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功德略集

2020-12-20 春秋小築

簡介:

觀音菩薩,或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是大乘八大菩薩之一,在中國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可見在中國影響力之大

據《妙法蓮華經文句》卷2記載:「觀世音」者,天竺雲 婆婁吉底稅。《思益》云:「若眾生見者,實時畢定得於菩提,稱名者得免眾苦,故名觀音。《悲花》云:「若有眾生受苦,稱我名者、念我者,為我天耳、天眼所見聞,不得免苦,不取正覺。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生大悲心,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根據《觀世音菩薩授記經》經典的記載在阿彌陀佛正法滅後,觀音菩薩會顯現成佛叫做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誓願:

據《法華義疏》卷12〈25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弘猛海慧經》云:昔此閻浮提有王名善首,有五百子,第一子名善光,值空王觀音佛發十大願:

初願得一切法,

次願得波若船,

三願值智慧風,

四願得善方便,

五願度一切人,

六願使超苦海,

七願得戒足,

八願登涅槃山,

九願會無為舍,

十願同法性身,皆以大悲觀音為首也。

觀世音發願,願我未來作佛字觀世音,三稱我名不往救者不取妙色身。」

化身:

觀音菩薩有許多不同化身,每一種都有自己的修法,比較為人所知的就是所謂的六觀音,也就是如意輪觀音,準提觀音等。

相關焦點

  • 拜「觀世音菩薩」,牢記這兩個字,功德更圓滿!
    提到「觀世音菩薩」,大家都不陌生,觀音菩薩在我國民間的威德美名,婦孺皆知,更有「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之說法。在我們的印象中,觀世音菩薩總是端坐蓮花寶座,一手持淨瓶,一手持柳枝播灑甘露於世間。其實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已圓滿佛果,法號「正法明如來」。但菩薩不忍眾生疾苦,但願倒駕慈航、普度眾生,而自請降格為「菩薩」。
  • 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到底是男還是女?又是怎麼成為菩薩的?
    說起觀世音菩薩,我們的第一印象肯定會想到《西遊記》裡的女菩薩。但在中國,說起菩薩,女的真不多,因此其性別變成了很多人的疑問。其實呢,觀世音菩薩本是男身沒有錯。觀世音菩薩最早被譯作「觀自在」或「光世音」到了唐朝為了避諱李世民的名字一般百姓就都稱之為「觀音」了。
  • 值觀世音菩薩聖誕日!讓我們結緣觀世音菩薩,得三根救命「毫毛」
    今天三月十二日,農曆二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聖誕日,在今天作任何善惡都會成千萬億倍,值此殊勝日請大家持清淨之心,廣行善事,回向、祈願世界和平、無有災厄、眾生吉祥安泰、得聞正法、持正念、自利利他,結緣觀世音菩薩,得觀世音菩薩三根救命「毫毛」,普度眾生以及自我。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每天念一遍,專治「業障」
    菩薩讀大悲咒,讀普門品念菩薩名號三位一體的相結合,普門品原來是法華經中的一品普門品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詳說了觀世音菩薩之化導: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普現三十三種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跡。佛菩薩神通自在,示現種種身,開無量法門,使眾生得證圓通。
  • 和觀世音菩薩做兄弟——一個程序猿的學佛體會
    學佛多年,當然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的大菩薩,神通廣大,雖然經常示現女相,救苦救難,但菩薩本尊乃是偉岸的大丈夫相。即使齊天大聖孫悟空,見了觀世音菩薩也要恭恭敬敬地頂禮膜拜。我何德何能,能認觀世音菩薩當大哥呢?別著急,程序猿是最講邏輯的,待我慢慢講來。先從電腦說起,電腦上播放宇宙爆炸,天崩地裂,會崩壞電腦嗎?
  • 觀世音菩薩聖誕,常誦經咒拔苦厄
    觀音菩薩聖誕日,常誦經咒拔困厄枯木陰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聖誕日,也是朝拜觀世音菩薩一年三大節日之一,另外兩個分別為觀音成道(農曆六月十九),觀音出家(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菩薩,梵語(Avalokitevara),中文譯名有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玄奘譯為「觀自在」,鳩摩羅什譯為「觀世音」,在國內比較通用的是鳩摩羅什的譯名,後唐朝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因此略去"世"字,簡稱觀音,現在則與觀世音並用。
  • 為何名為觀世音菩薩?
    一、為何名為觀世音菩薩?(一)觀聲救苦──救濟七難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若是沒人請法,釋迦牟尼佛就沒有機會說〈普門品〉。因為有無盡意菩薩代表所有聽眾向釋迦牟尼佛請示觀世音菩薩的名字由來,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有機會說出〈普門品〉。
  • 【釋疑】 有求必應的觀世音菩薩,保佑哪種人?
    聽過無數關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感應,觀世音菩薩「救七難、離三毒、應二求」的感應事跡在身邊頻頻發生,讓人不得不感嘆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大智、尋聲救苦的功德。這裡只講兩個菩薩救度離於貪、嗔、痴三毒的慈悲故事。一位老師曾對我講起,他的一個朋友,受朋友之邀,前往普陀山朝聖,可這位朋友對三寶本不是很相信,只是當做遊玩。
  • 拜「觀世音菩薩」,牢記這3點,令你功德更圓滿!
    我們一般最常見到的觀音菩薩寶像是左手持淨瓶,右手持柳枝以灑甘露到人間,其實觀音菩薩有三十二化身,信眾凡逢苦難,若能一心祈求,菩薩隨即觀其音聲,應緣示現救助。另外,我們在寺院裡也會看到千手觀音寶像,菩薩的千隻手、千隻眼,看破世界一切善惡美醜,救助無量無邊受苦眾生。
  •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
    觀世音菩薩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觀音信仰不僅貫穿整個中國佛教歷史,更是形成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觀音的信仰,在遇到苦難災厄的時候,許多人會第一個想到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甚至不自主的就念一句
  • 淺談觀世音菩薩(附:三十三觀音聖像)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在民間影響極高,極為深遠。在很多作品中,觀音的影響是超越玉皇大帝的,在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西遊記》中,觀世音大慈大悲法力無邊,但是玉皇大帝卻是坐在凌霄寶殿上被孫悟空趕到桌子底下的那一位,二者對比顯而易見。
  • 「救苦觀世音,無憂觀自在」農曆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01觀音菩薩德號「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大家都很熟悉,他還有一個名號叫「觀自在」。諸佛菩薩都有無量功德。諸佛菩薩的名號大家聽起來很好聽,好像意義很吉祥,其實不光好聽、吉祥,他們是「以德立名」,就是以他們的功德來建立他們的名號。
  • 觀世音菩薩到你家了,你能認出他嗎?
    反穿衣,倒踏鞋的觀音老母屠夫至山,各處遍訪尋求,想見一見觀世音菩薩,可是跑遍了全山各寺巖洞,也沒有看見觀世音菩薩,真是大失所望。觀世音菩薩在那裡?我來尋訪了幾天,也沒有看見,老師父您是否知道,祈為相告。」老和尚說:「要想見觀世音菩薩,你現在趕快回去,菩薩已經到你家裡了,火速回去拜見,切莫錯過機會。
  • 觀世音菩薩顯靈了!史書上記載的真實事件,誦《普門品》得解脫
    觀音信仰深入人心觀音信仰歷史已經很久了,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深入人心,同時在民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而史書上記載了一個真實的「觀世音菩薩顯靈」,救苦救難的故事,應該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生死存亡之際,篤信佛教的徐義忽然想到了觀世音菩薩,於是開始背誦《觀世音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直到半夜,埋住徐義雙腳的土突然送開了,而且手上的枷鎖竟也脫落!徐義作為重要的戰俘,在西燕重重禁閉中,如同有人引導一般,最終安全脫身。脫離困境後,徐義投奔東晉將領楊佺期,楊佺期任命他為洛陽令。
  • 念阿彌陀佛的人,觀世音菩薩是他的好兄弟
    觀無量壽經: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曇鸞大師: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如如意寶珠,能隨人意,雨一切寶。一、明了傳承佛說淨土三經,天親菩薩依三經造《往生論》,曇鸞大師注論作《往生論注》二、淨土三經以佛名號為經體極樂世界三嚴二十九種莊嚴都是佛名號的變現,功德收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 拜「觀世音菩薩」,心中默念這2個字,增福無量!
    提起「觀世音菩薩」,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他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著名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菩薩名,為梵文的意譯,亦譯作「光世音」,新譯「觀自在」「觀世自在」,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多伊溼伐羅」。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
  • 觀世音菩薩畫作並釋文
    眾生心若水,一心專念觀世音菩薩,菩薩就在他持念名號的時候,或在明處、或在暗處,護持著他。倘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就難得感應了。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世音?因為他在因地由於觀自己的聞性而證得圓通,果地觀眾生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音聲,尋聲救苦,故名觀世音。
  • 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功德不可思議
    經常會有人說某處的觀世音菩薩聖像很靈驗,真的是這樣嗎?作為一名正信的佛弟子,我們應該知道,對於菩薩來說,何處不是道場?何處不可度眾生?千江有水千江月,觀世音菩薩如一月在天,影現眾生,隨處示現,無論你身在何處,只要誠心祈請,不論是哪個地方,菩薩總會如約而至。
  • 「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為何有兩種叫法?
    手執淨水瓶、雍容華貴的觀音菩薩,是大家最熟悉,也是大家最為喜愛的慈祥菩薩。常見的「標準像」是:容貌端莊,頭戴寶冠,身披天衣,造型優雅。觀音菩薩,有時又叫觀世音菩薩;有時又稱「聖觀音」、「正觀音」,這是怎麼回事呢?
  •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俗話說「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自佛教傳入我國至今,觀世音菩薩就一直在我國信眾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可謂婦孺皆知,被廣為稱頌。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化身,解救眾生於水火之中,《觀音菩薩贊偈》裡就唱道: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浩浩紅蓮安足下,彎彎秋月鎖眉頭;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我們常見的觀音菩薩形象便是菩薩左手持淨瓶,右手持柳枝,灑甘露水於人間,寓意無量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