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我是科學家」將舉辦年度盛典
「每天都有新鮮事」
本期演講嘉賓
李英賢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院
航天分子醫學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
《仰望星空,探索航天醫學的奧秘》
李英賢採訪視頻:
在航天特殊環境條件下,航天員的機體會發生哪些生理病理變化?
太空中的航天員 | Pixabay
「失重」是航天飛行過程和地面差異最大的環境因素。「在失重環境條件下,機體會發生血液的頭向分布,這種重力的消失會導致『骨丟失』的發生;長期的密閉隔離環境、狹小密閉的空間,還容易導致心理的變化;還有,比如說我們要飛向火星,還會有輻射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這些生理學變化的背後,機體對特殊環境產生了什麼樣的響應以及它響應的機制是什麼?
——這是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航天分子醫學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李英賢和她的同行們,想通過分子醫學研究找到的答案。
「比如說『失重性骨丟失』,大家都已經習慣在了在地球上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如果在航天飛行情況下,重力就消失了,重力刺激消失的情況下,骨就會發生丟失——這種骨丟失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在地面上,機體感應重力的這種信號是什麼?這種信號怎麼傳遞給機體導致了骨丟失的發生?——其實我們就是想找到背後的分子機制。」
李英賢解釋道,找到了這樣的分子,才能有的放矢,精準地靶向地來對抗。「我們的飛船裡面有那麼多的儀器設備,包括航天員鍛鍊的設備。其實,有時候航天員在天上花那麼多的時間去進行各種物理對抗、防護,效果還不好——如果我們能精準地、靶向地進行治療,可能航天員就不用做出那麼大的犧牲,用很少的力,身體還能夠保持比較好的狀態。」
「我們這一行,可以說因載人航天而生,也可以說,因載人航天而興。」李英賢感嘆道。「隨著我們空間站時代的到來,航天員將來飛的時間越來越長了,如果沒有這種有效的保障,就不確定航天員能不能對抗這麼長時間的失重狀態。所以這些東西必須要做在前面。我們好多原創性的東西,我們現在在細胞分子在這個動物水平上進行驗證,然後再回到我們再後期地進行驗證,然後逐漸地到人身上。」
在李英賢看來,分子醫學的創新,就是發現一些別人發現不了的,看別人看不見的,做一些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創新的思維非常關鍵,包括我們這個創新團隊,每個月都要舉行一次『創新之旅』,鼓勵大家突破傳統的思維,打破框框去思考問題,講一些科學的故事也好,講一些科學的發現也行,總而言之,就是不讓大家落俗套,讓大家做科研別那麼循規蹈矩。」
12月21日,歡迎來中國科技館,聽李英賢老師聊聊航天分子醫學的故事。
精彩直播同步上線
請關注「我是科學家」在
網易、一直播、嗶哩嗶哩官方主頁
我是科學家
更有現場圖片直播
交通貼士
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北辰東路5號,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東北部,鳥巢正北1公裡
地鐵:
乘坐地鐵8號線到「奧林匹克公園」站出東北口,向北再向東步行約13分鐘
乘坐地鐵8號線到「森林公園南門站」出東南口,向南再向東步行約10分鐘
乘坐地鐵5號線到「大屯路東」站出A1口,換乘538路到「北辰東路」站,向北直行約12分鐘到達中國科學技術館東門
公交:
乘坐328、379、419、484、617、628、751、913路、運通110路到「窪裡南口」站,向北步行約6分鐘到達中國科學技術館西門
乘坐328、379、419、425、484、518、628、630、695、751、617、913、949、運通110路到「豹房」站,向西再向北步行,約10分鐘到達中國科學技術館東門
導航定位:
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科學家演講,我要報名!