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遍布華夏大地的犀牛是怎麼滅絕的?這個才是它絕跡的真正原因

2020-12-17 長歌知歷史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中國大地上從北到南,曾經遍布犀牛

很多人不信是因為犀牛是熱帶動物,一說到犀牛,我們想到的就是非洲大草原;完全聯想不到中國。

而且事實也是這樣,一方面,中國的氣候不適合犀牛生存,另一方面在中國境內確實也已經沒有野生犀牛了。

所以在我們現代人的印象裡,中國是沒有本土犀牛的。

但是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種種證據表明,犀牛的足跡曾經遍布中國大地。

氣候可能是大部分人覺得中國不適合有犀牛的主要原因,雖然確實如此,但是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果我們站在地球生命的時間尺度上來觀察,地球上的氣候是一直都在變化的;

想必大家對於冰河時期並不陌生,我們一般稱它們為大冰期;

它就是氣候變化的一個極端表現,很多人覺得大冰期距離我們很遙遠,但事實並非如此;科學研究表明,地球自誕生以來到現在,至少已經經歷過五次大冰期了;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我們稱之為第四紀大冰期,這個第四紀大冰期離我們到底有多近呢?答案就是它現在仍然在進行當中,而我們這個時期剛好正處於第四紀大冰期比較暖和的一個階段。但是即使是如此,我們這個階段的氣候依舊在不斷的變化,這樣我們就能很容易理解氣候變化是怎麼回事了。

話題回到中國,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距今8000~3000年的時候中國華北地區正處於一個氣候適宜階段,那個時期的熱帶和亞熱帶植物的生長範圍都會向北延伸。

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中科院院士竺可楨就曾研究過中國古代的氣候變化;

根據他的研究,在近5000年間,中國的仰韶和殷商時代就是中國的溫和氣候時代,當時的西安和安陽地區就有著豐富的亞熱帶動植物種類。

那個時期的氣候為犀牛的生存創造了條件,因此當時的犀牛在中國曾一度非常的繁盛,甚至在殷商時代達到了巔峰數量。

在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會經常看到殷王打獵捕獲犀牛的記載。這裡的「兕」便就是古代對犀牛的一種稱呼;可以見得殷王除外捕獵時,經常能獵到犀牛,有時候少則一頭,多則五六頭,最多的時候竟一次性捕獲了四十頭。

就算放到現在我們捕魚捕鳥,一次性能抓到四十頭都算是很大的收穫了,更何況是犀牛這種大型動物;由此可見,當時的犀牛在商代時候曾有多繁榮。

除此之外,古代書籍中對於犀牛的記載也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包括出土的各種文物物件都有很多是犀牛的造型;可以見得犀牛在當時是一種很常見的動物,也佐證了犀牛種群曾在中國廣泛存在過。

那麼曾經在中國繁衍生息得如此繁盛的犀牛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呢?

這件事說來我們現代人其實背了很多的鍋,很多人認為中國犀牛是被我們現代人捕殺滅絕的;但實際上,氣候變化是導致犀牛在中國絕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才是捕殺,而這個捕殺能追朔到殷商時期。

首先,在公元500年前後,中國黃河以北的氣候就開始明顯變冷了,於是該地區的犀牛種群也開始逐漸向南遷移。

到了唐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地區已經開始非常寒冷,完全不適合犀牛生存了;

當時在長安附近的園林中就養著一隻從海外進貢過來的犀牛,但是在某一年的冬天裡,這頭犀牛卻被活活凍死了。

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還專門為這頭犀牛作了一首詩,詩的名字叫《馴犀》,詩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飲冰臥霰苦蜷局,角骨凍傷鱗甲縮」,可見當時在長安地區都已經不適合犀牛生存了。

再到公元1050年前後,黃河以南一直到長江流域的氣候也開始變冷,就連廣西境內都不適合犀牛生存了。

在《太平寰宇記·嶺南道》一書中曾這樣描寫當時的鬱(yù)林州(今廣西玉林市):「犀牛有角在額上,其鼻又有一角,食荊棘。冬月,掘地藏身而出鼻。」

說的就是由於當時天氣太冷,犀牛自己就在地上挖個坑然後把身子埋進去,只露了個鼻子呼吸

除了氣候變化這種不可抗力因素,犀牛的另外一個敵人,那就是我們人類

即使放在現在,犀牛角因為其價值不菲且珍貴,很多地區的犀牛也已經開始變成了瀕危物種。

但是當時古人獵殺犀牛最初的原因卻不是因為犀牛角,而是它的皮革。

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鐵甲還沒有興起,犀牛的皮革則成了當時製作盔甲的上等材料,能夠擁有一副犀甲是讓各國兵將都羨慕不已的事情;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軍隊對犀甲的需求量是非常之大的,因此人們對犀牛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捕殺;

而犀牛本身就是一種生殖率極低的動物,一頭犀牛的孕期有400到550天左右,且每次只產一崽,這就讓犀牛數量急劇下降。

到了西漢晚期,陝西關中一帶的犀牛幾乎已經絕跡了;然而物以稀為貴,在犀牛數量極具銳減以後,犀牛角也開始逐漸變得昂貴起來。

人們常說的『竹木牙角』四大雕器中的「角」指的就是犀牛角;

犀牛角雕逐漸成為了當時貴族和王族們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到了宋朝開始,犀牛角開始有了可以入藥的記載,這就使得犀牛角變得更加的珍貴了。

到了清朝,更是開始把犀牛列為官府私有財產,只有官府的人才能捕殺,這可不是為了保護犀牛,相反官府反而比私人更加沒有節制的獵殺犀牛;因為這些犀牛角大部分都進貢給個上級官員和皇上了,成為了地方官員升官發財的鋪路石。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左右,犀牛就幾乎已經在中國絕跡了。

據中國中科院獸類教授王應祥教授的調查:「中國的最後一隻本土犀牛,應該是在1957年在雲南江城北捕殺的。」

而現如今的我們,已經很難想像中國曾經存在過犀牛這樣一個事實了。

相關焦點

  • 犀牛——從北到南,我也曾生活在中國
    今天是犀牛日,我們就從犀牛開始吧:我家門口有犀牛三千多年前犀牛曾遍布華夏,不僅產犀牛,還數量多、品種多,我們的祖先是那個年代「最懂犀牛的人」。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在野外遇到犀牛是很平常的事情,大約相當於今天在田野裡遇到兔子。華夏先民們在生存鬥爭中也曾捕獵過犀牛,雖然那時沒有狩獵禁令,不過由於當時人煙稀少、捕獵工具又非常原始,對犀牛的生存繁殖不會造成影響。
  • 一些已經絕跡的動物為什麼會再次出現?
    華南虎是於1994年被宣布野外滅絕的,早在20世紀以前,華南虎的足跡並不僅限於華南地區,而是遍布我國華東、華南、西南以及華中地區的山林之中,保守估計在20世紀的四十年代,我國野生華南虎的數量還有4000頭左右,因為在50年代,我國每年虎皮的交易量就達上千張。
  • 象犀古代曾遍布嶺南
    這些動物2000多年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廣為分布,但今天已經絕跡。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曾經撰文指出,象在南方滅於唐,在兩廣滅於宋;鱷則歷唐到清才滅絕;孔雀命運亦然。他曾指出,中國象的分布區向南退縮非常明顯。在《孟子》中還有記載:「周公相武王……驅虎豹、犀、象而遠之」,晉文公重耳回國時也對楚王說:「羽、毛、齒、革,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 君之餘也。」
  • 曾和我們祖先朝夕相處的犀牛,為何再難覓其蹤影,或和此原因有關
    在我國,在中部中原,曾有大量的犀牛出現,而且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曾和這些犀牛朝夕和平相處,萬物和諧相處。但是為何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再也難見其蹤跡,而且到了1957年的時候犀牛幾乎是已經滅絕了,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戀愛的犀牛們——黑犀牛西非亞種滅絕,發舊文紀念。
    這個性感的嘴唇也是黑犀區別白犀最顯著的特徵。黑犀體細胞有84條染色體,而不是其他犀牛的82條,這也讓它成為染色體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 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有科學家曾目擊三隻雄黑犀為一隻雌犀而大打出手。相比來說,白犀要彬彬有禮的多,它們雄性間的爭鬥更多的是一種表演,真正用角互相碰撞決鬥的情形不到四分之一。印度犀則要殘暴的多,被雌犀叫聲吸引而來的雄犀牛往往會打得頭破血流,與大家的想像不同,真正造成傷害的不是角,而是對方的門牙。    一番辛苦,雄犀牛最終把雌犀牛追到手,真正的交配開始了。交配過程往往長達一小時多,一天可以交配數次。
  • 披毛犀,如此龐大的犀牛,還有自身保暖的皮毛,究竟是怎麼滅絕的
    當今時代,很多人都知道,犀牛的毛被是非常的稀少,有的是直接沒有,皮糙肉厚,一直以來都是以一種笨重的樣子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犀牛的種類也是特別的多。後來經過人們的不斷發現的活化石,還有發現很多和犀牛一樣的犄角,不斷地研究發現,這些帶有毛被和犀牛一樣的動物,竟然是犀牛的另一種類。
  • 犀牛瀕臨滅絕,竟然是因為這個……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去世(圖片來源:央視網)剛剛過去的世界犀牛日(9月22日),讓我們不由得又默默悼念一次北白犀蘇丹。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全世界現存的6種犀牛,除南白犀境遇稍好外,其餘全部處於滅絕的邊緣。
  • 已經滅絕的十大野生動物—中國篇
    在中國僅分布於海南島,已經絕跡。國外分布於寮國、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二:新疆虎(1916年,中國)是我國虎種的五個亞種之一。根據記載最初是從博斯騰湖附近獲得它的標本。由於森林破壞,種群迅速減少。人類最後一次發現新疆虎是在1916年,在這以後的數十年間,科學工作者曾多次尋找過它們的蹤跡,但始終在也沒發現過。
  • 2000多年前,犀牛活躍在九州四海,如今卻難覓蹤跡,真相令人唏噓
    印證文獻3:陝西岐山、扶風出土的卜骨中,仍舊不乏有犀牛骨骼作原料的刻辭。《逸周書.世俘篇》中曾提及周武王打獵,獵物豐碩,帶回「犀十有二」,也就是12頭犀牛。這句話應該不用翻譯了,楚國的這個地方(雲夢澤)真是令人心馳神往啊,犀牛和麋鹿竟然「滿之」,可見生態環境之原生態。這句話從側面印證了在我國古代的長江流域,犀牛也並不罕見。
  • 讀《山海經》才知道,兕其實並不是犀牛而是這個,原因是這樣
    讀《山海經》才知道,兕其實並不是犀牛而是這個,原因是這樣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犀牛和大象三種生物,有很多人認為兕就是犀牛,其實並不然。如果兕就是犀牛的話,那麼為何作者要分別提到犀和兕呢?這顯然不符合常理。那麼兕這種動物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山海經中的其他記載。在《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身,一角。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兕確實存在於作者筆下,在舜帝墓葬的東面,湘水南畔,生活著一群兕,其形狀像牛,身體呈青黑色,長著一支角。
  • 消失近90年、絕跡40年的動植物重現我國,滅絕生物再現是啥原因?
    在2008年的時候,該生物就已經被認定為瀕危物種,而這次在蘭州能夠發現它的存在,是什麼原因呢?可能也是跟我國生態環境存在一定的關係。根據科學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蘭州的森林覆蓋面積已經回升到了287.39萬畝,覆蓋率15.5%。所以是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 所以才出現的,當然本身來說,這種生物並沒有被認為滅絕,這裡大家不要誤解。
  • 被稱為「西伯利亞獨角獸」的犀牛其實壽命很長,卻因為環境而滅絕
    一項新研究稱,一隻綽號為「西伯利亞獨角獸」的巨大毛茸犀牛的壽命比以前認為的要長得多,並與人類一起走過地球。這種犀牛會讓大家聯想起來我們常提到的那種童話故事裡面王子的座駕獨角獸,但是這個「獨角獸」不是童話故事裡面的那種。這種巨大毛茸茸的犀牛可比想像中的獨角獸要大得多。
  • 永別了,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牛,這個和善卻孤獨的物種真的要...
    姚明去看過它曾經,它是這個世界上最出名的犀牛,自此,世界上只剩下蘇丹一隻雄性北白犀,和他女兒、外孫女了,而且三隻均無法自然生育,這個和善卻孤獨的物種走向滅絕真的要來了。我們該給後臺怎麼講述動物的故事?野生動物非法貿易、人類對天然棲息地的侵佔、環境汙染、傳播外來入侵物種……都是導致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原因之一。
  • 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盤點那些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
    「像低齡的1到2齡的解放眉足蟹也遭到了很大的傷害,使得整個種群面臨滅絕的危險,而且它對生態環境是有修復作用的,所以儘管美味,還是建議大家,不要去採挖。」周麗青說。  【渡渡鳥】  英文名字:Dodo,因為這種鳥不會飛,所以不知道是哪個人類把它抓起來給吃了,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僅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被認定的國鳥,在被人類發現後的短短70年時間裡,已經徹底絕跡,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  渡渡鳥的樣子比較肥胖,看上去傻傻的,不會飛,只能跳著走,所以也被叫做「笨鳥」。
  • 5種人為原因導致滅絕的動物,第3種曾經數量眾多
    馬德拉大白鳳蝶,一種與大白蝶很相似的蝴蝶,它們曾經遍布於歐洲、非洲和亞洲,因建築用地引起棲息地的減少和農業灌溉引起的汙染等因素,導致馬德拉大白鳳蝶滅絕了。金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種,在1966年首次發現,金蟾蜍曾大量存在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中一片狹小的熱帶雨林地帶,由於環境汙染、全球變暖以及棲息地被破壞,金蟾蜍在1989年就開始滅絕了。
  • 眼睜睜看著最後一隻夏威夷金頂樹蝸死亡 「世界滅絕動物墓地...
    北方白犀牛  根據拯救犀牛國際基金會信息,北白犀曾一度漫步於查德、蘇丹、烏幹達、剛果和中非共和國的部分地區,直到1960年還有超過2000頭。  不光是北方白犀牛,中國本土的動物金貓也面臨滅絕風險。
  • 眼瞅著就要滅絕:史上最怪異犀牛集合
    9月22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犀牛日」,如今,犀牛這一古老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圖自Google但在歷史上,它們的數量也曾盛極一時,出現過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種類,其中不乏有長相奇特的。
  • 只因為好吃,它們被人們吃至滅絕,圖三數量曾有五十多億
    只因為好吃,它們被人們吃至滅絕,圖三數量曾有五十多億斑驢,是平原斑馬的亞種之一,曾經生活在非洲南部地區,在當地因為肉質美味以及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斑驢被視為肉食來源的主要對象,但真正使斑驢走向滅絕的是歐洲殖民者對斑驢的瘋狂捕殺行為。
  • 中國犀牛消亡史:5000年來,我們都滅絕了什麼?
    那時候,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遍布著貘、犀牛、水鹿、亞洲象等各種如今僅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才出現的動物,3000多年前的商王和商人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甲骨文中留下的,將是一場有關中國古代生態演變的物種哀歌。
  • 它是犀牛中的特例,鼻子上長出兩隻角,如今地球上僅剩30頭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但是有許多野生動物沒有出現在我們國家,例如野生犀牛。犀牛是自然界辨識度最高的一個物種,因為它的鼻子上一般會長出一個又大又尖的角,這個角成為了犀牛的象徵。大多數有角的動物都會長出兩隻角,但是幾乎所有的犀牛都只長出一隻角,而且還長在鼻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