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2020-08-20 文冰碎碎念

文章有嚴重劇透,介意者慎入。

電影《浪潮》的故事,由一個問題引出——「獨裁專制在德國會重演嗎?」

二戰之後,德國接受民主教育,強調個性與自由,抨擊法西斯獨裁專制政府。故事發生在某所高中,男主角賴納·文格爾在「國家體制」的主題活動周中,教授「獨裁統治」的課程。他面對自由散漫的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你們認為獨裁統治在現在的德國,不可能重演,對嗎?」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面帶譏笑,搖頭說絕不可能。因為他們認為民主制度深入人心,法西斯獨裁那一套在如今的德國,已沒有生長的土壤。

於是,老師心血來潮,提出大家一起做一個試驗。「浪潮」在這個背景下開始了。

提出「浪潮」運動的男主角賴納·文格爾是個怎樣的人呢?

他在柏林念過大學,在克羅伊茨貝格待了五年,那裡是德國反傳統和左翼運動中心。他還參加過德國傳統的左翼遊行活動「五一遊行」。可見,賴納是一個反權威反專制的左傾自由主義擁護者。但,在影片的後半部,他對自己設計的「浪潮」運動沾沾自喜,享受學生對他的崇拜,甚至認為指出他錯誤的妻子是嫉妒自己受學生愛戴,深陷權力陷阱而不自知。

短短一周時間,整個人都發生了異化,也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代價。

男主角賴納·文格爾,「浪潮」行動的發起人。

而原本只是一場試驗、一個玩笑的「浪潮」運動,卻在一周之內,席捲了整所學校,使人不由自主地沉溺其中,變得暴力排外,最終,走向染滿鮮血的末路。

這一步步到底如何實現呢?導演在影片中帶領我們,圍觀了整個過程。

第一天

賴納·文格爾在提出這個試驗之後,對所有參加的同學提出了第一個要求。

1、確立核心領導角色。

表決之後,確定賴納·文格爾成為這場運動的領導者,我們簡稱他為「T(teacher)」。他提出,所有成員必須尊重T(不能直呼其名,而要叫「文格爾先生」),只有經過T的允許才可以起立發言。

在此之前,課堂氛圍一直很自由,學生們可以隨意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對T的這個要求提出了質疑。

T解釋說站起來有利於身體血液循環,在這裡利用狡辯和話術讓學生接受了這個要求,第一次確立了自己的集體核心地位。同時,他強調了紀律性以及集體榮譽感。

第一天結果:對於自由散漫、玩世不恭,信奉自由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學生們來說,他們覺得T提出的活動十分有趣。

膽小鬼蒂姆是最擁護T的學生,在課下仍然稱呼T為「文格爾先生」。

第二天

上課時,T提出了新的要求。

2、打破小團體,重新安排座位——好學生和壞學生坐在一起。

此時,無法接受T安排的理性姑娘莫娜第一次提出抗議,她覺得這樣對壞學生不公平,像是拉出來被展覽。T反駁她,從來沒有壞學生,只有某一科成績不好的學生,每個人擅長的科目不一樣,坐在一起剛好可以互相幫助。同時,他提出,「如果抄襲可以使得集體都有好成績,則此行為允許。」

這是我認為,T第一次對他們的錯誤引導。

它的潛臺詞是什麼呢?

就是在保障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漠視、罔顧約定俗成的規則。

而在三觀尚未成熟的孩子們中間,這種默許一旦被認可,非常容易上升為漠視法律——後面也的確出現了這種情況,同時,還給了這些孩子們一個暗示,即群體中核心領導的意志高於一切,外界規則不可約束。

3、樹立敵人,區分「你」「我」。

同樣在這節課上,T為這場運動打造了凝聚集體的「我」,以及區分群體的「你」。

他開玩笑般將樓下的「無政府主義」課程班作為假想敵,認為「無政府主義」最終會演變成你爭我鬥,而「我們」可以互相幫助,讓集體更加強大。

4、確定運動的制服:白襯衫和牛仔褲。

從這一步,運動開始排除差異化,個性開始被集體同化。

第二天結果:同學們主動維護T的決定。T由最開始大多以提議的形式與同學們溝通,逐漸轉為直接下達指令。

蒂姆穿上了白襯衣和牛仔褲,燒掉了其他衣服。

第三天

5、行動正式命名為,「浪潮」。

6、確定了「浪潮」的Logo。

7、群策群力將「浪潮」擴大化。同學們自發提出建立專門的網頁等等。

在這堂課,T對孩子們進行了第二次錯誤引導。

小公主卡洛因為覺得穿白襯衫不好看而沒有按照T的要求穿制服上課,在課堂上,她數次舉手想回答問題,T都對她視而不見。

這給了所有同學一個錯誤認知,即不遵守「浪潮」規則的人,就是群體外的「你」。而T的視而不見,代表可以以群體的名義對外人施加不友善行為。而這種規則一旦被確立,則不友善行為極易上升為更可怕的攻擊行為。

這是「浪潮」異變的開始,所有人都沒有發覺,這場運動正由一節號召集體榮譽和團結的體驗課,悄悄轉變為一場群體無意識施展暴行的活動。

夜晚,最開始就反對「浪潮」的富二代凱文因為怕被孤立,違心要求加入「浪潮」,為了顯示自己對「浪潮」有用,提出了一些更過分的建議。他們到處張貼「浪潮」的標誌,甚至爬上市政府大樓,噴染「浪潮」的痕跡。

事態逐漸開始失控。

第三天結果:孤立的人開始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浪潮」運動開始形成以蒂姆為主的核心小團體。同時,「浪潮」的成員開始挑戰法律法規,危及自身性命。

第四天

8、學生自己創造的「浪潮」問候手勢,被T認可。

部分學生開始意識到「浪潮」的危害性,小公主卡洛和理性姑娘莫娜聯合起來,寫了討伐書,並且想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所有同學。在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點,「理性姑娘」莫娜建議小公主卡洛在寫討伐書的時候,誇大「浪潮」的危害,謊稱「浪潮」成員對低年級學生動手,卡洛拒絕了,堅持即使是討伐書也要實事求是。——莫娜某種程度上是導演專門設置出來作為對比警醒的角色,她數次出言,指出「浪潮」的本質,本應是理性民主派的代表。卻在討伐所謂「獨裁專制」的「浪潮」時,不惜無中生有,捏造事實,可見,有時候民主自由也會披上所謂「人權正義」的大旗,去幹一些齷齪的事情。

同時,討伐行動洩露,開始有人威脅到卡洛和莫娜的安全。

「浪潮」與幫派發生衝突,膽小鬼蒂姆掏出手槍,嚇跑了幫派。他的行為更加極端。

第四天結果:「浪潮」群體意志形成,開始裹挾一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加入者,將成為敵人。

第五天

徹底失控。

T看到了「浪潮」成員在市政府大樓塗鴉標誌的報導,意識到已經開始失控。他嚴厲地批評了學生們,同時邀請所有學生來參加自己指導的水球比賽。

膽小鬼蒂姆向T告密,被T拒絕。

水球比賽中,所有「浪潮」成員身著白襯衫和牛仔褲,充滿激情地給T率領的球隊加油打氣。小公主卡洛和理性姑娘莫娜潛入球場,散發討伐書。這件事引起了群體鬥毆事件。而在夜裡,T的妻子指責他,T卻認為他的妻子是嫉妒他受學生們的愛戴。

妻子的離開,讓T開始反省,他意識到,是時候停止這一切了。

第六天

最後的集會,最後的結局。

T通知所有「浪潮」成員在大會堂開會。集會中,他慷慨激昂,煽動所有同學的情緒。群情激昂之下,成員將「異見者」扭上講臺,即使片刻前他們還是朋友和同學。

影片最初自由散漫的課堂。


影片最後整齊劃一的手勢,單調統一的制服。每個人都沉溺於集體的榮耀之中,忘記了個體的存在。


當所有人都即將喪失理智的最後一刻,T再次問出了那個問題——「所以你們還認為獨裁統治在現在的德國,不會重演嗎?」

T宣布,「浪潮」結束了。學生們非常憤怒,他們認為「浪潮」並非毫無意義的,也許做法錯了,但可以改。但T否認了「浪潮」的本質和全部。

膽小鬼蒂姆從「浪潮」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T的全盤否定,讓蒂姆痛苦不堪,他掏出手槍,自殺而死。T被警察帶走,所有人都仇恨的望著他。

血染的結局。

賴納·文格爾一步步喚醒了「浪潮」這個群體的意志,並最終被「浪潮」所吞噬

而打著集體之名的群體暴力行為,卻還在不間斷地、不間斷地,持續上演著。


我是文冰,只談感受,毫無理性。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關注。

相關焦點

  • 《浪潮》|自我、群體、社會間的平衡
    電影背後是對了自我、群體與社會間失衡的探討。1.自我的被動與主動電影中的主人公,一個不被認可歡迎的普通教師——萊納·文格爾,在電影的開始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一個不被群體所接受的不起眼的教師。文格爾自我選舉成為了這個納粹實踐小集體的元首,領袖對群體的動員方式,就是斷言、重複和傳染。從剝奪話語權開始,之後的一系列行為有了納粹性質的意味。文格爾規定下統一的白襯衫著裝成為制服,為了鞏固這個群體所制定的需要遵循的規定,比如服從口令起立問好,徵得同意才可以發言,確立組織的名稱「浪潮」,分配任務保證每個人有著集體的參與感。
  • 小組社會工作視角下簡析電影《浪潮》
    小組社會工作視角下 簡析電影《浪潮》 小說源自真實事件——1967年美國加州一所學校進行與法西斯主義有關的社會實驗第三浪潮。影片獲評第58屆德國電影獎銅質電影獎傑出故事片。 01 劇情介紹
  • 五天喚醒心中的惡魔,電影《浪潮》到底有多恐怖
    我們不相信,都已經二十一世紀了,還會有人如此愚昧無知;在德國電影《浪潮》中,文格爾先生的學生們也不相信,國家都已經反思了幾十年的獨裁主義,有一天還能死灰復燃。奇怪的政治老師賴納·文格爾原本是一個體育老師,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通過成人考試,取得了政治的教學資格。
  • 聊電影——《浪潮》
    電影《浪潮》No.1原實驗>影片根據德國小說家託德·斯特拉瑟於1981年發表的小說《浪潮》改編而來。接下來,這位老師和他們班上的學生們做了一個模擬獨裁政治的實驗,他給這個班級組織取名叫「浪潮」,引導學生們設立統一的口號、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裝。短短三天之後,這個班級的學生都對自己的組織確立了高度認同,他們團結、亢奮而激進,所有持反對意見的同學被視為異類。在同其他班級的一次群體鬥毆中,歷史老師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於是把全班學生召集到禮堂中,宣布實驗的結束和組織的解散。
  • 群體傳播無限放大,獨裁統治能否復現,看大神用傳播學講《浪潮》
    《浪潮》這部電影的故事是講述了高中歷史老師帶著學生進行活動周課程的,他們活動周的主題是「專制獨裁的復現」。而這件事情,其實正和傳播學中的群體的傳播有著密切的聯繫。從《浪潮》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群體的傳播、意識、規範、壓力及趨同心理、集合行為等的相關傳播學知識的映射。也能從電影中獲得一些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實驗的不斷更進充分體現群體傳播。
  • 電影賞析《浪潮》:浪潮,撲面而來又消逝而去
    德國電影《浪潮》就是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改編的。導演丹尼斯·甘塞爾(Dennis Gansel)上一部電影也是探討極權主義,名為《希特勒的男孩》。甘塞爾對納粹現象的持續思考,令他有別於一般的導演,他的見解就像政治學者的一般精確,不為表象迷惑,而能直取核心。電影裡,有兩處地方令人激賞。
  • 《浪潮》:一部另類的驚悚電影
    專注於為您推薦不一樣的電影,本期分享德國劇情、驚悚電影《浪潮》納粹沒有走開,你一不小心他就會回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2008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浪潮》。這是一部另類的驚悚電影,影片包含著對歷史的反思,表現了在一場改革中每個人的心理。
  • 一部令人清醒的電影《浪潮》
    在最近這波滿屏 404 not found 的浪潮中,看了一部令人清醒的電影《浪潮》電影由美國的真實故事改編
  • 《浪潮》這部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浪潮》是根據1967年發生在美國的真實的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改成德國當下發生的事情。故事說的是一位老師接了一個個自己本部喜歡的課!獨裁政治。久仰這部德國電影,今天在毛大師的鞭策下一起看了。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講的是一個普通高中生課堂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星期成為極權社會的故事。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作為為毛大師終極大作拋磚引玉的小文,這裡就不探討極權的起源發展,原理和宿命,我就講講片中的這種極權方式(排他性的集體主義)到底給每個個體都帶來了什麼。
  • 《浪潮》劇情很好,結尾讓人深思!
    在看的電影前期我一直在尋找浪潮這個組織和其他組織的不同。可是我驚奇地發現這個組織是非常正常的。他們在前期都只是形成一個平常的集體,有統一的手勢,有集體的服裝,口號。這種情況在現實中的集體也都是廣泛存在的。前期集體的形成我認為是利大於弊的,它給人歸屬感,認同感。這是人客觀需要的。並且這種歸屬感和認同感在納粹形成之後也是一直存在的,這也是維持納粹的一個原動力。
  • 豆瓣高分電影浪潮,精神高壓異化之下,請拒絕做沉默的螺旋!
    德國人對於二戰的反思是舉世聞名的,他們一直沒有忘記上一代德國人曾對世界造成的傷害,德國的電影裡也經常體現出反納粹的主題,今天和大家聊的這部電影也是如此,但它卻沒有高屋建瓴的痛斥納粹的可怕行為,反而從細節著手,講述了一個可怕的人性實驗,如何在短短的一周裡把現代社會中一個普普通通的高中班級裡的學生
  • 德國電影輸出的僅是「瘋狂班級」嗎?——看《浪潮》中的隱形操控
    就這部影片來講,「內容絕對大於形式」,自然不必過於贅述電影拍攝方法,或者說怎麼樣使故事精彩的技術手段已經不是重點。不管是國內國外,只要是國家機器存在,政治就必然是個敏感詞彙。如何在這樣一種類別的電影裡獨闢蹊徑,內容和拍攝方法是能否出彩的關鍵。
  • 《浪潮》有什麼特殊含義嗎?哪些是引人反思的地方?
    以前的我抱百分之百自己想太多的心態,然而浪潮給我的打擊是,法西斯的吸引人之處是你完全意識不到這是獨裁,這是專制,這只是能夠讓我們覺得生活更有意義,人人都是平等的手段,過分的集體概念,絕對的排他,卻註定會走向暴政,如果說之前的電影人工智慧,帶給我的是長時間無法平復的空洞,那麼這部浪潮,是絕對的憤怒。
  • 電影《浪潮》的背後|自由與不自由,絕望的兩個極端
    但這樣的討論,無疑是很有必要的,正如《浪潮》這部電影存在的意義。法西斯主義,世界永遠的傷痛,德國人民永遠的傷痛——這是我們在歷史學科裡得出來的結論。所以時至今日,我們難免會有這樣的感受:作為德國人,他們相信法西斯不過是一小部分極端種族主義者所製造的產物;作為日本人,他們相信二戰時期的入侵和屠戮同樣不過是一小部分狂熱分子的狂熱行為;而作為中國人,我們也相信文化大革命的傷痛和教訓已經成為民族生命裡難以磨滅的一部分。
  • 3分鐘說,電影《浪潮》,大學生的惡魔教室,心源學說第35期
    3分鐘說,電影《浪潮》,大學生的惡魔教室心源學說第35期德國電影對我們國內觀眾來說比較少見,據說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 《浪潮》這部電影,帶給你什麼樣的視覺震撼
    《浪潮》這部電影,帶給你什麼樣的視覺震撼在一次課堂活動中,一位老師為了講解「獨裁統治」,在一周的時間內將一個班級調教成了有著狂熱集體主義的組織,最終局面完全失控,在觀影過程中我不止一次聯想到自己的經歷,我想每個學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對權威的服從
  • 浪潮:很棒的影片,值得一看
    網友評論:如果將電影的寓意引申開來,此片講述的是對「啟蒙」的反思。一直以來,存在兩種「啟蒙」觀。一個是發軔於蘇格蘭啟蒙運動的觀念,強調個人主義,主張知識是分立的,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理性做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 電影《浪潮》
    儘管後來學院澄清,該同學並非學生會成員,但「自稱學生會會長」的行為本身,就很匪夷所思。這意思是,學生會會長,就可以高人一等,肆意妄為了?一時間,原本就槽點滿滿的大學學生會,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我想,所有人在大一入學時,大概都思考過這麼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進學生會?
  • 浪潮與禁令,關於泰國獨立電影
    Kong Rithdee是曼谷時報(Bankok Post)的記者,同時也是泰國主要的影評人之一,2010年現象網曾與他在本文談到了當時的泰國電影及泰國獨立電影的基本現狀以及他對於泰國電影的看法。現象網: 那我們就從泰國電影新浪潮開始說起吧,是你命名的吧?
  • 浪潮:導演應該是在中國學校呆過
    電影 | 浪潮2020-08-22法西斯已死?希特勒已死?人們常常喜歡說著這樣的話!這就是浪潮的活動,大家設定了標誌,規定的服裝和嚴格的紀律規則等等,文格爾從守紀律的好處說起,讓大家守紀律團結友愛,而同學們也有熱情參與這場狂熱的浪潮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