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會的權利會讓一部分人迷失自己?電影《浪潮》

2020-12-11 不吃魚的林夕

前兩天,在熱搜上看到一個很有爭議的視頻,名為「武漢一高校學長查寢髒話連篇」。

事情是這樣的。在一所武漢高校裡,某自稱學生會會長的男生,來到新生寢室查寢。

或許是因為開門迎接得慢了,或許是因為學弟態度不夠好。總之,這位學長和宿舍中的一個人發生了口角。

被稍稍頂撞之後,這位學長便開始狂飆髒話:「你拽什麼拽,老子在這個學校混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裡。」

在學弟說完「別罵人行不行,能不能做個文明人」後,學長更是語出驚人:「我就這態度咋了?不好意思,我退伍的,當不了文明人。」

「我退伍的,當不了文明人」,這大概是退伍軍人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儘管後來學院澄清,該同學並非學生會成員,但「自稱學生會會長」的行為本身,就很匪夷所思。這意思是,學生會會長,就可以高人一等,肆意妄為了?

一時間,原本就槽點滿滿的大學學生會,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我想,所有人在大一入學時,大概都思考過這麼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進學生會?

上學時,這個問題的答案基本是一邊倒的。

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進學生會簡直百利無一害:

提前鍛鍊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和老師混熟,對畢業大有幫助;為踏進社會時的履歷增添光彩。

只要進了學生會,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成為了所有學生中領頭羊的存在。何樂不為?

其實,他們可能都錯了。這只是學生會的蠅頭小利而已。

它真正的「好處」在於,可以讓一個學生享受到,有些人一生可能都無法體會的,權力的快感。

誇張點說,在有些學校,學生會仿佛就是宇宙的中心。身在其中的人能有多拽,我等凡人根本想像不到——

之前就有個浙大的學生會成員,憑藉一人之力,完全顛覆了甲方乙方的權利關係。

你以為學生會的學長學姐們,只是對外剽悍嗎?在小學妹們的眼裡,有些學生會學姐們的威嚴,堪比元首。

王爾德說,生活的一切都和性有關,除了性本身,性關乎權力。

王爾德錯了。

生活的一切都和權力有關,除了權力本身,因為權力只關乎於學生會。

還記得剛上大學時,我問老師,學生會到底是幹啥的。得到的回答是:協助輔導員工作,以及為同學服務。

並不是所有的學生會成員,都會鼻孔朝天,蠻橫無理。大多數也的確是同齡人的優秀代表。

但為什麼學生會爆出奇葩新聞的概率,似乎真的要高一些呢?

雖然前面說得誇張了點,但這些現象確實是因為一種獨特的權力感導致的。

進入大學之前,所有同學幾乎都是平等的,沒有誰管誰一說,也沒有時間去關心這些問題。可是一到大學,成了所謂「學生幹部」,似乎就得到了老師賦予的實權,可以管理其他同學。

再加上大學環境封閉,新生缺乏社會經驗,同學之間的關係相對單純,都會使原本微不足道的權力,發酵到令人髮指的程度。

有一部電影叫做《浪潮》,講的是德國高中裡一個老師,所做的法西斯集權模擬實驗。這種小範圍的高度集權,與學生會裡的權力,有著某種相似之處。

電影裡,老師賴納所在的學校,正在進行「國家體制」的主題活動周。他最喜歡的「無政府主義」課被另一位老師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去講「獨裁統治」課。

當時,對於那一代高中生來說,法西斯的獨裁統治早已屬於歷史。自由散漫的他們,根本不相信那一套,上課也只是為了混學分而已。

賴納看著學生們無心聽課,決定來玩一次「親身體驗獨裁」的遊戲。一周的時間,所有人都必須尊稱老師為「先生」,和他說話時,必須立正,必須絕對服從。

賴納老師,還會挑選出學生作為自己的親信,作為自己意見的傳達人,地位高於其他學生一等。

他們還一起替這個組織起了名字,叫做「浪潮」,一起發明了一個通用的手勢,甚至連服裝也統一了起來。

在這一周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覺得這種行為太愚蠢了,自願脫離了這門課,甚至開始厭惡這個團體,徹底站在了它的反面。

而留下來的學生們,第一次見識到了什麼叫做集體的力量,什麼叫做團結,什麼叫做紀律。

他們開始著迷於此,尤其是被老師選為親信的人,由於享受到了權力,更是表現得格外忠誠。

最終,這個活動走向了失控。

老師看到同學們過於狂熱,希望提前結束這場遊戲,但被選為親信的同學,受不了權力被剝奪的痛苦,失手殺了人,並且吞槍自殺。

從自由民主到納粹,只需要七天的時間。人就是一種這麼容易沉迷於權力的動物。

而更可怕的是,這個電影是根據1967年發生在美國加州,一所校園的真實事件改編的。

拿某些學生會與之相比,或許誇張了些,但他們的確有著相似之處。

為什麼有些學校的學生會變了味,加入其中的人容易變得飛揚跋扈?

和「浪潮」組織一樣,他們的權力是「被賦予」的,並且同樣有崇拜和尊敬他們的學弟學妹,願意乖乖聽他們差遣。

至於討厭他們的同學,也和「浪潮」裡一樣,早已被排擠到他們看不見的地方,或者自己躲得遠遠的。

於是,在他們目所能見,日常接觸的範疇裡,幾乎都是把他們當回事兒的人。時間久了,他們也就真把自己給當回事兒了。

況且,很多學生由於閱歷過淺,不懂得權力到底意味著什麼,只能進行最直白粗暴的想像。於是不允許學弟學妹直呼其名、查寢時要求同學夾道歡迎,簡直有點像黑社會的做派。

他們忘記了,權力是和責任掛鈎的。學生會幹部是有權力,但首先是有服務同學的責任。

只是,那些頤指氣使的人往往忘記了這一點,只沉迷於放大手中的虛權,妄圖抓住那種權力的幻覺。

儘管出了學校,進入社會以後,再回想起來這種事情,只覺得可笑,但變了味的學生會的奇葩現象,依然值得我們警惕。

那是一種人的劣根性,我們總想證明自己高人一等,通過打壓別人,來顯得自己有面子,有威嚴。

而相對封閉的校園裡,更容易造成權力的扭曲。身在其中的人或苦惱,或沉迷,總是不得其解。

等到進入社會以後,你才會發現,比起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些學生會所引發的驕傲,都只是虛假的幻象而已。

相關焦點

  • 電影賞析《浪潮》:浪潮,撲面而來又消逝而去
    德國電影《浪潮》就是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改編的。導演丹尼斯·甘塞爾(Dennis Gansel)上一部電影也是探討極權主義,名為《希特勒的男孩》。甘塞爾對納粹現象的持續思考,令他有別於一般的導演,他的見解就像政治學者的一般精確,不為表象迷惑,而能直取核心。電影裡,有兩處地方令人激賞。
  • 《浪潮》:一部另類的驚悚電影
    專注於為您推薦不一樣的電影,本期分享德國劇情、驚悚電影《浪潮》納粹沒有走開,你一不小心他就會回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2008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浪潮》。這是一部另類的驚悚電影,影片包含著對歷史的反思,表現了在一場改革中每個人的心理。
  • 一部令人清醒的電影《浪潮》
    在最近這波滿屏 404 not found 的浪潮中,看了一部令人清醒的電影《浪潮》電影由美國的真實故事改編
  • 聊電影——《浪潮》
    電影《浪潮》No.1原實驗>影片根據德國小說家託德·斯特拉瑟於1981年發表的小說《浪潮》改編而來。接下來,這位老師和他們班上的學生們做了一個模擬獨裁政治的實驗,他給這個班級組織取名叫「浪潮」,引導學生們設立統一的口號、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裝。短短三天之後,這個班級的學生都對自己的組織確立了高度認同,他們團結、亢奮而激進,所有持反對意見的同學被視為異類。在同其他班級的一次群體鬥毆中,歷史老師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於是把全班學生召集到禮堂中,宣布實驗的結束和組織的解散。
  • 準大學生精英計劃:參加學生會的弊端
    加入學生會或社團你會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業餘時間被大量佔用,組織活動一般都是在大家空閒的時候進行,因此為了參加活動,就要犧牲自己的一部分時間了,有時候為了社團的活動甚至可能還會耽誤上課的時間。容易導致分心。有的同學對於組織活動太過於痴迷,從而放鬆了學習,去參加組織活動,這就本末倒置了,很不提倡。即便是在大學,學習依然是第一位的。官僚作風。
  • 堪比《浪潮》的電影,德國人的反思從來都是徹底的
    每個人心懷鬼胎地捲入戰爭漩渦後的自我迷失,讓思想不斷麻木,讓精神不斷墜落。所有人都在恐懼死亡,卻又不斷製造死亡,權力背後的人性扭曲和人心邪惡,讓文明退後到原始,人類退化成野獸。戰爭讓人思想扭曲,權力讓人精神扭曲,於是,身份的錯位在缺乏法律和制度約束的情況下,光靠世俗倫理道德的說教是毫無用處的,而人類本身自帶的動物屬性,又往往會將自身所想要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赫羅德藉助上尉的身份,試圖填補早已空白的靈魂,而迷失的自我,又在權力一次次得到肯定和擁護後,更加朝著放縱和麻木發展。
  • 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電影《浪潮》的故事,由一個問題引出——「獨裁專制在德國會重演嗎?」二戰之後,德國接受民主教育,強調個性與自由,抨擊法西斯獨裁專制政府。故事發生在某所高中,男主角賴納·文格爾在「國家體制」的主題活動周中,教授「獨裁統治」的課程。他面對自由散漫的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你們認為獨裁統治在現在的德國,不可能重演,對嗎?」
  • 被利用的缺陷:電影《浪潮》背後所反映出來的人性弱點
    電影《浪潮》真實原型是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高中一次「法西斯主義」教學實驗,它講述了在一所德國小鎮的中學校園裡,一位歷史老師在講解獨裁統治的課上提出了一個問題:獨裁統治在當代社會還有沒有可能發生,學生們對此都嗤之以鼻。接下來,這位老師和他們班上的學生們做了一個模擬獨裁政治的實驗,他給這個班級組織取名叫「浪潮」,引導學生們設立統一的口號、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裝。
  • 電影《浪潮》的背後|自由與不自由,絕望的兩個極端
    但這樣的討論,無疑是很有必要的,正如《浪潮》這部電影存在的意義。法西斯主義,世界永遠的傷痛,德國人民永遠的傷痛——這是我們在歷史學科裡得出來的結論。所以時至今日,我們難免會有這樣的感受:作為德國人,他們相信法西斯不過是一小部分極端種族主義者所製造的產物;作為日本人,他們相信二戰時期的入侵和屠戮同樣不過是一小部分狂熱分子的狂熱行為;而作為中國人,我們也相信文化大革命的傷痛和教訓已經成為民族生命裡難以磨滅的一部分。
  • 豆瓣8.7分《浪潮》:每個自卑的自己,都是因為不夠被愛
    《浪潮》是由丹尼斯·甘賽爾執導,於2008年在德國上映,改編自德國小說家託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說,講述了高中教師賴納·文格爾通過課堂實現的形式帶領學生體驗法西斯獨裁制度的故事。這部電影在德國上映,首周獲得單周票房冠軍,上映六天票房達到1.2億歐元。並且在當年獲得了五項電影獎項提名,並收攬了一個最佳配角獎和一個傑出故事片。
  • 小組社會工作視角下簡析電影《浪潮》
    小組社會工作視角下 簡析電影《浪潮》 小說源自真實事件——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學校進行與法西斯主義有關的社會實驗第三浪潮。影片獲評第58屆德國電影獎銅質電影獎傑出故事片。 01 劇情介紹
  • 浪潮與禁令,關於泰國獨立電影
    Kong Rithdee是曼谷時報(Bankok Post)的記者,同時也是泰國主要的影評人之一,2010年現象網曾與他在本文談到了當時的泰國電影及泰國獨立電影的基本現狀以及他對於泰國電影的看法。現象網: 那我們就從泰國電影新浪潮開始說起吧,是你命名的吧?
  • 電影找到你抄襲韓國電影迷失消失的女人怎麼回事 真相揭秘
    ­  電影《找到你》上映這段時間獲得不俗口碑和票房,而有網友指出這部電影與韓國電影電影《迷失:消失的女人》相似度極高,其實並非抄襲而是一本兩拍。­  由呂樂執導,姚晨、馬伊琍主演的電影《找到你》目前正在內地影院熱映,有觀眾發現該片與2016年底在韓國上映的電影《迷失:消失的女人》高度相似。
  • 《浪潮》這部電影是德國老師的一部童年的納粹電影
    這部電影開頭就講了人人腦子思想都是自己,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是非常自私的。 而他們這一代正缺少了一種凝聚一起奮鬥的目標。青春應該是每個人都忘不了的時光。在青春的時光裡,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需要集體的力量。這個時代恰好是法西斯主義時代。浪潮講的就是青春的時光人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 五天喚醒心中的惡魔,電影《浪潮》到底有多恐怖
    有些人在極力尋找某教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在更多的人眼裡,他們的鍥而不捨簡直不可理喻。我們不相信,都已經二十一世紀了,還會有人如此愚昧無知;在德國電影《浪潮》中,文格爾先生的學生們也不相信,國家都已經反思了幾十年的獨裁主義,有一天還能死灰復燃。
  • 《學生會的一己之見》我一定會給你們幸福的
    男主杉崎鍵為了進入」除了自己以外都是美少女的女的團體「,發奮圖強,終於憑藉著年級第一的成績入選學生會,成為了副會長。除了男主,其他四位學生會成員包括會長都是通過人氣選票選出來的可愛的女孩子,並且其中兩位是一對姐妹。
  • 韓國互動電影《迷失天使》上架Steam 支持簡體中文
    韓國互動電影《迷失天使》上架Steam 支持簡體中文 時間:2020-12-25 08:17:53 來源:3DM編譯
  • 《浪潮》這部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浪潮》是根據1967年發生在美國的真實的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改成德國當下發生的事情。故事說的是一位老師接了一個個自己本部喜歡的課!獨裁政治。久仰這部德國電影,今天在毛大師的鞭策下一起看了。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講的是一個普通高中生課堂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星期成為極權社會的故事。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作為為毛大師終極大作拋磚引玉的小文,這裡就不探討極權的起源發展,原理和宿命,我就講講片中的這種極權方式(排他性的集體主義)到底給每個個體都帶來了什麼。
  • 一日禪:不迷失方向便不會迷失自己
    不迷失方向便不會迷失自己(圖片來源:資料圖) 人生,會出現許許多多的意外。有時驚喜,讓人措手不及,我們會歡呼雀躍,會感到蒼天有眼;有時無奈,我們會糾結,會感到無法釋懷;有時痛苦,讓人猝不及防,我們會痛徹心扉,甚至生不如死。驚喜也好,痛苦也罷,只是一種經歷。得到也好,失去也罷,只是一個意外,不要迷失方向,更不要迷失自己。 微信搜【鳳凰華人佛教】與智者為伍,攜善者同行。
  • 《浪潮》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個真實歷史事件
    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個真實歷史事件。196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名叫羅恩·瓊斯的高中教師為了讓他的學生透徹的理解什麼是極權,在班級裡模擬建立了一個極權社會。只用了5天時間,瓊斯就成功了,他的班級成為了一個微型的極權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