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溫度和電極間隙對方形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影響研究

2020-12-14 新能源Leader

安全是鋰離子電池使用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然而,有關電極間隙、循環、電解質降解或析鋰是如何影響方形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很少。在本文中作者對在0℃、23℃和45℃循環的方形電池開展了系統研究。採用ARC技術評估了電極間隙對電池安全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對於新鮮電池,其內部電極間隙均一。循環後電極間產生了明顯間隙,並且這種間隙與局部析鋰和電解質降解緊密關聯,特別是對於45℃循環的電池。然而,安全行為並不僅僅與電池內部結構(如間隙)有關,或者循環時的降解產物;不同溫度的老化機理起著關鍵的作用。理解全生命周期中方形電池的熱穩定性意義重大。

實驗採用的方形電池為2.1Ah,工作電壓範圍為2.75-4.35V,由Maxell Ltd公司生產。為了實現電池內部結構的可視化,採用CT技術對電池進行表徵。 CT技術是一種無損檢測技術,不需要拆解電池。高密度材料(比如鎳極耳),在CT圖像上的顏色比低密度材料(如鋁殼和金屬氧化物正極)更亮。液體電解液和降解產物(包括析鋰)只吸收少量的X射線,因此表現黑色。CT可以用來觀察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間隙和降解產物的演變。在循環之前、循環200次和循環500次後均對電池進行CT表徵,評估電池的內部結構,包括間隙和降解產物。將電池在0℃(低溫)、25℃(室溫)和45℃(高溫)下循環。在循環前和循環後均對電池做EIS測試,EIS測試前需要對電池進行滿充。此外,採用破壞性的物理表徵手段對電池進行觀察,以彌補CT檢測無法觀察到的特徵,包括對電池進行拆解,記錄正極片和負極片的狀態,以及SEM和EDS表徵。

ARC技術可以測量絕熱條件下化學樣品或者材料的自加熱和產氣速率。對於電池樣品,可以用ARC鑑定電池的起始溫度。在起始溫度以上,樣品的自加熱速率足夠驅動電池,使電池最終發生熱失控。自加熱速率與寬溫度範圍內的放熱反應動力學有關。

如圖1所示,CT掃描發現循環前的電池電極組中相鄰電極之間均存在間隙,但是間隙處於電池不同的位置區域。

圖1. 兩隻代表性的未循環電池的CT二維截面圖。(a)電池1的俯視圖,(b)電池1的徑向視圖,(c)電池1的放大徑向視圖,(d)電池2的俯視圖,(e)電池2的徑向視圖,(f)電池2的放大徑向視圖。

如圖2所示,電極間隙會導致局部阻抗增大,阻礙鋰離子通過間隙區域。而電池的外部充電倍率相同,相鄰區域會出現局部高充電倍率,超過負極活性材料的倍率能力,導致在局部區域出現析鋰。沉積的鋰會與電解質反應,導致電解質變幹,進一步增加阻抗和導致析鋰。因此,取決於間隙的嚴重程度,間隙區域要麼導致電極表面趨於電解質分解和/或鋰沉積,產生無法發生電化學反應的區域(比如容量損失),或者兩者都有。產氣也會發生在電極間隙區域。

圖2. 電池充電時正極和負極之間的鋰離子流示意圖。(a)沒有間隙,(b)有間隙;M代表金屬陽離子(比如Co,Mn和Ni).

圖3. 不同溫度(0℃,23℃和45℃)下循環的電池容量與循環次數的關係。

低溫下鋰離子在石墨中的擴散速率降低,而高溫下副反應增加。在0℃循環時,剛開始時電池容量出現降低,然後容量出現短暫的增加。0℃的容量增加可能是電池化成的延續,以及/或者電極更加充分地被電解質浸潤。23℃、45℃下循環的電池沒有出現容量增加的現象。在首次400次循環過程中,0℃和23℃的容量下降更快。超過400次循環後,45℃下循環的電池容量損失加劇。500次循環後,0℃、23℃和45℃的平均容量損失分別為76%、45%和35%。

圖4.(a)循環前電池的EIS。(b)循環前和循環後的本體(Rb)阻抗、界面阻抗(Ri)和總阻抗(Rt)。

循環500次後滿電電池的EIS表明在高頻區有一個圓弧,在低頻區出現一條直線。Ri代表界面阻抗,包括SEI阻抗和法拉第電荷轉移阻抗。Rb代表電池的本體阻抗,包括電解質、隔膜和電極的歐姆阻抗,以及極耳連接的阻抗。0℃循環500次的電池本體阻抗幾乎沒有變化,可能是歸因於在低溫下慢的電解質降解動力學。23℃和45℃循環500次的電池本體阻抗分別增加11.6%和16.7%,可能歸因於電解質變幹和/或電極衰退,兩種情況均會增加歐姆阻抗。此外,在0℃和23℃循環500次的電池,界面阻抗分別降低17.3%和28.6%。而45℃下循環的電池界面阻抗增加了16%,歸因於形成了更厚的SEI層和/或電極材料的表面衰退。一般而言,0℃下循環的電池總阻抗降低,衰退最慢;23℃循環的電池總阻抗幾乎沒有變化,歸因於略微增加的本體阻抗和略微降低的界面阻抗;而45℃循環的電池阻抗增加最多,表明衰退最嚴重。

CT結果表明,沒有循環的電池電極之間存在間隙。在0℃下循環500次,電極的間隙沒有明顯變化。在23℃下循環500次,電極出現了緩慢發展的新間隙。不同溫度下間隙形成的差異與通過的電量不同有關。在同樣的電壓區間下循環,45℃電池的容量幾乎是0℃電池容量的2倍,歸因於不同溫度下不同的內阻和鋰離子動力學。儘管循環次數相同,45℃下循環的電池具有更多數量的鋰離子移動,導致體積變化更大,電極間隙更多。

沿著電極間隙區域的二維平面剖面圖表明45℃下循環的電池間隙區域,在經過500次循環後明顯增加。從平面剖面圖可定性地觀察到電解質消耗或重新分布。沒有循環時,電解質出現在電池頂部,為中密度材料(圖6的紅色箭頭)。電解質大部分被多孔電極和隔膜所吸收,少量電解質可在卷芯的頂部和電池殼體處形成彎月面。不考慮溫度影響,循環500次後電池不存在過多的電解質。

圖5. 在(a)0℃,(b)23℃和(c)45℃下沒有循環(循環000)以及循環100、200和500次的電池二維截面圖。

圖6. 在(a)0℃,(b)23℃和(c)45℃下沒有循環(循環000)以及循環100、200和500次的電池二維平面剖面圖。

圖7. (a)未循環,(b)0℃循環500次和(c)23℃循環500次,以及(d)45℃循環500次的電池拆解的負極。

與未循環的電池相比,23℃循環的電池具有小的銀色/灰色沉積物(黑色箭頭),對應析鋰的顏色和紋理;沒有發現電解質的分解產物。0℃循環的電池(圖7c)具有更多的銀色/灰色沉積物,對應析鋰。45℃循環的電池(圖7d)具有大量的分解產物,鋰化程度不均勻,伴隨電解質的分解(綠色橢圓)。

圖8.45℃循環500次,變色負極的SEM和EDS分析。(a)變色電極的拆解圖,(b)放大圖(紅色區域),(c)綠色區域的SEM,(d)乾淨金色區域(橙色區域)的SEM,(e)具有銀色/灰色產物(黃色區域)的紅色和深色區域的SEM,(f)銀色/灰色產物(藍色區域)的高分辨SEM,(g)金色區域的EDS,(h)銀色/灰色區域暴露在空氣中的EDS譜圖,(i)紅色和深色區域的EDS。

圖8b的放大圖表明45℃下循環500次的負極具有三種不同的區域:金色區域(無沉積物)、紅色和深色區域,有沉積物的銀色/灰色區域。金色區域的SEM和EDS分析表明該區域為典型的石墨(碳)負極形貌,碳峰很強。與金色區域對比,紅色和深色區域沒有明顯的化學或形貌不同,表明該區域為石墨的不完全鋰化,對應電極間隙導致的電極接觸不良。銀色/灰色沉積物具有苔蘚狀形貌,是典型的析鋰特徵,部分區域出現枝晶。暴露在空氣中的電極EDS圖譜顯示了主要的氧峰,與局部析鋰對應。

圖9. (a)45℃下循環後正對負極的隔膜圖像,(b)對應的CT結果。

圖10. 典型的ARC測試時電池溫度和電壓與時間的函數關係:經過加熱-等待-搜索模式之後,ARC進行放熱模式(自加熱大於0.02℃/min)直至熱失控發生。

ARC測試時,在HWS模式期間,ARC加熱至起始溫度50℃,等待25min達到溫度平衡,然後搜索放熱10min(自加熱>0.02℃/min)。如果沒有探測到自加熱,ARC升溫至下一個閾值,並且重複以上過程。一旦自加熱速率超過0.02℃/min,ARC切換至放熱模式,然後ARC追蹤樣品的溫度,維持絕熱環境直至電池發生熱失控(自加熱速率>15℃/min)。在熱失控開始前,出現突然的電壓降,幾乎同時出現電池排氣。在電池的熱失控之前(大概1100min),初始的電壓降又恢復至4.0V以上,然後繼續降低,直至進入熱失控。該行為與隔膜失效造成的電池初始短路一致,要麼由於局部受熱的電解質突然產生大量氣體分離了(a)電極/短路,或者(b)隔膜局部受熱導致短路區域的融化/閉合。

圖11. 未循環電池和不同溫度循環500次電池的自加熱速率與溫度的關係。

在起始溫度(>0.02℃/min)以上,自加熱隨溫度呈指數增長。當在129-144℃範圍內進行自加熱時,所有電池均出現自加熱速率的突然降低;歸因於電池排氣和電解質蒸發。與未循環電池相比,三種循環電池具有更高的自加熱速率和更低的起始溫度,表明熱穩定性更差。在0℃和23℃下循環500次的電池顯示類似的自加熱速率;而在45℃下循環的電池,在更低的溫度下(如<140℃)自加熱速率更低。從45℃下循環500次的電池拆解圖片可知,電極表面有大量的電解質分解產物和/或析鋰,該情況看起來不會導致更低的熱穩定性。可能的原因是在45℃下循環的電池出現了更多的可循環鋰損失。此外,45℃循環的電池具有低鋰化程度(低SOC)的區域,這會增加起始溫度,從而抗衡析鋰(析鋰會降低起始溫度)。

圖12. 在(a)0℃,(b)23℃和(c)45℃下循環不同次數的自加熱速率與溫度的關係。

由於電池排氣和電解質蒸發,所有的電池在127-144℃時自加熱會出現突然的下降。0℃下循環的電池,起始溫度降低,自加熱速率隨循環次數增加而增加,表明在低溫下,熱穩定性逐漸變差。對於23℃循環電池,儘管與未循環電池相比,經過200次循環後,起始溫度降低,自加熱速率增加,但是在200次和500次循環之間,自加熱速率沒有明顯的變化。對於45℃循環的電池,循環200次的電池起始溫度降低,自加熱速率增加。在溫度<100℃時,45℃循環的電池,隨著循環次數增加,起始溫度降低,自加熱速率增加,但是在200次和500次循環之間,當溫度>100℃時,自加熱速率沒有明顯變化。

表. ARC測試結果匯總。

從ARC結果可知,循環200次電池的起始溫度為72-78℃,循環500次電池的起始溫度為67-68℃。起始溫度隨著循環次數增加而降低,表明需要維持熱失控的溫度更低。類似地,與未循環電池相比,循環電池的熱失控溫度略低。與未循環和循環200次的電池相比,循環500次電池的最大表面溫度明顯更低,可能歸因於循環後更低的電池容量(損失可循環的鋰)。特別是對於45℃/500次循環的電池,具有最低的峰值溫度,且僅是唯一具有低鋰化區域(更低容量)的電池。Waldman等報導18650電池的Tmax與充電容量有關,而與老化機理無關。

與未循環電池相比,對於循環電池,從82℃(最高起始溫度)到發生熱失控所需的時間更短,表明循環電池的熱穩定性更差,與所有溫度下循環電池的自加熱速率更高一致。

在本工作中,作者系統研究了循環對方形鋰離子電池內部電池結構(間隙)、電池容量、阻抗和熱性能的影響。在不同溫度(0℃,23℃和45℃)下循環500次的方形電池顯示不同的間隙和衰退機理。0℃循環的電池具有小的灰色/銀色沉積物,對應間隙區域的析鋰。45℃循環的電池電極間隙變大,產生了大量的分解產物。EIS測試表明45℃循環電池的分解產物歸因於電解液變幹和SEI生長。在23℃下循環的電池具有最小的間隙變化和電解質分解或析鋰。與未循環電池相比,所有循環電池均具有更高的自加熱速率和更低的起始溫度。45℃下循環500次的電池具有大量的分解產物,而與低溫下循環的電池相比,這並不是造成更高安全風險的原因。0℃循環的電池,隨著循環次數增加,起始溫度降低,自加熱速率增加,表明當低溫下循環時析鋰成為主要的衰退機理,會導致熱穩定性變差。與析鋰相關的安全特性變差,最大可能是由於鋰金屬與電解質反應,而與鋰枝晶生長誘導的局部短路無關,因為從電池循環結果來看,沒有發現電池短路和加速電壓衰減的證據。綜合來看,方形電池的安全行為不僅與電池內部結夠(比如間隙)有關,還與循環後電池的分解產物有關。

參考文獻:The Influence of Cycling, Temperature, and Electrode Gapping on the Safety of Prismatic Lithium-Ion Batteries;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20 167 160515;Zhuhua Cai, Sergio Mendoza, Johanna Goodman, John McGann, Binghong Han, Hernan Sanche and Ryan Spray .

來源:新能源Leader,作者:逐日

相關焦點

  •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進展
    鋰二次電池最早是用金屬鋰作為負極的鋰電池,但金屬鋰在循環過程中容易形成枝晶,刺破隔膜材料而導致電池短路,並造成電池的安全性問題,因此一直沒走出實驗室和轉入商業化.1980年,Armand[1]提出了正負極都為可存儲和交換鋰離子的層狀化合物的「搖椅式暠鋰二次電池的新設想.在充放電過程中,鋰離子在正負極之間來回穿梭,往復循環,相當於鋰離子的濃差電池,人們也由此把它稱為鋰離子電池.它主要由正極
  • 詳細分析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選擇
    對於動力電池的正極材料來說,其在成本費用、安全性能、循環能力以及能量密度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在應用材料領域中,由於鈷酸鋰的費用較高、安全性較低,因此在具體的使用中通常適用於普通消費類電池,難以符合動力電池的相關要求。而上述列舉的其他材料均已在目前的動力電池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鋰離子電池材料中,負極材料屬於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對整體電池的性能產生較大影響。
  • 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與過高溫及短路安全性分析總結
    用DSC對碳纖維、硬碳、軟碳和MCMB四種不同結構碳材料的熱穩定性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四種碳的第一個放熱峰均出現在100℃,此放熱峰被認為是由SEI膜分解產生;隨著溫度升高到230℃,碳結構與比表面積對材料熱穩定性的影響逐漸顯現,石墨結構的碳電極材料(碳纖維、MCMB)比無定形結構的碳電極材料 (軟碳、硬碳)產生的熱量更多。
  • 固體所在MoS2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員趙邦傳課題組在MoS2鋰離子電池(LIBs)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ChemElectroChem
  • 鋰離子電池容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從鋰離子電池誕生到現在,其比容量已經翻了數倍,電池性能的提高,有些是通過改進電池的製造工藝實現的,但更多的則是通過改進材料的製備工藝和提高材料性能實現的。但是,目前主流鋰離子電池中使用的電極材料與十幾年前相比並沒有根本突破。
  •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原因及對策研究進展
    與小型可攜式設備如手機、筆記本電池容量一般小於2 Ah 不同,電動汽車採用的功率型鋰離子電池容量一般大於10 Ah,其在正常工作時局部溫度常高於55 ℃,內部溫度會達到300 ℃以上,在高溫或者大倍率充放電條件下,高能電極的放熱和可燃性有機溶劑溫度的上升將引起一系列副反應的發生,最終導致熱失控和電池的燃燒或者爆炸。
  • 新型鐵基電極材料延長鋰離子電池工作壽命
    該材料乃是電氣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和位於日本三重縣津市(Tsu City, Mie Prefecture)的SEI集團的合作成果,後者專注於鋰離子充電電池材料的研究與開發。  當前,較大比例的鋰離子充電電池都採用磷酸鐵鋰LiFePO4作為正極材料。該材料具有多方面的優勢。
  • 手把手帶你認識鋰離子電池
    早期針對鋰電池的研究,確實是集中以金屬鋰或其合金作為負極這個方向,但是因為安全問題突出,不得不尋找其他更好的路徑。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能量密度的追求,這個研究方向又有「滿血復活」的趨勢,這個我們後面會講到。  為了實現能量存儲和釋放過程中的化學穩定性,即電池充放電循環的安全性和長壽命,我們需要一種電極材料,在需要活潑的時候活潑,在需要穩定的時候穩定。
  • 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1.2 固態電解質膜的影響 固態電解質膜的概念是由Peled等在1979年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它由鹼金屬和電解質反應生成的不溶性產物組成,現在SEI的概念已擴展到包括石墨負極和金屬氧化物正極的電極表面與電解液形成的不溶性產物。
  • 機械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鋰離子電池的正負極和隔膜都具有多孔結構,電極和隔膜的孔隙率以及迂曲度等參數都會對Li+在其中的擴散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於機械壓力會對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和迂曲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機械壓力會影響Li+在正負極和隔膜中的擴散速度,進而影響鋰離子電池的電化學性能,這一點我們在文章《大力出奇蹟?機械-電化學模型還原「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性能的影響》中做了詳細的討論。
  • 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如何,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
    鋰離子電池自商業化以來,以壽命長、比容量大、無記憶效應等優點,獲得了廣泛應用,以往對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關注較多,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低劣帶來的制約愈加明顯。 隨著鋰離子電池在電動汽車及軍工領域應用的迅速發展,其低溫性能不能適應特殊低溫天氣或極端環境的缺點也愈發明顯。
  • 鋰離子電池厚電極的容量衰減機制
    2.結果與討論 下圖是兩種厚度的電極截面圖,分別是70和100μm(標準電極、厚電極),其餘的孔隙率、1C電流密度等設計參數基本保持一致,然後進行1C循環測試,在圖c中發現,雖然100μm的厚電極相對70μm只有40%的容量增加,但電池循環100次之後,厚電極只有36%的容量保持率,而標準電極還有
  • 鋰離子電池熱性能評價: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針對鋰離子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評論性概述了近些年的相關研究文獻報導,研究分析了這些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的特點,總結了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從熱分析儀器市場化角度提出了迎接這些挑戰的技術途徑。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由於採用耐高溫的固態電解質代替常規有機液態電解質,故安全性好於傳統鋰離子電池。同時,由於固態電解質的機械性能遠優於電解液,所以其理論上可以有效阻擋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產生的枝晶,使得全固態鋰離子電池可以採用金屬負極,進一步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 然而, 固態電解質的本徵電化學性能及其與正、負極的界面穩定性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限制了全固態電池的實際應用。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一、負極衰減機理研究進展碳材料,尤其石墨材料,是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負極材料。
  • 振動環境對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危險性的影響
    採用熱流道加熱圈[圖1(d)]引發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加熱功率為100W,長65mm,內徑22mm,加熱圈加熱可使鋰離子電池受熱更均勻,可有效避免電池受熱不均勻而引生的爆炸行為。使用無紙記錄儀和K型熱電偶來測量電池火焰溫度變化,避免實驗中鋰離子電池噴射使熱電偶發生移位,利用耐高溫陶瓷管將熱電偶固定在鋰離子電池正極上方3cm處。實驗平臺如圖2所示,平臺內集成有測溫儀器,煙氣分析儀與數據採集系統。
  • 「鋰離子電池技術發展與安全性」主題演講
    打開APP 「鋰離子電池技術發展與安全性」主題演講 高工鋰電 發表於 2020-12-24 10:19:19 在【利維能冠名】的輕型車鋰電化風暴專場(一),華立源副總經理江國龍做題為「鋰離子電池技術發展與安全性」主題演講。
  • 鋰化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
    近年來,為適應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分布式儲能等快速發展的需求,開發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當今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主要依靠關鍵電極材料的發展,如正負極材料容量的不斷提升。現有的鋰離子電池負極已經接近極限,為了滿足新一代的能源需求,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開發新型的鋰電負極技術迫在眉睫。
  • 鋰離子電池狀態跟蹤與容量預測的改進算法
    然而鋰離子電池在循環使用過程中,由於電極活性材料的不可逆溶解、鈍化膜的形成生長、電解液的分解以及進而引起的電池內部晶體結構變異破壞,都會導致其性能逐漸衰退,最終會間接引起用電系統(設備)的功能下降或故障。因此,快速準確地估計電池健康狀態並實現實時在線預測其荷電容量與剩餘使用壽命等參數信息,對提高鋰離子電池和用電系統(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
  • 談談鋰離子電池使用安全性
    自從鋰離子(Lithium-Ion, Li-ion)電池取代鎳氫(NiMH)電池以來,越來越常應用在手機、平板計算機、超輕薄筆電及其他可攜式電子產品,近幾年來這些電子產品對電池容量要求越來越高,但同時要求電池體積要更小和更薄,這使得鋰電池要具有更高容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