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隱身衣」!俄研製新吸波材料,可吸收99.5%的雷達電磁輻射

2020-12-17 谷火平觀察

俄羅斯一直以來都相當重視自己在北極地區的戰略利益,2018年紅場閱兵中,專門用作北極作戰的"道爾-M2DT"以及"鎧甲-SA"兩款防空飛彈系統高調亮相,宣布俄羅斯開始將自己的大批武裝力量加速部署到北極地區。事實上早在2015年12月的時候,當時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布爾加科夫就宣布了他們將會在北極地區建立437座軍事基地,2017年4月份的時候著名的"北極三葉草"基地正式啟用,該基地部署在北緯80度,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緯度最高的軍事基地。

(俄軍北極三葉草基地)

俄軍在北極地區軍事力量的部署主要分為幾個方面,首先是在北方航道沿線的島嶼(比如說北地群島、新西伯利亞群島、弗蘭格爾島等等)重啟蘇聯冷戰時期建造的基地(剛剛提到的"北極三葉草"基地正是這樣一個例子,該基地可以保證150名士兵在沒有補給的狀態下生活18個月),其次是打造獨立的北極作戰部隊,比如說俄軍以第200獨立摩託化步兵旅為基礎成立的專業北極作戰部隊,未來還將吸納海空力量。其次是加強北極作戰部隊軍事裝備力量的建設,俄國人在這個領域可謂是下了大功夫,他們不僅僅重視重型武器裝備,對於單兵裝備的建設也是十分上心。

(俄軍北極部隊)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最新報導,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旗下"俄羅斯電子"控股公司成功研製了一種雪域無線電波吸收材料,該材料可以把軍事裝備的可探測距離減少到原來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左右,該公司的消息人士表示目前他們已經試產了一個批次,並且做好了大規模量產的準備,該材料結實耐用,並且在極端低溫環境受到的影響很小,其反射係數為0.5%左右,也就是說它有能力吸收99.5%的雷達電磁輻射。

(俄軍北極部隊)

電磁波吸收材料除了可以降低軍事裝備被發現的概率之外,還能夠抑制甚至消除輻射噪聲以及電子元器件內部的電磁幹擾。因為應用在軍事裝備上的電子元器件正在不斷小型化輕量化數位化,靈敏度高的同時也帶來了缺點,那就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電磁幹擾而出現聲音障礙或者圖像障礙,這種所謂的電磁波幹擾目前已經被列為環境汙染的一種,也廣泛應用在軍事當中。

(俄軍北極部隊)

這種材料對於俄軍在北極地區的軍事欺騙能夠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其甚至可以把裝備模擬成雪堆,現代高精度打擊武器制導方式不過是紅外熱成像以及雷達指導,這種雪域無線電波吸收材料已經可以廢掉雷達制導的大部分作用,俄國人只需要一種熱保護系統儘量屏蔽熱源,接下來再屏蔽光學信號即可。事實上想要屏蔽光學信號恰恰是最簡單的,就連直接拿鏟子把雪鏟到裝備身上這種最原始的辦法都可以,除此之外俄軍用該材料保護自身武器不受幹擾也是其一項重要功能。

(俄北極版道爾M2DT防空飛彈)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雪域無線電波吸收材料是俄軍北極部隊的"隱身衣",其未來大規模應用之後將極大程度幹擾北約對於俄羅斯北極地區軍力部署的正常判斷,對於俄羅斯軍隊保衛他們的北極航道有著一定積極作用。俄軍目前憑藉著北冰洋的一系列島嶼以及北冰洋沿岸的一系列永久性港口在北冰洋地區從西向東部署了數道防線。就在不久之前,美國和英國海軍4艘艦艇在疫情依舊擴散的情況下30年之內首次造訪了巴倫支海,其野心可見一斑,足見俄羅斯的未雨綢繆是不無道理的!

相關焦點

  • 提高武器裝備戰場生存能力的『神器』—雷達吸波材料
    如果採用雷達隱身材料,那麼這種材料要能吸收或者透過雷達波,儘量減少用於探測的反射波。對於一般的目標物,通常很難透過大量雷達波,所以雷達隱身所用的材料以吸波材料為主。   測試平板反射率最常使用弓形法,其原理是在相同波長和極化條件下,同一功率的電磁波從一定角度入射到雷達吸波材料的表面和測試鋁板表面,雷達吸波材料和鋁板鏡面反射的功率之比定義為反射率。
  • 吸波材料的應用
    將這種材料應用於電子設備中可吸收洩露的電磁輻射,能達到消除電磁幹擾的目的。根據電磁波在介質中從低磁導向高磁導方向傳播的規律,利用高磁導率鐵氧體引導電磁波,通過共振,大量吸收電磁波的輻射能量,再通過耦合把電磁波的能量轉變成熱能。  在日益重要的隱身和電磁兼容(EMC)技術中,電磁波吸收材料的作用和地位十分突出,已成為現代軍事中電子對抗的法寶和「秘密武器」,其應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 外形優化、吸波材料,隱身飛機到底是如何實現「隱身」的?
    2、採用吸波材料 不過,隱身飛機想要更好的對雷達波「隱身」單單依靠外形的優化是不夠的,飛機作為一個龐大且複雜的整體,首先還是要更好的飛行的,像F-117A那樣依靠超級計算機計算的怪異外形,能夠飛起來可以說是全靠發動機了,這也使得它的機動性和速度差了不少,這時候「吸波材料」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 浙江大學研製出六邊形柱狀「隱身衣」 能在各個方向隱身
    目前應用的隱身技術,大部分是通過吸收電磁波,讓反射回去的電磁波達到最小,但這種技術並不是真正的隱身。2006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Pendry等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提出了利用坐標變換的方法設計隱身衣,使電磁波能夠繞過被隱身的區域,按照原來的方向傳播,從而可以使物體完全隱形。
  • 隱形飛機和隱身衣的「隱形」有什麼不同?
    隱形飛機所謂隱形飛機的「隱形」並不是相對於人眼,而是相對於雷達的探測來說是「隱形」的。當隱形飛機在高空飛行時,由於能見度和人眼視力範圍等原因的限制,人通過肉眼是看不到高空的戰鬥機。如果我們想要做一款隱形戰鬥機的話,只需要對探測它的物體——雷達(重點探測對象)「隱形」就可以了。為了避免雷達對它的探測,機身的表面常採用非金屬的高分子材料或者雷達吸波材料。
  • 新型納米吸波塗層材料的研究
    納米材料的這種結構特徵使得納米吸波材料具有吸收頻帶寬、兼容性好、質量輕和厚度薄等特點,易滿足雷達吸波材料「薄、輕、寬、強」的要求,是一種非常有發展前景的高性能、多功能吸收劑。3新型納米吸波材料的種類和主要研製方法納米技術的迅速發展及納米微粉優良的電磁吸波性能使得納米吸收劑成為國內外研究的方向和熱點。
  • 吸波材料有哪些 吸波材料是什麼
    吸波材料有哪些吸波材料可以選擇尖劈形吸波材料、單層平板形、雙層或多層平板形、塗層形等等材料。1、尖劈形微波暗室採用的吸收體常做成尖劈形(金子塔形狀),主要由聚氨酯泡沫型、無紡布難燃型、矽酸鹽板金屬膜組裝型等。
  • 第六屆大賽 | 金獎項目:大隱科技--四維隱身吸波蜂窩開創者
    」項目成員備戰比賽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來自寧波大學的「大隱科技——四維隱身吸波蜂窩開創者」項目榮獲大賽金獎和最佳創意獎。通過各向異性吸波基體、紙基網絡結構、蜂窩及智能電磁結構四個維度的豐富技術手段展開電磁功能設計,開發的新一代隱身蜂窩材料具備超寬頻、自適應、免維護等優勢,為飛機、艦船、飛彈等新一代武器裝備的隱身技戰指標實現提供材料支撐,部分產品現已進行裝機驗證。頒獎典禮上「大隱科技」項目成員與老師合影留念,右三為王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我的『吳鉤』就是蜂窩隱身材料。」
  • 國產「量子雷達」撕開戰場「隱身衣」,美國:改變戰爭規則的武器
    如今我國的「量子雷達」進入實戰化部署,顯而易見這會成為最引人注目的反隱身武器。在中國突破了量子雷達技術難關的那一刻,國際上曾經炙手可熱的隱身戰機光芒已經逐漸暗淡。就連俄媒都為中國歡呼,表示對我國量子雷達的力挺。
  • 殲-16新圖曝光,機身表面做工完美,雷達隱身改進亮眼
    ,增加了一對機翼內側重載掛架;該機還是第一種從一開始就安裝國產WS-10大推力發動機的「國側」,徹底擺脫了對俄制發動機的依賴。該機隱身改進的一個方面是目視隱身,也就是時髦的低視灰空優塗裝,通過將雷達罩抗靜電塗層、機徽和所有說明警告標示全部淺灰化降低了塗裝的醒目程度,縮短在視距內空戰中被目視發現的距離。根據我國空軍頒布的新塗裝規定,這種低視塗裝可能會成為我國空軍一線部隊戰鬥機的標準塗裝。
  • 浙大科學家研製「隱身衣」 讓生物隱形
    「目前應用的隱身技術,大部分是通過吸收電磁波,讓反射回去的電磁波達到最小,比如在可見光頻段,這種技術就相當於給物體穿了一件不反射光波的黑色的衣服一樣,在黑暗的背景中不會被發現,但是在明亮的背景中卻反而更易被發現,因此這種隱身技術並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隱身衣技術。」陳紅勝說。
  • 全球與中國隱身材料技術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
    三、紅外多頻譜偽裝漆及雷達隱身塗層    四、隱身鬥篷    五、其他隱身塗層  第三節 我國隱身材料研究新突破第二章 國內外兼容隱身材料製備工藝調研分析  第一節 國內外多頻譜兼容隱身材料研究及製備調研分析    一、多波段隱身材料研究現狀調研    二、雷達與熱紅外兼容隱身材料
  • 俄開發出新型隱形飛機材料
    俄開發出新型隱形飛機材料  據新華社莫斯科7月7日電(記者欒海)莫斯科理論和應用電動力學研究所的專家最近開發出了供戰鬥機使用的新型隱形材料,這種材料可吸收多種波長的雷達無線電波。目前,俄正在用上述材料改造「米格」型戰鬥機。
  • 印媒:中國新材料或讓所有軍事雷達難探測,比殲20隱身效果更強?
    眾所周知,五代機其中的一項硬性指標就是隱身技術,而這目前只有中美俄三國家能夠做到,最近卻有消息稱中國在一種工程材料上有所突破,這或許會給中國在隱身技術帶來全新的改變。報導還表示,中國已經開始在自己的非隱身戰鬥機上測試這項技術,而中國取得突破的這項工程材料是一種「超穎表面」的薄膜,據悉,可以吸收迄今為止最寬光譜的雷達波,在一項測試中,這項技術可以在0.3至40GHz的頻率範圍內反射雷達信號強度降低了10至30dB,就以目前的雷達技術來說,很可能會讓所有的軍事雷達系統都很難探測得出來。
  • 雷達隱身如此發達,光學隱身技術進展如何?中美差距並不大
    隱身技術在現代戰爭當中是一種重要性極高的先進技術,目前在軍用領域使用的較為廣泛的是雷達隱身技術,即通過改良優化戰機的機體氣動外形來做到儘量減小雷達波反射面積的目的,同時給戰機機體表面塗上雷達吸波材料塗層,來吸收敵方對空搜索雷達發射出的雷達波進而實現隱身。
  • 雷達技術靠3大優勢成就戰力,任何偽裝現原形
    據悉,該所對其負責研發的我國第一臺太赫茲視頻雷達進行了相關測試,並且成功得到了雷達影像的成果。這也就意味著,國內首款太赫茲視頻孔徑合成雷達研製成功,今後中國的千裡眼不僅能夠看得更遠,還能夠看得更清楚。【反隱身】為了防止被雷達探測,各國都在武器裝備的隱身性能上狠下功夫。不管是天上飛的、水裡遊的還是地上跑的,甚至是連士兵都在追求隱身性。有第五代機隱身戰鬥機、隱身巡航飛彈、隱身驅逐艦、隱身坦克以及士兵隱身衣等等,說白了也都是為了提高突防能力。
  • 紡織品的防電磁波技術
    因為它們隨時都在發出電磁波,電場和磁場的交互變化產生電磁波,電磁波向空中發射或洩漏的現象,叫"電磁輻射"。它已成為繼水、空氣、噪聲之後的第四大環境汙染,並已被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列入必須控制的汙染。我國環保總局也已於1999年5月7日正式告知新聞界:電磁輻射對機體(人體)有危害。但傳統的電磁輻射防護金屬材料越來越不能滿足科研、軍事、醫學、工業及安全保密等領域的需要。
  • 中國需要趕超的軍用材料,堅決不能鬆懈!
    納米隱身材料美、俄、法等軍事強國都把納米隱身材料作為新一代的隱身材料進行探索和研究, 並對納米材料的微波電磁譜理論、材料系列、製備方法、性能表徵等進行了系統研究, 研製出了多種不同結構的納米隱身材料, 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 最輕陶瓷吸波材料現身 可為隱形飛機減負
    對電磁有吸收能力的吸波材料在防止電磁汙染、電磁反射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記者14日獲悉,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張濤教授研究團隊近期發現一種輕質、耐高溫吸波新材料,其密度僅為每立方釐米15毫克,是已知陶瓷材料中最輕的。該研究發表在《碳材料》期刊上。
  • 西工大李賀軍院士團隊《AFM》綜述:石墨烯和MXene基高性能吸波材料...
    同時,隨著世界各國的電子對抗技術、軍事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以及各種新型雷達探測器相繼問世,如何更好地隱蔽武器不被發現的隱身技術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吸波材料由此應運而生。 吸波材料是最早用於軍事上的隱身材料,能吸收、衰減入射的電磁波,並將其電磁能轉化為熱能耗散或使電磁波因幹涉而消失的一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