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練好「內功」民辦園才能走得更遠

2020-12-14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計思佳

  隨著《海口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及管理辦法》的實施,海口學前教育系統人士認為,在新政策的推動下,海口民辦幼兒園迎來了發展轉型的關鍵期,學前教育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2017年9月我國開始施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提出,要對幼兒園進行營利和非營利的分類。在具體實施上,各地通常提供幾年的過渡期。登記為非營利性幼兒園,是申請普惠性民辦園認定的前提條件。在經營過程中,很多民辦幼兒園都會深入思考以下問題:成為營利性還是非營利性幼兒園?成為普惠性還是非普惠性幼兒園?

  海口市常春藤幼兒園是一家雙語幼兒園,國際美語課程是其特色教學內容。「我們的國際班、雙語班都配備了外教,每名學生每學期學費超過1萬元。」該園負責人表示,目前,雖然普惠性民辦園的補貼力度加大了,但是他們不會申請認定為普惠性民辦園。隨著海南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們對於國際化學前教育會有更大需求,「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普惠性民辦園的增多,給一些小規模的私立幼兒園帶來了嚴峻的生存壓力。

  海口市龍華區教育局基教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海口對民辦幼兒園的管理相對寬鬆,學前教育資源不斷增加的同時,也存在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形成了一批「小散亂」的幼兒園。「在一些城鄉接合部,有人租幾間房,請幾個老師就開起了幼兒園。」

  該負責人表示,新政策就是要扶持那些值得扶持的、管理相對規範的民辦幼兒園,結束一些民辦園低水平發展的情況,讓海口市幼兒園從原來的數量增長轉變為質量提升。「小規模、不規範的幼兒園將失去原來僅有的價格優勢,最後逐漸被市場淘汰。」

  新政出臺後,普惠性民辦園之間的競爭也會加劇。海口市龍華區航空幼兒園園長王慧明顯感覺到,近年來海口公辦園的建設速度明顯提升了。去年11月18日,該市就有9家公辦園集中開工。

  「公辦園的房租、教師工資全部由財政負擔,和民辦園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在同等條件下,家長肯定更願意選擇公辦園。而對於普惠性民辦園,收費差距減少後,最後拼的就是教學、服務和管理。」王慧認為,普惠性民辦園唯有練好「內功」,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接受採訪時,多家幼兒園負責人都表示,擁有人力、科研等資源的集團化私立連鎖幼兒園未來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我們辦幼兒園的目的是給昌茂集團的小區業主提供配套服務。幼教板塊的利潤雖然有限,但因此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為我們集團辦的小學、初中儲備了生源。」昌茂花園幼兒園園長吳志利說。

  博實樂教育集團副總裁黎婉媚對進入海口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領域充滿了濃厚興趣。黎婉媚表示,該集團在學前教育領域有20多年的辦學經驗,其私立連鎖幼兒園可以讓老百姓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學前教育,「希望能將成功的辦學經驗複製到海口。」

相關焦點

  • 「練好內功」拼得更好成績
    12月12日,湖南日報發表「瀏陽河」評論《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六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新發展格局,題中之義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立足自身、練好內功。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奏響孩子成長和弦
    改善辦學條件 6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評估  「十二五」是學前教育突飛猛進的五年,從2011年開始,我省強力推進實施兩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列入省政府為民辦實事的事項。10所省示範幼兒園累計對口幫扶64所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海南師範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瓊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幫扶萬寧、五指山、陵水、保亭等市縣學前教育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本期海南周刊重點關注那些傳播海南鄉土文化的代表性微信公眾號,希望能夠以點見面,讓讀者窺斑見豹,藉此也捎帶了解運營者的樂趣和艱辛。  「大雁翁哎大雁翁,長腳長手掠過東。上紅薯園挖薯吃,下大海邊挖沙蟲。挖給誰?挖給公,公打一槍翻咕咚……」  你可曾上山挖過薯?又可曾下海挖沙蟲?
  • 精打細算,才能走得更遠
    注意細節成本的核算,才能獲得更多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量力而行的人,才能走得穩。只有穩,才能走得更遠。凡事需留三分力,不可拋卻一片心。孤注一擲的人,即便是僥倖贏了一次,也會倒在未來的某一次計算失誤上。世間各類競爭,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誰擁有的底牌越多,就可以佔得先機。
  • 會員制民宿卡銷售只是起點 修煉服務「內功」才能走得更遠
    說到底,會員制民宿卡只是吸引客流的一種方式,唯有修煉好服務「內功」,把「會員制」聚集的流量轉化為服務質量,才能讓會員制民宿卡走得更加長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如今,正進入穩定產果期的椰子園就像一座「綠色銀行」,每隔10天半個月,就可採收一批椰果,他一年賣椰子的收益可達近百萬元。  「農民都是靠地吃飯的,當然是什麼賺錢就種什麼!」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的校訓
    9月20日下午,單文彥像往日一樣出現在海南中學校園,雖然如今已經是海南大學的一名學生,但每到周末或是節假日,這個喜歡安靜的女孩都會來到母校「走一走」。  「高中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質?我想,這八字校訓就是答案。其中,『唯實』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所謂『唯實』,就是做人的基礎,不腳踏實地,如何能仰望星空呢?」單文彥說,如今上了大學,看待事物更成熟了,對校訓理解也更深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使船員是怎樣煉成的?
    ■ 本報記者 王黎剛  為了參加7月份開賽的2019至2020賽季克利伯環球帆船賽,海南日報女記者孫婧日前到達英國樸茨茅斯
  • 海南日報數字報-展翅千裡落戶海南的鳥兒們
    文\本報記者 劉夢曉 特約記者 司玉 通訊員 黃祥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定安縣城一片466畝的生態空間裡,有一個專門的鳥文化主題公園,展示著300餘種30000餘只各式熱帶飛禽。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友善誠信的梁音
    無意中在光明日報上看到報導,國家一級演員、影視表演藝術家梁音於1月26日凌晨在北京去世,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練好內功提升治理水平 學者高管共話海南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如何能在自貿港政策的加持下實現公司的高質量發展,不少海南上市公司一直在思考和探索。11月27日,由時代傳媒集團主辦的2020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巡迴沙龍(研討會)三亞站,在三亞市四季海庭酒店舉行。數十名上市公司及金融機構高管相聚,共同探討如何推動上市企業高質量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守住美麗風景 贏得美好「錢景」
    隨著鄉村遊的不斷發展,「原始閉塞」不再是海南黎村苗寨的代名詞,「我在這裡等你」才是正確打開方式。  開民宿的黎族阿姐 年收入可達10萬元  11月9日,晨曦溫柔地喚醒了什進村。「黎族人家」民宿主人藍青,也為客人們準備好了早餐。「都是一些家常菜,客人通常在二層露臺上用餐,看看遠山曬曬太陽,慢悠悠地過一上午。」藍青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咖啡要向洋品牌學什麼?
    作為我國種植咖啡較早的地區,海南雖然老早就在咖啡產業上興隆昌盛,打出了「興隆咖啡」的牌子,而且還在近年來積極引進新的品種,讓澄邁福山這座小鎮也因咖啡福積如山,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咖啡客。但是海南咖啡在標準化、規模化、精細化、產業化尤其是品牌化發展上仍然有待提高,蒸蒸日上的海南咖啡產業,在香醇背後仍有不少苦澀。
  • 長江日報:武漢企業界「後浪」,堅持長期主義走得更遠
    長江日報讀者後臺留言:「能不能講講咱新洲年輕的創業者嶽文雯,她是武漢『新農人』代表。」還有年輕讀者致電:「特別粉那個『葫蘆娃』符熙,已經成了我的新偶像,他創辦的福祿,已是我們遊戲世界的『底座』。」長江日報特別盤點此次參選的青年創業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