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從北到南,我也曾生活在中國

2020-12-17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從早期的象形文字,到巖畫和壁畫、再到陶瓷、青銅器、石器、玉器、書畫以及其他物器上,存著大量的動物形象和動物圖案。這些由人創造的動物文物,可能源自於真實的客觀反映,也可能寓寄了頗多情感,既反映了文化史,也反映了自然史、對動物的馴養史。這些動物文物的脈絡,根植於人類動物觀念的變化,也源於環境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映射著不同文明的演替,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想透過博物館動物文物系列,走進歷史中的自然,也用自然的眼光去重新發掘歷史。

今天是犀牛日,我們就從犀牛開始吧:

我家門口有犀牛

三千多年前犀牛曾遍布華夏,不僅產犀牛,還數量多、品種多,我們的祖先是那個年代「最懂犀牛的人」。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在野外遇到犀牛是很平常的事情,大約相當於今天在田野裡遇到兔子。華夏先民們在生存鬥爭中也曾捕獵過犀牛,雖然那時沒有狩獵禁令,不過由於當時人煙稀少、捕獵工具又非常原始,對犀牛的生存繁殖不會造成影響。安陽殷墟被動物學家們視為古代中國犀牛活動範圍的北界,甲骨文卜辭明確記載殷王曾「焚林而獵」,捕獲犀牛71頭,戰國之前,犀牛分布的記載集中於東部地區,戰國之後犀牛數量由於捕殺大量減少。犀牛減少的其中一個原因為冷兵器時代犀牛皮革用來製作鎧甲。《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

我最好看,不許反對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人說商代開創了歷代帝王的好酒風氣,從此用珍稀材質製成酒具也成了時尚。《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中著名的象牙筷子故事中提到過: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硎,必將犀玉之杯。——大概意思是說:當年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見了覺得害怕。因為箕子認為,用了象牙筷子,必然會不用陶杯,改用犀角做的杯子。

可見那時身居中原的統治者們對犀牛大象並不陌生。

這頭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就是酒器,1963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豆馬村,這裡是屬於茂陵園區,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出身不凡,很可能本是茂陵陪葬,茂陵的主人是我們熟悉的漢武大帝劉徹。

圖案精美程度已詞窮,我們來說說它的出身,它究竟是什麼犀?

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的犀牛按地域分成非洲犀牛和亞洲犀牛,非洲犀牛又分為黑犀:

黑犀牛—嘴部是尖的,習慣吃樹葉

IFAW/B. Hollweg

和白犀:

白犀牛——體型更大,嘴寬更方便吃草

IFAW

為什麼白犀不太白,黑犀也不太黑?→犀牛醫生有話說——犀牛為什麼讓我如此著迷?

亞洲犀牛:

印度犀:

更多→英雄母親和一個國家公園的前世今生

另外兩種生活在亞洲的犀牛是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我國有記載的最後一頭犀牛就是爪哇犀牛,1922年我國的最後一頭犀牛被殺,此後再也沒人在我國境內見到過活的野生犀牛,目前全世界爪哇犀已不足百隻。蘇門答臘犀牛稍微好一些,據估計野外也不過200多隻。

說回這隻銅犀牛,不同於獨角的印度犀、爪哇犀(雌犀牛沒有角),它有兩支角。這透露了它的出身——是一頭蘇門答臘犀。

蘇門答臘犀牛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有毛犀牛,一身棕色長毛,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它們是已經滅絕的披毛犀後代。

我最萌,反對無效

——成都鎮水石犀

如果上面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見到了下面這位,一定會拱拱手叫聲爺爺(如果它手抬得起來的話),不管是體型還是年歲都是擔得起的。

圖片來自網絡

這尊石犀的外形十分巨大,長3.3米,寬1.2米,高1.7米,重達8.5噸。略尖的頭部有一道突起,就像是上下頜的分界,腮部還繪有捲雲紋;身體兩側繪有大小不一的祥雲狀花紋;四隻腳均刻有蹄;屁股和尾巴也是稜角分明。不過這個龐然大物,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其實是圓墩墩的大屁股,憨態可掬的外形,人送外號「萌牛牛」。

「萌牛牛」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經挖掘後引發了國內考古界的重大關注,這是我國西南地區出土的體型最大,時間最早的石刻藝術品,很好的彌補了大型石雕在西南地區的空白。出土之時,前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現場查看並感嘆:「(石犀)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雕塑史。」

雖然由於年代久遠,這尊「犀牛爺爺」是雙角還是單角都已經不可辨認,品種更是無法辨別,專家們也僅能從紋飾推斷它大約誕生於戰國。

這讓很多人把它和李冰治水聯繫起來。

李冰,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家,秦昭襄王末年入川為蜀郡郡守,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從此後,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李冰的到來,為成都帶來一個完整而科學的水利體系,平息了長期威脅成都的水患,也讓都江堰成為了世界上唯一具有兩千多年歷史而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不僅如此,李冰治水也留下了許多神秘的傳說。其中,關於石犀的傳說,更是流傳到了今天。

有一個傳說

據說李冰踏上水患頻發的成都平原時,曾下令只做了五頭石犀,一方面作為水尺衡量水位;另一方面是將它們定義為鎮水神獸。由於千年前的科技水平限制,人們往往把降服水患的希望寄託於「神物」身上,認為它們可以守護一方平安。

那麼,為什麼是犀牛呢?

《太平御覽》八百九十錄《南越志》說:「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

古人覺得犀牛有一種分水能力,故號靈犀。因為犀牛的角長在鼻子上,下水遊泳時,如果速度夠快水波會向兩邊明顯分升,就好像是主動在劈波分水浪一樣。

然而,今時今日我國境內的犀牛也只留下了這些不可辨認傳說以及史籍中的記載,和這些文物了,隨著氣候轉冷,人口和耕地面積增加,人們對犀牛的獵殺最終導致了犀牛的一步步退卻。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領土已經縮小到陝西渭南,漢水上遊至淮河長江流域漢朝(前202—220年)中原大地的本土犀牛已經全部消失了。唐朝(618年—907年)中國犀牛隻分布在湖南、廣西、四川、青海、湖北、廣東等地區。明朝(1368-1644年)只剩下貴州、雲南有中國犀牛生存的空間。清朝(1644年—1912年)也就只剩下雲南有中國犀牛的存在了.清朝,官方打獵犀牛獲角,犀牛為升官發財鋪平道路。公元20世紀初,犀牛在中國所剩無幾。公元1922年之後,犀牛在中國消聲覓跡。全球的犀牛數量岌岌可危。讓人與動物共享生命之美

相關焦點

  • 曾遍布華夏大地的犀牛是怎麼滅絕的?這個才是它絕跡的真正原因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中國大地上從北到南,曾經遍布犀牛很多人不信是因為犀牛是熱帶動物,一說到犀牛,我們想到的就是非洲大草原;完全聯想不到中國。而且事實也是這樣,一方面,中國的氣候不適合犀牛生存,另一方面在中國境內確實也已經沒有野生犀牛了。
  • 中國江北首隻南非雙角白犀牛在濟南繁育成功 健康狀況良好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近日成功繁育出一隻南非雙角白犀牛,這在中國江北地區尚屬首例。 王瑤瑤 攝   中新網濟南10月20日電 (王瑤瑤)濟南野生動物世界近日成功繁育出一隻南非雙角白犀牛,這在中國江北地區尚屬首例。記者20日實地探訪了解到,小犀牛已經吃到母乳,目前健康狀況良好。  據濟南野生動物世界動物管理部副部長苗慶琪介紹,小犀牛母親「朵朵」於17日凌晨0時30分出現異常走動、頻繁起臥等行為。
  • 獨角獸,是減肥成功的犀牛嗎?
    根據地理歷史學家文煥然的研究,上古時期,犀牛在中國的分布相當廣泛,從戰國到宋代,犀牛數量明顯下降,分布地從東向西,自北向南急劇「退潮」,直至清末,最後的犀牛種群在雲南滅絕。生活在中華文化中心的人,除了極少機會的進貢,或出使遠方,已經無法見到犀牛。
  • 海南島曾是大型動物的樂園,熊貓、大象、犀牛、華南虎等野獸雲集
    臨滄南滾河保護區的野生亞洲象但海南島全境都是熱帶,擁有茂密的熱帶雨林,為什麼沒有野象?而瓊州海峽平均水深只有44米,最大深度也才114米,所以當時瓊州海峽的海底都露出水面,成為一座陸橋,生活在雷州半島的亞洲象可以通過陸橋進入海南島。後來氣溫回升,海平面上升,就被隔絕在海南島上。海平面上升下降的情況在冰河時期反覆發生了數次。已有化石證據表明海南島史前時期有大象生存,而且不僅有大象,還有老虎、犀牛、猩猩甚至大熊貓。
  • 書店測評︱向上的犀牛
    書店測評︱向上的犀牛 澎湃新聞記者 石偉傑 2016-01-11 13:24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犀牛消亡史:5000年來,我們都滅絕了什麼?
    隨著氣候轉入寒冷期,中原地區的先人們發現,原來在河南等中原地帶廣泛存在的犀牛、大象等動物逐漸退出黃河流域、開始南遷,對此《呂氏春秋·古樂》和《孟子·滕文公下》將其表述為周武王「驅虎、豹、犀、象而遠之」,但這些大型哺乳動物的南遷,實際上僅僅依靠人力是做不到的,其南遷的背景,是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第一個寒冷期的到來。
  • 戀愛的犀牛們——黑犀牛西非亞種滅絕,發舊文紀念。
    它們的個頭也是現存犀牛中最小的,最大的體重不超過1000千克,肩高只有1.3米左右。與非洲犀牛一樣,蘇門犀也有兩隻角,而且與黑犀一樣,它們也有「性感」的上唇。    野生蘇門犀目前只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的高海拔雨林中生活。
  • 白犀牛與黑犀牛
    黑犀,它們的體表顏色實際上更接近於灰白色,這個名字一般被用來區別於白犀,事實上這兩種犀牛的區別不在於顏色。白犀牛為食草動物,又名白犀、方吻犀,是現存五種犀牛中個頭最大的,體形僅次於大象,共有兩個亞種。其中北方亞種主要分布於非洲東部和中部的烏幹達和尼羅河上遊,南方亞種主要分布於南非,約有20,170頭野生白犀,是數量最多的一種犀牛。
  • 《犀牛》:大潮中奔跑
    突然之間,犀牛靜默了三秒的樣子,突然奔跑了起來,先是跑到它休息的棚裡,又快速地跑出來,撞擊著一處掛著銅鈴的矮門,鈴聲丁零零地響了起來,只見它繞著這條路線來回狂奔了四次,才又停在了水窪邊。我和幾位小朋友使勁為它鼓掌,心裡想,動物園有平靜的假象,也有真實的天性。這笨重粗獷的犀牛奔跑揚起的風沙和陷入泥潭中滿足的神態,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性格表現。
  • 奚牧涼:丟勒的《犀牛》
    而在有文化的歐洲人看來,這隻犀牛還身攜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古羅馬作家普林尼的《自然史》,也曾提到過犀牛這種動物,它們曾經是古羅馬圓形劇場中的明星,但在其後逾千年的時間裡,它們又在歐洲銷聲匿跡。再次與犀牛相逢,對於身處文藝復興熱潮之中、提倡恢復古典文化傳統的歐洲人而言,仿佛天降的幸事,他們將這隻犀牛視作了古典文化切實可靠的重要證據。
  • 2000多年前,犀牛活躍在九州四海,如今卻難覓蹤跡,真相令人唏噓
    印證物品1:山東曾出土一批商末青銅器,其中很出名的一隻,造型就是野生犀牛。這隻以犀牛為原型的青銅器,細節非常寫實,比如額角、鼻角、尖尖聳立的犀牛的耳朵、三個趾瓣的大足,如果不是常見動物,是不太可能憑空想像出這些細節的。
  • 曾和我們祖先朝夕相處的犀牛,為何再難覓其蹤影,或和此原因有關
    在我國,在中部中原,曾有大量的犀牛出現,而且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曾和這些犀牛朝夕和平相處,萬物和諧相處。但是為何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再也難見其蹤跡,而且到了1957年的時候犀牛幾乎是已經滅絕了,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認識了這種犀牛200年,我們還不知道它吃什麼
    1793年,一頭遊蕩在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犀牛被獵殺,西方分類學者才第一次得知,在遙遠的東方居然也生活著雙角犀。犀牛頭骨,左下為蘇門答臘犀。由此看來,用犀牛皮製作盔甲在地處淮河流域的宋國已很流行,犀牛皮的成本甚至要比丹漆低不少,當時的野生犀牛種群規模應當還較為龐大。今天的中國境內已沒有犀牛種群,而現存的5種犀牛隻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氣候變化帶來了犀牛的消退:商周時期的中國氣候,應當比今天更為溫暖溼潤,隨著氣候變化,犀牛的棲息地也逐漸萎縮乃至和中國無緣。
  • 《寒冷的高山有犀牛》看的我熱淚盈眶,雲南很美也很窮
    這部影片紀錄了幾個生活在雲南昭通犀牛村的孩子們艱難的求學之路,演員柯藍在投資做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時曾表示希望能夠讓人更懂得、也更珍惜當下的生活,不畏艱難。影片傳達了人類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依舊向上的正能量,影片通過寥寥幾句對白和無聲的跋涉卻展現著極強的堅韌和頑強。
  • 史書中頻繁出現的犀牛,如今為何一隻都找不到了?
    後來隨著金屬的大量使用,以及犀牛數量的銳減,犀甲才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從當時犀牛皮可以用來造鎧甲來看,中國在當時的犀牛數量無疑是相當多的。但是現如今,中國國內再也找不到一頭原生的犀牛了。因為犀牛滅絕的時間太早,犀牛還沒有來得及被列為保護動物,就已經徹底從國內野外消失了。滿打滿算,犀牛滅絕到現在已經有上百年的時間。
  • 經典劇本推薦丨《戀愛的犀牛》:愛她,是我做過的最好的事
    《戀愛的犀牛》,這部劇從1999年首次公演開始,已經在中國創下了小劇場話劇的演出紀錄,被譽為「年輕一代的愛情聖經」,很多著名演員,例如郭濤、吳越、郝蕾、段奕宏、齊溪……都曾出演過這部話劇。或者只是來自你心裡的渴望,月經周期帶來的騷動,他房間裡剛換的燈泡,他剛吃過的橙子留在手指上的清香,他忘了刮鬍子刺痛了你的臉……這一切作用下神經末梢麻酥的感覺,就是所說的愛情……馬路:有的犀牛生活在乾燥而開闊的草原地帶,有的犀牛則喜歡棲息在濃密的森林中,他們吃的食物也不同,有的喜歡吃草,有的喜歡吃樹葉
  • 社長專訪|感恩共識-粵音社 犀牛公社
    犀牛公社目前,犀牛公社不僅是校園愛心傘、五四巡禮、埃塞克彩色跑等活動的校園承辦方,也是TEDx、Junior Achievement(青年成就)等一些公益組織的長期服務組織。首先我覺得身為一名廣東人,我有義務在他鄉為宣揚粵港文化出一份力;其次是有我的好朋友的支持,他們是我的後盾;最後是為了更好鍛鍊自己的能力。2.    又是為什麼選擇做犀牛公社的第一任社長?一開始是一個朋友找我商量創立這個社團並且希望我來做社長,我也想過會不會和粵音社有衝突,但我是個比較有野心的人吧,想挑戰下自己,於是就這樣了。
  • 犀牛小型挖掘機推薦,犀牛重工XN150-9挖掘機全解
    中國路面機械網小編為你推薦,犀牛挖掘機產品犀牛重工XN150-9挖掘機。犀牛重工XN150-9挖掘機是用戶反饋比較好的挖掘機,了解更多犀牛重工XN150-9挖掘機性能特點請跟隨小編的腳步往下看。犀牛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知名品牌,旗下所生產的犀牛重工XN150-9挖掘機噸位在5-13噸屬於小型挖掘機,屬於通用型挖掘機,適用於多種作業方式,鏟鬥為反鏟,其中特點是前進向上,強制切土。整機工作質量(kg)為12800,額定鬥容(m³)為0.6 m3,額定功率(KW/rpm)為84kW/2400rpm。
  • 南非盜獵犀牛行為依舊猖獗
    新華網開普敦5月10日電(記者高原)南非政府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今年頭4個月裡,全國共有393頭犀牛被獵殺,比去年同期多62頭。輿論認為,這表明儘管南非政府加大了打擊力度,但獵殺犀牛的犯罪行為沒有被遏止住。南非環境部長莫萊瓦在行政首都普利托利亞舉行的媒體吹風會上說,位於南非東北部的克魯格國家公園是獵殺犀牛行為最猖獗的地區。
  • 再遇《戀愛的犀牛》,才明白孟京輝選擇樓蘭的原因
    在這份名單中,有林兆華的《絕對信號》、有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當然還有中國先鋒戲劇代表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孟京輝的藝術之路:融入生命的執著孟京輝,喜歡話劇的一定不陌生,他被譽為是中國先鋒戲劇的代表人物,也是當代本土戲劇力量的推動者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先鋒是顯著的標籤,而他的經典作品《戀愛的犀牛》又是先鋒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