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觀世音菩薩」,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他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著名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菩薩名,為梵文的意譯,亦譯作「光世音」,新譯「觀自在」「觀世自在」,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多伊溼伐羅」。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
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曾因唐代避諱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稱「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生日是農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農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農曆九月十九,說法道場是普陀山。
觀音信仰在中國影響深遠,造成民間有種種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傳說,如廣泛流傳的觀音為興林國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說法。
這種女觀音傳說,最早可見於宋代朱弁《曲洧舊聞》。其後,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觀世音菩薩傳略》成為完整的傳記。以此為藍本,還陸續出現了《香山寶卷》、《南海觀音全傳》、《觀音得道》等一大批觀音故事書。
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六觀音、七觀音及至三十三觀音(稱三十三身),但一般所說的觀音是指作為總體的聖觀音。中國寺院中的觀音塑像常作女相。女相觀音造像約始於南北朝,盛於唐代以後。
「三十三身」觀音常被提及,按《法華經》卷七〈普門品〉所說,觀音由普現色身三昧示現之三十三種變化身。
許多人都喜歡拜觀音、念觀音,究其根本就是要學習觀音菩薩的無量慈悲之心,善用其心,以實際踐行菩薩之道。拜「觀世音菩薩」,心中默念「慈悲」這2個字,增福無量!
慈悲是一個佛教術語,意思是給眾生快樂,將眾生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為慈與悲二者的合稱,為佛教基本教義之一,也是四無量心的基礎。
大乘佛教中,佛、菩薩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目標。慈悲,梵語,巴利語相同。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
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亦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
慈悲這個詞應該出自宗教語言,慈指的是用愛護心給予眾生以安樂;悲指的是用憐憫心解除眾生的痛苦。
所謂「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進一步講,慈悲心是形容人心腸善良態度慈和之意,俗話講就是心腸好。慈悲的近義詞有和善、慈愛、體恤和寬容,它的反義詞則是冷酷和殘忍。
慈悲不完全和同情劃等號,慈悲與同情最大的區別可能是:因為恐懼而憐憫是同情,因為愛而憐憫是慈悲。
當我們以佛心看待人生所遇到的一切境緣,就不會再生抱怨、煩惱,而是積極接納、歡喜應對,會明白一切都是來成就自己的。內心越包容、越強大,生活才會越來越順。
古今中外,無論是謙謙君子還是江湖義氣,無論紳士風度還是騎士精神都是講慈悲的。
《三國演義》中,關羽率領精兵在狹窄的華容道截住了潰敗的曹操,本來可以將其輕易俘獲並帶回大營領賞,但是看到對手狼狽的樣子,他想起自己落魄時被曹操收留在大營、奉為上賓以禮相待的往事,慈悲之心戰勝了責任感,念舊的他就讓出通道放走了曹操。
事後,他敢作敢當回營負荊請罪。結果,寬厚的諸葛亮也以仁慈之心原諒他的過錯。他們都是真正的勇者,真正的紳士。
這就是菩薩心腸,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行慈悲道,救濟窮苦,化善良於無形。俗話講「相由心生」,人的心念變了,心中有慈悲,時間長了,容顏自然改變,若能修成菩薩相,平和柔軟,自是大福報。
地上種下了菜,就不容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請保持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善良走出絕望;請保持你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信仰走出迷茫。
所以,慈悲是最重要的紳士風度,慈悲是最重要的騎士精神。如果人人都講慈悲,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慈悲,變得憐憫,變得有助人為樂的意願。都有憐憫之心,社會就會安定,未來的世界將會越來越光明和美好。
心中每一份慈悲善念,都是在為自己修大福德。拜「觀世音菩薩」,心中默念「慈悲」這2個字,增福無量!感恩閱讀與分享。
結語
朋友們,拜「觀世音菩薩」,心中默念這2個字,增福無量!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置頂鼓勵哦。
經常讚賞、轉發和隨喜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的轉發內容而受益,功德就是你的。
#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