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無數關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感應,觀世音菩薩「救七難、離三毒、應二求」的感應事跡在身邊頻頻發生,讓人不得不感嘆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大智、尋聲救苦的功德。這裡只講兩個菩薩救度離於貪、嗔、痴三毒的慈悲故事。
一位老師曾對我講起,他的一個朋友,受朋友之邀,前往普陀山朝聖,可這位朋友對三寶本不是很相信,只是當做遊玩。
他到普陀山的前一天,還拿著菸頭去燙甲蟲,將傷害眾生當做一種樂趣。可是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見大家都在此禮拜觀世音菩薩,他也念著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伏下身子來禮拜。
可就在禮拜之時,自己手指上戴的一枚戒指竟然突然滑落,轉了幾圈落入了石縫之中,就這樣失去了蹤跡。可是他眼中,看到的卻不是一枚戒指,而是昨天那隻甲蟲,打了幾個轉就落入了石縫之中。
為何平時摘也摘不下來的戒指突然掉下來?而且在自己眼中卻變成了一隻甲蟲?看得那麼真切!就在這剎那之間,他對觀世音菩薩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從此就護生吃素、深信因果,脾氣也改變了許多。
近代的圓瑛大師曾自述,他就是父母向觀世音菩薩所求而生。
他十歲的時候,好武力,和鄰居兒童角力,將他打傷,祖母再三向鄰居道歉,回到家中卻向他說:「那裡曉得觀音大土,送汝這一個頑皮兒到我家裡來!」
經不起詢問再三,祖母便將他的父母祈求觀音菩薩、夢得觀音菩薩抱孩兒送來的事情告知於他,說完嘆息了一聲:「我以為大士送來,必是好子,那知汝乃頑皮兒!」
聽了這番話,幼年的圓瑛大師便一心想著,「如果自己不立志學好,菩薩都要受累」,便鄭重地向祖母作禮,說:「望勿憂慮,必定學好。」
後來便發願入佛門,以利生為事業,弘法作家務,以酬觀世音菩薩與祖母、父母之恩,終成一代宗師。
斷惡修善,積極地離三毒,才能與菩薩的慈悲相應,如果自己不種善根,菩薩也愛莫能助!
看來我們不僅要求觀世音菩薩,更要聽菩薩的話,可千萬別幹讓菩薩為難的事兒!正所謂「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需我大慈大悲?」
《攝大乘論》中說到,有五種人求財富名位很難有感應:
第一種,菩薩不能違背因果的規律,如果他見此人向來作惡多端,有深重業障的,生起善法極為微小,難生善果,即使賜予財富也沒有福報受用、保持,菩薩也只得愛莫能助。
第二種,菩薩如果了解此人如果求得財位就會放逸而不修善法,便不會有感應。
第三種,菩薩觀察此人善根深厚,如果這些世俗的事求不得就能生起出離心去好好修行,他就會偏偏不應許這點微小的好處,讓這個人「走投無路」,只得去修行以求涅槃。
第四種,如果這個人獲得財位就會去積聚惡因,徒增煩惱,便不會施予財位。
第五種,如果說這個人有了財位就會仗勢欺人,去傷害其他有情眾生,便不會相應。
菩薩的遠見卓識果然不是我等凡夫所能企及的。如果自己沒有善根、不想種斷惡修善、甚至善心不圓滿,卻幻想著菩薩加持,哪曉得菩薩早已經將甘露「加」於眾生,我們也「持」不住啊。
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原理,你知道嗎?
印光大師《一函遍復》第十條原則:勸念聖號,改惡修善。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
若遇刀兵、水火、饑饉、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
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
大安法師:
這一段講勸念觀音改惡修善。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的二大脅侍之一,代表著阿彌陀佛的慈悲。這位菩薩,他的由本垂跡是不可思議的,按有關經典記載,他是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他的慈悲誓願有一點表達他慈悲的,就是尋聲救苦。
《楞嚴經》觀音菩薩的圓通章,他的這個入流亡所,斷六結、證三空,就契入到這種耳根圓通。耳根圓通的表現,就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證到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心體。
苦難的眾生在呼喊救命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就能觀照到世間呼救的音聲,給予救度。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僅可以示現正報的身,還能示現依報的身。草原、橋梁、大山,這些都能夠變現出來以救度眾生。
我們知道了觀音菩薩這樣的神通廣大(十四種無畏、無作妙力,三十二應),具大慈悲,又有大威神願力,千手千眼,所以我們要投靠他。
所以,要發出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
為什麼要發這個心呢?
當我們碰到這些苦難的境況時,不要怨天尤人,了知一切都是自己的惡業所感。宿世和今生的惡業,這些都是我們的罪過所導致的,所以我們要解決這些苦難,首先從根源上就要有一個發心,要形成一個新的善的業力,以改過遷善。
要把這個自利利人的心發出來,發出來之後就至誠懇切地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念不間斷,這樣也就感應了,觀世音菩薩早已成就了十二種大悲願力,三十二應,種種神通妙用,都已經成就了,只要一感通,馬上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威神就能兌現出來,就能蒙觀世音菩薩慈悲的護佑,來解決一切苦厄。
這都是有經典的依據的。《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些經典大家都可以去看。
但是如果自己仍然存著一顆不善的心,你心沒有改變,雖能稱念觀音名號,但這只不過是種下了未來的善根,現世不能得到感應。所以這裡面感應的道理是非常深奧奇妙的,裡面包含著甚深的義理,絕對不是迷信。
這要用心來感心,不是說你還是一個躁妄的罪惡的心就能感通得了的。
為什麼呢?
由於觀世音菩薩只成就人的善念,絕對不能成就人的惡念,如果他成就人的惡念,那就不是佛菩薩了。那既然成就人的善念,我們就要把善念發出來,改過遷善,這就是善念。
如果你只是聽說念佛菩薩名號具有這樣的好處那樣的好處,而你不把心念轉變過來,總是希望自己惡事的成就,那是絕對不能感應的。
所以不要發諸如此類的顛倒心。這就是說,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心態一定要轉變過來。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讚嘆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個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原理,不僅提示我們要改過遷善,同時也在啟示我們:一個念佛行人,在心念和行為上,最要緊的是「敦倫盡分」。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