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傳播無限放大,獨裁統治能否復現,看大神用傳播學講《浪潮》

2020-12-20 小白娛樂課堂

《浪潮》這部電影的故事是講述了高中歷史老師帶著學生進行活動周課程的,他們活動周的主題是「專制獨裁的復現」。影片中文格爾老師問全班同學是否相信在現代會有獨裁統治的再現,同學們不同意,於是開展了關於這個的實驗,在實驗的不斷更進過程中,他們一步步走向「獨裁」,對當時的社會產生巨大影響,而自己卻啥也不知道。而這件事情,其實正和傳播學中的群體的傳播有著密切的聯繫。

從《浪潮》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群體的傳播、意識、規範、壓力及趨同心理、集合行為等的相關傳播學知識的映射。也能從電影中獲得一些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實驗的不斷更進充分體現群體傳播。在傳播學中,群體傳播的基本的條件是:共同關心的事;人們之間的意願協作度,也就是個人參加群體並付出努力的意願;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互動,就是所謂的群體傳播。老師和同學們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對獨裁統治是否能在現代出現的驗證,完成這一課程的教學或學習,後來實踐不斷深入,起了名字「浪潮」,大家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目標:把浪潮壯大起來。在這樣強大的動力下,全班同學共同協作,從同學們一起到處張貼浪潮海報、在蒂姆受欺負時其他之前對他漠不關心的小夥伴前來幫忙到組織訓練的比賽開始團結一致,話劇表演也和諧起來,都能充分地體現群體傳播的基本條件符合,在他們之中發揮作用。

同學們的群體意識不斷增強。馬克是個缺乏家庭溫暖的孩子,同時也缺乏歸屬感,缺乏對集體的強烈責任感,經常在比賽和話劇中出現各種問題;麗薩是個平凡的女孩,無論在長相還是成績上都要比卡羅少一些光環,不夠自信;蒂姆經常受人欺負,渴望擁有自己的朋友圈,渴望集體;文格爾老師學歷不高,在學校裡經常得不到其他同事的認可,內心自卑。各種性格和背景的人處在同一群體中,他們從一開始或厭倦或喜愛集體,逐漸形成強烈群體意識,按照老師的要求坐座位、穿統一的白襯衫,在蒂姆受到傷害時,其他之前不相干的同學都來幫忙,在集體中馬克感受到溫暖,不再出現各種不配合集體的行為;麗薩不再感到自卑;文格爾先生被人尊重、十分愉悅,在這樣集體的氛圍中,大家有了歸屬感,群體意識更加強烈。

群體規範也伴隨浪潮的實驗。同學們都穿上了白色的襯衫,做同樣的手勢才能進入教室,不穿白襯衫的人就會受到不同的對待。卡羅因為穿白色不好看,不配合集體,遭到文格爾先生的不同待遇,這為了排除偏離性意見。這都是群體所作的規範的表現呀。

同時,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也是存在的重要的。傳播學理論中信息壓力也就是一般的人通常覺得多數人的信息比少數人高,根據這種信念,單個人對多數人們的意見會持較信任的良好滴態度。趨同心理也可謂這遵從性,指的是個人希望與群體中多數意見能夠保持一個樣子的,避免孤立而遭受群體制裁的心理。在影片中,凱文不屑於文格爾老師的管教,非常憤怒地離開了課堂,後來在一起玩的朋友的勸說下,回到了浪潮,這是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的作用。卡羅不接受群體帶來的群體壓力,所以不穿白襯衫,不參與浪潮活動,在真正意識到浪潮的問題時反抗浪潮,這是沒有受到群體壓力和趨同心理的影響的結果。卡羅的弟弟因為不做浪潮設置的那個手勢,也不能進入教室,這可以看出浪潮團隊帶來很大的群體壓力,同時也看出來他們的路逐漸扭曲,不再是之前設置的美好藍圖那樣了,更像是法西斯的復原。

影片中也有集合行為的出現。當文格爾老師提出浪潮結束時,大家都不同意,出現慌亂的現象;卡羅把傳單發到比賽現場時,現場扭打一片,引起爭執。在這個實驗的群體中,文格爾老師不斷暗示同學們要增強凝聚力,提高群體意識,這是一種集體行為中的暗示,同學們覺得講話站起來、排座位都是為了集體、為了自己好,這是集體行為中的感染,然後大家一起做事情,讓自己和別人都做浪潮的手勢,這是集體行為中的模仿。蒂姆和其他小夥伴一起在各種地方張貼浪潮的圖標,並且畫在行政大樓上,沒人知道是他們做的,這是匿名性原理的體現,在沒有道德和法律約束的狀態下,很容易出現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控力的狀況,受一種「法不責眾」的心理支配,做出一些宣洩原始本能的衝動的不能負責任的行為。

總之,文格爾老師帶領學生們做實驗證明了在現代文明中也有可能出現這種獨裁統治的狀況,一個群體在不斷自我暗示中形成良好的群體的意識,對群體具有高度認同感,受到群體的感染,自覺滴進行群體的規範,規範自己的穿著和行為等,當有不同行為的時候就會被群體壓力和趨同性心理影響,要麼服從,要麼反抗,出現突發狀況時容易產生集體行為。真實的恐怖丫!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發很多,群體傳播是很容易出現的現象。我們在社會上生存,就會受到群體傳播的影響。比如:規範學生的行為、培訓機構激勵學員成長、傳銷組織等等,都有群體傳播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趨利避害,對於好的群體傳播積極深入,對於對我們有害的傳播,要儘量避免,減少群體壓力、趨同心理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傳播中不是被動的接收者,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有人說傳播學是很難搞懂的學科,我覺得並不是,在對事情的舉例子中也許就獲得了答案,你是有什麼看法呀?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傳播學的知識在其他影片的體現呢?趕緊來一起尬聊吧。

相關焦點

  • 電影《浪潮》,喚醒群體暴力行為的,也終將被「浪潮」吞噬
    電影《浪潮》的故事,由一個問題引出——「獨裁專制在德國會重演嗎?」二戰之後,德國接受民主教育,強調個性與自由,抨擊法西斯獨裁專制政府。故事發生在某所高中,男主角賴納·文格爾在「國家體制」的主題活動周中,教授「獨裁統治」的課程。他面對自由散漫的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你們認為獨裁統治在現在的德國,不可能重演,對嗎?」
  • 《浪潮》|自我、群體、社會間的平衡
    德國電影《浪潮》講述了一場從課堂實踐出發的獨裁實踐,最終因為學生的失控這個荒謬的組織以流血作為代價破滅電影背後是對了自我、群體與社會間失衡的探討。1.自我的被動與主動電影中的主人公,一個不被認可歡迎的普通教師——萊納·文格爾,在電影的開始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一個不被群體所接受的不起眼的教師。
  • ——看《浪潮》中的隱形操控
    獨裁政治、教師以及學生,三方面作為一條完整的線索讓整個故事的線條清晰明了。就這部影片來講,「內容絕對大於形式」,自然不必過於贅述電影拍攝方法,或者說怎麼樣使故事精彩的技術手段已經不是重點。不管是國內國外,只要是國家機器存在,政治就必然是個敏感詞彙。如何在這樣一種類別的電影裡獨闢蹊徑,內容和拍攝方法是能否出彩的關鍵。
  • 傳播小吃街|《傳播學教程》導讀02 傳播以及傳播學
    「【Nikki】庫利這裡對傳播的定義強調的是傳播的社會關係性,同時他也開創了界定傳播概念的社會學的傳統。而另一個傳統就是符號學傳統,書上談到的人物是皮爾士,這個人物在講符號學時還會談到。信息科學又對於傳播學有什麼樣的貢獻?(第一個小問題接下來馬上會講,這也是書上的內容,第二個小問題在講「三論」時我們會詳細說)。2.傳播與信息信息:(廣義的信息)信息科學認為信息是物質的普遍屬性,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運動形式。
  • 豆瓣高分電影浪潮,精神高壓異化之下,請拒絕做沉默的螺旋!
    ,整個學校裡狂熱分子的隊伍居然被發展到了兩百人,幸虧那個老師確實沒存什麼壞心思,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今天我們就從這部電影談起,聊聊當今社會上的一些奇怪現象很多人也許會覺得這些學生如此輕易的被洗腦是因為他們蠢,但我想說如果這樣想的話就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畢竟已經是高中生了,即使社會閱歷尚淺,但基本的三觀也已經形成,更何況全班學生都悉數中招,哪怕從概率學上說也不能用一個蠢字簡單定論
  • 聊電影——《浪潮》
    >影片根據德國小說家託德·斯特拉瑟於1981年發表的小說《浪潮》改編而來。No.2劇情回顧在一所德國小鎮的中學校園裡,一位歷史老師在講解獨裁統治的課上提出了一個問題:獨裁統治在當代社會還有沒有可能發生,學生們對此都嗤之以鼻。
  • 新傳名詞解釋全整理:集體記憶 /計算傳播學 /CMC理論
    >3.CMC理論1.集體記憶1925年,法國社會學者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將個體記憶放大至社會群體層面進行考察,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
  • 交大高分筆記2 | 《傳播學原理》傳播與傳播學(中)
    並且傳播學的很多研究,都是建立在這個分類的基礎之上的。看似簡單的內容,要引起重視哦~✰✰✰ 自我傳播,其實就是人作為個體本身,接收、處理和發出信息的過程。這種傳播是以思考為核心的,是心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
  • 《傳播學》:一本推介「傳播」價值的好書
    中國新報貴州訊(記者 劉延平)日前,中國新報記者閱讀了今年出版的《傳播學》一書,感覺不錯,現推薦給大家。該《傳播學》由張曉青和劉朝媛編撰,新華出版社印刷出版。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傳播學研究傳播過程,即傳者、媒介、受者、傳播內容、傳播效果。
  • 什麼是傳播? | 22級傳播學公益速成課精華02
    來參加愛傳播22天傳播學速成班!每周一、周三和周六名師直播授課!每周二、周四和周日社群討論鞏固!用22天的時間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傳播學,了解學科內容! 已經有1000多人都在參與的學習——22天傳播學公益速成班,目前已經進行了兩次的學習!高效學習!深入思考!確保你學有所得!趕緊上車吧!
  • 中國政府是獨裁政府嗎?
    為什麼獨裁政府一般都要搞愚民政策?原因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即讓民眾保持一種比較笨的狀態,比較容易管理和統治。比如,假設你管理100個啥也不懂的蠢人,一般情況下就是你說啥是啥,但是,如果這100個人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之人,那你就沒法這麼管了。
  • 中國對外傳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虎嗅網
    比如在1977年,時任中聯部部長耿飈在談及《北京周報》的讀者對象時還談到「《北京周報》要辦成以左派黨為對象的刊物,是給馬列主義政黨看的,而不是給各國政府看的,對象不是官方人士」。改革開放以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回歸到經濟建設上來,這同時也開啟了中國對外傳播事業的新方向。
  • 幾個案例告訴你,如何從傳播學視角看「人肉搜索」
    和「人肉搜索」屬於傳播學考點中不容易考卻不能忽略的知識點。同時,很多網絡群體是由立場接近的個體組成,一旦群體的共同情感被激發,就極易在人肉搜索中發生群體極化現象。在「姜巖死亡博客」事件中,當作為個體的網友在網絡論壇上發帖討論和譴責王菲的婚外情行為的同時,發現大多數人的看法與自己基本一致,在群體意見對於個體有著較高支持度的時候,個體歸屬感得到了極度放大,從而形成高度聚合的輿論偏向——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由此產生。
  • 《浪潮》這部電影是德國老師的一部童年的納粹電影
    這部電影開頭就講了人人腦子思想都是自己,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是非常自私的。 而他們這一代正缺少了一種凝聚一起奮鬥的目標。青春應該是每個人都忘不了的時光。在青春的時光裡,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需要集體的力量。這個時代恰好是法西斯主義時代。浪潮講的就是青春的時光人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 《浪潮》有什麼特殊含義嗎?哪些是引人反思的地方?
    一個半小時,看一場所謂獨裁的鬧劇,法西斯還會再現嗎?以前的我抱百分之百自己想太多的心態,然而浪潮給我的打擊是,法西斯的吸引人之處是你完全意識不到這是獨裁,這是專制,這只是能夠讓我們覺得生活更有意義,人人都是平等的手段,過分的集體概念,絕對的排他,卻註定會走向暴政,如果說之前的電影人工智慧,帶給我的是長時間無法平復的空洞,那麼這部浪潮,是絕對的憤怒。
  • 《傳播學教程》沒告訴你的,《傳播學新趨勢》幫你搞定!
    複試該看什麼書?這或許是很多同學最難的問題了。這個問題,比初試可真的是難多了。想當初,初試一本《傳播學教程》包打天下,最多再加上《範式》和《網傳》作為補充。可是複試就不一樣了,作為精中選精的選拔考試,複試旨在全面考察你的深度和理論掌握程度。它的要求必須要比初試要更高,難度也要更深。
  • 恐怖至極的人性實驗,改變一個人只需5天,幾分鐘帶你看《浪潮》
    好好想一想,接著往下看這就是今天要說的電影《浪潮》真實的故事發生在美國,一位老師讓學生切身體會法西斯主義,感受其的魅力,還有恐怖!這部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德國一所大學,在一門名為獨裁政治的課題裡巧合之下引起的法西斯主義再現事件。
  • 從媒體融合與傳播主體多元化共構看傳播學本科課程改革
    人類大約用了3萬多年時間從語言時代走進文字時代,又用了大約三四千年時間走進印刷時代,用了幾近四個世紀的時間走進大眾傳播時代,而步入網絡傳播時代卻只用了不到百年的時光。若引用傳播學者威廉斯的24小時人類濃縮史,則20世紀的傳播技術發展只用了24小時的最後幾分鐘。
  • 電影賞析《浪潮》:浪潮,撲面而來又消逝而去
    甘塞爾藉助一個「浪潮」積極分子的話作了回答:極權組織提供了「平等」的幻象。「這幾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誰最漂亮,誰成績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讓我們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環境都不重要,我們都是一場運動的一分子,『浪潮』讓我們的生活重新有了意義,給了我們一個可以為之奮鬥的理想。」 甘塞爾還進一步指出,納粹現象是左翼思潮下的產物。
  • 傳播學帶讀43丨傳播的特殊類型4:政治傳播
    主流媒體也在有意識地吸引和引導青少年群體參與政治傳播活動,如國慶70周年前夕,主流媒體通過漫畫等形式將國家形象擬人化、「愛豆化」,塑造出名為「阿中」的偶像形象,引發青少年群體中「飯圈女孩」的積極響應。後真相時代,真相併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次要了,網民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覺,只願意關注想看、想聽的東西。 在政治傳播中,後真相意指一系列有意或無意遮蔽事實、掩蓋真相的社會現象。包括虛假信息、信息的選擇性發布,個人的選擇性接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