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從早期的象形文字,到巖畫和壁畫、再到陶瓷、青銅器、石器、玉器、書畫以及其他物器上,存著大量的動物形象和動物圖案。這些由人創造的動物文物,可能源自於真實的客觀反映,也可能寓寄了頗多情感,既反映了文化史,也反映了自然史、對動物的馴養史。這些動物文物的脈絡,根植於人類動物觀念的變化,也源於環境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映射著不同文明的演替,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想透過博物館動物文物系列,走進歷史中的自然,也用自然的眼光去重新發掘歷史。
今天是犀牛日,我們就從犀牛開始吧:
我家門口有犀牛
三千多年前犀牛曾遍布華夏,不僅產犀牛,還數量多、品種多,我們的祖先是那個年代「最懂犀牛的人」。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在野外遇到犀牛是很平常的事情,大約相當於今天在田野裡遇到兔子。華夏先民們在生存鬥爭中也曾捕獵過犀牛,雖然那時沒有狩獵禁令,不過由於當時人煙稀少、捕獵工具又非常原始,對犀牛的生存繁殖不會造成影響。安陽殷墟被動物學家們視為古代中國犀牛活動範圍的北界,甲骨文卜辭明確記載殷王曾「焚林而獵」,捕獲犀牛71頭,戰國之前,犀牛分布的記載集中於東部地區,戰國之後犀牛數量由於捕殺大量減少。犀牛減少的其中一個原因為冷兵器時代犀牛皮革用來製作鎧甲。《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
我最好看,不許反對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人說商代開創了歷代帝王的好酒風氣,從此用珍稀材質製成酒具也成了時尚。《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中著名的象牙筷子故事中提到過: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硎,必將犀玉之杯。——大概意思是說:當年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見了覺得害怕。因為箕子認為,用了象牙筷子,必然會不用陶杯,改用犀角做的杯子。
可見那時身居中原的統治者們對犀牛大象並不陌生。
這頭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就是酒器,1963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豆馬村,這裡是屬於茂陵園區,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出身不凡,很可能本是茂陵陪葬,茂陵的主人是我們熟悉的漢武大帝劉徹。
圖案精美程度已詞窮,我們來說說它的出身,它究竟是什麼犀?
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的犀牛按地域分成非洲犀牛和亞洲犀牛,非洲犀牛又分為黑犀:
黑犀牛—嘴部是尖的,習慣吃樹葉
IFAW/B. Hollweg
和白犀:
白犀牛——體型更大,嘴寬更方便吃草
IFAW
為什麼白犀不太白,黑犀也不太黑?→犀牛醫生有話說——犀牛為什麼讓我如此著迷?
亞洲犀牛:
印度犀:
更多→英雄母親和一個國家公園的前世今生
另外兩種生活在亞洲的犀牛是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我國有記載的最後一頭犀牛就是爪哇犀牛,1922年我國的最後一頭犀牛被殺,此後再也沒人在我國境內見到過活的野生犀牛,目前全世界爪哇犀已不足百隻。蘇門答臘犀牛稍微好一些,據估計野外也不過200多隻。
說回這隻銅犀牛,不同於獨角的印度犀、爪哇犀(雌犀牛沒有角),它有兩支角。這透露了它的出身——是一頭蘇門答臘犀。
蘇門答臘犀牛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有毛犀牛,一身棕色長毛,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它們是已經滅絕的披毛犀後代。
我最萌,反對無效
——成都鎮水石犀
如果上面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見到了下面這位,一定會拱拱手叫聲爺爺(如果它手抬得起來的話),不管是體型還是年歲都是擔得起的。
圖片來自網絡
這尊石犀的外形十分巨大,長3.3米,寬1.2米,高1.7米,重達8.5噸。略尖的頭部有一道突起,就像是上下頜的分界,腮部還繪有捲雲紋;身體兩側繪有大小不一的祥雲狀花紋;四隻腳均刻有蹄;屁股和尾巴也是稜角分明。不過這個龐然大物,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其實是圓墩墩的大屁股,憨態可掬的外形,人送外號「萌牛牛」。
「萌牛牛」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經挖掘後引發了國內考古界的重大關注,這是我國西南地區出土的體型最大,時間最早的石刻藝術品,很好的彌補了大型石雕在西南地區的空白。出土之時,前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現場查看並感嘆:「(石犀)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雕塑史。」
雖然由於年代久遠,這尊「犀牛爺爺」是雙角還是單角都已經不可辨認,品種更是無法辨別,專家們也僅能從紋飾推斷它大約誕生於戰國。
這讓很多人把它和李冰治水聯繫起來。
李冰,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家,秦昭襄王末年入川為蜀郡郡守,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從此後,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李冰的到來,為成都帶來一個完整而科學的水利體系,平息了長期威脅成都的水患,也讓都江堰成為了世界上唯一具有兩千多年歷史而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不僅如此,李冰治水也留下了許多神秘的傳說。其中,關於石犀的傳說,更是流傳到了今天。
有一個傳說
據說李冰踏上水患頻發的成都平原時,曾下令只做了五頭石犀,一方面作為水尺衡量水位;另一方面是將它們定義為鎮水神獸。由於千年前的科技水平限制,人們往往把降服水患的希望寄託於「神物」身上,認為它們可以守護一方平安。
那麼,為什麼是犀牛呢?
《太平御覽》八百九十錄《南越志》說:「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
古人覺得犀牛有一種分水能力,故號靈犀。因為犀牛的角長在鼻子上,下水遊泳時,如果速度夠快水波會向兩邊明顯分升,就好像是主動在劈波分水浪一樣。
然而,今時今日我國境內的犀牛也只留下了這些不可辨認傳說以及史籍中的記載,和這些文物了,隨著氣候轉冷,人口和耕地面積增加,人們對犀牛的獵殺最終導致了犀牛的一步步退卻。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領土已經縮小到陝西渭南,漢水上遊至淮河長江流域漢朝(前202—220年)中原大地的本土犀牛已經全部消失了。唐朝(618年—907年)中國犀牛隻分布在湖南、廣西、四川、青海、湖北、廣東等地區。明朝(1368-1644年)只剩下貴州、雲南有中國犀牛生存的空間。清朝(1644年—1912年)也就只剩下雲南有中國犀牛的存在了.清朝,官方打獵犀牛獲角,犀牛為升官發財鋪平道路。公元20世紀初,犀牛在中國所剩無幾。公元1922年之後,犀牛在中國消聲覓跡。全球的犀牛數量岌岌可危。讓人與動物共享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