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27日,由《中國經營報》與中經未來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在北京舉行。作為年會周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1月23日舉行的「2020卓越競爭力金融峰會」,邀請多位經濟領域知名學者,及金融機構高管,共議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金融改革與創新的核心力量。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出席並做主題演講。
以下為現場發言實錄:
各位上午好!非常榮幸受《中國經營報》的邀請來做今天這麼一個分享。我的主題是《數字人民幣的影響和機會》。大家知道這個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就在前兩天,習總書記在G20會議上還提出要建設央行數字貨幣的一個國際標準。
我今天的分享大概分為四個部分:第一,DC/EP,數字人民幣官方的名字,英文名稱叫DC/EP,就指的是數字貨幣電子支付,然後它的時間表大概是什麼樣的?第二,它的基本原理,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第三,它的一些設計方案。最後,可能會對我們日常生活,對大家每天都能感受到的貨幣和支付領域的一些影響。
我們知道,人民銀行研究DC/EP其實有很長時間的歷史,從2014年的時候周小川行長在人民銀行內部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2017年人民銀行真正成立了一個事業單位叫數字貨幣研究所,在貨幣基金局(音譯)的指導下開展這個工作,具體來說,在行領導層面的分管領導就是範一飛副行長。
大家知道今年4月份已經開始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四個地方進行試點。比如,前段時間深圳有一個用數字人民幣發紅包的項目非常受關注。然後,到2022年的時候會在冬奧會的場景進行試點,那個和北京就有關係了,大家知道冬奧會的場景也就意味著它會服務一些境外用戶,這實際上是將來數字人民幣走向國際的第一步。
最新公布的數據是在8月份,目前都聚焦於一些零售支付的場景,包括生產消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還有政務服務等方面。應該說這個數據是非常不錯的,從試點情況來看。包括我們目前大家都習以為常的像條碼支付、刷卡支付和碰一碰這樣的一些支付方式。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在10月份我們國家提出修改《中國人民銀行法》,讓數字人民幣的發行具有法律上的依據。應該說從世界上大國來說,通過修法讓央行數字貨幣提供法律支持,我們是第一個。
我們怎麼去理解這套東西,到底和我們平常用的銀行卡,還有第三方支付有什麼樣的區別。很多時候你要理解未來最方便的方式實際上是回到過去,而且我們在金融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過去的一些模式隨著技術的發展,在新的情況下又得到了復活。
所以,比如你要理解數字人民幣,其實很多方式去理解。比如有的人從貨幣形態的變化,最早從貝殼、貴金屬貨幣,然後到鈔票,然後到信用貨幣,然後到現在的電子貨幣這種方式。實際上要理解數字人民幣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回到鈔票的源頭,回到北宋交子(音譯)這個時候,那時候因為各種歷史上的原因,四川的銅非常少,我們國家很長一段時間是用銅錢,銅非常少,當地老百姓用的是鐵錢。鐵相對而言比較重,單位價值又非常低,所以老百姓用起來不是很方便。所以,當時出現了交子鋪,把貼錢存到交子鋪裡面去,交子鋪給你這個交子作為貼錢的一個憑證。紙版的東西作為另外一個東西的憑證,然後交子的代表鐵錢的流通,因為這樣方便一些。
這個想法後來到明清時候開始走向了銀本位,那時候銀票也是同樣的邏輯,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非流動性的思想,用一個憑證來代表流通和攜帶不是很方便的資產,然後用這個憑證的流通來代表資產的交易,其實就是這麼一個很簡單的思想。我們現在到了數位化的這一步,我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用數位化的憑證來代表貨幣。但是,我希望這個數位化的憑證具有一些很像現金,但是比現金更牛的一些特徵,比如哪些特徵是我們需要的,這也是我們今天討論這個東西技術上的一個基礎。
第一,現金是一個利民性的東西,現金上不會記錄誰持有過它,現金是一個門檻很低的東西,開放性非常好,任何人都可以去使用它。第三個特點,現金是一個所謂點對點交易,任何兩個人之間都會發生交易,而且我們兩個人只要確保這個現金是真的,不需要第三方人在場做一個見證,或者在背後做一個什麼帳戶上的處理,這筆交易就能完成,而現金一旦你交手的時候,交易的環節也就是它結算的環節,中間是沒有任何時間的間隔的。這個是現金的一些核心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