜。隨著上述表面反應的進行,在負極表面形成電化學惰性表面層,使得部分負極材料與整個電極發生隔離失活.導致容量的損失。如圖1所示,經過長期循環後,負極表面SEI膜明顯增厚。

圖1 經過長期循環後的負極表面掃描電鏡圖

SEI膜成分是熱力學不穩定的,在電池體系中會不斷發生溶解和再沉積的動態變化。SEI膜在一定條件(高溫、HF、膜內含有金屬雜質等)下會加速膜的溶解及再生,引起電池容量的損失。尤其在高溫條件下,SEI膜中的有機成分(烷基碳酸鋰等)轉化為更穩定的無機成分(Li2CO3、LiF),導致SEI膜的離子導電性降低。正極溶出的金屬離子經由電解液擴散至負極,在負極表面還原沉積,單質的金屬沉積物催化電解液的分解,從而使負極阻抗顯著增加,最終導致電池容量的衰減。通過添加高溫添加劑或者新型鋰鹽提高SEI膜的穩定性可以延長負極材料的使用壽命,進而實現性能的提升。

有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石墨材料儲存性能也不盡相同,人造石墨在高溫下的存儲性能優於天然石墨。隨著存儲時間的增加.人造石墨中鋰含量基本穩定,但是天然石墨中的鋰含量呈線性下降的趨勢。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法(SEM)和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FTIR)測試結果分析,高溫存儲過程中,天然石墨表面Li2CO3和LiOCOOR的含量隨著存儲時間的延長而明顯上升。SEI膜厚度增加,主要是由電解液在負極表面的副反應引起的。人造石墨的表面結構和SEI膜形貌基本不變 。

另外,在低於40℃的條件下滿電儲存一定時間,儘管高比表面積的負極材料具有更高的自放電率,但不同類型的負極材料單位面積內SEI膜的增長速度相近。其衰減趨勢類似。但在更高的溫度(60℃)下,具有相近比表面積的天然石墨SEI膜的增厚速度明顯高於人造石墨。

1.1.2 電解質分解沉積

電解液還原包括溶劑還原、電解液還原、雜質還原等。電解液中的雜質通常有氧、水和二氧化碳等,在 電池充放電過程中,電解液在負極表面分解反應,其主要產物包括碳酸鋰、氟化物等。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分解產物逐漸增多,這些產物覆蓋在負極表面,阻礙了鋰離子的脫嵌,造成負極阻抗的上升。

1.1.3 析鋰

由於石墨類材料的嵌入電位接近於鋰電位,因此,充電過程中一旦發生金屬鋰的沉積或者鋰枝晶的生長,隨後鋰與電解液的反應將加速電池性能的衰減,大面積的析鋰將引起電池內部短路以及熱失控的發生。低溫充電、電池負極相對正極的過量較少、電極極片尺寸不匹配(正極邊緣覆蓋負極)、電位作用(局部極化程度不同、電極厚度和孔隙率作用)均會增大析鋰的風險。

石墨材料內部的無序程度和電流分布的不均勻度對負極表面的析鋰均會產生影響。在石墨嵌鋰的第三、第四階段,材料的無序引起電極內電荷的分布不均,導致枝晶狀沉積物的產生。隔膜與負極間沉積物的增長與溫度和電流密度密切相關。隨著溫度的升高,充電倍率的增加,反應速率加快,金屬鋰沉積在負極表面。可從電池放電曲線中的電壓平臺以及庫侖效率的降低來判斷電池是否發生析鋰現象。

目前研究主要是從改進負極體系、優化含有抑制負極析鋰添加劑的電解液體系等方面改進負極的性能。將Sn和碳包覆在石墨表面改進負極的電化學循環性能。石墨表面的Sn可以降低SEI膜的內阻以及低溫下的電極極化。另外也可以通過改進負極材料的表面來實現性能的提高。將石墨在空氣中進行氧化,可以增大表面積和邊緣活性位點,使得孔隙增大,顆粒尺寸減小,進而降低由於電荷分布不均導致的析鋰現象的產生。AsF6可以提高負極高溫下的穩定性,抑制金屬鋰的產生以及LiPF6的分解。另外,負極極片製備階段的機械輥壓可以減小孔徑,降低電荷分布的不均勻性,提高電池的可逆容量。

1.2 負極活性物質變化

在電池性能逐漸劣化的過程中,石墨的有序結構逐漸被破壞。鋰電池在高倍率下進行循環,由於鋰離子濃度的梯度差異,在材料內部產生機械應力場,從而使得負極晶格發生變化,負極起始的片層結構也逐漸變得無序,但這種結構的改變不是造成電池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劣化可以表現為析鋰或者SEI膜的變化,但是,在此過程中,負極的顆粒尺寸及晶格常數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石墨顆粒的可逆容量與其取向和類別相關。比如,由於在無序顆粒間存在新的界面可以發生鋰離子/電解液反應,鋰離子嵌入更困難,無序的石墨顆粒可逆容量較低。與球形顆粒相比,片狀石墨在高倍率下有更高的比容量。儘管負極結構在衰減過程中不發生變化,但是菱形結構/六邊形結構比例會發生變化。六邊形結構的增加會降低鋰離子嵌入的第一和第三階段的法拉第效率,進而降低負極的可逆容量,因此可以通過提高菱形結構/六邊形結構的比例來提高可逆容量。

1.3 負極電極的變化

石墨材料的粒徑尺寸對負極性能的影響較大。小顆粒材料可以縮短石墨材料間的擴散路徑,有利於大倍率的充放電。但是,小粒徑材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高溫下會消耗更多的鋰離子,導致負極不可逆容量的增加。因此,石墨負極的熱穩定性主要與石墨材料的粒徑有關。

石墨極片的孔隙率與負極的可逆容量有一定關係,孔隙率增加,石墨與電解液的接觸面積增大,界面反應增多,造成可逆容量的降低。在電池的長期充放電過程中,石墨電極的壓實密度影響電池性能的衰減。高壓實密度可以降低電極的孔隙率,減少石墨與電解液的接觸面積,進而提高可逆容量。並且,在高於120℃的溫度下,由於SEI膜熱分解產氣,高壓實的負極材料會產生更多的熱量 。

二、結論

鋰離子電池的負極衰減包括了幾種劣化機理。其中,析鋰是導致電池壽命快速衰減的主要因素。電解液的分解及隨後負極表面的成膜導致電池的內阻上升、可循環鋰量的減少。以上機理對負極的晶體結構影響較小。採取優化電解液體系、添加穩定劑及溫度處理等措施均可減少這些反應的發生,提高負極材料的性能。

參考:李利淼等《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機理的研究進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電池中國,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導讀:本文主要深入分析和討論矽基負極材料的儲能及容量衰減機理, 從矽碳複合材料和 SiOx(0 常見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有軟碳、硬碳、中間相碳微球(MCMB)、人造石墨、天然石墨、鈦酸鋰(LTO)和矽基材料等。
  • 高鎳/矽碳18650鋰離子電池存儲衰降機理分析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升,高鎳正極匹配矽碳負極已經成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標準配置,但是高鎳材料材料對電解液的氧化性顯著增加,而矽碳負極體積變化的顯著增大,也造成負極界面的穩定性降低,因此相比於傳統的三元/石墨體系,高鎳/矽碳體系鋰離子電池在循環壽命衰降和存儲壽命衰降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
  • 鋰離子電池厚電極的容量衰減機制
    Kyu-Young Park等人通過設計不同面積度的厚電極探究制約電池衰減的關鍵過程。76%的容量保持率,即使考慮到體積比容量,在圖c中衰減後的厚電極依然比電極低很多,有意思的是,在圖c中,即使在最初循環過程中,厚電極和標準電極循環曲線接近,衰減程度相似,隨著循環增加,厚電極表現越來越差。
  • 石墨烯電池的原理是什麼?石墨烯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中的應用
    石墨烯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中的應用   石墨烯直接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石墨烯直接儲鋰的優點:1) 高比容量:鋰離子在石墨烯中具有非化學計量比的嵌入−脫嵌,比容量可達700~2000 mAh/g;2) 高充放電速率:多層石墨烯材料的層間距離要明顯大於石墨的層間距,更有利於鋰離子的快速嵌入和脫嵌。
  • 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導讀:平穩鋰的沉積、抑制鋰的枝晶生長是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研究的關鍵問題。 鋰金屬負極商業化應用的主要障礙是:鋰枝晶生長、低的庫倫效率和不穩定的固態電解質膜。
  • 鋰離子電池用不了的原因有哪些?
    鋰離子電池容量衰減用不了一般在進行標準循環壽命測試時,在循環次數達到500次後,鋰離子電池容量不應低於初始值的90%,達到1000次後,不應低於初始值的80%,如容量不符合該標準出現衰減過度的現象,則屬於容量衰減失效。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衰減失效分為可逆容量衰減和不可逆容量衰減。
  •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分解產氣機理詳細解讀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分解產氣機理詳細解讀   鋰離子電池高電壓的特性賦予了其無與倫比的高比能量的特性,但是也導致了常規的碳酸酯類電解液分解的問題,我們以常規的EC溶劑為例,其在負極表面會發生還原分解,產生C2H4氣體,電解液中殘餘的H2O則會在充電的過程中發生分解,產生H2,電解液的分解會導致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產氣,產氣不僅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發生鼓脹和變形
  • 鋰化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
    近年來,為適應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分布式儲能等快速發展的需求,開發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當今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主要依靠關鍵電極材料的發展,如正負極材料容量的不斷提升。現有的鋰離子電池負極已經接近極限,為了滿足新一代的能源需求,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開發新型的鋰電負極技術迫在眉睫。
  • 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如何,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
    鋰離子電池自商業化以來,以壽命長、比容量大、無記憶效應等優點,獲得了廣泛應用,以往對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關注較多,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低劣帶來的制約愈加明顯。 隨著鋰離子電池在電動汽車及軍工領域應用的迅速發展,其低溫性能不能適應特殊低溫天氣或極端環境的缺點也愈發明顯。
  • 鋰離子電池容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二、影響鋰電池容量的主要因素:能量密度影響電池容量的外部因素有很多,而對於電池本身來說,能量密度是影響鋰電池容量的因素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同時能量密度是制約當前鋰離子電池發展的最大瓶頸。導致放電效率降低和容量損失。·正極過充反應當正極活性物相對於負極活性物比例過低時,容易發生正極過充電。正極過充導致容量損失主要是由於電化學惰性物質(如Co3O4,Mn2O3 等)的產生,破壞了電極間的容量平衡,其容量損失是不可逆的。
  • 手把手帶你認識鋰離子電池
    順便說一下,自然界中已經存在的,並為人類廣泛使用的能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其主要成分也是碳、氫、氧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所以不管是自然的選擇,還是人類的「設計」,最終都是殊途同歸的。  2.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  下面講講鋰離子電池的工作機理。
  • 鋰離子電池材料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負極篇)
    上一篇給大家分享了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的方向,篇幅有限,今天就接著給大家帶來負極材料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解析鋰離子正負極材料的現在和未來——正極篇】我們知道,無論從成本,壽命,能量密度,安全性來說負極對於鋰離子電池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 如何表徵鋰離子電池過放導致的銅溶解
    在某些應用中,如軍事或後備能源應用,鋰離子電池可能會出現存儲多年而不使用的情況。如果電池維護不當,自放電、BMS電源需求和寄生負載會導致電池組電壓降低。鋰離子電池有廠家推薦的放電電壓下限要求,對應0%荷電態。如果放電電壓低於該值,電池會就會過放,導致銅集流體溶解,引入安全隱患問題。根據自放電的嚴重程度,電池可能會發生更快的容量衰減或者產生內短路。
  • 侯仰龍課題組採用複合法製備出新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近日,著名學術媒體Wiley出版社的Materials Views China對侯仰龍課題組進行了專訪,介紹了侯仰龍教授通過綜合利用金屬氧(硫)化物與石墨烯的各自優勢,開發出新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 詳解:鋰離子電池中的矽基負極材料
    一.2017鋰電池5大趨勢前瞻①政策扶持及監管趨穩,行業準入門檻抬升;②動力電池產業淘汰加速,新格局將在2017年開始重塑;③電池企業與整車廠合作將不斷升級;④資本驅動力愈顯,兼併購及IPO大潮延續;
  •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進展
    鋰二次電池最早是用金屬鋰作為負極的鋰電池,但金屬鋰在循環過程中容易形成枝晶,刺破隔膜材料而導致電池短路,並造成電池的安全性問題,因此一直沒走出實驗室和轉入商業化.1980年,Armand[1]提出了正負極都為可存儲和交換鋰離子的層狀化合物的「搖椅式暠鋰二次電池的新設想.在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在正負極之間來回穿梭,往復循環,相當於鋰離子的濃差電池,人們也由此把它稱為鋰離子電池.它主要由正極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刺穿隔膜引起電池內短路,所以基於有機電解液的傳統鋰離子電池不能採用金屬鋰作為負極,限制了電池能量密度的進一步提升。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由於採用耐高溫的固態電解質代替常規有機液態電解質,故安全性好於傳統鋰離子電池。同時,由於固態電解質的機械性能遠優於電解液,所以其理論上可以有效阻擋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產生的枝晶,使得全固態鋰離子電池可以採用金屬負極,進一步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然而, 固態電解質的本徵電化學性能及其與正、負極的界面穩定性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限制了全固態電池的實際應用。
  • 山西昔陽年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期項目衝出正負零
    【電纜網訊】7月2日,山西昔陽縣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生產一期項目已衝出正負零,在項目建設工地上,處處是機聲隆隆、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該項目作為省重點建設項目、產業轉型升級項目,定位於新能源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消費類電子儲能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據了解,該項目位於昔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設計總投資20億元,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從原材料處理、低溫改性造粒、中溫改性、高溫改性、表面改性包覆到成品加工的一體化研發、生產和銷售基地。
  • 技術|SnO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工作溫度範圍寬、環境友好等諸多優點[1],已成功地成為可攜式電子設備的主要動力源。同樣在載運工具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研究價值。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2-3],負極材料的優化對提高鋰離子電池的總體性能有著較大作用。SnO2由於具有較高的理論容量,儲量豐富,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
  • 山西昔陽年產十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期項目衝出正負零
    7月2日,山西昔陽縣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生產一期項目已衝出正負零,在項目建設工地上,處處是機聲隆隆、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該項目作為省重點建設項目、產業轉型升級項目,定位於新能源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消費類電子儲能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