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武器裝備戰場生存能力的『神器』—雷達吸波材料

2020-12-13 騰訊網

  在現代戰爭中,隨著高精尖探測技術的發展,探測手段不斷進步,目標的辨別能力和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也有了極大的提高。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多層次立體化的探測和毀傷體系,武器裝備和人員的戰場生存環境日益惡劣,戰場生存能力成為武器裝備作戰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標。要避免遭到精確制導武器的打擊,提高武器裝備的戰場生存能力,除了提高武器裝備的野外機動能力,進行抗毀傷加固和對武器裝備進行防護以外,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武器裝備的偽裝能力,使敵方無法快速、準確的獲取武器裝備的位置信息和運動特性。提高偽裝能力的做法是在武器裝備上採用大量的高性能偽裝材料。雷達吸波技術作為隱身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的不斷發展和應用使得武器裝備的戰場生存能力大幅提高。

  1.雷達吸波材料的測試方式及原理

  雷達探測是向一定空間方向發射高頻電磁波,通過接受反射電磁波信號探測目標物的方位。如果能降低雷達接收器接收到反射波的能量或者減少反射波,達到接收到的信號弱到無法被識別,那麼就達到了雷達隱身的目的。

  表徵雷達隱身效果的指標有很多,最常用的是電磁波反射率。假設從雷達發射器發射出來的雷達電磁波的功率為Pi,經過目標後反射回來的電磁波功率為Pr,那麼功率反射率就為Rp= Pr/ Pi,很明顯雷達隱身要求反射率要小。為了便於比較,通常用以分貝(dB)為單位的反射率R來表示,其中R= 10lgRp。這樣,由於功率反射率都小於1,所以R為負值。因此,對於一定的目標物,希望其R值越小越好。如果採用雷達隱身材料,那麼這種材料要能吸收或者透過雷達波,儘量減少用於探測的反射波。對於一般的目標物,通常很難透過大量雷達波,所以雷達隱身所用的材料以吸波材料為主。

  測試平板反射率最常使用弓形法,其原理是在相同波長和極化條件下,同一功率的電磁波從一定角度入射到雷達吸波材料的表面和測試鋁板表面,雷達吸波材料和鋁板鏡面反射的功率之比定義為反射率。弓形法測試原理及實物如下圖所示。

  2.傳統的塗覆型吸波材料

  按材料成型工藝和承載能力,雷達吸波材料可分為塗敷型吸波材料和結構型吸波材料。本期主要介紹傳統的塗覆型雷達吸波材料。

  1.納米吸波材料:材料在某一個方向上的尺寸是納米數量級的材料(0.1-100nm之間)的材料稱為納米材料,它處於原子和宏觀物體之間的過度區域之內,正因為納米材料具有別具一格的結構,使其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例如量子尺寸效應、表面與界面效應、小尺寸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等。納米吸波材料的雷達吸波性能優異,所以國外諸多研究機構都將其作為研究應用的重點。據稱,美國某研究機構已經研製一種稱為「超黑粉」的納米吸波材料,對雷達波的吸收率高達99%,並在B-2 隱形轟炸機上成功應用,目前正在研究覆蓋釐米波、毫米波、紅外、可見光等波段的納米複合材料。現階段主要研究的納米吸波材料有納米金屬與合金吸波材料、納米鐵氧體及其複合物吸波材料、納米陶瓷吸波材料、納米石墨吸波材料、納米碳化矽吸波材料、納米導電高分子吸波材料等。

  2.鐵氧體吸波材料:鐵氧體吸波材料的研究時間較早,應用時間較長。根據其結構不同,可以大致分為尖晶石型鐵氧體吸波材料和六角晶系鐵氧體吸波材料兩種類型。其中尖晶石型鐵氧體造價較低、製備工藝方法較為簡單、應用歷史最久,但是尖晶石型鐵氧體的磁導率較低,相對介電常數和相對磁導率難以匹配,所以較難達到良好吸波性能。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研製F-117A戰鬥機時,為了達到良好的雷達隱身效果,在機身表面使用了大量的鐵氧體吸波材料製成的吸波塗層。日本電氣公司對鐵氧體吸波材料進行了改進,在6-13GHz範圍內,可以達到-10dB的吸波效果,其中在8.5-12.2GHz範圍內,可以達到-20dB的吸波效果。總厚度約為4.7mm,單位面積質量8kg/m2。目前,國內研究機構對鐵氧體吸波材料的研究及應用水平比國外要低,在8-18GHz(X、Ku波段)的頻率範圍內,電磁波反射率僅能達到-10dB水平。

  3.手性吸波材料:手性材料是指沒有幾何對稱性,通過平移和旋轉等手段都不能使一個物體與其鏡像完全重合的材料。早在上世紀80年代,手性吸波材料的研究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方向。能夠在電磁場的作用下產生交叉極化是其能夠吸收電磁波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良好的雷達吸波性能。

  與其他種類的吸波材料相比,具有兩個明顯的優勢:

  (1)可以更加容易的調整手性材料的手性參數比進而調整材料的介電參數和磁導率,可以在寬頻帶上達到無反射的吸波效果;

  (2)手性吸波材料具有比介電常數和磁導率更小的頻率敏感性,可以更為容易的實現寬頻帶電磁波吸收。因此手性材料在擴展吸波頻帶和低頻波段吸波方面有很大的潛能。

  相對於其他類型的吸波材料,手性吸波材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吸波性能,展寬現有的吸波頻帶的優點,並且可以利用手性材料的手性參數的可調節性進而製備出性能良好的雷達吸波材料。但同時它的製備工藝比較複雜,製備成本較高,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4.多晶鐵纖維吸波材料:多晶鐵纖維是指包括Fe、Ni、Co及其合金在內的纖維,它的吸波機理主要是渦流損耗、磁滯損耗和介電損耗。將其作為塗覆型吸波材料的吸收劑,可以使塗層的密度降低,展寬吸波頻帶,獲得較好斜入射特性等諸多優。國外研究機構對多晶鐵纖維的吸波性能研究較早,但是由於技術封鎖,相關文獻較少。據可靠消息稱,法國某研究機構已經成功研發了新型多晶鐵纖維雷達吸波材料,並且成功應用在了其國家戰略防禦部隊的飛彈和再入飛行器上。

  5.導電高聚物吸波材料:導電高聚物是指具有π電子共扼鏈的高聚物經過化學或電化學摻雜,摻雜後的共扼鏈上的激發子躍遷運動可傳遞電荷,使導電高聚物的導電性能夠在在絕緣體、半導體和金屬體之間進行調節的一類高聚物總稱,因此也稱其「有機金屬」。導電高聚物具有結構多樣化、加工性能好、電磁參數可控等物理化學特性,經過多年研究,導電高聚物在技術應用探索和實用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近年來,紅外探測器不斷的裝備於各類型武器裝備上,紅外隱身也成為研究熱點,所以能夠兼具紅外隱身並且具有良好的雷達吸波性能的材料逐漸成為很多研究機構探索的方向。但是從原理上,紅外隱身材料具有高反射、低比輻射率,雷達吸波材料具有低反射率、高吸收性能,兩者在工作原理上有直接的衝突。導電高聚物材料因為具有較高的導電率,並且具有一定金屬相似性能,顯示出了極其獨特的紅外吸收與紅外反射特性,其紅外反射率遠遠低於普通聚合物。因此,導電高聚物能夠在紅外吸波一體化方面有長足的發展,通過多層設計,有可能獲得質量輕、寬頻帶、多頻譜隱身的功能。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研究機構就已經開始對導電高聚物材料進行研究,並著手將其運用在飛機、飛彈等飛行器上,作為新一代的雷達吸波塗層。

  雖然導電高聚物吸波材料近年來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其加工性能較差,應用溫度範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現在大多數的研究僅限於探索階段,對其具體的吸波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距離工程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由材料人專欄科技顧問供稿,材料人編輯整理。

  材料人建有吸波材料微信群,歡迎添加客服微信(微信號cailiaokefu)申請入群。或掃以下二維碼添加客服

  技術服務

相關焦點

  • 吸波材料的應用
    隱身技術  在飛機、飛彈、坦克、艦艇、倉庫等各種武器裝備和軍事設施上面塗復吸收材料,就可以吸收偵察電波、衰減反射信號,從而突破敵方雷達的防區,這是反雷達偵察的一種有力手段,減少武器系統遭受紅外製導飛彈和雷射武器襲擊的一種方法。
  • 新型納米吸波塗層材料的研究
    1引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59965.htm隨著現代軍事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的防禦體系被敵方探測、跟蹤和攻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軍事目標的生存能力和武器系統的突防能力受到了嚴重威脅。
  • 俄研製新吸波材料,可吸收99.5%的雷達電磁輻射
    其次是加強北極作戰部隊軍事裝備力量的建設,俄國人在這個領域可謂是下了大功夫,他們不僅僅重視重型武器裝備,對於單兵裝備的建設也是十分上心。其反射係數為0.5%左右,也就是說它有能力吸收99.5%的雷達電磁輻射。
  • 外形優化、吸波材料,隱身飛機到底是如何實現「隱身」的?
    為了實現飛機的「隱身」,目前大致可以分為外形設計優化、採用吸波材料以及降低紅外探測三種方式: 1、外形設計優化 為了使飛機能夠飛起來且擁有多種功能,這就使得飛機的氣動外形一般都較為複雜,總會有很多部分會強烈地反射雷達波,像飛機上凸出部件和外掛武器、發動機進氣道和尾噴口、機身上的尖角和平面等都極易對雷達波產生鏡面發射暴露位置
  • 第六屆大賽 | 金獎項目:大隱科技--四維隱身吸波蜂窩開創者
    通過各向異性吸波基體、紙基網絡結構、蜂窩及智能電磁結構四個維度的豐富技術手段展開電磁功能設計,開發的新一代隱身蜂窩材料具備超寬頻、自適應、免維護等優勢,為飛機、艦船、飛彈等新一代武器裝備的隱身技戰指標實現提供材料支撐,部分產品現已進行裝機驗證。頒獎典禮上「大隱科技」項目成員與老師合影留念,右三為王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我的『吳鉤』就是蜂窩隱身材料。」
  • 國產「量子雷達」撕開戰場「隱身衣」,美國:改變戰爭規則的武器
    如今我國的「量子雷達」進入實戰化部署,顯而易見這會成為最引人注目的反隱身武器。在中國突破了量子雷達技術難關的那一刻,國際上曾經炙手可熱的隱身戰機光芒已經逐漸暗淡。就連俄媒都為中國歡呼,表示對我國量子雷達的力挺。
  • 雷達反射截面只相當於一隻飛鳥,體積龐大的B2隱身轟炸機是如何做到...
    它一開始就被當做對雷達隱形的飛機來設計。B2的低可偵測性保證了它能夠穿越嚴密的防空系統進行攻擊。而且不僅僅局限於對雷達隱形,還包括了降低紅外線、可見光與噪音等不同訊號,從而保證了它的被偵測與鎖定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成為一個戰場上的「幽靈」。
  • 共形天線——穿在武器身上的「雷達外衣」
    天線林立會拖戰場後腿    天線是電子設備中用於發射和接收無線電信號的重要裝置。信息化戰場的武器裝備,往往配備有多種多樣的電子設備,它們的正常工作都離不開天線。以一架作戰飛機為例,其身上安裝的雷達、導航、通信等各種類型天線總數多達70餘種,且很少安裝在機身內部,絕大多數都突出在機身之外。
  • 吸波材料有哪些 吸波材料是什麼
    現在的吸波材料全是很多,有不一樣的類型、使用的範圍和使用效果都會有一些差異。可是家庭主人在挑選的時候,連基本的材料類型都不懂,都不知道要怎麼樣去選擇。但是如果有這方面的困擾,可以看看下面介紹,了解吸波材料有哪些,然後再看看吸波材料是什麼,找到更符合自身期待的產品。
  • 反輻射無人機:雷達的奪命殺手
    在電影《空中決戰》中,一架法國空軍的幻影2000戰機在飛行表演時,因恐怖分子劫持突然從雷達屏幕上消失,雷達反覆搜索空域仍然沒有發現飛機反射波信號。如果這是一架反輻射無人機,地面雷達將會遭受滅頂之災。反輻射無人機(AUAV)是反輻射武器的一種,是近年來無人機在電磁對抗領域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
  • 雷達技術靠3大優勢成就戰力,任何偽裝現原形
    【反隱身】為了防止被雷達探測,各國都在武器裝備的隱身性能上狠下功夫。不管是天上飛的、水裡遊的還是地上跑的,甚至是連士兵都在追求隱身性。有第五代機隱身戰鬥機、隱身巡航飛彈、隱身驅逐艦、隱身坦克以及士兵隱身衣等等,說白了也都是為了提高突防能力。
  • 美國的F-22可以躲任何的雷達偵測?現試試我國的量子雷達再說
    現在已經進入了數字信息化的時代,各個國家都研究出了不少高科技的武器,如果真的打仗,也不必像從前一樣拼人數了。現在有各種的戰鬥機,核潛艇等攻擊裝備,並且防禦裝備也是不差的。倒是曾經美國研製出的隱形戰鬥機倒是讓其他各個國家頭疼了一段時間。
  • 西工大李賀軍院士團隊《AFM》綜述:石墨烯和MXene基高性能吸波材料...
    同時,隨著世界各國的電子對抗技術、軍事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以及各種新型雷達探測器相繼問世,如何更好地隱蔽武器不被發現的隱身技術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吸波材料由此應運而生。 而反射的電磁波很容易被雷達偵測設備發現,因此吸波材料的設計應當遵循滿足兩個原則:第一個是阻抗匹配要好,這個特點非常重要,因為電磁波入射到材料上時,很容易發生反射而造成電磁波二次汙染,因此良好的阻抗匹配對材料的吸波性能至關重要。第二個是對電磁波損耗要強,這個特點是說進入材料內的電磁波要能迅速地幾乎全部被衰減掉,而不是透過材料再次進入外界造成汙染。
  • 加強裝備隱形化建設
    未來戰場,以「超視距」「非接觸」的遠程對抗為主,信息和數據的博弈將成為「主角」,確保對方發現不了己方裝備信息,己方也就佔據了戰場主動權。因此,加強裝備隱形化建設至關重要。 目前對裝備的隱形技術研究,主要從降低被探測概率和被識別概率入手,利用有源隱形、紅外隱形、雷射隱形等技術,使裝備的各類外溢信息得到有效控制和抵消,以提升裝備的戰場生存能力。隱形裝備正逐漸形成系列化,與之配套的作戰理論也日益成熟。在各類裝備變身「隱形殺手」的同時,讓作戰指揮平臺隱形、作戰態勢隱形等先進理念也推動著裝備的隱形化走向更高層次。
  • 軍用雷達的軍事作用及其分類方法介紹
    利用電磁波發現目標並測定其位置、速度和其他特性的軍用電子裝備。「雷達」一詞是英文RADAR (radio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的音譯,原意是無線電探測和測距。雷達具有發現目標距離遠,測定目標坐標速度快,能全天候使用等特點。
  • 高磁導率吸波材料淺述
    高磁導率吸波材料係指在10MHz左右具有較高磁導率實部u′(一般≥50)為特性的一類吸波材料。目前在RFID/NFC抗金屬幹擾的應用上,吸波材料僅能為13.56MHz及以下頻率的RFID/NFC提供解決方案,其原由:一般吸波材料的磁導率在10多MHz以上時,其磁導率實部u′將迅速衰減,而磁導率虛部u″會迅速上升。
  • 多功能武器裝備功能訓不全,就可能貽誤戰機
    新疆軍區某高炮團堅持全要素訓練武器裝備性能訓全訓到位本報訊 羅鐵山、唐繼光報導:某型可攜式地空飛彈採取尾追和迎攻兩種方式射擊,搜索目標用望遠鏡測量距離……4月中旬,在新疆軍區某師階段訓練形勢分析會上,所屬某高炮團堅持全要素訓練、充分發揮武器裝備性能的做法,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
  • 中日十大現役武器裝備對比 到底誰更強?
    下面十大現役武器裝備的對比就是最好的說明: 第一:中國空軍殲16多用途戰鬥機 VS 日本F15J戰鬥機 殲-16(J-16),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基於殲-11B系列發展而來的新型3.5代(原美標準)多用途雙座戰機。該機參考機型為俄式蘇-30戰機。2013年初,中國正式公開該戰機。
  • 中國需要趕超的軍用材料,堅決不能鬆懈!
    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不斷發展,促使各國對武器裝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軍用新材料能夠滿足武器材料強韌化、輕量化、多功能化和高效化的發展要求,促使軍工新材料的研究十分繁榮。先進金屬結構材料1.1995年, 日本採用納米碳管與磁性吸收劑複合, 設計了納米材料吸波塗層, 吸波性能有一定的提高, 在此基礎上, 具有更明顯的形狀、磁晶、應力各向異性的二維納米結構磁性金屬薄膜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