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口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及管理辦法》的實施,海口學前教育系統人士認為,在新政策的推動下,海口民辦幼兒園迎來了發展轉型的關鍵期,學前教育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2017年9月我國開始施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提出,要對幼兒園進行營利和非營利的分類。在具體實施上,各地通常提供幾年的過渡期。登記為非營利性幼兒園,是申請普惠性民辦園認定的前提條件。在經營過程中,很多民辦幼兒園都會深入思考以下問題:成為營利性還是非營利性幼兒園?成為普惠性還是非普惠性幼兒園?
海口市常春藤幼兒園是一家雙語幼兒園,國際美語課程是其特色教學內容。「我們的國際班、雙語班都配備了外教,每名學生每學期學費超過1萬元。」該園負責人表示,目前,雖然普惠性民辦園的補貼力度加大了,但是他們不會申請認定為普惠性民辦園。隨著海南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們對於國際化學前教育會有更大需求,「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普惠性民辦園的增多,給一些小規模的私立幼兒園帶來了嚴峻的生存壓力。
海口市龍華區教育局基教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海口對民辦幼兒園的管理相對寬鬆,學前教育資源不斷增加的同時,也存在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形成了一批「小散亂」的幼兒園。「在一些城鄉接合部,有人租幾間房,請幾個老師就開起了幼兒園。」
該負責人表示,新政策就是要扶持那些值得扶持的、管理相對規範的民辦幼兒園,結束一些民辦園低水平發展的情況,讓海口市幼兒園從原來的數量增長轉變為質量提升。「小規模、不規範的幼兒園將失去原來僅有的價格優勢,最後逐漸被市場淘汰。」
新政出臺後,普惠性民辦園之間的競爭也會加劇。海口市龍華區航空幼兒園園長王慧明顯感覺到,近年來海口公辦園的建設速度明顯提升了。去年11月18日,該市就有9家公辦園集中開工。
「公辦園的房租、教師工資全部由財政負擔,和民辦園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在同等條件下,家長肯定更願意選擇公辦園。而對於普惠性民辦園,收費差距減少後,最後拼的就是教學、服務和管理。」王慧認為,普惠性民辦園唯有練好「內功」,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接受採訪時,多家幼兒園負責人都表示,擁有人力、科研等資源的集團化私立連鎖幼兒園未來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我們辦幼兒園的目的是給昌茂集團的小區業主提供配套服務。幼教板塊的利潤雖然有限,但因此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為我們集團辦的小學、初中儲備了生源。」昌茂花園幼兒園園長吳志利說。
博實樂教育集團副總裁黎婉媚對進入海口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領域充滿了濃厚興趣。黎婉媚表示,該集團在學前教育領域有20多年的辦學經驗,其私立連鎖幼兒園可以讓老百姓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學前教育,「希望能將成功的辦學經驗複製到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