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

2020-12-08 同花順財經

原標題: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來源:知社學術圈

鋰離子二次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已在可攜式電子設備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依然不能滿足電動汽車和電網等大容量儲能裝置對高能量密度的需求。金屬鋰具有高比容量(3860mAh g1)和低電化學勢(3.04V相對於標準氫電極),是理想的高能量密度負極材料。以金屬鋰為負極的固態電池被認為是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可充放儲能裝置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研發金屬鋰電池極具有挑戰,雖然歷時多年,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高能量密度可充放電池仍未實現商業化,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在循環過程中的不可控鋰枝晶(一種樹狀晶體,其針狀突起稱為晶須)生長,當鋰枝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穿透固態電解質,使電池短路失效;此外,如果鋰枝晶發生纏繞或斷裂,就會形成「死鋰」,造成電池容量嚴重衰減,因此鋰枝晶的生長是阻礙金屬鋰電池應用的最大障礙。

諸多研究致力於探索如何抑制鋰枝晶的產生,但是以往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觀尺度,鋰枝晶生長的微觀機理、力學性能、刺穿固態電解質的機制及抑制其生長的科學依據都不清楚。

今天,燕山大學黃建宇教授、沈同德教授和唐永福副教授等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朱廷教授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張宿林教授,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題為「Lithium whiskers growth and stress generation in an in 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e-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setup」的研究論文,實時、直觀地記錄了鋰枝晶生長的微觀機制,精準測定了其力學性能和力—電耦合特性,並提出固態電池中抑制鋰枝晶生長的可行性方案。張利強博士和楊婷婷博士研究生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圖1:AFM-ETEM納米電化學測試平臺。可實現原位觀測納米固態電池中鋰枝晶生長機制及其力學性能和力-電耦合精準定量測量。

研究者們將原子力顯微鏡(AFM)和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ETEM)相結合,實現原位納米尺度鋰枝晶生長及其力學性能、力-電耦合精準測定。發現鋰枝晶生長過程中可產生的應力高達130MPa,通過原位壓縮實驗發現鋰枝晶屈服強度高達244MPa,這一數值遠高於宏觀金屬鋰的屈服強度(~1MPa)。

該論文的創新之處在於:

發明了一種基於原子力顯微鏡—環境透射電鏡(AFM-ETEM)原位電化學測試平臺。AFM一方面作為生長鋰枝晶的電極,另一方面對鋰枝晶生長過程中產生一個約束力,還可同時實時監測生長應力大小。該平臺可廣泛應用於研究鈉、鉀、鎂、鈣等電池體系中枝晶生長的力學以及力-電耦合問題。

建立起了一種有效的研究鋰枝晶的動態原位實驗表徵新技術,確定了電化學驅動和非電化學驅動下微納尺度鋰枝晶的力學性能,提出了一種基於固態電解質的結構缺陷、力學性能與鋰枝晶力學性能適配關係實現抑制鋰枝晶生長的可行性方案。

巧妙利用ETEM技術,通過在ETEM中通入CO2,在Li金屬表面原位生長出納米尺度的Li2CO3固態電解質(SEI)保護層。正是這一層超薄的Li2CO3SEI保護層顯著地提高了超活潑鋰金屬在透射電鏡中的穩定性,防止其受到電子束損傷,從而實現了在室溫條件下亞微米級鋰枝晶生長過程的原位成像、力學性能以及力-電耦合測量。

該研究顛覆了研究者對鋰枝晶力學性能的傳統認知,為抑制全固態電池中鋰枝晶生長提供了新的定量基準。為設計具有高容量長壽命的金屬鋰固態電池提供了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將助力固態電池在電動汽車、大型儲能和便攜電子器件等領域應用研發。該工作得到國家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

來源: cnBeta

相關焦點

  • IF=33.4 頂刊:燕山大學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獲重要進展!
    此外,不可控的鋰「枝晶」會穿破隔膜,造成電池內部短路,從而導致電池失效。使用機械剛性的固態電解質來抑制鋰枝晶生長,獲得了許多科研人員的關注。然而,鋰金屬仍然可以穿透固態電解質,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對鋰枝晶的生長及相關的力學行為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 電鏡表徵新成就顛覆認知 全固態電池量產不是夢
    困擾業界許久的鋰枝晶生長機理問題取得重大突破,全固態電池距離量產邁進一大步。更難能可貴的是,該研究團隊還提出了一種固態電池中抑制鋰枝晶生長的可行性方案。鋰枝晶的生長機理難題困擾業界許久,至此終於有種「撥開雲霧見天日,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感覺了。
  • 燕大:先進的原位透射電鏡技術,揭示鈉空氣電池機理
    導讀:本文利用先進像差校正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對Na-O2/CO2電池與Na-O2電池進行了原位研究,空氣正極為碳納米管(CNTs)或Ag納米線,揭示了電化學反應過程機理,表明C和CO2的存在顯著提高Na-O2電池的性能。
  • 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導讀:平穩鋰的沉積、抑制鋰的枝晶生長是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研究的關鍵問題。 鋰金屬負極商業化應用的主要障礙是:鋰枝晶生長、低的庫倫效率和不穩定的固態電解質膜。
  • 研究揭示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研究揭示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26:20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文銳團隊從調節均勻鋰沉澱和柔性固體電解質界面演變方面揭示了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
  • 天津大學羅加嚴教授綜述:鋰枝晶的抑制、誘導與消除
    然而,鋰枝晶的不可控生長不斷消耗活性物質導致不可逆的容量損失,而且有可能刺穿隔膜,造成電池短路;且在高電流密度和長循環運行條件下,枝晶問題更加嚴重。因此,要實現LMBs的安全運行,必須致力於減緩甚至消除枝晶的生長。 從這一觀點出發,對枝晶形成機理和枝晶生長機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 固態電解質電池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而固態電解質不可燃、無腐蝕、不揮發、不存在漏液問題,也克服了鋰枝晶現象,因而全固態電池具有極高安全性。 能量密度高。目前,市場中應用的鋰電池能量密度為200Wh/kg,如果採用固態電解質,鋰電池能量密度基本可達300-400Wh/kg,幾乎翻了一番。 相對較輕。相比液態電池,相同容量的電池組,固態電解質電池相對較輕。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騰飛等綜述:設計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或鋰金屬電池...
    固態電解質材料 固態電解質相比於液態電解質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使得它在下一代電池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然而,單一類型的固態電解質室溫離子電導率低以及不穩定的電解質/電極界面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其大規模的開發和應用。
  •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近期研究成果及國內電池供應商布局
    一、超薄柔性聚合物電解質助力高效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目前,對聚合物電解質的研究多聚焦在提高其離子電導率。離子電導率由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對電解質厚度和面積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得到。不同固態電解質的厚度相差較大,因此,即使電導率相近,厚度的差異導致了鋰離子在固態電解質中遷移距離的不同,直接影響了全固態電池電化學性能和能量密度。
  • 進展|全固態鋰電池關鍵固態電解質材料與金屬鋰負極的熱穩定性研究
    然而,金屬鋰與液態電解質會發生反應,且會隨著電池循環產生鋰枝晶,造成電池較低的循環壽命和較差的安全性,這嚴重阻礙了金屬鋰電池的大規模應用。全固態電池將液態電解質替換成了不可燃的具有一定剛性的固態電解質,且一些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對金屬鋰良好的兼容性,因而全固態電池被認為有望同時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然而,目前針對全固態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工作相對較少,對全固態電池的安全性的認識也不夠深入。
  • 蔚來汽車拋出的固態電池概念 只是一個營銷噱頭
    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轟動效應,一是,ET7使用了雷射雷達,這是自動駕駛的關鍵性硬體,也是目前量產電動車中,從未應用的技術;二是,ET7的150千瓦時固態電池包將使用固態電池技術,根據發布會的描述,ET7的固態電池版本,能提供超過1000公裡的NEDC續航裡程。在電動車的「續航裡程焦慮」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的現在,固態電池的出現,無疑是革命性的。
  • 重磅總結:固態電解質-從材料到電池
    從1838年法拉第發現PbF2的離子傳導現象到如今的固態離子導體家族百花齊放,從機理闡釋到材料設計、合成,將近兩百年的研究接力和新發現,固態離子學在理論和應用方面均取得了極大的成就。石榴石型型鋰離子導體在Thangadurai等人的首次報導之後,因其對Li金屬的穩定性引起了對其作為鋰離子電池固態電解質的廣泛研究。
  • 充電10分鐘,續航500公裡,豐田大眾要靠固態電池逆襲
    /kg,而這樣的指標,只有通過固態電池才能實現。 鋰電池安全試驗 問題在於,絕緣隔膜非常脆弱,外部撞擊造成異物穿刺,有可能導致絕緣隔膜破損;電池充放電次數增多,鋰枝晶生長出的銳利尖端,也有可能刺穿絕緣隔膜
  • 助力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導讀:全固態電池由於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倍率性能以及安全等優點而備受關注。作為全固態電池的核心部件,固態電解質一直是制約固態電池發展的瓶頸。本文採用Mg摻雜NASICON型固態電解質LiZr2(PO4)3得到Li1.2Mg0.1Zr1.9(PO4)3,Li+電導率得到巨大提升,同時研究了電池界面特性。發展安全的全固態電池是取代有毒易燃的液態Li+電池的關鍵技術,且固態電解質是Li–S和Li–air電池的核心部件。
  • 對比三元鋰電池、刀片電池,豐田固態電池有什麼優勢?
    日前,豐田對外表示,將於2021年首次對外展示固態電池技術,並且將於2025年正式量產搭載固態電池的汽車。與此同時,豐田也對外公布了一項測試數據:其研發的固態電池充電10分鐘續航即可達到500公裡,並且豐田還表示希望該電池使用30年之後依然能保持90%以上的性能。
  • 上海矽酸鹽所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以固態電解質取代電解液作為鋰離子傳輸導體,可以提高電池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並擴大鋰金屬電池應用的溫度範圍。然而,LLZO固態電解質面臨著空氣不穩定、表面易鈍化、與鋰金屬界面接觸差等問題,導致在電解質/鋰負極界面處的阻抗很大,阻礙了鋰離子的界面傳輸,同時有限的界面接觸易引起鋰離子的不均勻沉積,導致鋰枝晶的生長,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
  • 下一代動力電池是固態電池嗎?還有哪些瓶頸需要解決?請看此文!
    但是固態電池距商業化還有多遠,我個人覺得還有待發展,這是因為:首先材料製備成本要低,包括剛才前面吳老師所說,現在仍局限於實驗室的這種小作坊的做法,這個成本是個很大的問題。因此首先是要降低製備成本,包括固態電池的組裝工藝,以及克服界面問題,這都需要進一步的探究。希望在以後可以研究出更多的更好的一些技術和一些更新的更好的材料出來,能夠真正對全固態電池的發展提供強烈的助力。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其中,負極是引起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因素。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氟基固態電解質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鋰金屬電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但面臨著鋰負極枝晶生長等問題。固態鋰金屬電池由於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雙重潛在優勢,是下一代電化學儲能體系的研究熱點。作為關鍵組分的固態電解質的性能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固態電池能否成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